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突袭乌巢是冒险行动,袁绍只要换个打法,就能打赢官渡之战?

曹操突袭乌巢是冒险行动,袁绍只要换个打法,就能打赢官渡之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 访问量:3810 更新时间:2024/2/3 14:47:54

官渡之战的转折点是火烧乌巢,这一点在《后汉书》和《三国志》、《资治通鉴》中都有明确记载,但说法却并不一致,比如是谁先主张重兵拦截曹操,又是谁要进攻曹操比较空虚的老巢,就至少有三个版本。

实事求是地说,火烧乌巢,对曹操和袁绍来说,都是风险与机遇并存:如果只带着五千步兵骑兵的曹操在返程途中被围歼,官渡之战就结束了,东汉历史也将改写。

曹操率轻兵突袭乌巢,就是一场军事冒险:乌巢有淳于琼带领的一万守军,只要有所防备,曹操一时半会儿是拿不下来的,袁绍的主力部队赶来,就可以内外夹攻擒贼先擒王——当时的曹军要是没了曹操,也就会变得不堪一击。

咱们能看出来的战机,袁绍当然也能看出来,我们综合上面三本史料的记载,求同存异后基本可以复原的当时战况。

那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十月,曾与曹操并为西园八校尉的淳于琼奉袁绍之命,与另外四员大将带领一万精兵迎接从后方运往官渡的粮草,在距离袁绍前线指挥部四十里的地方扎营休息,消息被叛徒许攸泄露,曹操在许攸建议下带领包括很多步兵在内的五千突击队夜袭。

五千对一万,曹操的兵力并不占优势,而且乌巢离袁绍的主力并不远,即使袁绍看见乌巢起火再派兵驰援或设伏,也完全来得及。

但是袁绍发现乌巢遇袭(袁绍并不完全是绣花枕头,两军交战,是不能不侦骑四出的)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而是召开了高层会议商量对策。

综合史料来看,郭图可能是替袁绍背了黑锅——不救乌巢而主攻曹操大营的想法,并不是他提出来的,《资治通鉴·卷六十三》和《三国志·卷一》的记载是一样的:“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

袁绍命令张郃高览去攻击荀攸和曹洪镇守的曹军大本营,但是他们两个都不愿意去:“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

大兵团作战,最忌讳的就是有令不行,张郃高览拒绝执行袁绍的命令,郭图这才站出来力挺袁绍:“郭图固请攻操营:‘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

郭图支持袁绍,是很明智的做法,要是这么一直争论下去,淳于琼变成九分熟了,也未必会有个结果。

在郭图的支持下,原照终于做出了决断,但这决断却是不折不扣的昏招:“绍但遣轻骑救琼,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

张郃高览投降的时候,曹操还在返程之中,是荀攸让曹洪受降:“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曹洪疑,不敢受,荀攸曰:‘郃计画不用,怒而来奔,君有何疑!’乃受之。”

曹操的谋士和大将能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袁绍阵营却争吵不休,最后七八万降兵被曹操残害:“余众降者,操尽坑之,前后所杀七万余人。”

《后汉书》和《资治通鉴》的说法略有差异:“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

不管是被杀掉七万还是八万,郭图、张郃、高览都是罪人,被曹操坑杀的有没有张郃高览的部下,史料没有记载,但是高览确实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穰山之战被赵云枪挑,那是小说里的故事),我们完全有理由猜测:高览可能是假装投降,被曹操发现后宰掉了。

我们细看三国史料就会发现,在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兵力处于绝对劣势,按照荀彧的说法,曹军也就一万人左右,分出去五千精锐偷袭乌巢,荀攸和曹洪的留守人员也就五千左右。

即使按照后世史学家的推测,说曹操兵力并不少,能有两三万人,但曹操带领的突击队,只有五千人,却是没有争议的事实。

袁绍号称十万大军,相持阶段并没有遭受毁灭性打击,分出个两三万截击长途奔袭、恶战一场后返程的曹操,应该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只要干掉曹操,曹军必然溃散,官渡之战就会以袁绍大获全胜宣告结束,那时候刘备还会不会与孙权、刘表、刘璋结盟来清君侧,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前一段时间有读者替袁绍出了这样一个主意:张郃高览主张救乌巢,那就让他们去救援或截击,郭图主张偷营,那就让他带领主力去攻坚,完不成任务就枭首示众。

这个主意在半壶老酒看来是很靠谱的:秦汉两朝原本就是文武不分家,商鞅曾经带兵出战,郭图和田丰沮授也不仅仅只会动嘴皮子,他们的另外一个身份,就是统兵大将,都有自己的直属部队——官渡之战前,监军、奋威将军沮授散布“曹操不可战胜论”,袁绍就把他的部队都划拨给了郭图(绍分监军为三都督,使授及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省其所部兵属郭图)。

郭图手里有兵,而且力主偷营,即使一时半会儿拿不下,也不会像张郃高览那样消极怠工,还没等曹操回援就主动投降曹洪。

郭图对袁绍的忠诚度显然要高于张郃高览,他在袁绍死后也没有投降,而是跟曹操死磕到底兵败被杀:“(曹操)斩郭图等,戮其妻子。”

曹操之所以对郭图恨之入骨,可能也是因为在官渡之战时,郭图曾差点端了他的老巢——如果袁绍态度再坚决一点,让张郃高览截击而让郭图袭击曹洪,曹操可就危险了。

这样盘点下来,张郃高览与郭图的意见都有可取之处,问题就出在袁绍乱点鸳鸯谱,张郃高览成了风箱里的老鼠:拿下曹军大营,说明自己此前的建议错了;拿不下,又会被袁绍处罚。

端曹操老窝是袁绍的主意,郭图只是附议,张郃高览因为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而心怀怨恨,比较之下,张郃高览的人品和大局观还真不如郭图——优势兵力拿不下空虚的曹营,肯定是张郃高览放水了,而且他们极有可能根本就没正打,一听说乌巢失守就立刻投降,所以曹洪才有点不敢相信。

曹操的冒险行动成功了,袁绍也错失了歼灭曹操的大好时机,读者诸君复盘官渡之战后也会自有高论:曹操突袭乌巢是在冒险,如果袁绍换个打法,能否打赢官渡之战?曹操带领五千轻兵突袭乌巢,如果坐在袁绍位置上的是刘备或孙权,出主意的是诸葛亮、庞统、法正或鲁肃周瑜,曹操还能回得去吗?

更多文章

  • 审配:袁绍手下的守城名将,曹操久攻不下,还差点命丧其手!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袁绍,沮授,逢纪,许攸,袁尚,审配,曹魏,三国,汉朝,曹操手下

    曹操攻破邺城,俘虏审配。曹操屡劝不降,只能下令将审配处决。审配忽然挣扎着站起来: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曹操原以为审配改变主意,岂料竟是如此宁死不屈!不禁感慨审配之忠烈,令人予以厚葬!审配,字正南,出身河北豪族,曾与田丰、沮授一同在冀州牧韩馥手下任职,却因正直敢谏被冷落。而后袁绍入主冀州,审配被

  • 袁绍一手好牌打个稀烂,从袁绍手中流失的“好牌”都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袁绍,曹操,荀彧,郭嘉,朱灵,张郃

    可能连袁绍自己都没想到,自己曾经的部下竟然帮助自己最大的对手曹操摆平了自己。东汉末年,袁绍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但因袁绍算不得明主,很多大才都投靠了曹操,并辅佐曹操打败了自己的故主曹操。曹操的5大谋士,就有2位是从袁绍那里跑过来的,分别是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的荀彧、鬼才郭嘉。荀彧算得上是曹操的首席谋臣

  • 官渡之战看袁绍,历史袁绍一无是处的偏见,来源于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袁绍,曹操,沮授,张郃,汉朝,公孙瓒,官渡之战

    作为三国历史之中的三大战役之一,官渡之战一度被认为是曹操的翻身之战,更认为这是曹操以少胜多取得的最大战果,结局上看曹操因为赢了官渡所以逐渐占据了河北,成为了北方的霸主。但是事实和经不起推敲,首先就是以少胜多这一说法,《三国志》当中对这一次战役双方兵力的描述是袁绍十倍于曹操,也就是说曹操用着不到对面十

  • 袁绍的官渡之战失败的原因,有军事,有人和,还有叛卖

    历史解密编辑:每时刻史标签:袁绍,沮授,刘备,张郃,许都,汉朝,官渡之战,曹操手下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发生了一场对中国影响深远的战役----官渡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曹操率领2万多军队,打败了袁绍率领的11万8千大军,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在这场战役里,袁绍率领优势兵力,却打了大败仗。因此,在历史上,对曹

  • 代表袁绍歃血为盟的张景明,为什么被袁绍所杀?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袁绍,张景明,曹操,太守,张邈,董卓

    袁绍有一个评价——外宽内忌,其实很多统治者都是这个样子,表面上做出一种宽厚的态度,实则猜忌心很重。曹操也是这样的。不过曹操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里,主要说一说袁绍外宽内忌的一个表现。袁绍做出的人设以豪侠为主,在汉末三国时期的初期也算是一呼百应,人脉很广泛。然而他对一些部下的态度是非常猜疑且残忍。在臧洪与

  • 袁绍和袁术是兄弟,为何曹操消灭袁术时,袁绍却坐视不理呢?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袁术,曹操,袁绍,公孙瓒,东汉,三国,曹操麾下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对于各个诸侯来说,虽然有不臣之心,但是,在汉献帝退位之前,却只有袁术这位诸侯僭越称帝。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袁术称帝后,任命九江太守为淮南尹,广置公卿朝臣,还在城南城北筑起皇帝祭祀天帝所用的祭坛。彼时,虽然汉室衰微,但是,汉朝数百年

  • 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翻身的机会吗?曹操:你在开玩笑吗?

    历史解密编辑:吹来人尘烟火标签:袁绍,曹操,官渡之战,官渡,袁军,平定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首的“官渡之战”是决胜出北方归属权的一场重要战争,谁胜谁败基本奠定未来的结局,后来发生的历史的确是如此。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官渡之战的胜败对曹操至关重要,对袁绍却不是这样,远没有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有人一直疑惑,官渡之战后,袁绍是否还有翻身的机会?其实这个定论是个伪命题,不成立的,

  • 曹操迎奉汉献帝前,有人劝说袁绍抢先迎接,他为何拒绝呢?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曹操,袁绍,董卓,沮授,袁术,东汉,曹魏,汉献帝

    曹操在迎奉汉献帝之前,就是一个地方上的诸侯,实力算不上是最强的。可是在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了许县,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用东汉朝廷的名义征讨各地诸侯,并招揽天下的人才,从而迅速壮大了力量。不过在曹操之前,袁绍是有机会迎接汉献帝的。公元195年,汉献帝遭到李傕、郭汜等人追击,最终来到了洛阳。

  • 袁绍错失了4个顶级谋臣,4个顶级名将,他们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袁绍,曹操,荀彧,公孙瓒,郭嘉,吕布,张郃,汉朝

    董卓、刘表、刘璋和袁绍,是汉末群雄逐鹿中的四个失败者,但这四人有个共同点,就是手下人才济济。董卓手下有李儒、贾诩、吕布、李榷、郭汜、张济、董越、徐荣、段煨、华雄、胡轸、樊稠、杨定、王方、张辽等人才,可他偏偏作死,废汉少帝,杀何太后,抢女人(王允养女),最终被吕布所杀。刘表手下有黄忠、魏延、霍峻、文聘

  • 袁绍有五位好友,没有一人善终,两位被董卓除掉!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袁绍,董卓,许攸,刘备,太守,汉朝,三国,曹操手下

    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商水县)人。袁绍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从他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早逝。袁绍庶出,过继于袁成一房。袁绍相貌英俊,气质威严,甚得袁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