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黄巾军中顽强的百万黑山军,领头是袁绍宿敌,被曹操封邑500户打发

黄巾军中顽强的百万黑山军,领头是袁绍宿敌,被曹操封邑500户打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口说名人堂 访问量:1987 更新时间:2023/12/5 7:32:2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道教起义,黄巾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张氏三兄弟的起义主力军,很快就被朝廷剿灭。

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黄巾余部的将领们退回了各自的家乡,啸聚山林、割据一方。

甚至拥兵自重,在汉末乱局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这其中,活跃在太行山、指挥黑山军的黄巾余部张燕,曾经死扛袁绍的进攻。

其将袁绍牢牢地拖在了太行山,给了曹操充足的发育时间。

那么,张燕是谁?

为何他能在三大势力之间长久地生存,并最终得以善终呢?

虎头蛇尾的黄巾起义

东汉之前,中国已经发生过了不少次农民起义。

如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西汉末的绿林赤眉起义。

但黄巾起义依然让朝廷感到棘手,因为这次起义融入了两种东西。

一种是道教,一种是组织性。

黄巾军的领袖张角本人,就是太平道的创始人。

他早年四处宣传自己的宗教,治病救人、施舍物品,招揽了一大批信徒。

然后他又把这些信徒派到了全国各地,让他们发展新的信徒。

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有了“三十六方”。

张角创立太平道时,或许真的只是想要做慈善事业。

但随着三十六方组织的壮大,张角开始动起了歪心思。

他觉得自己既是太平道的宗教领袖,又拥有一个完备的准军事组织,完全可以一鼓作气,借助百姓的怨气,推翻汉朝,自立为帝。

这种想法并非没有依据。

因为当时皇帝荒废朝政、地主压榨佃农、官员盘剥百姓,民不聊生。

走投无路之下,不少农民都生出了造反的念头。

而他们之所以没有付诸行动,无非就是缺一个真正的领头人罢了。

因此,当张角举起起义的大旗时,百姓们纷纷投奔散布在各个郡县的黄巾军。

黄巾军部众达百万之多,一时间汉朝危如累卵,崩塌似乎只在旬月之间。

但客观来说,张角还是太着急了。

铠甲、武器、粮草准备得都不够。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汉朝还远没有到连这种起义军都对付不了的境地。

很快,汉朝就缓过神来,派出多支强大军队,又征召了不少地方武装,合力围剿。

张氏兄弟不敌,被打得丢盔弃甲,最终败亡。

就这样,张角策划数年的起义在一两年间就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可开乱世容易,终结乱世难。

值此风雨飘摇之际,汉朝本应慷慨接纳黄巾余党,以快速结束战乱。

结果东汉朝廷偏偏要把黄巾余部全部剿灭。

投降是死,反抗也是死。

黄巾余部们干脆纷纷转入山区和偏远地区,继续抵抗。

张燕的崛起之路

张燕和赵云是老乡,都是常山人。

但张燕其实本不姓张,而是姓褚。

之所以改名,和他的好大哥张牛角有关。

张牛角和褚燕都是黄巾军将领。

但他们在起义初期时各自为战,并不认识。

黄巾军主力战败后,余部都撤退到了险要地区。

褚燕也被迫带着一万多人撤退到了太行山,这才结识了张牛角。

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决定合兵一处,前往河北共创大业。

可惜这张牛角的运气实在是太差了。

合营后的第一仗就被敌军的箭射中了。

眼见自己活不长了,张牛角决定将手下部众交给褚燕。

张牛角的这一决定看似仗义,实则把褚燕推到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

因为张牛角的部下并不乏有才能之人。

张兄一死,恐怕他的部下们会因为指挥权与褚燕兵戈相向。

这时,褚燕做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决定。

那就是改姓张。

褚燕这样做的用意有二,一是张牛角也姓张,在张牛角死前改姓,获得张牛角的认可。

那么起码也算是张牛角的半个兄弟,相对来说会更容易获得他部众的认可。

二则和道教的特色有关。

道教有很多分支,但这些分支大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主导家族都姓张。

比如太平道的创始人是张角、天师道的创始人是张道陵

作为太平道布道的产物,黄巾军的首领们本身就非常重视道教传统。

因此褚燕改姓张,也有宗教上的考量。

总体而言,褚燕的这一次改姓改得还是非常成功的。

张牛角的部下大多和平过渡到了他手下。

此后,张燕靠着这支生力军南征北战,流动作战,招徕了不少流民以及黄巾余部,势力逐渐发展壮大。

一度“从者百万”,号称黑山军。

这个百万未必是实数,很有可能是将百姓也算在了里面。

因为在三国志中,还有另一个人数达到“百万”的军队。

那就是青州黄巾军。

当时曹操费了很大力气降服了青州黄巾军后,一共才从里面凑出了30万青州兵。

其他都是老弱病残,张燕的从者百万,恐怕老弱的比例比青州黄巾军还要高。

其实哪怕只有3万可战之兵,也够朝廷头疼的了。

朝廷虽然看张燕不爽,但并没有能力深入太行山,一直剿灭不了他。

最后,张燕累了,朝廷也累了,双方握手言和。

朝廷封张燕为平难中郎将。

而张燕则承诺不再骚扰周围郡县。

此后,张燕甚至还获得了举孝廉的权力。

要知道举孝廉这可是晋升的捷径。

袁术、曹操都是靠着举孝廉进入中央的。

因此张燕对自己的地位非常满意,对东汉也颇有好感。

董卓进京后,张燕也派出军队加入过“讨董联军”。

可惜张燕的能力其实非常平庸。

他之所以能够在乱世中形成这么大的势力,主要还是因为太行山地理位置险要、自己的运气够好。

因此张燕的势力越壮大,他本人的威信反而越低,部下也越自行其是。

这种势力与威信的倒挂一度给张燕带来了灭顶之灾。

来自袁绍的雷霆一击

张燕本人倒是挺安于当个山大王的。

但他的部下可不这么想。

公元191年,趁着袁绍倾巢而出去和公孙瓒决战,南匈奴单于决定联合于毒、白绕等黑山军将领,直扑东郡和邺城,想要偷袁绍的家。

袁绍当时正在北边与公孙瓒对峙,分身乏术,只能派曹操去防守东郡。

曹操倒也厉害,多次以少胜多,击溃黑山军,顺利守住了东郡。

袁绍一高兴,便将曹操任命为了东郡太守。

恐怕袁绍也没有想到,此时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曹操,将会因为自己的封赏而发展壮大,并最终毁掉了自己的霸业。

不管怎么说,东郡是守住了,不过袁绍的大本营邺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其于公元192年被黑山军攻占。

袁绍的家人也一度被黑山军控制了起来。

事态紧急,因此袁绍刚在界桥击溃了公孙瓒,还没来得及休整,接着就回师与黑山军的于毒决战。

于毒当然不是袁绍和曹操这两个大佬的对手,败退回了太行山,想要接着当流寇。

袁绍是个小心肠的人,有仇必报,怎么可能会放过于毒。

他竟然再次放弃休整,直扑于毒在太行山的根据地。

之前黑山军之所能发展壮大,就是因为太行山的地形太险要,易守难攻。

运送补给也不容易,朝廷军队平叛得不偿失。

但于毒没想到,袁绍竟然为了自己的项上人头,强行翻过太行山。

他以极高的成本从平原运粮。

面对袁绍的疯狂报复,于毒投降也不是,逃跑也不是,只得召集所有可用之兵,与袁绍决战。

可惜,袁绍的士兵都是百战老兵,才五天,于毒便被斩杀。

其实,于毒死了对张燕来说并非是什么坏事。

因为于毒等人本来就已经不听张燕号令了。

如今张燕正好可以借袁绍之手解决掉他们。

但事实证明,张燕还是太小看袁绍的决心了。

斩杀于毒后,袁绍不仅没有撤兵,还打算一举歼灭黑山军。

其沿着太行山一路北上,行军一千多里,连斩黑山军8员大将,逐渐逼近张燕的大本营。

如此一来,张燕必须得迎战了。

这一年年底,张燕率领数万步兵、上千骑兵与乌桓、屠各组成联军,与袁绍决一死战。

事实证明,袁绍碰上硬骨头了。

他倾尽全力,连攻十多天,愣是冲不破张燕的军阵。

这时,袁绍的后勤撑不下去了。

毕竟从平原运粮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再耗下去,军队就只能吃土了。

无奈,袁绍只能退兵。

此战对张燕而言,绝对算得上是重创。

南部的黑山军全部被消灭,北面的黑山军投靠了袁绍。

而自己的本部人马,也在十多天的血战里消耗殆尽。

此后6年,张燕仿佛消失了一般,没有在史书上留下任何痕迹,一直蛰伏在太行山里舔舐伤口。

总结

当史书上再次出现张燕的记载,已经是公元198年了。

这一年,张燕与公孙瓒、臧洪结盟,共抗袁绍。

很可惜,这次张燕又是被袁绍一顿收拾。

清醒过来的张燕终于承认了自己的无能,决定耐心等待北方角逐出一个胜利者。

公元205年,眼见曹操已经击溃袁绍,统一北方。

张燕投降了曹操,被封为安国亭侯。

虽然食邑仅有500户,低得可怜,但也足够他安享晚年了。

而此时,原本跟随他的百万黑山军,经过数次打击,男女老幼加起来也只有十多万了,十不存一。

不知张燕临死回想自己这徒劳一生的时候,会不会感到后悔和怅然。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三国志》

《廿二史札记》

《后汉书》

更多文章

  • 袁绍——我都想到了,我还想多了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袁绍,曹操,汉献帝,董卓,袁术,沮授

    袁绍,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实力最强的军阀。他出身名门,四世三公,“隐居洛阳”待时而动;谋诛宦官,讨伐董卓,意气风发干事业;励精图治,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最后兵败官渡,发病命终,随之一切烟消云灭。袁绍能在东汉末年群雄并立的格局中,能够完成统一河北,雄踞一方,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者,而且在社会上声望很高

  • 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机会翻盘,可惜其不具备这两个必要条件!

    历史解密编辑:茗人堂史标签:袁绍,刘表,逢纪,刘备,汉朝,官渡之战,曹操手下

    官渡之战是奠定曹操统一北方格局的关键一战,此战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集团交锋了一年多,最终以曹操偷袭袁军粮草,导致袁军军心大乱,曹军趁势击败了10万袁军,很多人传统印象里,袁绍此战之后,就彻底失败了,被曹操所灭只是时间问题,但其实袁绍是有翻盘机会的。《三国志》记载,袁绍此战是精锐尽出的,“众数十万,以审

  • 曹操突袭乌巢是冒险行动,袁绍只要换个打法,就能打赢官渡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袁绍,乌巢,张郃,曹洪,诗人,东汉,三国,官渡之战,曹操手下

    官渡之战的转折点是火烧乌巢,这一点在《后汉书》和《三国志》、《资治通鉴》中都有明确记载,但说法却并不一致,比如是谁先主张重兵拦截曹操,又是谁要进攻曹操比较空虚的老巢,就至少有三个版本。实事求是地说,火烧乌巢,对曹操和袁绍来说,都是风险与机遇并存:如果只带着五千步兵骑兵的曹操在返程途中被围歼,官渡之战

  • 审配:袁绍手下的守城名将,曹操久攻不下,还差点命丧其手!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袁绍,沮授,逢纪,许攸,袁尚,审配,曹魏,三国,汉朝,曹操手下

    曹操攻破邺城,俘虏审配。曹操屡劝不降,只能下令将审配处决。审配忽然挣扎着站起来: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曹操原以为审配改变主意,岂料竟是如此宁死不屈!不禁感慨审配之忠烈,令人予以厚葬!审配,字正南,出身河北豪族,曾与田丰、沮授一同在冀州牧韩馥手下任职,却因正直敢谏被冷落。而后袁绍入主冀州,审配被

  • 袁绍一手好牌打个稀烂,从袁绍手中流失的“好牌”都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袁绍,曹操,荀彧,郭嘉,朱灵,张郃

    可能连袁绍自己都没想到,自己曾经的部下竟然帮助自己最大的对手曹操摆平了自己。东汉末年,袁绍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但因袁绍算不得明主,很多大才都投靠了曹操,并辅佐曹操打败了自己的故主曹操。曹操的5大谋士,就有2位是从袁绍那里跑过来的,分别是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的荀彧、鬼才郭嘉。荀彧算得上是曹操的首席谋臣

  • 官渡之战看袁绍,历史袁绍一无是处的偏见,来源于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袁绍,曹操,沮授,张郃,汉朝,公孙瓒,官渡之战

    作为三国历史之中的三大战役之一,官渡之战一度被认为是曹操的翻身之战,更认为这是曹操以少胜多取得的最大战果,结局上看曹操因为赢了官渡所以逐渐占据了河北,成为了北方的霸主。但是事实和经不起推敲,首先就是以少胜多这一说法,《三国志》当中对这一次战役双方兵力的描述是袁绍十倍于曹操,也就是说曹操用着不到对面十

  • 袁绍的官渡之战失败的原因,有军事,有人和,还有叛卖

    历史解密编辑:每时刻史标签:袁绍,沮授,刘备,张郃,许都,汉朝,官渡之战,曹操手下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发生了一场对中国影响深远的战役----官渡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曹操率领2万多军队,打败了袁绍率领的11万8千大军,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在这场战役里,袁绍率领优势兵力,却打了大败仗。因此,在历史上,对曹

  • 代表袁绍歃血为盟的张景明,为什么被袁绍所杀?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袁绍,张景明,曹操,太守,张邈,董卓

    袁绍有一个评价——外宽内忌,其实很多统治者都是这个样子,表面上做出一种宽厚的态度,实则猜忌心很重。曹操也是这样的。不过曹操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里,主要说一说袁绍外宽内忌的一个表现。袁绍做出的人设以豪侠为主,在汉末三国时期的初期也算是一呼百应,人脉很广泛。然而他对一些部下的态度是非常猜疑且残忍。在臧洪与

  • 袁绍和袁术是兄弟,为何曹操消灭袁术时,袁绍却坐视不理呢?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袁术,曹操,袁绍,公孙瓒,东汉,三国,曹操麾下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对于各个诸侯来说,虽然有不臣之心,但是,在汉献帝退位之前,却只有袁术这位诸侯僭越称帝。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袁术称帝后,任命九江太守为淮南尹,广置公卿朝臣,还在城南城北筑起皇帝祭祀天帝所用的祭坛。彼时,虽然汉室衰微,但是,汉朝数百年

  • 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翻身的机会吗?曹操:你在开玩笑吗?

    历史解密编辑:吹来人尘烟火标签:袁绍,曹操,官渡之战,官渡,袁军,平定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首的“官渡之战”是决胜出北方归属权的一场重要战争,谁胜谁败基本奠定未来的结局,后来发生的历史的确是如此。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官渡之战的胜败对曹操至关重要,对袁绍却不是这样,远没有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有人一直疑惑,官渡之战后,袁绍是否还有翻身的机会?其实这个定论是个伪命题,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