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的一生有两大败笔:放了1个该杀的小人,杀了1个该放的

诸葛亮的一生有两大败笔:放了1个该杀的小人,杀了1个该放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青寒墨客 访问量:3634 更新时间:2023/12/22 4:56:10

识人不明青黄不接

都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诸葛亮在蜀汉掌权十一年,期间六出祁山,几乎全是无功而返。为何诸葛亮没能兴复汉室呢?其实这跟他的错误决定有着极大的关系。

他放了一个小人,导致间接害死一员大将;同时他又错杀了一员良将,致使蜀汉军事人才青黄不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诸葛亮看人一直有问题,荆州时,他说魏延有“反骨”,对魏延很是打压。而实际上,魏延是继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后,唯一挑起蜀汉集团军事大梁的武将。

打压魏延的同时,诸葛亮又十分偏爱长史杨仪蒋琬。蒋琬不必多说,一直在后主刘禅身旁处理政事,杨仪则是跟着诸葛亮南征北战的心腹。

杨仪这个人本身忠诚度就有问题,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他最开始是曹操集团最基层的地方主簿,本来乱世就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大舞台,杨仪等待的也是一个机会。

既然身为曹操集团,舞台肯定是够大的,可惜这个舞台上有才华的人也很多,杨仪根本没有竞争的机会。最关键的是,他的上司傅群也是个默默无名的人,上司都不思进取,他一个主簿又如何扬名?

为了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杨仪果断背叛故主,投奔了关羽。刘备集团比不上曹操集团,人才肯定是稀缺的。所以杨仪在关羽手下当了一段差之后,觉得能力不错,就让他给刘备送信。

刘备收到信件之后,自然要跟杨仪聊上几句。聊了一会儿后,刘备觉得杨仪是个人才,便留到中央任职。那么也就是说刘备看人也不准吗?

其实不是,刘备看出杨仪是个人才,确实也给了他高官,但是这些官职并不跟军权挂钩。刘备为何不让杨仪接触军事呢?

因为一个能够对政治针砭时弊的人,定然处理不好军队之中的同袍情谊。这种官员,抛开自己的利益后,眼中只有黑白,碰见什么事定要分个对错。

这对于并肩作战的战友来讲,是损伤极大的。试问谁会喜欢一个总拿着规矩说事儿,又不能同甘共苦的管理者呢?

反倒是刘备死后,诸葛亮将杨仪一直留在身边,先是让他制定规划,管理后勤粮草,而后慢慢进入军队管理层。这就使得杨仪自认为得到重用,前途一片光明。故而原本就急躁的性格,变得更加偏激。

杨仪在跟着诸葛亮之前,就和尚书令刘巴合不来。结果诸葛亮带其进入军队之后,他又和魏延产生了冲突,并酿成悲剧。

在五丈原诸葛亮交代后事时,悲剧发生了。他分别给杨仪和魏延都交代了军队撤退的相关事宜,也就是说,他把军权同时委托给了两个人。

也不知道是诸葛亮病糊涂了,还是故意的,总之杨、魏两人爆发剧烈冲突。

杨仪在不通知魏延的情况下,直接率领大军班师。魏延回过神的时候,自己已经被远远甩在后面。恼羞成怒的魏延率兵追赶,誓要赶在杨仪前面回朝,他认为杨仪图谋不轨。

魏延一边赶路,一边烧栈道,给杨仪增添阻力。魏延此举刚好给杨仪落下话柄,他与魏延不和,这正是扳倒魏延的最好机会。于是可笑的一幕出现了,双方各自向朝廷上书,都说对方谋反。

最后结果是,朝中的蒋琬等人力挺杨仪(都是诸葛亮一手带出来的),魏延失去支持,将士们闻讯也一一逃散,最终导致魏延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杨仪回朝之后,自诩被丞相看重,又剿灭魏延有大功,理应接替诸葛亮的职位,岂知诸葛亮原本就没想着把位置给杨仪,而是给了蒋琬。致使杨仪怨声载道,多次出言不逊,甚至家人都畏惧他口无遮拦。

杨仪埋怨道:“我要是知道自己是现在这个情况,当是在丞相死后,就该举兵投靠曹魏,真是令人懊悔!”

后主刘禅闻言大怒,将杨仪削去官职贬为庶人。按理说他应该反省和悔悟,不料他竟然上书诽谤,惹得朝廷大怒,当即派人捉拿。杨仪畏罪自杀。

可见杨仪不仅没有对蜀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还造成内耗,让一员大将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真是诸葛亮识人不明,用人不当。

如果诸葛亮当年早点揪住杨仪与臣子不和的把柄将他杀死,想来魏延也不会死,蜀汉后期也不会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在杨仪得势之前,还有一人也颇受诸葛亮信赖,他就是蜀军参谋马谡。刘备去世之前就跟诸葛亮提过,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重用。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是,也不完全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只能说刘备为了避免日后出现问题,刻意将话说得很重。

马谡作为行军参谋,他的战略眼光,以及对军事的谋划,都是蜀军首屈一指的存在。诸葛亮讨伐南蛮,很多关键战役都是马谡在一旁出主意。

若不是马谡提出“攻心为上”,诸葛亮也不会花费时间七擒孟获,从心理上彻底征服南蛮,既为蜀汉解决了后顾之忧,也为蜀军提供了兵员支持。

马谡作为参谋,蜀军无人能出其右,因为参谋只需要制定规划,并不需要具体实施。诸葛亮偏偏让他当主将,反而造成痛失街亭的惨败。

这就像一个美食家,他对食物有着独特的见解。但他不一定烹饪就是一把好手,甚至可能连最基本的刀工都不会,可他就是能够引领饮食的风向。

马谡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守卫街亭时,根据原先的计划,他应该在街亭正道上驻扎,利用两边的山势,把张郃大军堵在狭路上。

狭路相争,魏军的人数就丧失了优势,争取到的时间足够诸葛亮主力出动。

可惜马谡偏执地认为应该引军上山,借用自上而下的冲势击溃敌军。不料张郃早就看出蜀军的短板,他故意围而不战,并切断了蜀军的水源,没过多久蜀军自然而然发生溃乱,魏军趁势追击,蜀军伤亡惨重。

后来,马谡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被诸葛亮判了斩刑以正军法。那么既然是应有的惩罚,又何谈诸葛亮杀错了人呢?

从当时环境来看,马谡确实该死,诸葛亮杀他没什么问题。可是蜀国终归国土面积和百姓数量都比不上魏、吴两国。也就是说,蜀汉的人才极为稀缺,仅依靠本土培养成本很大。

故而从大环境上来看,马谡、魏延这类正值壮年的人才,在蜀汉有着至关重要的承上下的作用。诸葛亮能一手带出姜维、蒋琬、费祎、马谡、杨仪等人,自然而然这些人也能培养出下一批人才。

可实际上马谡、魏延相继伏法之后,善于文治的蒋琬、费祎接连去世后。除了姜维以外,整个蜀汉继而青黄不接,再没有人才出现。

要知道马谡、魏延等人都是当年荆州集团出的人才,姜维又是魏国天水投诚的人才,不能产出人才是蜀汉最大的弊端。

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无疑是诸葛亮两个最大的败笔造成的。

更多文章

  • 配合诸葛亮北伐,骚扰曹操、曹丕父子多年——三国鲜卑首领轲比能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曹操,曹丕,曹魏,三国,诸葛亮,轲比能,天文学家

    三国时期,中原大乱,北方少数民族也参与其中,比如乌桓、匈奴、鲜卑等。三国鲜卑首领轲比能,与曹魏周旋多年,曾配合诸葛亮北伐,最终却被刺客刺死,一生经历非常丰富多彩。崛起乱世轲比能本来是鲜卑的一个小部落的头人,因为勇敢,执法公平,不贪财物,所以众人推举他作为首领。因为这个部落靠近边塞,自从袁绍占据河北,

  • 诸葛亮为何无法统一三国?毛主席一针见血:他犯了三个致命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龙元阁标签:关羽,刘备,马谡,诸葛亮,毛主席,李银桥,古装片,天文学家,五虎上将,三国(电视剧)

    毛主席一生最爱读书,一本《资治通鉴》读了又读,在诸多历史人物中,主席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在世人眼中,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无所不能的神人,但对毛主席来说,诸葛亮虽然伟大,但毕竟是凡人,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曾主动和主席探讨过诸葛亮的问题,李银桥不理解诸葛亮这么厉害,为何始终无法

  • 仲景红:诸葛亮与张仲景

    历史解密编辑:仲景红标签:蜀汉,刘备,三国,诸葛亮,张仲景,仲景红,天文学家,曹操手下,中国古文献

    两位“南阳圣人”的交集三国时期虽然仅持续了短短60年,但却是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最精彩、最浪漫、最有吸引力的一段。曹丕、刘备、孙权纷纷称帝后,魏、蜀、吴为了争夺天下的正统归属各显神通,曹丕雄踞长江以北,有贾诩、吴质辅佐;孙权割据江东,以张昭、陆逊为左右;而屯兵蜀汉的刘备自然是以卧龙先生诸葛亮为智囊

  • 赤壁大战前,诸葛亮和刘备作隆中对,里面最核心的意见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米薇史小范标签:刘备,孙权,蜀汉,汉朝,三国,诸葛亮,隆中对,赤壁大战,曹操手下

    刘备:“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

  • 诸葛亮推荐,刘备拍板,此政策让蜀汉百姓财产缩水百分之九十九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刘备,蜀汉,张飞,法正,关羽,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大家都知道,在三国三巨头中,刘备是比较“仁厚”的,正如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那样:“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刘备也经常把“以民(人)为本”挂在嘴上,但是细看三国正史我们就会发现,当时最坑百姓的一项经济政策,就是诸葛亮推荐,刘备拍板之后出台的,此经济政策一出台,蜀汉百姓的财产一下

  • 秦国灭蜀后,用蜀中粮仓灭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北伐总缺粮?

    历史解密编辑:神圣海王殿标签:蜀中,蜀汉,秦国,刘备,关中,北伐,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秦惠文王九年,秦国大将司马错率军灭蜀,将蜀地完全纳入到秦国,此后,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中,蜀中粮仓的作用是显著的,有了蜀中,除类似“长平之战”这样的两国长期对峙外,秦国基本上没有缺少过粮食,但秦国的经验,三国时期的蜀汉无法借鉴,两者有着根本的不同,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蜀中在秦国为辅,在蜀汉为主

  • 三国中有两位谋臣,能力在诸葛亮之上,他们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江山标签:刘备,蜀汉,郭嘉,袁绍,吕布,三国,谋臣,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三国时期涌现很多猛将,同样也有很多谋臣,当然,最知名的谋臣当属诸葛亮。可是笔者认为,三国中有两位谋臣,能力在诸葛亮之上,他们分别是郭嘉和陈宫。本文,咱们就来聊聊这三位顶级谋士一生的经历。蜀汉军师诸葛亮诸葛亮是青州琅琊人,他的父亲原本是琅琊郡的郡丞,叔父诸葛玄也做过豫章太守,家族算得上是地区士族,家中

  • 曹丕见两头牛打架 ,逼曹植以牛作诗不能有牛字,曹植随即写出妙作

    历史解密编辑:锵锵文史局标签:曹植,曹丕,曹操,曹彰,诗人,汉朝,曹魏,牛作诗,七步诗

    说起曹丕、曹植这两兄弟,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曹植所写的《七步诗》。虽说曹丕、曹植都是曹操的儿子,然而这两兄弟性格,特长都截然不同。曹丕性格沉着内向,擅长于政治,在军事少有涉足,在文学成就上,曹丕虽然和曹操、曹植并称为三曹,但并没有什么作品流传下来。而曹植性格率真直爽,在政治方面并没有过于热衷,而多

  • 曹操白手起家,其军事实力是如何反超袁绍的?

    历史解密编辑:吹来人尘烟火标签:曹操,袁绍,太守,董卓,黄巾军

    曹操与袁绍在事业上的起点差不多,朝廷开始设置西园八校尉时,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曹操被任命为典军校尉。在董卓掌权,曹操和袁绍害怕对己不利,先后逃离京都洛阳后,两人才形成了较大的“家底”差距。由于董卓顾及袁家四世三公的影响力,在周毙和伍琼的建议下,尽管袁绍离开京都逃往冀州,但仍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这就

  • “袁绍之野望”的起始:韩馥为什么要把冀州牧让给袁绍?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袁绍,韩馥,冀州,董卓,公孙瓒,太守

    初平二年(191年),时任冀州牧的韩馥将冀州牧之位让给了袁绍。冀州是当时北方人口最多的州,袁绍通过出任冀州牧一跃成为当时天下实力最强的军阀之一,为其横跨冀、青、幽、并四州的袁氏霸业打下了基础。那么时任冀州牧的韩馥为什么要把冀州牧让给袁绍呢?首先要说明的是,接下来的内容是本鬼的一家之言,大家姑妄听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