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刘邦建立汉朝,唐王李渊建立唐朝,吴王朱元璋缘何不建立吴朝
熟知历史的读者们或许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和规律。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前,被项羽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刘邦当上皇帝后将便以“汉”作为国号,是为汉朝。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在建立隋朝之前,被北周封为“隋王”,公元581年杨坚做了皇帝后便以“隋”作为国号,是为隋朝。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在建立唐朝之前,被隋恭帝封为“唐王”,尔后公元618年李渊称帝便取“唐”为国号,建立唐朝。我们会发现,历史上大多开国皇帝往往都是“怀旧”的人,他们总是会把之前的“王号”,在建立王朝之后依旧用来当“国号”。
其实这也不是特例,三国时期魏王曹操去世后,他的儿子曹丕篡汉,以“魏”为国号建立魏国。晋武帝司马炎在建立晋朝之前,正是曹魏封的晋王。似乎这些开国之君以王号作为国号是一种惯例,但是有一位君主却特立独行,他没有将王号作为国号,而且重新取了一个国号。此人便是建立了大明王朝的洪武大帝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还算不错的封建皇帝,一生励精图治,从一个贫苦的放牛娃成长为一代开国君主。后世对朱元璋评价不一,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暴君”。
多年漂泊的流浪乞讨生活,使朱元璋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社会阅历,磨炼了他的坚强毅力。但朱元璋也饱尝了颠沛流离的艰辛和痛苦,铸造了他性格中残忍、猜忌的一面。无论如何,朱元璋的传奇身世与创业史,总是令人称赞。公元1364年,朱元璋进封“吴王”,如果不出意外,日后朱元璋称帝定然会以“吴”为国号,建立“吴朝”。然而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以“明”为国号正式建立大明。这不仅让我们现代人感到出乎意料,也让许多追随朱元璋一同起兵的文武百官们百思不得其姐,是不是搞错了?
那么封号为“吴王”的朱元璋为什么没有用“吴”作为国号,而取“明”作为国号呢?难道是朱元璋不懂得惯例,亦或是他想标新立异?今天作者便与读者们分析、探寻这个问题。国号是诠释一个开国帝王思想最直接、最便捷的途径。他朱元璋的王朝在史册中又该有着怎样一个区别于其他王朝的符号呢。他仔细想过,历史上出现的那些国号,有的标注姓氏、家族,有的标明地望、徽号。其实朱元璋不用自己的封号“吴王”作为国号,在登基前也他已经做过详尽的考虑。其实元朝末年,除了吴王朱元璋,还有另一个吴王张士诚。
张士诚称吴王的时候比朱元璋还早了一年,他于公元1363年自立为吴王,而朱元璋于第二年才称吴王。一时间出了两位以”吴”为号的王,为了方便区分,张士诚为东吴王,朱元璋为西吴王。大家都知道,张士诚是朱元璋的死对头,既然是死对头,用和死对头一样的王号“吴”作为国号,显然不合适。除了这一层原因,其实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元朝末年,苛政猛于虎,很多百姓经常连饭都吃不上。朱元璋投军只是为了能有下一顿饱饭,所有的信仰都是建立在一顿饱饭的基础上。等到他掌兵后顺应大势才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拯救生民于水火”的口号。
起于社会最底层,知道百姓活得有多艰难,知道弊病究竟藏于哪里。朱元璋希望自己能够建立一个清明的王朝,他用一个“明”字表明了自己的治国理想。他要做建立一个真正的清明王朝,为天下苍生创造一个幸福安康的光明王朝。明是什么?明就是日月同辉,古代有日月崇拜,历朝历代的京都之地都设有日坛、月坛,要祭祀朝日、祭祀夕月。古代的皇帝说自己做皇帝是奉天承运,他的皇权是神授的,因此要敬日敬月,日月相合就是明。同时朱元璋对传统思想观念的理解,阴阳五行观念居于主导地位。按照阴阳五行之说,每个王朝都占有五行中的一种德运,哪一种德运兴盛,哪个王朝就会兴起。“元”,起自北方为水德,“明”起自南方为火德,水火相克,“明”取代了”元”,就是火克了水。
通过种种方面的考虑,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正式在南京登基称帝,以“明”为国号,建立大明王朝。根据《明实录·太祖实录》记载的《初即帝位诏》:于吴二年正月初四日,告祭于钟山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以吴二年为“洪武”元年。朱元璋,这位大名赫赫的皇帝,往往和“残暴”联系在一起,人们总是指责他滥杀大臣的暴行和个人性格方面的阴骘沉猜。但无论如何,历朝历代,得国最正的,只有明朝。朱元璋是普通百姓出身,一刀一枪建立了明朝,由匹夫而成为天子。明朝得国,正大光明!
参考资料:《明实录·太祖实录》、《明史·卷一·本纪第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