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邦的铁哥们卢绾,为何会反叛刘邦,到底是谁的错?

刘邦的铁哥们卢绾,为何会反叛刘邦,到底是谁的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多角镜头 访问量:2369 更新时间:2023/12/6 18:59:36

卢绾的反叛绝对给刘邦下了一道催命符。当时刘邦刚刚平定英布的叛乱,还未休息片刻, 闻卢绾反叛,气得脸色发青,口吐鲜血,紧接着旧伤复发,最终加速了刘邦的病情恶化,因此没几天,刘邦就病逝了。

卢绾原与刘邦情同手足,他俩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一起参加到反秦的起义浪潮之中,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而且刘邦从来不曾亏待他。可以说,卢绾是刘邦最信任的人。

刘邦自以为把卢绾一路扶到燕王,算是尽到了兄弟情义了,毕竟卢绾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战功,这个诸侯王就等于白给他的,刘邦听卢绾反此消息后,龙颜大怒,他认为谁反都可以,就是卢绾不行,而且他也没资格,因为他的一切都是刘邦给予的。

因此气得想亲征卢绾,但他旧伤复发,只好命连襟樊哙以相国身份进攻卢绾。听说樊哙兵临燕国,卢绾弃城而逃。卢绾本想亲自进长安谢罪的,可是,卢绾却等来的是刘邦病逝的消息,遂逃往匈奴。

匈奴冒顿给了一个东胡卢王的名号,但究竟与此前拥兵自重的时候不可同日而语了,最终饱受各个部落的冷眼和欺凌,人财两空,在匈奴只待了一年多就郁郁而终了。

那么卢绾为何要反叛刘邦呢?跟着他的刘邦大哥,要风得风,要雨有雨不香吗?其实,卢绾也是无奈,骑虎难下才反刘邦的,说白了,他就是为了自保,才反刘邦。

把兄弟送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刘邦平定天下后,就已经有八大异姓诸侯王。最先被封的是韩信(与另一个韩信同名,故史书上称为韩王信)。他是战国韩襄王孙子,韩信跟着刘邦进关中,入汉中,并劝刘邦率兵东归。

另一位韩信,是刘邦回师关中的主将,立下赫赫战功。刘邦在垓下之战后,以他是楚人,熟悉楚地风俗为由,封为楚王。

淮南王英布本是项羽封的九江王,刘邦说服他叛楚归汉后,让他收复原来的封地,并封他为淮南王。

燕王臧荼,臧荼原本是燕王韩广的部将,被派去救援被章邯包围的赵国,所以臧荼才有机会被封为燕王。楚汉大战爆发后,臧荼向刘邦俯首称臣,依然被封为燕王。

张耳之子张敖接续他做了赵王,张敖娶刘邦大女儿,成为刘邦的女婿。

梁王彭越,群盗出身的彭越是一员勇将,早在入关前就帮助过刘邦。汉三年,彭越率三万人归汉,率兵略定梁地,彭越被封为梁王。

长沙王吴芮本是秦朝越部落领袖,后起兵反秦,被封为衡山王。刘邦灭项羽后,他拥戴刘邦登基,又被改封为长沙王。

闽越王无诸,无诸出兵辅佐汉王刘邦打败项羽。刘邦平定天下后,复立为闽越王。

可以说,异姓王在封地占当时汉朝疆域的一大半,唯独没有卢绾什么事儿。刘邦本早有封卢绾为王的想法,但实在轮不上他。

要知道当诸侯,没有点真本事,没有像样的战功,还真的排不上号。

在《史记》记录功臣时,如曹参、樊哙这些身先士卒,记录每一场重要战斗。记录张良、陈平这些功臣时,也详细介绍他们参与的一些重要战略部署,就连记录萧何,也提及了他稳定后方、支援前线的具体事例。

唯独卢绾,在亡秦灭楚两大战争中,既无丝毫参谋贡献,也无任何战斗资料,只是寥寥几笔提到他始终跟随刘邦,宠幸无人能比。

当然。在项羽死后,卢绾也曾参与剿灭余党,跟随刘邦一起征讨燕王臧荼,但要说到“功最多”,则无论如何都排不上号。

不过,这并不能阻止卢绾当诸侯王的节奏,刘邦称帝不久,卢绾运气来了,给他带来的运气是燕王臧荼。

臧荼原系故燕国大将,后被项羽封为燕王,在楚汉战争中,虽迫于形势曾助汉击楚,但对于出身平民的刘邦称帝未必心服。所以,刘邦刚刚登上帝位,他便举兵反叛了。

臧荼由于害怕被杀,不得已起兵反抗,毕竟他是项羽旧部,老大都被干掉了,刘邦怎么可能容得下他的小弟呢。可惜很快就被刘邦给消灭了,自此刘邦走上了消灭异姓王的道路。

臧荼被平定后,刘邦趁机提议在群臣中选拔有功之人担任燕王,群臣很识相,表态由卢绾来当,刘邦顺水推舟,把自己这位好兄弟送上了燕王之位。

刘邦此举,既完成了封王卢绾的愿望,同时也为他在处理异姓诸侯王问题上赢得主动与时机。

在刘邦看来,疆域之内存在异姓王,必须是信得过的嫡系。刘邦确有将卢绾培养成第二个“长沙王吴芮”的想法。吴芮稳定西南,卢绾布防东北,为汉朝解决两大边患。

却没想到,这一决定同时也把兄弟送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伴君如伴虎,祸福只在旦夕之间

刘邦是在异姓诸王反叛的咄咄逼人的情势下展开武装反击的,韩信是刘邦屠杀功臣的牺牲品,他曾说过: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再也不是开创基业的时候了,功臣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相反如果功臣再如创业时的英勇干练,就会遭到主上的猜忌,引祸上身。

哪家的皇帝希望自己周围都是一些能臣干将啊?万一他们觊觎皇帝的宝座怎么办?故而,卧榻之侧,怎容他人酣睡,对于谋臣,功成身退,像战国的鲁仲连是最好的,否则伴君如伴虎,祸福只在旦夕之间。

韩信虽死在吕后手里,但刘邦早就处处防备韩信了,韩信能力太强,刘邦对韩信既忌又怕,必须除了他,只不过是借吕雉之手而已。

当然,吕后通过杀韩信不仅起到了震慑群臣的效果,还树立了自己的威权。

为什么刘邦要杀韩信?

首先我们来看看,韩信创造的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1、韩信是大汉王朝第一功臣。

2、韩信是汉朝第一个被杀的功臣。

的确,他曾经三次在刘邦全军覆灭之际,将自己手中的军队交给刘邦,自己则被迫从头开始,再起炉灶。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拒绝了项羽的拉拢,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他不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刘邦用人的原则是功利性的。

随着战争的结束,在刘邦眼里他已经失去了价值。相反,他的技术天赋反而成为令刘邦感到恐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削夺他的兵权,撤销他的王位,本来也是不足为奇的。

可是,韩信可不这么想。他总是认为刘邦对不起自己,于是牢骚满腹,甚至产生二心,最后身首异处,也是祸从自取。

此外,韩信一贯恃才傲物,不把老刘放在眼里。要知道,当时的刘邦正在大搞个人崇拜。在这个节骨眼上无视老板尊严,还有活路?

韩信落马,弄得那些随刘邦东征西战的功臣们都胆战心惊,心想连韩信这样的人都被锄掉了,自己还在话下么?

于是人人自危,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风声鹤唳,人在这样精神紧张的情况下是很容易不理智的,所以本没有反心的人也被逼反了,而卢绾就是其中一个。

矛盾仍然要从陈豨的叛乱说起。这一场叛乱,不仅令吕后借机除掉了韩信、彭越,也让卢绾失去了在汉朝立足的最后机会。

刘邦在亲征陈豨时,也令卢绾从东北方向同时进攻形成夹击之势,让陈豨首尾不得兼顾。

在陈豨腹背受敌,形势十分窘迫时,赶紧派出使者向匈奴求救。卢绾听说之后,也派一名叫张胜的使臣前往匈奴游说。

张胜来到胡地,本想游说匈奴,化解陈豨使者的努力。只是没曾想,在匈奴帐中,竟遇到一名旧人:逃亡在匈奴的燕王臧荼儿子臧衍。

臧衍对张胜说:张公之所以受燕王器重,是因为您熟悉匈奴之事。而卢绾之所以还能当燕王,是因为诸侯不断叛乱,没时间料理燕国。

如今你试图帮汉朝快速消灭陈豨。可惜,只怕陈豨一死,下一个就轮到卢绾了。你何不想办法让卢绾暂缓攻打陈豨,同时和匈奴讲和。如此,便长久、安稳做他的燕王了。

张胜被陈豨的这番话说服了。事情要是按正常发展还算合理,但接下来,事情出乎意料。

按臧衍说服张胜的理由所说,是希望卢绾和陈豨、匈奴讲和,保持平衡,才是久安之道。《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记载:“张胜以为然,乃私令匈奴助陈豨等击燕。”

而张胜怎么令匈奴帮助陈豨攻打燕王卢绾呢?

从《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说:“公所以重于燕者,以习胡事为。”

意思是张胜之所以被派去匈奴做使者,是因为他经常和匈奴打交道。说明张胜是一名久居边境之人,且常作为使者来往匈奴之间。

而卢绾从小与刘邦一样生长在南方楚国,又长期随刘邦中原征战,卢绾诛杀了旧燕王臧荼,才接管了燕地。那张胜必然不是卢绾的旧臣,只不过卢绾当上燕王后又继续使用的前班子的成员。

卢绾之所以任用张胜,正如前所说,是因为他“习胡事”,在燕国这样一个与匈奴接壤之地、军事重地,这个技能相当重要。

也就是说,在卢绾之前,张胜之前效忠的正是臧荼。这也能解释,张胜在接受臧衍劝说后,做出“私令匈奴击燕”的行为了。

这样一来,卢绾顿时也变成两面受敌。在两相权衡,他选择了派遣另一名使者范奇出使陈豨讲和,毕竟他和陈豨之间,并非主要矛盾。

后来,陈豨被周勃率领的汉军斩杀的消息,卢绾略略松了一口气,这下他可以全力对抗匈奴的挑衅了。

令他没想到的是,他派出去的两名使者,张胜和范奇,此刻却忽然成了压在头上的一大罪名。

无反之心,被动接受“反叛”事实

卢绾听说从长安来了几名使者,说是来调查他勾结匈奴和陈豨,反叛一事。卢绾惶恐万分,选择称病不见汉使。他这一选择看似愚蠢万分,但也并非完全没有理由。尤其在知道领头使者审食其,更是害怕不已。

审食其是何人呢?

刘邦起兵反秦时,刘邦将这位小弟审食其留在老家服侍保护父亲刘太公和妻子吕雉。

刘邦灭秦之后,入汉中当汉王,趁项羽平定齐国时,借机东出,想要接回家人,不幸又被项羽击败。父亲、吕雉和审食其都被俘虏。直到楚汉画鸿沟为界,吕雉才作为谈判条件被楚军释放。这中间,刘邦和吕雉分别了整整六年。

而这六年里,审食其和吕雉朝夕相处,成为了它最信任最亲密的灵魂伴侣。吕雉得释放后,对审食其宠幸无比人尽皆知。

换言之,假如来的使者是张良,那就是刘邦的代言,卢绾未必不敢见,凭他自忖和刘邦从小交欢的情谊,没有什么是不能向大哥解释的。

而来的人是吕后亲信,令卢绾毛骨悚然。正如他所说: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被灭,都是吕后的主意。加上听说刘邦亲政英布时受伤,如今重病在身,朝中大小事务,皆由吕后决定。

此时,卢绾和他身边的臣属嗅到了权力斗争的危机感,纷纷趁机溜走。

审食其一行见不到卢绾,便返回长安,向上如实禀告。因此刘邦怀疑卢绾,心里有鬼不敢见朝廷使者,果然是想要造反。刘邦此时已经病入膏肓,难以亲自前往征讨,于是派樊哙前往征讨。

这件事前前后后的负责人,从使者到将军,无一不是吕后的亲信。充分说明了主张剿灭燕王卢绾究竟是谁的主意。而且也证实了,至少在刘邦病重时期,宫中的旨意,并非只出于天子一人。在刘邦生前,吕后就已经开始对权力逐渐染指。

汉军一来,兵不血刃就“平定”燕地,拿下燕国首都。而燕王卢绾,听说樊哙率军要来,一早地就带着家属和亲兵逃到边境。他徘徊在长城脚下,心中两难。

就在他想亲自进长安,跪在大哥面前,倾诉衷肠,剖明心迹,让大哥念及旧情,并相信他的赤诚,让他继续留在身边做一个小跟班的想法时。

可惜,使者从长安带来的,是刘邦去世的这个噩耗,这也绝了卢绾最后一点在汉朝生存的机会。卢绾连夜带着家人去投奔匈奴。

因为他心知,吕后正是要立威的时候,他背负反叛的嫌疑,此时,吕后欲对他除之而后快,怎会给他机会解释?

卢绾逃到匈奴后,由于带的人数与财物够多,被被冒顿封为东胡卢王,但周围部落并不把他放眼里,反而对他带来财物和宫人妇女垂涎三尺。毕竟匈奴人的生存秘籍靠抢,卢绾经常被匈奴劫掠和欺凌,最终人财两空,北逃仅一年时间就郁郁而终。

写到最后

卢绾也是异姓诸侯,其他诸侯王的前车之鉴,由不得他不去“兔死狐悲”。但他跟韩信他们不同,异姓诸侯王七位都是自己打下的江山,不是刘邦分封的,只是盖章追任的王,而卢绾却是刘邦主动分封的,刘邦不会对韩信他们那样对他。卢绾别的本事没有,最大的本事就是太了解刘邦了。

其实,真正害怕的是吕后,刘邦爱他,吕后可没有,吕后剿灭异姓诸侯和大功臣手段可多了。因此卢绾活得就像是一只惊弓之鸟,生怕被吕后找个理由灭了。一旦刘邦死了,他就会像韩信他们一个下场。所以吕后派人要调查他时,无论是否真心反叛刘邦,但必须被动接受“反叛”的事实。

如果是以前倒是没什么,可现在他是国王,家大业大的,难免就会动了歪心思。说到底都是刘邦的宠爱坑死了他,要是还是留在长安,就算他的身份再显赫都不会有杀身之祸。刘邦以为他们的友情会战胜权力,可是沾染上权力的人是难以舍弃的。永远都不要用权力来考验友情,否则,必败。

标签: 刘邦卢绾韩信臧荼项羽

更多文章

  • 汉王刘邦建立汉朝,唐王李渊建立唐朝,吴王朱元璋缘何不建立吴朝

    历史解密编辑:晓晓聊历史标签:刘邦,李渊,吴王,唐王,皇帝,汉王,汉朝,吴朝,唐朝,朱元璋,小说家

    汉王刘邦建立汉朝,唐王李渊建立唐朝,吴王朱元璋缘何不建立吴朝熟知历史的读者们或许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和规律。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前,被项羽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刘邦当上皇帝后将便以“汉”作为国号,是为汉朝。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在建立隋朝之前,被北周封为“隋王”,公元581年杨坚做了

  • 项羽比刘邦“厉害”,为何最后却是刘邦称王?这两点决定成败

    历史解密编辑:茗人堂史标签:刘邦,韩信,张良,萧何,秦朝,汉朝,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项羽和刘邦的争霸不仅是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决斗,而且他们俩的争斗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启发性质的。看历史,并非只是了解历史事情那么简单,而是要从历史中感悟道理,融合于今天的所思所想,贯穿古今,即以古论今。项羽,西楚霸王,此人武力出众,骁勇善战,百战百胜;刘邦,出身农家,他与项羽截然不同,打仗并不会打,而

  • 刘邦的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刘邦,项羽,韩信,樊哙,楚汉战争,韩王信

    注:本文系作者胡再迁原创作品。无立稿,仅是凭着个人认知随笔创作,就是简单的想到哪写到哪。文虽糙但原创不易,最近发现网上有人剽窃我的文章用来做视频底稿,如未经允许抄袭,侵权必究,全国追踪。图片源于网络免费素材,如有侵权,48小时内联系我删除。 今天看了部电影叫鸿门宴,刘烨和吴彦祖主演的一部古装剧。剧中

  • 刘邦的三个称呼

    历史解密编辑:老刘一说标签:刘邦,项羽,曹参,嬴政

    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有很多传奇的故事流传至今,在三年反秦和四年楚汉争霸战争中其身份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刘邦最初的身份是泗水亭的亭长,相当于现在的乡派出所所长或者乡武装部部长类的职务,古代的官和吏是有区别的,官是朝廷封赏的有编制的国家公务人员。吏相当于政府聘请的协助政府

  • 刘邦最憎恨的人,曾公然背叛,最后却被刘邦封侯

    历史解密编辑:理科男读历史标签:刘邦,封侯,张良,魏国,楚王,汉朝,霸王项羽

    这个人是刘邦最痛恨的人,他曾公开背叛汉高祖,但却成为了西汉的开国功臣。公元前201年,刘邦做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就是给自己最痛恨的人封爵!这个人是刘邦的老乡,跟刘邦混了很多年,却在刘邦最艰难的时候,离开了刘邦。后来因战败,又重新归降刘邦。刘邦不知道有多少次想杀了他,可为何会让他成为开国功臣呢?今天

  • 荥阳、成皋之战中刘邦被打死,那么刘邦军、韩信、项羽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刘邦,韩信,项羽,成皋,荥阳

    刘邦在荥阳和成皋之战中,都是在极危险的困境中,采用计谋,才只身突围出去,免于做项羽的俘虏和被打死。刘邦在成皋之战中,胸部曾中了项羽埋伏的弩箭,他当时怕影响军中的战斗土气,假装是脚部中箭,并且还强忍着伤痛巡视了军队,以免造成军队的惶恐。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刘邦在军中的影响和地位。如果当时刘邦被打死,荥

  • 刘邦死前预言竟然成真了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刘邦,刘濞,吴国,吕雉,曹参,英布

    话说公元前196年7月,刘邦在平叛淮南王中身中流矢,此后在班师途中病情加重,势将不起。回到长安后,吕后找来名医为其诊治。刘邦向医生询问病情,医生只说能治。历经人间是非的刘邦马上明白身体是不会治好了,于是他大骂医生: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说完赏赐给医生五十金就打发他走

  • 贵人不踏贱地,读懂老子34字,刘邦让命中贵人心甘情愿结交他

    历史解密编辑:帝王霸朱标签:项羽,秦王,韩信,老子,汉朝,夏侯婴,汉高祖刘邦

    贵人不踏贱地,读懂老子34字,刘邦让命中贵人心甘情愿结交他路遥小说《人生》中说:“人生的路虽然很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贵人,往往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又非常稀缺的珍贵资源。有贵人相助,一生衣食无忧、事业有成。失去贵人相助,生命的质量和高度往往会大打折扣,人生也会变得黯然无光。那么,怎样才能让贵

  • 刘邦遇险总有人相助,项羽失败就一败涂地,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历史解密编辑:神马动物世界标签:刘邦,韩信,张良,萧何,汉朝,秦朝,夏侯婴,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刘邦和项羽,关于他们两个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因为从这两个人身上能找到很多启迪,不管是处世还是为人都有借鉴的意义。今天来聊的话题就是为什么刘邦遇到危险,总会遇到人帮助,项羽为什么失败就一败涂地,无人相助呢?刘邦第一次遇到危机是鸿门宴上,这是刘邦人生最大的危机,比起当年雍齿献出丰县投靠魏国周市,使得他无家

  • 汉高祖刘邦形象新解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刘邦,项羽,韩信,夏侯婴,齐国,张良

    古代的人们认为帝王之所以能成为人上人,有很多的天命玄学所在,觉得这都是“上天”的授意,但是人世间那么多事情,哪有这么多玄学理论呢?一个人能位居帝王将相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实力。也许人生来起点不同,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拥有尊贵的身份还有可以继承的地位与庞大家业;而有些人则只能依靠自己去打拼。刘邦的成功无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