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使的民不聊生,社会发展遭到极大的破坏。然而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成为后世文人推崇的对象。很多故事还被后来者改成戏剧、评书和小说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教化民间百姓的重要材料。"申包胥哭秦庭"的故事便是典型,他以申包胥向秦哀公借兵复国的故事为蓝本,演绎了一个忠义为国的的爱国者的形象。而故事中另一个主角秦哀公则被认为是被申包胥对国家的忠义所感动,才答应借兵帮楚国复国,以此来衬托申包胥的伟大。
从春秋战国的史料来看,说秦哀公被申包胥感动完全是艺术的加工,也非常想当然的说法。实际上秦哀公的对于出兵楚国的犹豫,以及后来选择出兵楚国的操作,都是为了秦国的利益和安全考虑。这里面或许有申包胥感动的成分,也可能有楚昭王是秦哀公外孙的成分,但起决定性的还是秦国利益本身。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的大国,也是争霸中原的主要国家之一。这个国家的强大在当时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着中原诸侯争霸的局势发展。而楚国也是当时的强国之中唯一一个被攻破都城,被迫迁都避战的国家。攻破楚国都城郢都的便是吴王阖闾的军队,领兵大将为伍子胥和兵圣孙武。
战争起因是多方面的,从大环境讲是晋楚争霸的延续,其中又有伍子胥复仇的因素,以及吴王阖闾争霸的需求。这次大战也让楚国输得极惨,二十多万大军被吴国三万五千人击破,楚昭王仓皇逃出郢都避难,整个楚国上下被吴军掠夺,损失极为惨重。在这样的背景下,逃出楚国的大夫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援,希望秦国借兵入楚驱逐吴国军队,帮助楚昭王复国。秦哀公起初是不愿答应的,申包胥在秦庭哭诉楚国的灾难,用了七天七夜时间来感动秦哀公,然后才借得秦兵入楚,帮助楚昭王击败吴国,使得楚国逃过灭国之灾。
从晋楚争霸得角度看,吴国攻打楚国是晋国提前的布局。从晋文公重耳让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后,晋国的国力长盛不衰,成为中原诸侯国得盟主。而楚国经过楚成王、楚庄王等几代国君的发展,也让国家发展到了挑战周朝秩序的程度,甚至楚庄王还能够带兵到洛阳问鼎。双方为了争夺诸侯国之间的霸权展开了一系列的国际政治斗争,这种斗争是多方面的。除了在军事上结盟战争之外,还在经济上炫富,进行各种间谍活动,和扶持对方的敌国为代理人。吴国的崛起就是晋国代理人战争的延续,是晋国联盟中原诸侯围剿楚国的策略之一。
而吴王阖闾也有争霸中原的野心,吴国大将伍子胥也想要报楚平王的灭族之仇,于是吴楚战争不可避免。可中原诸侯大多对这场战争并不看好,因为吴国在国力方面对上楚国是完全的下风。但是在吴国方面却做了很多准备,伍子胥为吴王阖闾策划了发展战略,还请出隐居的孙武作为战争的总策划。最终战争的结果是非常理想的,吴国也达到了他挑战中原霸主的国际地位。尽管这场战争有些虎头蛇尾,并未动摇楚国的根基,但却达到了晋国和吴国的战略目的。而申包胥借秦兵和秦国的插手,却让中原局势偏离了晋国原有的设计方向。
申包胥到秦国借兵是有多重考虑的,这既关系到楚国,也关系到中原争霸的局势。当时楚国虽然被攻破的都城,但从兵力上讲吴国还处于绝对的下风,而郢都之外的楚国领土还有大量可用军队。只是因为这些军队因国都被攻占而士气低落,柏举之战中逃亡的楚国士兵使得国家上下人心惶惶,难以有效的组织反攻。让外国军队介入,一方面可以威慑吴国军队,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楚国得到喘息之机,重新整军反攻。在选择外援方面,申包胥可选的国家非常有限,实际上几乎就只有秦国存在出兵支援楚国的可能。
吴国攻打楚国并非是单挑,而是组建的盟军。加盟国中除了唐、蔡等长期被楚国欺凌的国家,还有一些小国提供支援,这让吴国声势很大,普通的中原国家根本无力插手。晋国虽然是强国,却与楚国争霸多年,又是吴国的后台,自然乐见其成,甚至有出兵南下与吴国瓜分楚国的打算。齐国也很强,但距离楚国太远,而且被晋国压制,支援楚国的可能性不大。越国虽然是吴国世仇,但国力不强,最多趁吴国兵力空虚之际占点便宜,根本不可能流转战争的局势。秦国不但是强国,而且秦哀公还是楚昭王的外公,对申包胥来说是有着很大机会的。
楚昭王的母亲伯嬴是秦哀公的女儿,本来准备以秦楚联姻的方式嫁给楚平王的儿子太子建。楚平王好色,见了伯嬴便迈不动步子,于是逼反了太子建,强娶了伯嬴,然后生了楚昭王。后来太子建逃到郑国后被杀,在楚平王死后,楚昭王便成了楚国国君。因为有着这层关系,秦国上了申包胥的求援名单。
秦国是强国,从秦穆公开始便成为晋国西方最大的对手,甚至需要晋国联合中原诸侯才能把秦国阻挡在函谷关以西。而秦国历代国君都积极谋求进入关东,参与中原争霸,特别是秦穆公至死也把未能被周朝封为方伯当成遗憾。而楚国的危机却给了晋国和秦国的机会,秦国自然不可能让晋国趁机一统中原。
从当时的中原局势看,晋国军队一旦进入楚国,对秦国将会形成全面的压制。晋国攻打秦国原本有三条路,一条是走塞外,后来赵武灵王的路子,一条渡过黄河西进,还有一条便是潼关路。潼关路是秦国大门,易守难攻,晋国就没占到过便宜。秦穆公时期双方在黄河和塞外的路线上打过多次,双方互有胜负。由于晋国有很多中原盟国,所以秦国进入中原很困难,可晋国也打不进去。如果让晋国军队进入楚国,便可以从楚国的武关攻打秦国,这将彻底把秦国堵在关中。而晋国占据楚国后,必然势力扩张,对秦国形成全面压制。
可以说从秦国安全和国家利益考虑,秦国也不允许楚国被晋国和吴国吃掉。而且秦国军队必须抢占晋军南下前进入楚国,与楚国形成战略同盟,抢占战争先手和战略资源。可是秦国出兵楚国也有隐患,这也是秦哀公犹豫的。一方面秦国自己也被吴国的气势吓住了,不知道吴国到底有多强。吴国一口气击溃楚国二十多万大军,这样的战斗力可以让任何诸侯国心惊胆颤。另一方面秦哀公也顾忌到晋国的反应,担忧晋国趁着秦军南下的机会,反过来出兵强渡黄河偷袭秦国。一旦秦军在楚国作战不利,又被晋国夹击,这将是秦国的灾难。
与其说申包胥用哭泣来感动秦哀公,不如说他用哭诉的方式为秦哀公分析了战略局势的走势,坚定了秦哀公出兵的意愿。而打消秦哀公疑虑的主要是楚国根基雄厚,郢都虽然丢了,但并不伤根本,而同时楚国也联系越国方面偷袭吴国。吴国不是一流强国,面对三国夹击,能否守住胜利果实是巨大的问题。
而吴军攻入郢都后呈现乱兵的趋势,为了掠夺吴国财富做出了很多天怒人怨的事情。楚国贵族的财富,女人被吴王阖闾及其部下洗劫一空,而伍子胥为报私仇竟然挖出楚平王鞭尸。这种结果使吴国与楚国贵族是不死不休的局面,而秦军有楚国贵族当带路党,在战争中是具有很大优势的。
对秦哀公而言,晋国的威胁实际上只存在与秦军困守关中的态势下。一旦秦军出兵楚国,反而掌控了整个局势的主动权。有了楚国军队配合,秦军在楚国是主场作战。而潼关、黄河的战线上,秦军又存在天然的地理优势。可以说晋国只要在楚国战场落了后手,在其他战线也难以获取突破。在有楚军和越军的配合下,晋国在楚国吃亏的几率更高,这也是后来秦哀公打消疑虑,派出五百乘军队进入楚国的原因。尽管如此,秦哀公也是很谨慎的,派兵的数量不大,总兵力不到四万,完全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