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襄子如厕时,心中咯噔一下,命人抓来整修厕所的人,就是豫让,而且在工具上装着刀刃,豫让说:“我要为智伯报仇。” 赵襄子身边的人要杀死豫让,赵襄子却说放了他。
豫让是什么人呢?
豫让是春秋战国著名的五刺客之一。“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史记》)司马迁给予五刺客极高的评价。
豫让,是晋国毕阳君的孙子,刚开始在范氏、中行氏门下,但是不得志、不开心,于是转身投靠智伯,智伯非常宠信他。战国时期,实力人物都有养士的习惯,士人来去自由,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比较多,没有所谓“内卷”。
等到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了智伯,赵襄子最怨恨智伯,所以把他的头颅制作成酒器。豫让躲避到山中,说:“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要报答智伯的恩情啊!”
智伯以国士对待豫让,豫让准备用真正国士的涵养回应智伯的知遇之恩。让智伯不得好死的赵襄子,成为豫让的复仇目标。
豫让更名改姓,成为服劳役的犯人,到赵襄子宫中整修厕所,想借机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如厕时,心中咯噔一下,命人抓来整修厕所的人,就是豫让,而且在工具上装着刀刃,豫让说:“我要为智伯报仇。” 赵襄子身边的人要杀死豫让,赵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些避开他就好了。何况智伯已经死去,没有后人,他的臣子甘心为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于是释放了豫让。
豫让第一次行动没有成功。一国之君的赵襄子给予豫让“义士”的名号。“知伯已死,无后”,赵襄子们下手够狠吧,古代战争的残酷也可见一斑。
豫让涂满油漆,身上长满毒疮,剪掉胡须,削去眉毛,自残改变面容,装作乞丐去乞讨。他的妻子认不出他,说:“身材相貌不像我的丈夫,声音特别像我丈夫的声音!”豫让又吞炭让声音嘶哑,改变自己的嗓音。
豫让没有气馁、放弃。敢于对自己下狠手的士人,会轻饶他的敌人吗?为了君主,豫让肯定放弃自己的家庭了。
他的朋友对他说:“您所走的道路非常艰难而且不会成功,说您有志向是可以的,说您的智慧则没有。以您的才智好好地服侍赵襄子,他必定宠信您,您如果能够接近他,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非常容易而且能够成功。”
豫让的朋友不赞同他的做法,甚至建议他改弦更张。
豫让惨淡地笑着,说:“您这是为了原先懂得我的人报复后来懂得我的人,为了旧主戕害新主,大大地扰乱君臣之间的道义,没有比这更加过分的了!我现在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彰显君臣之间的道义,不是考虑容易与否。归附于人、服侍他,但是寻求弑杀他,这是身怀二心来事奉君王。我选择困难方法的原因,是让天下后世身怀二心的臣子感到羞愧。”
结局就是一死,豫让要为自己的武力行为作出道德上的定义,“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看来,智伯以国士对待豫让是极其正确的。
过了不久,赵襄子有事要出门,豫让埋伏在赵襄子要经过的桥下。赵襄子抵达桥头时,马儿突然惊叫。赵襄子说:“肯定是豫让在这里。”赵襄子派人追查,果然是豫让。
君王是个高风险的岗位,觊觎的人各式各样。对赵襄子来说,有一个明显的敌人并非坏事,可以提醒自己时时提防。
赵襄子于是当面指责豫让说:“您不是也曾服侍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歼灭范氏、中行氏,您没有为他们报仇,反而归附、服侍智伯。智伯死了,您为什么固执地为他报仇呢?”
赵襄子不理解豫让这个义士的举动。
豫让说:“我服侍范氏、中行氏,他们以普通人待我,所以我就用一般人的态度对待他们。智伯以国士待我,所以我用国士的态度对待他。”
士为知己者用,士为知己者死。说得庸俗一些,就是要对得起他人的付出。
赵襄子叹息,流着泪说:“唉,豫让!您为智伯做的一切,美名已经成就了,我对您也足够宽容了。您自己考虑一下,我不再赦免您了。”说着让兵士把他围起来。
要相信君王的眼泪吗?他是为豫让而流泪吗?“寡人舍子,亦以足矣。”赵襄子觉得玩够了,你豫让、我赵王二人的名声反正都有了。
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遮掩他人的道义,忠臣不惜一死来成就美名。您先前已经宽待我,天下没有人不称赞您的贤德。今天的事情,我一定要伏法,然而恳请击打您的衣服,我将死而无憾。请求您千万答应。”
豫让觉得还不够完美,再来一句,“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用剑击打衣服,可能是当时的一种迷信。
赵襄子感动于他的道义,于是让人把自己的衣服交给他。豫让拔剑,跳跃多次、剑刺衣服,仰天长叹说:“我可以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了!”说完就举剑自杀了。豫让死亡之日,赵国的士人听说后,都为他哭泣。
豫让舍生取义的精神千古流传!赵襄子也完美地主演了一场君臣之义主题的大戏。所以说战国的舞台上,既有为财的谋士,又有舍命的义士;尽管法家、道家唱主角,但是儒家一直生动地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