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诊费创下天价记录,赵鞅赏赐了四万亩田地。这事发生在晋定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01年。赵鞅便是“赵氏孤儿”中主角赵武的孙子。司马迁对《赵世家》编撰格外用心,其中有不少神乎其神的小故事。司马迁用神话故事到底在掩饰什么问题呢?赵鞅“昏睡”了七日,醒来后讲述了与百神遨游的神奇经历,预言儿子将占有代国以及七世孙“胡服骑射”。
赵简子,赵国基业的奠基人。赵鞅生病了,五天不吃不喝,不省人事。邯郸的医生都诊视过,却看不出来啥问题,赵国大夫们都着急了,于是找到了名医扁鹊。诊察完以后,董安于便问扁鹊,赵鞅的病情如何?(董安于也算是一个神奇的人物。)扁鹊说:“赵鞅血脉平和,没必要大惊小怪。早些年秦穆公也有过类似情况,神游钧天七日,必定安然无恙。”果然,又过了两天半,赵鞅醒过来了,并讲述了这几天“神游”故事。“以扁鹊言告简子,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四万亩田换来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赵鞅立国是天意,而不是篡权。赵鞅的小故事很重要,曾在《史记》中出现过两次,分别在《赵世家》和《扁鹊列传》。“吾见儿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壮也,以赐之。’。”——《史记》这句话中“儿,主君之子也。翟犬者,代之先也。”“儿在帝侧”预示着赵鞅有一个儿子是“神授”,“帝属我一翟犬”预示着上天将代地赐给赵国,为赵国侵占代地美满的借口。司马迁用这么神奇的故事引导阅读,是不是大家都想知道,赵国未来接班人是谁呢?又将如何占有代地呢?赵襄子毋恤的故事就这样子开始了。虽贱必贵赵鞅“神游”又过了一阵子,姑布子卿就上门拜见赵鞅了。姑布子卿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看相人,据说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便出自姑布子卿之口。“简子遍召诸子相之”。简子是赵鞅的谥号。姑布子卿应邀而来,赵鞅专门把孩子们都召集起来,让姑布子卿看看究竟谁可以委以重任——继承赵国君位。
赵襄子,赵国创始人。姑布子卿看了一圈,“没有合适做将军的人选。”赵鞅说:“难道赵氏要灭亡了吗?”姑布子卿:“我在路上曾经看到过一个青年,大概也是您的一个儿子吧。”赵鞅根据姑布子卿的描述把赵毋恤叫过来。“毋恤至,则子卿起曰:‘此真将军矣!’”司马迁细节描写用心良苦,赵毋恤一到跟前,姑布子卿惊讶地站了起来,并且感慨道“这才是真正的将军!”赵鞅“神游”得到了神的预言,姑布子卿又从众多儿子中挑选,赵毋恤的出场可谓下足了功夫。这是赵国太史的杰作,还是司马迁有意为之?赵鞅还对庶子赵毋恤的出身持有怀疑态度,于是跟姑布子卿说,“这个孩子出身卑贱,他妈妈是翟族的侍妾,怎么能说尊贵?”“天所授,虽贱必贵。”姑布子卿不以为然地说,“上天要授予的,就算他出身低贱,也必定会拥有尊贵的地位!”“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选择继承者,要选择正妻所生的儿子,而且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不管他贤能与否;要选择地位尊贵的儿子,不能按照年龄大小来排序选择。这是规定,是西周政府的规定,是社会的约定俗成,是宗法制度。但是,作为执掌晋国朝政的赵鞅,为了选择合适的接班人,让赵氏权力有效传承,必须选择优秀的孩子。既然需要颠覆固有原则,就要想方设法来破解。常山寻宝有了姑布子卿的判断,赵鞅由此格外关注赵毋恤。“简子尽召诸子与语,毋恤最贤。”赵鞅召集所有儿子谈话,这类似于现在的面试,发现赵毋恤果然是众多儿子中最有才的一个。但是,废嫡立庶关乎宗法制度。赵鞅不能草率行事,必须慎之又慎!一天,赵鞅对儿子们说,“我在常山上藏了宝符,谁先找到就赏给谁。”符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遣兵将的凭证。被赐“宝符”,那就等于拥有了兵权。于是,儿子们就都急忙跑到常山上去找,却并没有找到父亲所说的“宝符”。但是,唯独赵毋恤例外。他回来后,说已经得到了“宝符”。赵鞅心中一惊,“来,说说看”。“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赵毋恤说从常山上居高临下俯视代国的一切,代国可以攻打并占有。
赵鞅听后心中暗喜。其一,赵毋恤的这个说法暗合了他曾经“神游”的梦境:“帝属我一翟犬”——即赵氏将会拥有代国的土地。其二,赵鞅认为赵毋恤与他心灵相通,最终确认赵毋恤是最贤能的。随后,赵鞅采取了当时最大胆的举动,废除了嫡长子伯鲁的太子之位,改立赵毋恤为太子!赵鞅按照贤能与否的标准废嫡立庶,是对周朝嫡长子继承制的否定,是对血统继承论的否定。从装病“神游”到看相算卦,再到探宝测试,对于赵鞅废嫡立贤,司马迁好像并不反感而是赞誉。司马迁用意不仅是为了体现赵鞅的明智,更证实了一个人的贤德与否和血统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赵衰既反晋,晋之妻固要迎翟妻,而以其子盾为嫡嗣,晋妻三子皆下事之。”——《史记·世家第十三赵》其实,在赵国历史上,还有一位类似深明大义,知书达理的人,她就是赵衰的妻子,她主动让出自己儿子的继承权,从而成就了赵盾。智取代国磨笄山便是赵毋恤上任之后攻占代国的见证。晋出公十七年,即公元前458年,赵鞅去世,太子赵毋恤接班,便是赵襄子。赵襄子继任即完成当年的诺言,攻打并占有代国。“帝属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壮也,以赐之。’”——《史记》代国早在赵鞅在世时已经开始布局,“襄子姊前为代王夫人”。赵鞅为了拉拢代国,采用了历史上常用手段联姻。“简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请代王。”赵毋恤刚给赵鞅办完丧事,还没来得及脱掉孝服,就带人跑到夏屋(地名而非房子),请姐夫代王前来相聚。
代王欣然赴会,没有想到会有什么阴谋。毕竟老丈人刚去世,而舅子新上任,赵毋恤宴请是为了向他示好。席间宾主相谈甚欢,开怀畅饮。这个时候上来一队膀大腰粗的厨子,一人拿着一个长把铜勺,给客人斟酒。“摔杯为令”,赵毋恤假装喝醉了,将杯子扔到地上。“哗啦一声”,代王醉眼朦胧,还没来得及反应,脑袋已经被铜勺“咣咣”一顿重敲,脑壳迸裂,脑浆四溢。代王和他的随从被悉数杀死。赵毋恤挥兵北上,轻而易举占有了代国。赵毋恤的姐姐听到老公代王被杀,呼天抢地,她想原谅弟弟忘记杀夫之恨,这是不仁;丈夫死了怨恨弟弟,又是不义。所以,在从代国返回晋国的路上,她跑到一座山上磨笄自杀了。赵毋恤又称为赵襄子,“襄”为谥号,意思有以下几个: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威德服远曰襄。所以说这个字妥妥的是一个美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在姐弟亲情和完成父命之间,后者是备受被推崇的孝道。所以赵毋恤才有美谥盖棺论定。代国作为封地赐给了伯鲁的儿子周,即为代成君。伯鲁是赵毋恤的哥哥,被赵鞅废黜的前太子,伯鲁太子已经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