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孟尝君:因被嘲笑个子矮灭了一县,先后担任三国宰相,死后遭灭族

孟尝君:因被嘲笑个子矮灭了一县,先后担任三国宰相,死后遭灭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尚宫女史 访问量:2693 更新时间:2023/12/21 2:36:16

孟尝君应当是战国四公子中名气最响的一个,作为齐国贵族的田文,礼贤下士,养士三千,不管是鸡鸣狗盗之辈还是能文善武之士,他都能一视同仁。

靠着这些门客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担任秦国、齐国和魏国等三国宰相,搅动战国风云,风头一时无两。

他以薛邑“中立于诸侯,无所属。”

但他死后,所有荣光却在一夕间灰飞烟灭,令人唏嘘。

脱颖而出

孟尝君,妫姓田氏名文,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当然此时的齐国已经不是西周时期姜子牙分封到的齐国,内里早已经换了芯子,从姜姓吕氏齐国变成了妫姓田氏齐国。

而孟尝君田文的祖父正是田氏齐国的第四代国君齐威王

田文的父亲是靖郭君田婴有很多儿子,嫡的、庶的加起来有四十多个,而田文只是其中的一个庶子,想要从这四十多个儿子中脱颖而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况且田文的出生还是一个忌讳。

田文出生于五月初五,在那个时代,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是不吉利的,简单来说就是长大了会克父母。

田婴自然不愿意让这样一个儿子来克自己,于是当田文出生之后,田婴看了一眼就让田文的母亲将田文处理了。

田婴不缺儿子,所以很容易就下了这个决定,但田文的母亲(田婴的一个小妾)却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自然舍不得,即便这个儿子长大了真的会克她,她也不舍得放弃他,所以她背着田婴偷偷留下了田文,小心翼翼的将他养大了。

等田文长大了,母亲就通过田婴的那些个儿子将田文引荐给了田婴,田婴听说田文居然就这么长大了,压不住心中的火气直接质问小妾:“我让你把孩子扔了,你居然将他养大了,这是为什么?”

小妾吓得瑟瑟发抖,田文赶紧跪下来对田婴说:“您不让养育五月生的孩子,是为什么呢?”

田婴就说:“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长到和门户一样高的时候,会对他的父母不利。”

田文静静地说:“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还是由门户决定的?如果是上天决定的,您又何必忧虑?如果是门户决定的,那就加高门户就是了。”

总之,这都不是事。

田婴看着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儿子,居然不知道该怎么反驳,只是斥责:“你不要说了。”随即就离开了。

由此田文在田婴这里算是过了明路,但田婴仅仅是默认了田文这个儿子的存在,却并不喜欢他。

田文很早就知道了自己的处境,也知道要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比其他兄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在田婴面前表现自己。

有一次,田文请教田婴一个问题:“儿子的儿子叫什么?”

田婴虽然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但看到儿子如此上进,倒也耐心的说:“叫孙子。”

田文又问:“孙子的孙子叫什么?”

田婴说:“叫玄孙。”

没想到田文继续又问:“玄孙的孙子叫什么?”

田婴沉默了一会,说:“我不知道了。”说完又沉默了。

田文见父亲沉默就说:

“您在齐国为相十余载,历三王,齐国的土地没有增加,而您的家族已经累积了万金财富,门下却没有一个贤士。我听说,将门出将,相门出相。现在您的姬妾身穿绫罗绸缎,贤士连粗布短衣都穿不上,您的奴仆有剩余的饭食肉羹,贤士却连糠菜都吃不饱。而且您还一个劲的增加自己的土地,要留给将来都不知道名字的子孙后代,却看不到国家已经在诸侯中一天天失势下去。这实在是很奇怪的事情。”

总之就是一句话,田婴的格局小了。

田婴听到田文这样说,心里很是震撼,他没有想到自己最不看好的儿子居然会有这样深刻的见解,格局甚至超过了他,这不能不让他重新审视这个儿子。

很快的,田婴就开始重用这个儿子,让田文主持家政,接待宾客,而田文也没有让田婴失望,每一项工作都做的很好,渐渐地名气甚至传播到了其余的诸侯国。

等到后来田婴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很多诸侯国都派人为田文说话,田婴也觉得田文能很好的继承家族,于是田文在田婴病逝后顺利继承了田婴的爵位和封地,成为薛邑的老大。

继承了薛邑的田文开始在薛邑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他网罗各个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了罪逃亡的那些人,很快就有很多人投奔田文,而田文也真正做到了礼贤下士。

他对门下的宾客很好,舍弃家业也要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并且能够一视同仁,不管是鸡鸣狗盗之辈还是能文善武之士,他都能做到以厚礼相待,并且能够做到和他们同吃同住。

也因此,孟尝君的贤名很快就在列国间传开,而更多的士人闻讯投奔孟尝君,对于他们的投奔,孟尝君一概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人人有丰厚的待遇。

不得不说,孟尝君的举动在当时来说的确吸引了相当一批士人的投奔,战国时期,士之一族强势崛起,孟尝君养这些人花费了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

当然,在未来,这些人帮助孟尝君实现了他的政治理想,让孟尝君这个不是诸侯胜似诸侯的齐国贵族搅动了战国风云。

赴秦为相

孟尝君的贤名传遍列国后,秦昭襄王派自己的弟弟泾阳君到齐国为质子,目的是请求齐国让孟尝君到秦国去。

孟尝君对此几乎毫不犹豫就选择赴秦,不过他的宾客都不看好孟尝君的赴秦,认为这对于孟尝君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秦国当时已经是战国时期的强国,比之齐国只强不弱,如果孟尝君前往秦国,很可能就回不来了,孟尝君听了宾客的话觉得有道理,就拒绝赴秦。

但该来的躲不过,后来,齐湣王又派孟尝君到秦国去,孟尝君没法拒绝,只能带着部分宾客到了秦国。

等他到秦国之后,秦昭襄王立刻就让他做了秦国的宰相,这个举动伤害了一些臣子的利益。

于是就有人向秦昭襄王进谏,说孟尝君虽然很贤能,但他是齐国宗室,现在却做了秦国的宰相,他谋划事情的时候必定是先齐后秦,这样秦国就危险了。

秦昭襄王一听有道理啊,赶紧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务,并把孟尝君囚禁了起来,想要将他杀了,这样也算是去掉了一个劲敌。

孟尝君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赶紧派人去请求秦昭襄王的一个宠姬来解救自己,宠姬愿意帮忙,但她有一个条件,即将孟尝君带来的白色狐皮裘送给她。

这给孟尝君出了一个难题,因为他带来的那件白色狐皮裘,天下独一无二,而且已经呈给了秦昭襄王,他只能找自己的宾客来想办法。

就在大家冥思苦想的时候,一个向来不起眼的人站了出来,原来他会披着狗皮盗东西,于是当夜他就装扮了一番去将白色狐皮裘偷了出来。

宠姬见到白色狐皮裘之后,就去秦昭襄王那里吹枕边风,宠姬也是个口才不错的人,再加上会哄秦昭襄王,很快,秦昭襄王就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获释后连夜带着宾客乘车逃离,他知道秦昭襄王很快就会后悔,因此必须抓紧时间逃走,等他们逃到函谷关的时候,天还没有亮。

按照规定,函谷关只有等到鸡叫了的时候才会开关放人出关,而孟尝君不愿意等到那个时候,谁知道秦昭襄王是不是已经派人追来了?

就在孟尝君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宾客中站出来一个不起眼的人,原来他会模仿鸡叫,他一开口,附近的鸡听到了也纷纷开口,函谷关就开了,孟尝君一行人赶紧出关。

不得不说,这个会模仿鸡叫的人给孟尝君争取了逃走的时间,因为就在他们刚出关不久,秦昭襄王的人就追来了,只不过到底落后了,没有追上。

就这样,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辈安全逃离了秦国。

离开秦国之后的孟尝君路过赵国,得到了与他齐名的平原君的热情招待,当时赵国人听说贤名在外的孟尝君到了赵国,都跑去一睹风采。

或许真的有一种相见叫做见光死,当大家见到孟尝君后,真的是非常的失望,甚至有人嘲笑说:“原来以为孟尝君是个魁梧的大丈夫,如今看到他,竟只是个矮小瘦弱的男人罢了。”

说完后引来哄堂大笑,全然没有顾及孟尝君的面子,孟尝君和同行的宾客如何能忍得下这样的羞辱?同行的宾客都下了车,砍杀了数百人,灭了一个县才算离开。

成为齐相

等孟尝君回到齐国之后,齐湣王或许觉得有些愧疚,就直接让孟尝君做了齐国的宰相。成为齐相后,孟尝君决定为自己报仇,怎么报仇呢?

当初齐国曾经帮助韩国和魏国攻打过楚国,对韩国和魏国有恩,因此孟尝君决定联合韩国和魏国来攻打秦国。

为了万无一失,孟尝君还决定向西周借兵粮,至于借了还不还、还多少,那就是以后的事情了。

不过孟尝君的这个计划到底没有实现,因为当时著名的纵横家苏代替西周劝说孟尝君放弃这个计划。

在苏代看来,联合韩国和魏国攻打秦国对齐国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增强韩国和魏国的力量,他们强大起来,南边没有来自楚国的担忧,北边又没有秦国的祸患,那齐国就有危险了。

如果孟尝君能够让西周和秦国交好,然后让军队兵临函谷关而不攻,之后再让西周向秦国传达孟尝君的意图,想要攻打秦国的目的就是希望秦国责成楚国将东国割让给齐国,并且秦国要将楚怀王释放回国。

这样齐国就能强大起来,而薛邑也能够世代无忧,孟尝君觉得有道理,就没有实施攻打秦国的计划,一场大战消弭于无形。

后来秦国的逃亡将领吕礼担任齐国的宰相,他和苏代有仇,准备对苏代出手。

苏代又找到孟尝君,劝说孟尝君向北进军促使赵国和秦国、魏国讲和,召回被齐湣王驱逐的忠诚臣子周最,只有这样,吕礼就不能让秦国和齐国联合,也就不会被重用,孟尝君将依旧是齐湣王最器重的臣子。

孟尝君被说动,当然他也因此招来了吕礼的记恨,吕礼决定要谋害孟尝君,孟尝君只得给秦相魏冉写信,说服魏冉去劝说秦昭襄王攻打齐国。

只要秦国攻破齐国,孟尝君就会说服秦昭襄王将攻破的齐国土地封给魏冉,到时候魏冉不仅能得到秦国的敬重,还能被魏国看重。

魏冉就劝说秦昭襄王攻打齐国,这彻底破坏了吕礼的计划,他只能逃离了齐国,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开始难以撼动。

赴魏为相

孟尝君在齐国为相多年,名声愈响,也渐渐专权,以至于很多时候,孟尝君的名头都盖过了齐湣王,这对于齐湣王来说自然不是一个好现象,君臣之间嫌隙渐显。

等到后来田甲劫持了齐湣王,齐湣王便猜测是孟尝君策划的,当然齐湣王也可能只是想借着这件事向孟尝君开刀。

为了避免灾祸,孟尝君出逃,当然后来有贤人以自己的命为孟尝君作保,在宫殿门口自刎,以示孟尝君不会作乱。

齐湣王为之震惊,只能下令彻查孟尝君作乱之事,结果发现孟尝君确实没有作乱,于是就召回了孟尝君,但孟尝君在这次事件中的损失已经造成。

经此一事,孟尝君对齐湣王很失望,也知道君臣之间不可能和解了,便要求辞官回薛邑养老,齐湣王顺水推舟就应下了孟尝君的请求。

当然孟尝君并没有真的回到薛邑养老,而是去了魏国。

魏昭王对孟尝君的到来很是欢迎,并且直接让孟尝君担任魏国的宰相,成为魏相后,孟尝君开始了自己的复仇大计,他要向齐国复仇。

他说服魏昭王同秦国和赵国联合,帮助燕国攻打齐国。很快,燕国大将乐毅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最终攻进了齐国都城,齐湣王一路逃亡到了莒地,并最终死在了莒地。

眼看着孟尝君已经在诸侯们之间有了那么大的影响力,并居薛邑“中立于诸侯,无所属。”齐国新任国君齐襄王知道自己不能和孟尝君硬碰硬,于是只能和孟尝君和好,以此换取一个喘息的时间。

毕竟齐国差点被灭国,损失是惨重的,想要恢复元气需要时间。

为自己报了仇的孟尝君就安心在薛邑养老,薛邑虽然不是一个诸侯国,却因着孟尝君成为诸侯都不敢惹的存在。

但或许孟尝君自己也没有想到,等他病逝之后,他的几个儿子忙着争权夺位,薛邑内乱。齐国和魏国趁机联合起来直接灭了薛邑,孟尝君被灭族,绝嗣无后。

标签: 齐国秦国魏国苏代孟尝君四大名将

更多文章

  • 历三朝还辅佐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两代幼主的肥义为何被乱刀砍死?

    历史解密编辑:小哥讲坛标签:赵惠文王,赵武灵王,赵惠文,幼主,肥义,赵雍

    (赵武灵王)在战国中期,发生在赵国的沙丘之乱中,有一位老臣,舍身替赵惠文王去死,他的名字很少被后世提及,此人便是肥义。这位老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赵雍即位肥义,据说出身于胡人。当时的赵国西、北两边均与胡人聚居地接壤,与胡人打交道的地方很多,双方时和时战,关系紧密且复杂。肥义很早就到了赵国,

  • 赵国往事之君臣心机:赵惠文王的黄河之水

    历史解密编辑:酸奶别加热标签:赵惠文王,赵惠文,赵国,秦国,秦王,苏秦

    在《战国策》关于赵国的篇章中,有一些比较凌乱的短篇,它们的字数不是很多,内容却十分精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短文,为我们揭示了战国时期的君臣关系。战国时期,君臣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强调忠心耿耿,虽然战国时期的人们一直歌颂忠义之士,但是,当时的君臣关系真的特别松弛。战国时期,知识分

  • 秦昭襄王索要和氏璧, 到底有何目的! 真相让赵惠文王流泪

    历史解密编辑:王大花的vlog标签:秦国,秦王,先秦,周朝,和氏璧,蔺相如,赵惠文王,秦昭襄王

    在过去的课本中,我们看到过秦昭襄王与和氏璧的故事。那里面讲述了秦昭襄王作为一个坏蛋,他居然蛮横的找赵国要和氏璧,并且提出要15座城池来交换。这一波操作的确让很多人感觉是强盗换衣裳,明显就是坑人。所以赵国根本就不想给秦国做生意,但由于秦国太强,所以迫不得已没办法,于是就让蔺相如来换和氏璧。但可惜的是,

  • 主张饿死赵武灵王的是哪位权臣?赵惠文王继位后对他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开心一点桥标签:赵武,赵惠文王,赵武灵王,赵惠文,齐国,李兑

    李兑,在赵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很大争议的人物。他很有能力,也热衷于权势,因一次变乱而发迹,又因一次战乱而失势。一、依靠肥义赵武灵王时期,在国内大力推行变革之时,向天下士子广开门路,极力招揽,且量才录用、任人唯贤。李兑应该也是这时候进入仕途的,刚开始不显山不露水,并不为人所知。有句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 赵惠文王时期四次大败秦国的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阳光路十七号标签:赵惠文,秦国,秦王,魏国,秦军,白起

    分别是林之战、阳马之战、阏与之战、几之战,四战败秦说明赵国拥有强大可怕的军事实力,并有力的佐证了秦赵并强这一事实。林之战前284年五国联军击垮齐军后秦国随即班师,魏相田文兑现承诺将陶邑赠予秦相魏冉,此时秦国筹划着扩张领土,于是先打击韩国占领少曲(今河南济源市东北)后,打算直取大梁攻灭魏国。秦国害怕赵

  • 为什么秦国敢扣留楚怀王,却不敢扣留赵惠文王呢?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楚怀王,赵惠文,秦国,魏国,蔺相如,秦昭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之间的会盟,无疑是比较常见的事情。比如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就在春秋时期多次举行会盟。一般来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会盟中,很少出现扣留对方君主的情况。但是,凡事总有例外,比如在春秋时期,楚国就在会盟时扣留了宋国君主宋襄公。不过,让楚国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也会有被人扣留的时候。公元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十六章 四危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红林,奸臣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十六章 四危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君主牧臣的最高最好的方法。我们说君主治国先治吏,牧臣就是治吏,管理好了朝臣与官吏,国家就能治理好。这是一个古老话题,却说到了现在,也就变成了一个新话题,这就叫与时俱进。君主牧臣最高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惩恶扬善,禁止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章 义者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章 义者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重点讲了老子的“上仁”,也就是大爱,这是人先天本有的本能。我们常说大爱无疆,这与佛教教教义是一致的,当佛祖用无量巨大的事物比喻福德时,最终发现宇宙间没有哪一样能跟“爱”相比。爱是人的本能,也是一种思维,而思维是无限的。再大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六章 贵无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六章 贵无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重点讲了什么是真正的有德。韩非子通过论述表相与本质的关系,来说明那些注重“德”的表相的人其实并没有德,真正有“德”之人,只注重并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老子讲“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天下事物均按时间有序发展,没有哪一样事物是超越时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十一章 愚首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十一章 愚首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严厉批判所谓的前识先知是“婴众人之心”迷人心志,惑人思想,看似玄奥实则儿戏。对于此种行为韩非子认为“华焉殆矣”是华而不实之为,极度危险之举,危险不单指听信者,还有行詹子之术者。如果“詹子之术”形成组织,那与邪教无异,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