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四章 永恒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四章 永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林主人 访问量:3709 更新时间:2024/2/12 11:37:11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四章 永恒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为理,理就是人们通过观察研究,总结归纳而来的事物特性。事物的特性是先天本有的,是道的作用表相,只是人类因认知的需要,将其先天的存在性简单化为易于理解与记忆的事理,比如用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耕,再比如按动物的运动,总结出的拳路用来锻炼养生等。事物随时间的发展是极其复杂的,而人的认知是极其有限的,所以人们总结的事理是极其简单的,农作物一年的生长历程只总结为二十四个节气,显然是不全面的,但这二十四节气是关键点,是主要矛盾,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也就解决了事物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解决了说明事理是正确的。

理,从特性上对事物进行描述与定位,这为事物命名打下了基础。事物名称是我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在我们还并不知道事物的特性时,大人就用名称告诉我们这是什么?这很重要,名称是事理的高度总结,也是万物各异的直接表现。世间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可见事物之间细分是多么的困难,最终人类对世间万物通过分类进行认知与区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主要是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有时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也属分类别。

分门别类,让我们更容易认知与区别万物。这就是韩非子所说的“故理定而后可得道也”的原因。对于人类来说,这就够了,就像兔子认识胡萝卜,熊认识蜂蜜一样。韩非子将老子的《道德经》中的自然之道衍生到人类社会中发展为生存之道,所以韩非子说事物的理定了就是得道了,本身理就是道的作用表相。理定,难在“定”上,事物发展随时而行,时间又是我们难以掌握控制的因素,农作物生长需要一年的时间,放射物衰变需要几百年时间,女性孕期需要十个月,所以说就人类而言,研究事理就已经让我们难之又难了,更不要说研究“道”了。道,只能悟,不能研究,因为我们身处道中,且只是微乎其微的地位。

在世俗世界里,长久或永恒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生命的短暂让我们对永远恒久产生了天生的往,天地是那样的恒久,人生却是如些的短暂,怎不希望与天地同寿。在韩非子看来“夫物之一存一亡,乍生乍死,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意思是万物有存有亡,忽生忽死,先盛后衰的变化,不能叫做永恒。这就是人类对所总结事理的感受,道决生死定成败,这样的“道”是自然之道,表现出的就是存亡生死的事理,但,对于人类来说这样的事理让人无法接受,这样的道并不是我们想要的道,我们要的是长生不老的道。其实,这就是人类自身的特性与认知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的思想。

那什么是常呢?韩非子认为“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意思是只有那种天地的开辟一起产生,到天地消散仍然不死不衰的,才能叫做永恒。是的,这样的永恒是存在的,那就是“道”。按照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是永恒不变的,但,能量作用下的事物却随时间在变化,就形式与形体来看就有存亡与生死的表现,但蕴含在事物内的能量是不变的。

【夫物之一存一亡,乍生乍死,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天长地久,这也只是居于天地间人类的梦想,终究有时间限制。但这样的梦想,本身对人类而言却是最好的,天长地久,人类才会长久。

标签: 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事理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四十章 欲灭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祸福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四十章 欲灭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述了世人为什么那么容易弃道理而妄举动,只因不知道祸福转化的深奥道理。深奥之处在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身在祸福转化的规律之中,而认识规律的唯一办法就是以身试法,而人生苦短,能有多少时间去“试”,又有多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章 积德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道家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章 积德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演化老子道家的“德”,将之按世俗社会的要求重新定义为身心健康才谓之德,并阐述了机体与意识相辅相成的互为依存的关系。韩非子的身心合一是哲学除唯心与唯物之外的第三主义,就是自然主义,既不说意识第一物物质第二,也不讲物质第一意识第二,

  •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二十章 忍怜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六反,红林,治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二十章 忍怜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上一章韩非子开始为我们讲如何刑法治罪,就是罪刑如何惩罚。如何量刑,如何处罚的问题,是法治的基础问题,也是核心问题。这是一个既古老也现代的课题。韩非子主张轻罪重罚,他认为只有轻罪重罚才能惩治罪犯震慑邪恶,达到“法禁”的目的。韩非子为了说明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二十章 服诸侯

    历史解密编辑:白日萌硕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管仲,桓公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二十章服诸侯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详解了十二个谄谀之臣不法行径的严重后果,就是身死国亡。天下是君主之大利,性命是人之大利,身死国亡的结局是君主最为惨痛的损失,如果这样的结局都警示不了当世的君主,那这样的君主真是昏庸无道到了极致,那么身死国亡是必然的结局,

  •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十五章 法禁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六反,曾参,治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十五章 法禁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上一章韩非子告诉我们法制的意义与威力。奸人之所以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行恶,就是因为知道恶行必会被察觉,同时行过恶的人不会再犯,因为他们知道行恶一定会受到惩罚。在韩非子看来这就是国家律法的意义与威力--止恶惩恶。人性“厌恶”的特质让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九章 辎重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赵武灵王,辎重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九章 辎重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重轻与静躁的关系: 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自然法则最讲究平衡,平衡产生和谐,和谐孕育共生。老子的道家思想来自自然法则,“太极图”就是一幅看似平衡的阴阳对立统一图,这是老子心中最为理想的人类社会,阴阳绝对的平衡存在,又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三十八章 民德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宗庙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三十八章 民德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坚持。坚持信念,坚持大道,不为外界所动。老子将坚持叫做“不拔”,不拔除心中正念,虽有外物之引,心志不为所易;将专心致志叫做“不脱”,不脱掉世间正道,虽有可欲之物,心神不为所动。坚持寻找真理,坚持遵循真理,坚持践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九十一章 知足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圣贤,知足者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九十一章 知足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圣人与众人的人生境界。其实谈论人生境界无外乎就是对价值观的探讨,对身外之物重要性的认识。有一位学者是国内顶级的专家,在大学任教,他并不老,但却总穿着一件褪了色的夹克,那时我们总说老师活的是境界,他并不迂腐,每次去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五章 尽职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红林,齐国,范蠡,勾践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五章 尽职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是列出了十五个人物。他们不同于以许由为代表的厌世避欲清高自傲的人,也不同于关龙逄为代表的疾争强谏沽名钓誉的人,更不同于以田恒为代表朋党比周以事其君的人。这三种人,都不是真正的正人忠臣,对国家对社会不仅无益反而有害。韩非子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九章 易治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红林,臣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九章 易治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何为“易攻”,从字面我们知道是容易进攻做事,如何才能做到易攻呢,韩非子的策略是从难处着眼准备进攻,也就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表现就是主要困难。把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就随之化解了,解决了事物的主要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