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其实,那个被人嘲笑、被人非议的吴起,真的很厉害

其实,那个被人嘲笑、被人非议的吴起,真的很厉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年华名人汇 访问量:2854 更新时间:2024/4/22 10:05:30

一、

公元前381年,一代大有为之主楚悼王熊疑,突然驾崩。

早就隐忍许久的楚国贵族们,便迫不及待地在悼王的灵前,发动了“政变”——他们一拥而上,将身为楚国令尹(丞相)的“外来户”吴起,乱箭射死。

就这样,那个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将曾经落后、松散的“南蛮”楚国,改造成“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卻三晋、西伐秦”的强大七雄之一的伟大改革家、政治家、军事家吴起,死了。

说起吴起这个人啊!

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大都会嗤之以鼻。

毕竟翻遍史料,满眼皆是吴起的“黑材料”:什么“杀妻求将”,什么“母死不奔丧”,什么“心胸狭隘”,等等等等,不尽其数。

然而,既有“谤满天下”,亦有“誉满天下”。

如果我们抛开吴起那些“不知真假”的私德、污点不谈,站在唯才是举的角度来看:吴起绝对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全才。

论军事能力,他可以帮助弱小的鲁国,打败强大的齐国;也可以帮助魏国打造“当世第一”的魏武卒;更可以帮助楚国训练新军、称雄一方。

他是正史上真正有明确记载的“从未败绩”的百战军神;百余年后,在秦国眉县的某个农户家里,一个白姓男子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可以在沙场上战无不胜、斩首立功,于是,也将自己的儿子命名为“起”······

论政治能力,吴起先后在魏国和楚国的“变法”,直接将这两个国家的国力,提升到了第一方阵,硬是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战国时期的历史格局;

若干年后,他在魏国的变法内容,直接被一个叫作卫鞅的士子所借鉴,最终成就了大秦帝国的“横扫六合”。

毫不夸张是说,吴起绝对是战国(初期)历史上最为伟大的人物;可就是这么一个本该彪炳千秋的人,却遭受了千百年的唾弃。

今天,青史君就和大家聊一聊吴起;让我们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上,来看一看,历史功绩那么大的吴起,名声为什么会那么差?

二、

吴起,战国时期卫国人。

据史书记载,少年时期的吴起“家累千金”,绝对算得上是富庶人家。

可是,素有大志的吴起,并不满足于富家翁的混沌度日;他拿着这些钱财,在卫国四处游说、自荐,想要获得当权者的赏识,然后一展“匡扶天下”之志。

然而,熟悉先秦史的朋友一定都知道:这个所谓的卫国,其实是周武王灭商之后,为了显示王者的“宽宏大量”,而特意给殷商遗民特批的一块“自留地”。

知道了这个历史渊源,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尽管在“东西两周”将近八百年的时间内,这个卫国也算富庶繁华、人才辈出,但是,它却一直没什么“国际地位”了。

非常可惜,只想着“报效祖国”的吴起,却没有意识到这一微妙之处。

故而,尽管他散尽了家产,磨破了嘴皮,却还是没有得到一心享乐的卫国贵族的赏识。

“人活着,钱却没了”,这本就是一件很闹心的事;

然而,令吴起更难以容忍的是:他的人生理想,他的壮志未酬,竟然成了那些贪图享乐、混沌度日之人,茶余饭后的笑料。

终于,在一次激烈地争吵过后,自尊心极强的吴起杀心顿起,一口气将30多个“键盘侠”,送上了西天。

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而东出卫郭门。

卫国是待不下去了!

于是,吴起收拾行囊,重新踏上了求学、自强之路。

在临别之际,吴起跪在母亲的面前,将自己的手臂咬破,以铭心志:儿子这次出去,要是再混不出个人样来,宁死也不会回到卫国(遭人耻笑)。

母亲一边点头,一边叮嘱他保重身体。

与其母诀,齧(niè)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三、

在外游历了一段时间之后的吴起,慢慢地意识到:自己上次的自荐不成,除了所托非人之外,还有一点原因至关重要——缺少名师指导,没有拿的出手的资历、师门。

想通了这个关键之处,吴起便头也不回地,跑到了鲁国,拜到了与“孔孟”齐名的曾子门下,学习“显学”儒家之道。

吴起的求学之路没什么好讲的,毕竟其天资聪明、悟性过人,堪称“一点就通”。

但是,在此期间,吴起却做了一件让后世诟病不已的事情——母死不奔丧。

母亲死了,作为儿子的却不回去奔丧、尽孝,吴起这个行为不论放在什么时候,都说不过去。

所以,他的老师曾子,将其赶出了师门。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一下这个问题呢:

吴起在卫国是有“人命案”在身的,他当时要是回去奔丧,大概率上,就交代在那里了。

连孔夫子都说“小杖受、大杖走”,那么,以这个准则来看:吴起的行为,虽然有亏孝道,但是,也算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无论如何,儒家是容不下吴起了,于是,他又转投到了兵家门下。

至于吴起的军事思想,到底师承何人,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吴起绝对是不世出的天才。

他就那样随随便便地学了一段时间的军事理论,第一次上手实践,就竟然帮助弱小的鲁国,直接击败了强大的齐国。

可见其真是天纵之才!

鲁卒以(起)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当然,在鲁国庙堂上没有任何资历的吴起,为了能够获得主将的职位,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由于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尽管有人极力推荐已经成为的吴起为将,但是,反对者却抓住吴起的“家庭成分”问题不放,说他随时有“反水”、投靠齐国的可能。

已经半生蹉跎的吴起,不想放弃这个机会,于是心一横,将自己的妻子杀了,以向鲁国臣民证明,自己的立场。

最终,吴起虽然打败了齐国,却因为杀妻之举做得实在“太狠”,再加上“眼红之人”的构陷,而被鲁君婉拒,离开了鲁国的庙堂。

再一次受到打击的吴起,依然没有放弃;他听说魏国国君魏文侯很有容人之量,是一个好领导。

于是,来到了魏国。

作为一名“实用主义者”,魏文侯没有那么多的思想包袱;当他听到心腹李克评价吴起,“虽私德有亏,却兵法无敌”时,就毫无顾虑地用了吴起。

终于,吴起得以在魏国大展拳脚。

吴起不仅帮助魏文侯改造了整个魏国的政治格局(“商鞅变法”的雏形),让魏国的庙堂彻底摆脱了“三家分晋”的历史阴影;更是亲自帮助魏国训练出了一只横行天下30年的“魏武卒”。

从此,魏国一跃而起,在中原霸主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几十年。

四、

如果我们翻开史书,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以司马迁为首的一帮史学家们,总是对吴起充满了“敌意”;

他们一边在写“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一边还不忘了揶揄吴起为士兵吮疽,是为了收买人心,让人士卒乐于送死。

双标,这简直太双标了!

至于吴起的格局、品行到底如何。

青史君认为,下面这个典故很能说明问题:

话说魏文侯死后的某一天,吴起和新任国君魏武侯去视察魏国山川地理。

当年轻的武侯看到魏国的险峻地理时,就不由地感慨道: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这些险隘的关口,就是我大魏国的国宝啊)!

谁知吴起在听到新任国君的这些“自豪”之语时,不仅没有丝毫的阿谀奉承,反而是直言不讳地以“夏”等亡国之君的历史教训,向武侯郑重地说道: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

武侯听罢,一脸肃穆!

(说句题外话,吴起的这段话最终被孟子,总结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很显然:能说出此等“正大之言”的吴起,绝对没有历史传言的那么“不堪”。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不给新君面子的吴起,最终被小人“设计、陷害”,被迫离开了魏国。

天下之大,何处可容吾身?

青史君相信,彼时的吴起一定发出过这样的感叹。

不过,好在此时的他已经“功成名就”,很快,楚国就向吴起伸出了橄榄枝。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按时间推算,此时的吴起,至少也应该在50岁上下了!

这样的年纪,即便是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已经“乐天安命”,很少有人会再去“拼命”了;

可是,吴起却不一样,年过半百的他,一直没有忘记年少时的誓言,于是,他又在楚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彊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於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卻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彊。

看看吴起的这些变革内容,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文章开头的那一幕了,为什么(旧)楚国的贵族,会那样迫不及待地想要将吴起“除之而后快”了。

因为,吴起的变法确实可以强国,但是,也切实伤害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所以,伟大的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吴起,最终还是死了!

结语:

纵观吴起一生种种,虽然史书中尽是诋毁之语,但是,青史君依然相信,历史上真实的那个吴起,一定没有那么不堪!

这个“在鲁则存鲁,在魏则霸魏,在楚则强楚”的天才,不过是早早就看透了“要结束战国乱世,就必须要变法图强”;所以,每到一国,吴起宁愿冒着得罪当权者的危险,也要“变法”!

这连商鞅和白起都是视为偶像的男人,不过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一生奋斗不息罢了!

纵观几千年的华夏史,我们很容易得出这么一个共识:

历史上的“改革者”,大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他们不是生前承受刑戮,就是死后担负恶名,如商鞅、如王安石、如谭嗣同······

故而,私以为,历史上真正的吴起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到底是好是坏,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有人不仅想把他搞死,还要将他搞臭!

全文完。

标签: 吴起魏国齐国魏文侯鲁国

更多文章

  • 战国名将-魏武卒的创始人吴起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吴起,魏武卒,秦国,魏国,齐国,魏文侯,战国名将,春秋战国

    以吴起的辉煌战绩来说,他绝对是战国初期最为耀眼的将帅。他以一己之力带领魏武卒将秦国河西之地全部夺了过来,并占领了近百年时间。吴起他在阴晋之战以五万魏武卒击破秦国五十万大军,被誉为战国期间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可惜这么一位卓越的将领,下场并不太好,跟商鞅一样,落了个五马分尸的下场。吴起发迹史书没有记载吴

  • 多面吴起:被儒家除名,以兵家闻名,以法家捐躯,死后70贵族陪葬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吴起,魏国,齐国,秦国,丞相,鲁国

    吴起生活在东周战国时代是与孙武齐名的人物他曾先后游于多国并取得很大成功在《孙子吴起列传》中司马迁用了1326个字对他进行描述而在《史记》中,对孙武的记载仅527字对孙膑的记载是856字不难看出司马迁对他的喜爱然而军事才干如此受推崇的一代名将却引发千年争议,他好似一个雾里看花的人物其种种不平凡的经历又

  • 吴起雕塑引出管辖权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河北法治标签:立案,雕塑,吴起县,管辖权,人民法院,春秋战国,十大典型案例

    【案情】河北某雕塑公司诉称,2018年10月24日,该司与陕西某公司签订吴起县《吴起将军主题公园工程》,工程已于2019年4月9日验收合格。但竣工后,被告却迟迟不按约定支付工程款,至今尚欠23万多元。故,向法院起诉。【立案】2023年2月24日,河北某雕塑公司委托中国法学会会员、曲阳县曙光法律服务所

  • 资治通鉴:吴起之死,谁是最终获利者?

    历史解密编辑:谋略那些事标签:楚王,商鞅,秦国,封君,资治通鉴,吴起之死,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资治通鉴》周纪一:周安王十六年(乙未,公元前386年)【原文】略。出处《资治通鉴》周纪一【译文】楚悼王平素听说吴起是个人才,到了便任命他为国相。吴起严明法纪号令,裁减一些不重要的闲官,废除了王族中远亲疏戚,用来安抚奖励征战之士,大力增强军队、破除合纵连横游说言论。于是楚国向南平定百越,向北抵挡住韩

  • 吴起:战国时代的第一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枕桃花时节标签:吴起,魏国,秦国,魏文侯,齐国,秦军

    战国风云战国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杰出人才灿若星河。既有范雎、李斯这样深谋远虑的阴谋家,也有孟子、荀子这样为民请愿的儒者,更不乏苏秦、张仪这样的纵横家,但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那些统帅三军,驰骋疆场的名将。“杀神”白起伊阙破韩魏联军,长平屠赵军四十万,鄢郢大破楚军,迫楚迁都,一生

  • 吴起:从无败绩的战神,死后72家贵族为他殉葬,如今一县以他命名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吴起,秦国,魏国,齐国,卫国,商鞅,鲁国,魏武侯,春秋战国

    吴起:从无败绩的战神,死后72家贵族为他殉葬,如今一县以他命名说《史记》,读《史记》,用《史记》,今天陶陶为大家带来《史记·吴起列传》的讲解。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而一代战神吴起的坎坷的经历,或许就是这六个字的完全诠释。吴起是战国时期名将,他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从文来说,吴起在楚国掀起轰轰烈烈的

  • 死后还能给自己“复仇”,名将吴起是怎么做到的?|读战国(10)

    历史解密编辑:松鼠父子读历史标签:吴起,魏国,战国,楚王,魏武侯,楚悼王,春秋战国

    “松鼠父子读战国”系列故事之(10):吴起“以死复仇”文/松鼠爸爸吴起公元前381年的某一天,大有作为的牛君楚悼王驾崩,一场巨大的危机悄然降临楚国。首当其冲的,是当时的楚国国相吴起。这个吴起,当然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大胜秦国、又被逼离开魏国的名将。吴起到楚国后,大力变法,让一度衰落的楚国焕然一新。楚国

  • 翔安之谜:“白府元帅”是谁?白起,还是犬将军?

    历史解密编辑:鹭客社标签:白起,白府,翔安,雷海青,元帅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我曾在翔安香山街道的东园村邂逅一座水朝宫,宫中祭祀的是“白府元帅”,此“白府元帅”东园人认为是战神白起,庙边碑记介绍称,明嘉靖年间,游民过境,遗落闪光“香火袋”,内写“白起”两字。其明示“白府元帅”。村民为此就地起庙。但奇怪的是,我在水朝宫内看到的神像嘴部突起,不太像是白起

  • 白起坑杀40万赵军, 考古人员挖开坑杀遗址, 倒吸一口凉气!

    历史解密编辑:观文说意标签:赵军,白起,秦国,赵括,坑杀,信平君,长平之战,四大名将

    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争频发的时期,到战国后期,基本上是以秦国为主的军队征战其他六国。而这六国之中,赵国是秦国的劲敌,曾经击败过秦国的虎狼之师。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秦国很快卷土重来,两国发生了战国历史上的转折之战,即长平之战。此战以赵国的失败而告终,时将帅白起当时俘虏了赵国四十多万军人。按照战争

  • 赵匡胤去武庙祭拜,在看到白起时,勃然大怒,表示白起不配待在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白起,武庙,杨素,唐朝,宋太祖,周亚夫,郭子仪,赵匡胤,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

    引言武庙,这是中国古代对军事人才的最高“奖赏”。自唐朝始有武庙起,凡是能进入武庙者,都可以称的上是震铄古今的军事人才。他们或许私德有亏,但于军旅一行而言,这些人几乎就是中国战争史上的标杆。配享武庙者或是忠直、或是勇武、或是聪慧、或是狡诈、或是狠辣、或是仁厚,他们的性格虽有不同,可要说到能力与战绩,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