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十三章 子哙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十三章 子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林主人 访问量:1368 更新时间:2024/1/25 5:41:15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十三章 子哙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用赵国先王敬侯的例子告诉君主明于任臣,知人善用,就是奢靡享乐,国家犹在。韩非子将敬侯描述的一无是处,不仅不修德行,还整天纵情歌舞,打猎饮酒,甚至强灌不会喝酒的臣子。生活奢靡腐化,理政更是无所忌惮,对于臣子过于严苛,行为不敬回答不恭者皆杀于堂前。就是这么一个生活无节制奖罚无规则的君主,却在位十年,军强国全,无内忧外患,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任用臣子。

我想,懂得任用臣子只是敬侯懂得治国之道的精华所在,从敬侯治国的效果来看,他既懂得为君之道,又熟知君王之术。如果不是,国家不会治理得如此好,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敬侯知人善用,选用真正的治国之才,把国家治理的繁荣昌盛,按韩非子的话说:军队不曾被敌国挫败,土地不曾被四邻侵占,内部没有群臣百官闹事,外面没有邻国侵略的祸患。这是多少君主日理万机,呕心沥血,勤政务实,梦寐以求的结果。但,敬侯却在花天酒地中实现了。

也许,敬侯的纸醉金迷的生活只是表相罢了。为君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如“天地”般神秘莫测但又规律运行。敬侯的行为也许只是掩饰自己真实的一种手段,让臣子无法揣测与看清自己,自然也就不会因洞悉君主习性而有机可乘。如果不能随君主习性而为,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按法规与制度办理。也许,这就是敬侯在位十年国治的原因。

当然,懂得为君之道还不够,还要知道君王之术。为君之道重在治国,君王之术重在政权。敬侯知人善用当然知道朝堂权力平衡的重要性与朝臣相互制衡的必要性,正是敬侯让朝廷政治生态的平衡才让他享位十年而无内忧外患。支撑平台的柱子是稳定的,平台就会稳定。

韩非子举完敬侯的例子后再举燕君子哙的例子来说明不明任臣的后果。韩非子说“燕君子哙(kuài),邵公之后也,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堙(yīn)污池台榭,外不弋(yì)田猎,又亲操耒耨(lěi nòu)以修畎(quǎn)亩。”意思是:燕王哙是召公爽的后裔,拥有方圆几千里国土,士兵几十万。他不沉溺于女色,不听妙音佳乐,在宫内不兴建深池高台,在宫外不射箭打猎,还亲自拿着农具来整治田地。

这样的君主就是我们心中的君主的样子,既不好酒色歌舞,还勤政修身,亲自耕种体验民情,为人是世人的表率。可就是这样的君主,因择人不对,最后身死国亡。韩非子说“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然而子哙身死国亡,夺于子之,而天下笑之。”意思是子哙甘受劳苦来为民操心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即使古代所说的圣王明君,他们不辞辛劳而为国操心,也是不会比子哙在上的,但是子哙却身死国亡,君位被子之篡夺,被天下人所耻笑。

我们先了解一下燕王,再体会韩非子的话。燕王姬哙,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八任国君(公元前320年—公元前318年在位)。周显王四十八年(公元前321年),燕王哙继位,重用国相子之改革,后禅位于子之,导致太子平联合将军市被发动内乱。国相子之平息内乱。周赧王元年(前314年),齐国趁机入侵,燕王哙被杀,子之被擒。太子职在赵武灵王护送下回国继位,是为燕昭王

战国时期还有禅位一说确实新鲜。其实国相子之是一位雄心勃勃的野心家,他迎合了燕王哙让贤推能的心理和理想主义思想,加之朝中禅让派的劝说,才会上位。《韩非子·二柄篇》所说“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可谓一针见血。在燕国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一个劝说燕王哙让位,协助子之夺位的派别。

韩非子还是自问自答“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任臣也。”意思是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不懂得如何任用臣子啊。燕王子哙如此勤政修身,最终还是被国相子之篡位夺权,能不被天下所耻笑吗?显然燕王子哙并不懂为君之道与君王之术,他只是单纯地认为自己做好了就能治理好国家,幼稚。

【燕君子哙(kuài),邵公之后也,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堙(yīn)污池台榭,外不弋(yì)田猎,又亲操耒耨(lěi nòu)以修畎(quǎn)亩。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然而子哙身死国亡,夺于子之,而天下笑之。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任臣也。】

治国是社会集体事物,需要集体性智慧与全局意识大局观,而不是单凭个人修为就能成功的。这样的人教书育人可以,治国显然不行,就像孔子一样。仁爱,是个人修为,法制,是集体思维。

标签: 韩非韩非子-说疑子哙臣子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十二章 敬候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红林,君主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十二章 敬候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告诉君主“诚明臣言”的好处,就是君主奢靡玩乐,国家犹在。而不诚明臣言的君主既是生活勤俭,依然身死国亡。诚明臣言,就是洞悉臣子所说的话,判断是非对错,真假虚实,完整残缺。贤明的君主治国依靠的是朝廷朝臣与国家行政体系全体官吏,汇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十三章 有祸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事理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十三章 有祸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解释了什么是大丈夫,什么是厚薄,什么是实华,什么是彼此。大丈夫就是智慧很高者,其智慧主要体现在“处其厚而不处其薄、处其实不处其华”,总结为“去彼取此”,去礼貌、径绝而取缘理、好情实,说的直白一些就是真正的智慧者必是求真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七章 不乐食谷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乐食谷,叔齐,许由,商汤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七章 不乐食谷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告诉君主要谨慎对待身边的左右近臣,谨防亡国之臣的三步控君之策。君臣本是朝廷的组织架构与岗位编制,君臣关系与职责本身是朝廷制度所决定的,我们不能因出现了亡国之臣而怀疑这种制度。正如韩非子所言,以往的君主,有得臣安国的,也有得臣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三章 理者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圣贤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三章 理者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象骨想象”的理论,这和现在按恐龙化石复原恐龙样子的理论是一个意思,其目的就是要说明“道”是无形无相的,但圣贤可以通过其功效推断出形态。在这里,韩非子很明确地告诉世人圣贤在人类社会与历史中的价值--传道。传道先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五章 凡礼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普通人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五章 凡礼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重点讲了老子对礼的定义“礼以貌情也”,礼是人类用外在的言行表达内心的情感。老子的礼并不仅仅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更是人类本能的一种展现,不能因为表达的内容,而否定了表达这一本能。不能因为你做错了数学题,而否定了公式的功能。文化的原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十六章 祸伏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事理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十六章 祸伏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解答了从福跌到祸的原因与步骤。福祸的转换也符合中国人阴阳相济的哲学思想,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对天地的敬畏,中国人才会从容面对“祸”,谨慎看待“福”,从祸中看到福,从福中看到祸。这也是对人性深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四章 震不怠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红林,春秋战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四章 震不怠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君主依法治国的四个方面:刑治、战赏、厚禄、用术,还有一个巡查与巡视制度。“四加一”的治国之法涵盖了君主治国的方方面面,由此向下延伸出各类法规与政策。刑治、战赏、厚禄、用术,并不是某方面或局部的治国之法,而是全局性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八章 蚤事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扁鹊,黄帝内经,肠胃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八章 蚤事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老子的“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的防患思想,意思是谨慎地对待容易发生的事来避免难事发生,郑重地对待细小的漏洞以避开大锅临头。事故总是出在最容易的事上,因为简单所以会掉以轻心,总认为不会出事,不专心就会出问题。蚁穴虽小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四章 大祸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重耳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四章 大祸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明喻了老子的“罪莫大于可欲”。罪过中没有比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更大的了,欲望是万恶之源。个体要通过修身遏制个人的欲望,君主要通过律法管理社会的欲望,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韩非子在喻老之前讲了一个故事,翟人给晋文公进献丰狐、玄豹之

  •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十六章 严爱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六反,法禁,治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十六章 严爱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上一章韩非子就止恶惩恶是选择“法禁”还是“廉止”进行了论述,实质是选择依法治国,还是选择仁爱治国,结果自然是“法禁”。只有国家律法才能起到止恶惩恶的作用。法禁与廉止针对的是社会奸人恶行,面对的是整个社会,而人是社会的主体,所以讨论法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