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七章 不乐食谷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七章 不乐食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林主人 访问量:3175 更新时间:2024/3/14 10:17:10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七章 不乐食谷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告诉君主要谨慎对待身边的左右近臣,谨防亡国之臣的三步控君之策。君臣本是朝廷的组织架构与岗位编制,君臣关系与职责本身是朝廷制度所决定的,我们不能因出现了亡国之臣而怀疑这种制度。

正如韩非子所言,以往的君主,有得臣安国的,也有得臣亡国的,同样都是得臣,为什么有的君主能安国,有的却亡国了呢,所以朝臣在治国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左可近臣,君主不可不谨慎对待。历史也告诉我们这样的情况确实存在,原因很多,根结在君主,所以韩非子将亡国的责任归咎于君主,让他谨防身边的亲信近臣。

如果君主知道臣子所言的对与错,好与坏,也就不会被亡国之臣所控制,问题的关键是君主不知道,不知道是与非,不知道黑与白,所以自古圣贤都劝导君主为君之道,多读经典,明事理知道理,最起码要有大是大非观,知道治国的底线在那里。

春秋战国,不仅诸侯各国战乱纷争,更是诸子百家思想争鸣,各类思想学派在各国不断实践。在当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正统思想与社会道德共识,做为君主也不知道应该遵从那种思想那个学派,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被说动。儒家孔学在当世占主导地位,但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不符合时代的特征,无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法家思想顺应了社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在秦国的实践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探索出了正确的道路。

社会变革时期,就是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积极实践适应时代特征的思想,招揽具有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人才,采纳促进社会发展的良策,主动与时俱进,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实现国富民强。

韩非子讲完亡国之臣后,再讲避世之臣。韩非子说“若夫许由、续牙、晋伯阳、秦颠(dian)颉(xié)、卫侨如、狐不稽、重明、董不识、卞(biàn)随、务光、伯夷、叔齐,此十二者,皆上见利不喜,下临难不恐。”意思是至于许由、续牙、晋伯阳、秦颠颉、卫侨如、狐不稽、重明、董不识、卞随、务光、伯夷、叔齐,这十二个人,都是见利不动心,临危不惧的。

我们先认识一下这十二个人。许由,相传为时人。隐于沛泽,尧闻其贤,欲以天下让之,不受而逃于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欲召为九州长,不愿闻,遂洗耳于颍水之滨,死后葬箕山。续牙,传说中远古时人,舜七友之一,常自谦,不敢与人等列并美。

晋伯阳,人名,也称伯阳,传说是舜的七友之一。秦颠颉,人名,事迹不详。卫侨如,人名,事迹不详。狐不稽,人名,事迹不详。重明,人名,事迹不详。董不识,疑即“东不訾(zī)”,传说是舜的七友之一。

卞随、务光: 均为高人隐士,传说商汤想让他们为自己出谋划策,但两人不为所动,后又让问他们伊尹如何,答可以,商汤重用之。灭夏后商汤想把君位让给他们,他们都不接受,认为在玷污他们,故投河而死。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相传孤竹君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君。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尊天伦,不愿打乱社会规则,也未继位,哥俩先后出国前往周国考察。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从十二人的简介来看,他们都是谦逊有礼,见利不动,临死不恐的人。这种表相之下是隐藏着什么呢,韩非子说“或与之天下而不取,有萃辱之名,则不乐食谷之利。”意思是有的人给他天下都不接受,一旦遇到劳苦和屈辱,就不愿要官府的俸禄。

许由、卞随、务光、伯夷、叔齐的简介正好应证了韩非子所说。他们到底想不想上位为君,我们不好说,但,按当时的情况看,不是他们不愿意,是不敢。尧、商汤、孤竹国君主,让位于贤也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名声而已,对于许由、卞随、务光、伯夷、叔齐来说不仅听听就好,更要远离朝堂,让君主知道自己无心亦无力为君,这是保全之法。

至于为了避开劳苦和屈辱,避世隐居,追求所谓的纯粹清高,这不是贤者所为。真正的圣贤必是入世再出世,入世是为了历经世俗之苦,看清世间,明白人性。出世是脱离世俗,悟得大道,广为传播,普度众生。入世时是俗人,出世时已悟道,再入世为传道。

【若夫许由、续牙、晋伯阳、秦颠(dian)颉(xié)、卫侨如、狐不稽、重明、董不识、卞(biàn)随、务光、伯夷、叔齐,此十二者,皆上见利不喜,下临难不恐。或与之天下而不取,有萃辱之名,则不乐食谷之利。】

上古真实的历史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能用现在的评判标准来衡量历史人物,从他们身上看到问题,用于警示当下,这就是以史为鉴。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三章 理者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圣贤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三章 理者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象骨想象”的理论,这和现在按恐龙化石复原恐龙样子的理论是一个意思,其目的就是要说明“道”是无形无相的,但圣贤可以通过其功效推断出形态。在这里,韩非子很明确地告诉世人圣贤在人类社会与历史中的价值--传道。传道先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五章 凡礼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普通人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五章 凡礼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重点讲了老子对礼的定义“礼以貌情也”,礼是人类用外在的言行表达内心的情感。老子的礼并不仅仅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更是人类本能的一种展现,不能因为表达的内容,而否定了表达这一本能。不能因为你做错了数学题,而否定了公式的功能。文化的原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十六章 祸伏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事理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十六章 祸伏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解答了从福跌到祸的原因与步骤。福祸的转换也符合中国人阴阳相济的哲学思想,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对天地的敬畏,中国人才会从容面对“祸”,谨慎看待“福”,从祸中看到福,从福中看到祸。这也是对人性深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四章 震不怠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红林,春秋战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四章 震不怠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君主依法治国的四个方面:刑治、战赏、厚禄、用术,还有一个巡查与巡视制度。“四加一”的治国之法涵盖了君主治国的方方面面,由此向下延伸出各类法规与政策。刑治、战赏、厚禄、用术,并不是某方面或局部的治国之法,而是全局性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八章 蚤事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扁鹊,黄帝内经,肠胃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八章 蚤事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老子的“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的防患思想,意思是谨慎地对待容易发生的事来避免难事发生,郑重地对待细小的漏洞以避开大锅临头。事故总是出在最容易的事上,因为简单所以会掉以轻心,总认为不会出事,不专心就会出问题。蚁穴虽小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四章 大祸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重耳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四章 大祸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明喻了老子的“罪莫大于可欲”。罪过中没有比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更大的了,欲望是万恶之源。个体要通过修身遏制个人的欲望,君主要通过律法管理社会的欲望,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韩非子在喻老之前讲了一个故事,翟人给晋文公进献丰狐、玄豹之

  •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十六章 严爱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六反,法禁,治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十六章 严爱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上一章韩非子就止恶惩恶是选择“法禁”还是“廉止”进行了论述,实质是选择依法治国,还是选择仁爱治国,结果自然是“法禁”。只有国家律法才能起到止恶惩恶的作用。法禁与廉止针对的是社会奸人恶行,面对的是整个社会,而人是社会的主体,所以讨论法禁和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六十章 莫显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天下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六十章 莫显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几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从普通人到积德成君的过程。能成为一国之君,必是拥有天下者,而战争是唯一的途径,攻无不克是胜利的保障,要想做到攻无不克,韩非子的办法是“重积德”,《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七章 上礼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上礼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七章 上礼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重点讲了君主的君礼。在不同的格局中,要求就不同,普通百姓可以行下德、下仁、下义、下礼,但君主处在君位就要行上德、上仁、上义、上礼,只有行“上”才是为君之道。位置越高,责任越大,代表越多利益,君主位极,责任最大,代表了整个国家与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九章 持谋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郑君,扁鹊,重耳,郑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九章 持谋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举了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告诉我们“治未病”的重要性。《黄帝内经》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蔡桓公病在腠理(表皮),扁鹊劝他治病,恒公认为扁鹊在骗功,十天后,扁鹊说病在肌肤,桓公不听,再十日后,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