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六十一章 真有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六十一章 真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林主人 访问量:2167 更新时间:2024/6/15 7:01:38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六十一章 真有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进一步解释了老子的“无不克,则莫知其极。”天下的攻无不克之术,让人不知道其究底。能够战胜所有的困难并使事物圆满的力量,只有规律,而人是事物的主体,所以掌握并严格按规律行事的人,才能攻无不克。而这样的人其思想和行为都超出普通人的想象力,因为他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能看得比普通人长远一些,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不见端末,莫知其极。相对于君的无不克之术,对于普通人来说生活工作中只要按规章制度办事,遵守公共秩序,虽不能无不克,却也可平安无事。

其实,韩非子所说的“无不克”是事物规律的作用,并不是“人”的作用,人只是规律的承载体,规律通过人的作为来体现其作用。但,人又是有自主意识的情感动物,所以总在自以为是的干扰下使规律的作用大打折扣,故而“无不克”的力量总也不能全部发挥出来。老子讲得“为道日损”的原因就是,损失掉的是自以为是,留下的就是道与规律。

韩非子先进了显相的成君之道,就是重积德无不克,再讲隐相的为君之首,就是不见端末,莫知其极。韩非子的落脚点还是希望君主能够像“道”一样,让君主不见端末,莫知其极。在他看来“凡有国而后亡之,有身而后殃之,不可谓能有其国、能保其身。”意思是凡拥有国家然后却丢掉了的,拥有身体然后却伤害了的,不好说是能够拥有国家、能够保全身体。这一点是符合道家始终如一的观念,更符合佛家的修行理念,一旦违反“住相”戒律,都不能称其为菩萨。法家认为一时拥有国家与身体都不能叫拥有国家与保全身材。这让我们想起中国历史上那几个短命自称皇帝的人物,事实也说明历史没有给他们安放牌位。

在韩非子看来真正称得上君王并保全身体的要具备二个要素,第一个“夫能有其国,必能安其社稷。”意思是能够拥有国家的人,一定能够安定国家。我们在前说过,能成为一代君王的人必是有效解决当世社会问题的人,而最大的社会问题就是战乱不断,亡国灭种,所以韩非子将“安社稷”定为第一条,历只上那几个短命自称皇帝的人物不但没有安定国家,反而是让国家陷入了更加的混乱之中。这一点和道家的思想一致,“治国平天下”永远是民众与历史对君王的基本要求。第二个“能保其身,必能终其天年。”意思是能够保全身体的人,一定能够享尽天年。

这一点很重要,中国古代是人治为主、法治为辅的时代,所以君主能够长期执政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历史中国家最为强盛的时期是君主在位最长的时期,同样最容易混乱的时期一定是君主换位时与朝代更替时。对于人个来说,“终其天年”这本身是遵道循理的结果,这也是道家“修身”的目的。只有达到这两个目标才能说真正拥有国家与保全身体。韩非子的话是“而后可谓能有其国、能保其身矣。”意思是以后才好说是能拥有国家、能保全身体了。

 【凡有国而后亡之,有身而后殃之,不可谓能有其国、能保其身。夫能有其国,必能安其社稷;能保其身,必能终其天年;而后可谓能有其国、能保其身矣。】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

标签: 韩非韩非子-解老道家君王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三十六章 引乱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祸福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三十六章 引乱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取舍,他认为不管人是傻还是聪明,人生都是在取舍与选择。由于时间的唯一性,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做两件事,按时间的进程,事物就有了先后。时间的特质,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有先后,人做事有先后。选择,决不是停留在某个时间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七章 慎敬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魏惠王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七章 慎敬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子的“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 解决难题要从易处着手,想干大事要从小处着手。为什么要从易处和小处着手,因为老子认为“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的难事必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必定开始于微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五十二章 节省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祭天,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五十二章 节省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述了治人事天之道。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治人事天有些遥远,但对于君主来说这是大事,治人不必说是日常政事,关乎政通人和,天下太平;事天不单是君主的事更是国家的事,关乎国运民安。古代君主都要行祭天奉地的礼仪,祈福风调雨顺,国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六章 肢窍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九窍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六章 肢窍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道”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并引用老子的原话定义了道。“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中处于泰山之位,可他的名字却是勉强而起,勉强并不是不认真,而是真的找不到一个名称来给它起名,老子只能勉强起命为“道”,只是为了大家方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一十 爪角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爪角,贵处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一十 爪角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既然“动尽则损”就应“处静”的道理。韩非子告诉我们“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也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最高境界,向下走是世俗世界,向上走是精神世界,圣人就处在上下的界线上,向下看看到的是世俗社会与人的祸福,向上看看到的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十章 最病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周宣王,奸臣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十章 最病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描绘了在君主“从众”用人心理下,不法权臣在获得治国大权后篡权夺位的生动画面。不法权臣的总策略就是“内构党与,外摅巷族,观时发事,一举取国”,在朝廷内结党成盟,形成利益团体,在朝廷外勾结地方势力,蓄积力量,窥测时机,发动政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十三章 子哙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子哙,臣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十三章 子哙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用赵国先王敬侯的例子告诉君主明于任臣,知人善用,就是奢靡享乐,国家犹在。韩非子将敬侯描述的一无是处,不仅不修德行,还整天纵情歌舞,打猎饮酒,甚至强灌不会喝酒的臣子。生活奢靡腐化,理政更是无所忌惮,对于臣子过于严苛,行为不敬回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十二章 敬候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红林,君主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十二章 敬候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告诉君主“诚明臣言”的好处,就是君主奢靡玩乐,国家犹在。而不诚明臣言的君主既是生活勤俭,依然身死国亡。诚明臣言,就是洞悉臣子所说的话,判断是非对错,真假虚实,完整残缺。贤明的君主治国依靠的是朝廷朝臣与国家行政体系全体官吏,汇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十三章 有祸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事理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十三章 有祸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解释了什么是大丈夫,什么是厚薄,什么是实华,什么是彼此。大丈夫就是智慧很高者,其智慧主要体现在“处其厚而不处其薄、处其实不处其华”,总结为“去彼取此”,去礼貌、径绝而取缘理、好情实,说的直白一些就是真正的智慧者必是求真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七章 不乐食谷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乐食谷,叔齐,许由,商汤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七章 不乐食谷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告诉君主要谨慎对待身边的左右近臣,谨防亡国之臣的三步控君之策。君臣本是朝廷的组织架构与岗位编制,君臣关系与职责本身是朝廷制度所决定的,我们不能因出现了亡国之臣而怀疑这种制度。正如韩非子所言,以往的君主,有得臣安国的,也有得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