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七章 不虚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七章 不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林主人 访问量:2778 更新时间:2023/12/6 6:05:34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七章 不虚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重点讲了为什么要无为无思,是想让人的身心“虚”空,只有身心虚空了,“德”才能进入,人的心意才不会被其它所控制。韩非子认为贵无为虚,是为了“其意无所制”心意不受牵制。这里绝没有排它性,反而更具有包容性,因为“德”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规律不分好坏,不分轻重,凡是规律均可入心。这里“制”人的思想是人的自以为是,也就是与规律相对的思想,而思想是分好坏的,与规律相符者为好,与规律相悖者为坏。

佛教与道家都讲“虚”,讲虚的目的是让“无为大法”与“德”进住身心。不管是宗教教义还是主义学说,天下学问都是为解决天下之事而存在,绝没有凭空存在的学问。而且佛教教义以入世为根,出世为本,道家法家更是入世治世为基。现实的问题是人的思想坏了,既不慈悲为怀,也不按律办事,更不依法为事,怎么办呢?让这个世界坏下去吗?不会,先贤们著书立说,创宗立派,弘扬善法,传播正能量,不厌其烦地对众生讲解,抱着不抛弃、不放弃、一个也不能少的济世态度,讲到今天,直到人们无为无思化为虚者。

韩非子认为现世的人们绝大多不懂真正的道家学说,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故意做无为无思状,认为这就是虚,孰不知却落入了世俗的空虚中,无所作为,无所奉献,无所事事,失去了人本有的本性与本能。

对于故作无为无思者,韩非子进一步讲解道“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意思是故意用无为、无思来表现虚的人,他的心意常常不忘记虚,这就是被虚所牵制了。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老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背其而过。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故作无为无思者,就像是小和尚一样,他们放不下“无为无思”,整天想着“无为无思”,反而被其牵制。

鉴于不虚者韩非子说“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意思是说他的心意不受牵制。现在被虚所牵制,就是不虚了。韩非子眼中的“牵制”是痴迷于“无为无思”的表相,就像传销者被“财富”迷惑了一样。想想,我们是不是牵挂太多,被牵制的没有了自我,也许这就是真实的我们,勇于面对生活的我们,敢于战胜困难的我们。但这种牵挂是责任,牵制是守则。

《金刚经》中佛祖用无量福德来“诱导”信众,可最后佛祖以身说法告诉须菩提佛祖也是无法可说、无法可得,因为有法可说有法可得,就是破了“不住相”的戒律。相对老子的“无为无思”说,如果佛祖说有法可说、有法可得,那终将会被所说所得而牵制,而这所说所得也只是佛祖自己的自以为是,绝不是无为大法,真正的佛法。天下圣贤的思想是相通相联的,都是至善至真的学说,道法自然。

【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

在公司管理中,老板一定要让企业化与公司制度与时俱进,具有生命力,以便适应行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能就制度而制度,只看到制度的条文,没看到制度背后的内涵。如果就制度而制度,就会受制于制度,这并不是制定制度的初衷,制度也不会产生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标签: 韩非韩非子-解老道家无思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五章 国无敌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官爵,智谋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五章 国无敌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社会发展中农商关系的处理原则,就是重农抑商。韩非子虽然没有直接说抑制商业的发展,但却说了重视商业发展的恶果,就是国家削弱。我们常说“无奸不商”,这是商业与资本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基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传统思想所设定的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七章 秦法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红林,商鞅,奸臣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七章 秦法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总结了申不害实施“有术无法”的治国之策的后果,韩国依托强大的兵力奋力征战,却七十年都不能成就霸业,这就是有术无法的祸患。君主虽行为君之术,却没有在官吏中整顿法令,内忧外患致使国家发展后劲不足,国力不济,终不能成就霸业。国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十章 爱民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治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十章 爱民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借用他《用人》篇中的一段来说明君主治国的易攻,也就是从最难的治吏处着手治国,国家就容易治理。易攻,就是要从主要矛盾与主要困难入手,主要矛盾与主要困难解决了,次要矛盾与一般困难自然水到渠成迎刃而解。易攻是解决问题的原则,也是为事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九 处静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圣贤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九 处静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老子的“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 这句话现在常用的解释是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却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了十分之三。但韩非子的解释是人活着,就要动,而动的结果就是走向死亡,也都体现在四肢与九窍这十三件上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三章 先后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法家,吴国,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三章 先后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子的“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何为邦之利器,就是赏罚。不可以示人,意为不外借他人,“示”在甲骨文本作“T”,象祭台形,与祭祀有关,在这里可引申为献予,给予。这句话有很多种解释,我们不能说这些解释得对与错,本身圣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七章 数治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治国,官爵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七章 数治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国多力莫能侵”国家强大到天下没人敢入侵,这是多么好的状况。《孙子兵法·谋攻篇》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意思是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按韩非子的意思,应该是国强而拒侵之兵,这才是善之善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七 十三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骨节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七 十三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何为“出生入死”,并提出了四肢与九窍动静决定生死。四肢与九窍加起来是十三,所以韩非子就用“十三”代表之。“出生入死”这个成词来自《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从出生到死亡的时间,就是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十一章 假借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红林,商鞅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十一章 假借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开始自问自答第三个问题,就是君主执行申不害所主张的君术,而官吏实行商鞅所变之法,这样可行吗?韩非子的回答很肯定,不行。为什么呢,原因是申不害的君术与商鞅所变之法都有不完善的地方。君术与臣法同属国家律法之范畴,应该统一于国家律

  • 法、术、势三者何为中心?韩非子法家思想的新解读

    历史解密编辑:拾贰Sean标签:五蠹,韩非子,科学家,法学家,法家思想,春秋战国,儒家思想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他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他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他的政

  • 《韩非子》五则寓言,洞悉世事,看穿人性,影响了上亿人!

    历史解密编辑:神奇故事标签:

    点击上方“神奇故事”☝——关注我们,一起探索宇宙奥秘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被后人尊称为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著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由五十五篇独立的论文集结而成,核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