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六章 显主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六章 显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林主人 访问量:3778 更新时间:2023/12/28 14:54:57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六章 显主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解释了十五个臣子具体的贤能之处。韩非子所推崇的贤能之臣,要通天地之道,也就是政治规矩;要懂君臣之礼,也就是职场规则;要知治国之法,也就是专业知识;要明世俗之道,也就是社会关系,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晓律法,遵纪守法。

如果以科举为线,不管是之前的圣贤,还是之后的学士,他们都是博览群书,熟读四书五经,就是为了悟得以上五点,做一个真正的贤能之臣。我们暂时抛开“封建论”,按中国传统思想来思考韩非子所言十五人。首先,能成为类似这十五人的臣子必须先是读书人,在接受先贤思想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并付诸实践,通过实践不断修正与丰富,以便更好的指导的实践。

其次,他们承认并尊重现实,君主为天子,自然要像敬畏天地一样敬畏君主,这是天道演化出的世道,必须遵守。我们不是一个宗教型国家,没有敬畏的“神”。中国自古是一个典型的世俗国家,我们敬畏天地,敬畏祖先,敬畏父母,也敬畏君主,这是一种对宇宙深奥与往,对天地自强与厚德,对社会安定与和谐的追求而产生的敬畏情感。正是这种敬畏才有了中国文化与传统思想。

韩非子说这十五人“早起晚睡,自谦自卑,为事低调”就是这种思想最为鲜明的特质,我们面对宇宙与天地,人类是极为渺小的,也毫无自大自夸的资本。在他们的思想中君主是天子,如天地般存在,臣子自然要恭敬自谦。这既不是封建也不是愚忠,而是一种敬畏天地的品德。不是这种品德不好,而是人扭曲了这种品德。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无一有害,有害根源皆为人出。

正是基于对自身的定位,贤能之臣才会执法严明,效忠尽职,进谏善言、通晓律法,谨慎谦卑,从不居功自傲。中国人自古寄情于山水,天地间也只有山水有形有名,万古长存,人在山水面前一样渺小。我们居于平原谷底,把高山敬让于先人圣贤。

韩非子继续评价这十五人,他说“不难破家以便国,杀身以安主,以其主为高天泰山之尊,而以其身为壑(hè)谷洧(wěi)之卑;主有明名广誉于国,而身不难受壑谷洧之卑。”意思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损害家庭利益,为了君主安全,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把君主当作高高在上的天和泰山一样尊崇,把自身看成谷底和河床一样低下;君主在全国有美好的名声和广泛的声誉,而自己安于接受谷底和河床一样低下的地位。

贤能之臣为了国家可以“破家”,为了君主可以牺牲自己。韩非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为国,这区别于疾争强谏沽名钓誉者。贤能之臣自喻为谷底与河床,将君主称誉为上天与高山,这与我们前面分析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不仅仅是一种比喻,而是对社会关系的认可,由社会世俗形成国家律法确定的社会关系是国家运转的基础。认可社会关系,才会遵守社会习俗与法规。

君臣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顶层,君臣关系稳定和谐,社会其它关系自然也稳定和谐。臣子自谦为谷底与河床,所以才会“显主卑己”所有赞誉给君主,自己安于底层。功高盖主,向来是臣子的祸根,这只是罚名表相,实质是臣子不懂君臣之礼,朝堂政治。

最后韩非子说“如此臣者,虽当昏乱之主尚可致功,况于显明之主乎?此谓霸之佐也。”意思是:像这样的臣子,即使遇到昏庸糊涂的君主仍可建立功业,况遇到贤明的君主呢?这就叫做霸王的助手啊。这一句道出了正直贤能之臣的厉害,“虽当昏乱之主尚可致功”君主虽然昏庸无道,臣子却依然能建功立业,这是何等的智慧啊!在黑暗中依然能走正道,修身建功,厉害!这才是君主成就霸业的助手。

【不难破家以便国,杀身以安主,以其主为高天泰山之尊,而以其身为壑(hè)谷洧(wěi)之卑;主有明名广誉于国,而身不难受壑谷洧之卑。如此臣者,虽当昏乱之主尚可致功,况于显明之主乎?此谓霸王之佐也。】

中国人最讲规矩,规矩融于文化习俗与法规之中,高于习俗,置于法规之下。规矩同样带有权威性与强制性。懂不懂规矩,是一个人是否有文化、守规则、讲信用的表现。显主卑己,致智之为。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知道了世俗之道。

标签: 韩非韩非子-说疑臣子君主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三章 礼者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道家,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三章 礼者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总结了何为“义”?“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各类关系处理得很适宜,适宜的才能去做。这几乎是中国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类关系中。关系,成了中国人的资本与资源,并将其市场化与商品化,其实,关系的实质是权力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二章 用民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治国,仁义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二章 用民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开篇就为我们讲明了治国理政的原则与方法,从君主权柄奖罚说起,奖罚不仅是针对具体的人与事,更重要的是要起禁止奸邪的作用,要防患于未然。韩非子归纳出禁奸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攻心禁其奸心,中策攻利禁其奸言,下策攻事禁其奸事。其实,在中国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四章 帝术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君主,臣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四章 帝术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解释了公孙鞅(商鞅)的法制,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国家律法的出处,国家颁布,解决了权威性与强制性;二是律法的作用就是约束与规范社会行为;三是律法的核心就是奖赏,按人性原始特质设定,解决了律法的内在原力。最后韩非子告诉君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十二章 上利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治国,君主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十二章 上利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重点讲解了赏罚必出于君主一人的道理。这是一个既浅显又深奥的课题,浅显在于世俗于理,深奥在于本质于道。人性的特质与人类社会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的从属性,天下没有人能够独立存在,必须依托和依靠于某个群体而存在。基于这种属性,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第六章 韩患

    历史解密编辑:清风不解细语x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奸臣,法令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第六章韩患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借三家分晋韩地成国后,新旧律法同存而不一,臣子无所遵循而奸邪滋生,这一景象回答了第二个问题的前部分,就是“徒术而无法”的后果是什么。申不害作为韩国韩昭侯的辅助大臣,只让君主行君术颁布韩国律法,却没有废除晋国旧法,新旧法令不统一,相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八 动亡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圣贤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八 动亡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老子的“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后人大多数解释是活着的有十分之三,死了的有十分之三,但韩非子的解释是人的生死由以四肢为代表的骨骼与九窍这十三件所决定。在笔者看来,四肢代表的肌体,九窍代表感知,九窍的感知集中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十三章 国削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治国,重罪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十三章 国削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重点讲解了轻罪重罚。韩非子认为轻罪重罚对于君主有利,这里的“有利”并不是指单纯的利益,而是指对君主治国有利。轻罪重罚的好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刑明民,用严厉的刑罚促使民众明白取舍,让民众知道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要能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五章 有德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五章 有德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重点说明了失德之为,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德失,韩非子的解释是为之、欲之、用之、思之。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先天本有的特质,至纯至真。人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面对“德”只有遵从,只有认命,绝不能自以为是、欲望贪婪、为私而用、思虑怀疑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二章 术者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红林,法家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二章 术者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就“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的问题进行了回答。韩非子自问自答也是一种学术思想的传播方式,当你的学术在社会中引不起关注也就没有人深入的研究,更不会有人提出深刻的问题,这个时候就要学会自己传播。韩非子自问自答式的学术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二十章 仁义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宇宙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二十章 仁义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重点解释了道、德、仁之间的关系。按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理解“道”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包括宇宙的起源。“德”是能量产生的力,是所有力的总称。“仁”是力的作用表相。宇宙与人类的起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