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第六章韩患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借三家分晋韩地成国后,新旧律法同存而不一,臣子无所遵循而奸邪滋生,这一景象回答了第二个问题的前部分,就是“徒术而无法”的后果是什么。申不害作为韩国韩昭侯的辅助大臣,只让君主行君术颁布韩国律法,却没有废除晋国旧法,新旧法令不统一,相当于无法,致使臣子有机可趁,奸行不断。第一个问题韩非子没有正面回答,用“食衣”来说明对于君主治国“术与法”同等重要,没有孰重孰轻。但,现实却不这样,历史告诉我们君主治国并没有做到术法同在轻重相同,对于“术与法”的选择与应用多种多样,有术无法,有法无术,术多法少,法多术少,这是造成社会混乱君不为君的根本原因。韩非子选择了“有术无法,有法无术”这两个极端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其它形式都是介于两者之间。首先是“有术无法”的社会景象是什么?他举了春秋时期韩地成国后的故事来说明问题,韩非子用一句说总结到“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奸多”就是有术无法的社会后果。从前文我们知道申不害提倡运用君术来约束与规范君主,使君主能够依法“授官、责实、生杀、考核”,从而实现国治。所以在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成一国后,到韩昭侯时,韩非子修术行道颁布新法,但问题是韩国是从晋国分化出来的,韩国成国后晋国的律法依然存在,新旧法令不统一,臣子表面上看是无所遵循,实则是趁机行奸不法,中饱私囊,结党营私。同样,我们从前文中可知公孙鞅主张实施法制,就是制定国家律法,用来约束与规范臣子的行为,让律法成为臣子的师范。韩国与申不害的故事正好说明,有术无法,臣子无所遵循,所以奸邪好发。韩非子说完“有术无法奸多”后,继续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他说“故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勃,则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谲(jué)其辞矣。”意思是:所以奸人认为旧法令对自己有利,就依照旧法令行事;认为新法令对自己有利,就依照新法令行事;他们从旧法和新法的矛盾、前后政令的对立中取利,那么申不害即使频繁地让韩昭侯运用术,奸臣仍然有办法进行诡辩。没有约束与规范的人性与资本一样皆为逐利。臣子行奸皆为利,新旧法令的不统一,自然是那个有利于获利就遵循那个,甚至是利用新旧法令的矛盾与漏洞获取私利。君主行术约束与规范了自己的行为,但却没有统一法律来约束与规范臣子,所以申不害“有术无法”的思想与实践终究还是让奸臣为自己的奸行进行了诡辩。当然,奸臣利用新旧法令的矛盾进行诡辩是缺乏政治自觉,他们不是不知道身为韩臣就应该遵循韩法,不应拿晋国旧法来说事。但,现实是他们这样的做法竟被视为合理,这是韩昭侯真正“无法”的表现,韩昭侯就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国家律法。韩国执行申不害“有术无法”的结果就是“故托万乘之劲韩,七十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意思是:所以,申不害凭借兵力雄厚的强韩,经过十七年的努力还没有成就霸业,就是因为君主虽然在上面用术,但没有在官吏中经常整顿法令,结果带来了害处。有术无法,臣子不法,国家基础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就不足,虽暂时拥有强大的兵力,但终是抵不过持续的消耗,在最为关键的时刻因实力不济,功亏一篑。韩昭侯八年(公元前355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担任韩国相国,修术行道,国内以治。公元前339年,秦军攻占韩国的宜阳。公元前230年,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故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勃,则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谲(jué)其辞矣。故托万乘之劲韩,七十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有术无法,官吏不治,国基不稳。这就是我们持续不断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经常整顿法令”的原因,一是保持初心不变,原力不减,二是依法为师,增加政治自觉与行为自律。管理是相通的,只是层级不同,理念与方法是一样的。
更多文章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八 动亡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圣贤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八 动亡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老子的“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后人大多数解释是活着的有十分之三,死了的有十分之三,但韩非子的解释是人的生死由以四肢为代表的骨骼与九窍这十三件所决定。在笔者看来,四肢代表的肌体,九窍代表感知,九窍的感知集中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十三章 国削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治国,重罪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十三章 国削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重点讲解了轻罪重罚。韩非子认为轻罪重罚对于君主有利,这里的“有利”并不是指单纯的利益,而是指对君主治国有利。轻罪重罚的好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刑明民,用严厉的刑罚促使民众明白取舍,让民众知道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要能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五章 有德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五章 有德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重点说明了失德之为,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德失,韩非子的解释是为之、欲之、用之、思之。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先天本有的特质,至纯至真。人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面对“德”只有遵从,只有认命,绝不能自以为是、欲望贪婪、为私而用、思虑怀疑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二章 术者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红林,法家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二章 术者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就“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的问题进行了回答。韩非子自问自答也是一种学术思想的传播方式,当你的学术在社会中引不起关注也就没有人深入的研究,更不会有人提出深刻的问题,这个时候就要学会自己传播。韩非子自问自答式的学术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二十章 仁义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宇宙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二十章 仁义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重点解释了道、德、仁之间的关系。按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理解“道”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包括宇宙的起源。“德”是能量产生的力,是所有力的总称。“仁”是力的作用表相。宇宙与人类的起源是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十九章 治家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六反,红林,治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十九章 治家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上一章韩非子告诉君主,治国理政就要不断增加法治的威严之势,而不能培训所谓的仁爱之心。言下之意就是君主要坚持依法治国,而不能仁爱治国。治国和同治家一样,国家要强盛,家庭要兴旺,国家强盛需要威严的律法,家庭兴旺需要严父的教笞。归纳韩非子的意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八章 封地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秦国,张仪,商鞅,武王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八章 封地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论述了商鞅变法及其效果。变法的核心是完善律法,强化监督,整顿吏治,赏罚分明,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为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同时,韩非子也看到了商鞅变法的隐患,就是有法无术,全局的繁荣与全面的强盛掩盖了局部的邪恶与奸臣。公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章 道情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造物主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章 道情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让我们明白了“道”远远超越了人类的想象。就人类现在的认知能力还远远看不明白“道”,自然也说不清,现在我们所论述的“道”还停留在“想象”中,自以为是中。也许,人类永远也看不清说不明“道”。这就像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章 无道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无道,戎马,天下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章 无道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明喻了老子的“却走马以粪”的喻意。天下太平,既无急患,又无战事,战马闲着,只好用来拉粪浇地,这比“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还要好,“走马以粪,化剑为犁”是对和平的渴望。和为贵,是圣贤学说的核心思想。与天下有道相对的自然是天下无道,韩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二章 法断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红林,官吏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二章 法断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饬令”就是整饬法令。饬,字意有三,1、整顿;整治;使有条理。 2、谨慎;守规矩。 3、命令;旧指上级命令下级。三个字意说出来了韩非子“饬令”的含意与目的。饬令的对象,一是律法本身,二是官吏与民众,当然也包括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