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八 动亡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八 动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林主人 访问量:3191 更新时间:2024/3/14 10:13:55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八 动亡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老子的“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后人大多数解释是活着的有十分之三,死了的有十分之三,但韩非子的解释是人的生死由以四肢为代表的骨骼与九窍这十三件所决定。在笔者看来,四肢代表的肌体,九窍代表感知,九窍的感知集中于大脑,十三件是否可以理解为人生死的标志,要么是肌体停止,要么是脑死亡。死亡是生命(或者事物)系统所有的本来维持其存在(存活)属性的丧失且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的终止。人的死亡一般以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及脑死亡为识别标志。按此就不难理解韩非子的解释是对的,人的生死是以机体停止及脑死亡为标志。

“十三件”定生死,这是人类对人生死标志的定义,这是人类对人自身情况的认知结果,多少有些自以为是的意思,但还有比这更好的定义吗?似乎没有了,我们的认知就是这样,这是认知局限的结果,还是生死本就是这样,这个问题无法思考下去,人类的认知与思考能力本就依附于身体,身体(包括大脑)死,人就死,身体活,人就活,本就是自然之事,必多想。那些超越认知或者自然的说法,都是胡说。我相信人死精神在,因为精神是可以以化的形式保存下来,并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骨骼让我们存在于天地间,四肢让我们生存于天地间,九窍让我们感通天地,融于自然。地球相对人类来说是如此的完美,感觉就像是为人类定制的一样。地球的演变史与人类的进化史完美地交织于一点,从这一点开始人类成为了“万物之灵”,地球文明由人类文明而走顶点,人类将地球文明具象化,并最终代表地球走向深空,与其它星体文明交流沟通,或者……,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或者。

人死亡的表相之一就是不动,只要是活着就会动。但,动是有度的,在韩非子看来动过度了就离死不远了,他认为“凡民之生生而和固动,动尽则损也;而动不止,是损而不止也。”意思是民众生息不止,而活人本来就要动,动得过度就要受损害;不停地动,也就是不停地损害。也许这就是人类与动物要睡觉的原因,在动物所有的行为中最难解释与研究的就是睡眠,其实,韩非子的这句话就为我们做了解释,就是不能总是动,总是动就会损害机体。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过度的劳作,身体就会受的伤害,比如总是熬夜,机体就是受损,疾病就是会产生。我想这里的动,不单指肢体的运动,而是指某项活动,当然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肢体的运动,我只是想说凡事有度,防止过犹不及。凡事以和为贵,和者恰到好处。

对过度的动,韩非子认为“损而不止则生尽,生尽之谓死,则十有三具者皆为死死地也。”意思是损害不停止,生命就耗尽了;生命耗尽了就叫做死,那么这十三件都为不断走向死亡准备了条件。我们总说做死,原来生命耗尽就叫做作死。无谓的消耗是作死的原因,凡事都要适可而止。圣贤之语都是中性的,没有褒贬之分,只是实事表述,圣贤认为这样做不对,人应该珍惜生命。人死,骨硬气断,不能立于天地,不能感通天地,天地间再无此物。从人的生死来看,十三件都是不断走向死亡做准备,因为人总是在动,即使睡眠充足也无法停止它们的动,不动反而证明人已死亡。这是个矛盾,适量地动与充足的休息,也只是延缓死亡而已。死,是因为动,动是因为生。

老子说“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意思是民众活着,活着就要动,动了都要走向死亡,都体现在这十三件上。老子说得很明白,人活着就要动,动了就要损失精气,精气损失尽了人也就死亡了,人死亡了也就不动了,而动与不动都体现在这十三件上。

【凡民之生生而和固动,动尽则损也;而动不止,是损而不止也。损而不止则生尽,生尽之谓死,则十有三具者皆为死死地也。故曰:“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

生命是有时限的,生死在天,长短在人,动静合适,天命可得,动静不合,早亡于世。

标签: 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圣贤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十三章 国削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治国,重罪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十三章 国削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重点讲解了轻罪重罚。韩非子认为轻罪重罚对于君主有利,这里的“有利”并不是指单纯的利益,而是指对君主治国有利。轻罪重罚的好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刑明民,用严厉的刑罚促使民众明白取舍,让民众知道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要能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五章 有德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五章 有德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重点说明了失德之为,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德失,韩非子的解释是为之、欲之、用之、思之。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先天本有的特质,至纯至真。人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面对“德”只有遵从,只有认命,绝不能自以为是、欲望贪婪、为私而用、思虑怀疑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二章 术者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红林,法家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二章 术者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就“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的问题进行了回答。韩非子自问自答也是一种学术思想的传播方式,当你的学术在社会中引不起关注也就没有人深入的研究,更不会有人提出深刻的问题,这个时候就要学会自己传播。韩非子自问自答式的学术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二十章 仁义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宇宙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二十章 仁义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重点解释了道、德、仁之间的关系。按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理解“道”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包括宇宙的起源。“德”是能量产生的力,是所有力的总称。“仁”是力的作用表相。宇宙与人类的起源是

  •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十九章 治家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六反,红林,治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十九章 治家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上一章韩非子告诉君主,治国理政就要不断增加法治的威严之势,而不能培训所谓的仁爱之心。言下之意就是君主要坚持依法治国,而不能仁爱治国。治国和同治家一样,国家要强盛,家庭要兴旺,国家强盛需要威严的律法,家庭兴旺需要严父的教笞。归纳韩非子的意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八章 封地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秦国,张仪,商鞅,武王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八章 封地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论述了商鞅变法及其效果。变法的核心是完善律法,强化监督,整顿吏治,赏罚分明,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为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同时,韩非子也看到了商鞅变法的隐患,就是有法无术,全局的繁荣与全面的强盛掩盖了局部的邪恶与奸臣。公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章 道情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造物主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章 道情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让我们明白了“道”远远超越了人类的想象。就人类现在的认知能力还远远看不明白“道”,自然也说不清,现在我们所论述的“道”还停留在“想象”中,自以为是中。也许,人类永远也看不清说不明“道”。这就像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章 无道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无道,戎马,天下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章 无道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明喻了老子的“却走马以粪”的喻意。天下太平,既无急患,又无战事,战马闲着,只好用来拉粪浇地,这比“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还要好,“走马以粪,化剑为犁”是对和平的渴望。和为贵,是圣贤学说的核心思想。与天下有道相对的自然是天下无道,韩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二章 法断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红林,官吏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二章 法断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饬令”就是整饬法令。饬,字意有三,1、整顿;整治;使有条理。 2、谨慎;守规矩。 3、命令;旧指上级命令下级。三个字意说出来了韩非子“饬令”的含意与目的。饬令的对象,一是律法本身,二是官吏与民众,当然也包括君主。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五章 韩法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君主,帝王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五章 韩法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将“君术臣法”同时兼备定位为君主成就帝王之业的必备工具。如此高的定位说明“术法同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我们在理解韩非子关于君术与臣法在治国中孰重孰轻的答案时一直在说两者缺一不可,君术与臣法都是国家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君术约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