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二章 法断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二章 法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林主人 访问量:2157 更新时间:2024/1/25 7:53:58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二章 法断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饬令”就是整饬法令。饬,字意有三,1、整顿;整治;使有条理。 2、谨慎;守规矩。 3、命令;旧指上级命令下级。三个字意说出来了韩非子“饬令”的含意与目的。

饬令的对象,一是律法本身,二是官吏与民众,当然也包括君主。律法总是在事物发生之后才产生,这是人的认知局限性所决定的,我们无法一开始就能全真地认知新生事物,总是在新生事物发生后看清了利与蔽后,才建立法规来约束与规范。对于互联网及其衍生产品的管理就是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看到弊大于利后,国家果断出手全面禁止。

笔者曾说过,一切便于满足人欲望的事情,最好在一开始就禁止。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只不过是打着互联网的噱头,利用其快捷方便的特性,满足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与社会虚荣心。同时,也利用了中国人“借钱还钱天经地义”的传统良知。善良的中国人就被恶毒的资本与道德绑架了。君主的责任就是不要打开多拉的魔盒,欲望有了滋生的土壤就会变成邪恶与魔鬼。

当然,借钱者也有责任,不应为了自己的欲望而上当受骗。有多大能耐干多大事情,口袋里有多少钱就吃多少钱的饭,尤其是你既没有后备金又没有主动权时,既不要超前消费,也不要放手一拼。对于普通人普通人家来说“梭哈”并不是明智的选择。所谓的成功学,只会蛊惑人无知无畏地拼一把,却从不讲失败的后果。

话回正题,韩非子讲饬令,意在官吏中进行法治教育,整顿吏制,使官吏的思想与行为时刻依法而为,回归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初心。还有就是与时俱进地进行法制建设,让法治适应时代的需要,规范与推动社会的进步。饬令的最终目的还是政通人和,强化中央集权制,君主的指令与朝廷的政策能够通畅执行,落实彻。法令公正严明,社会秩序得到维护,民众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天下自然人和太平。

在韩非子看来,饬令的结果就是“任功,则民少言;任善,则民多言。”意思是:任用建立功勋的人,民众就少说空话;任用空谈道德的人,民众就多说空话。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在这里有了充分的体现,如让民众实干呢,就是任用建立功勋的人。

我们说国家荣誉的颁授不仅是表彰功勋,更重要的是国家精神与意志的体现,是社会核心价值与国家正统思想的体现,具有重要的化与社会价值。表彰有功勋的人,树立社会尊崇与学习的榜样,民众就会纷纷效仿,这叫见贤思齐。如此这般社会风气就会积极上进,充满责任感与使命感。反之,则民众总想不劳而获,不干实事,国家就会混乱无序,无法发展。

饬令对于基层治理的结果,韩非子认为“行法曲断,以五里断者,以九里断者强,宿治者削。”意思是:执行法令,实行乡里断案制度。以五个乡里为断案单位的国家,能够称王天下;以九个乡里为断案单位的国家,能够强盛起来;而案子得不到及时处理的国家就会被削弱。

基层法治的作用不可小视,一块砖对于一幢高楼来说看似无所谓,但如果大部分或所有的砖都坏,结果可想而知。中国社会自古就很注重基层法治建设,郡县制的出现,使得基层治理更加规范。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几乎盛行整个封建时代。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韩非子认为法治在基层执行得越深越有利用国家的发展,或者说依法行政越细越有利国家发展。按韩非子的话说五个乡里设置司法机构来断案,这样的国家可以称王,而九个乡里设置司法机构,这样的国家可以强盛起来。否则,国家就会消弱。其实,道理很简单,国家由每一个民众组成,人是社会生产力的基本元素,如果法治在基层不严明,官吏不依法行政,百姓利益就会受到侵害,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元素就会遭到破坏,国家自然就发展不起来。

【任功,则民少言;任善,则民多言。行法曲断,以五里断者王,以九里断者强,宿治者削。】

凡是国家发展强盛的时期,绝对是政通人和的时期。韩非子的饬令也告诉我们公司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公司想要得到发展,制度建设是基础,饬令工作是内升动力。社会在进步,行业在发展,公司的发展就要与时俱进,制度就要不断饬整,借此既整顿管理,又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接续发展的动力。

标签: 韩非韩非子-饬令红林官吏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五章 韩法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君主,帝王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五章 韩法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将“君术臣法”同时兼备定位为君主成就帝王之业的必备工具。如此高的定位说明“术法同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我们在理解韩非子关于君术与臣法在治国中孰重孰轻的答案时一直在说两者缺一不可,君术与臣法都是国家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君术约束君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二章 意象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比喻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二章 意象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用水与剑做比喻来讲解道。人类“眼见为实”的低端认知能力,只能用比喻的形式来说明道“无形无相、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特质。韩非子用水做比喻是有出处的, 我们常听“上善若水”,此语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九章 道德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圣贤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九章 道德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重点讲了圣人“攘臂仍之”坚持上礼。圣人与普通人在本质上来说并无差别,只是圣人比普通人觉悟得早,更能坚持更有耐心。所以圣人让礼神之,而众人则贰,不专注三心二意。佛教经典《金刚经》中讲“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是对圣贤的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六章 微细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老子,老子说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六章 微细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子的“是谓微明”与“损弱胜强也”。不露形迹地完成事业,求得在天下获取大功,这就叫微妙的明智。处在弱小地位而能注重自行谦卑克制,说的是弱能胜强的道理。这是韩非子对老子原话的社会实践性解释。老子的原意笔者认为是指人应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十一章 利出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权柄,君主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十一章 利出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民,国家律法的核心赏罚如何操作才是爱民,是重刑少赏,还是多赏轻刑?这的确是一个问题。韩非子并没有详细分析各自的利弊,说明到底那种方式才是真正的爱民,而是直接说重刑少赏就是真正的爱民,多赏轻刑是假爱民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一章 饬令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饬令,法令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一章 饬令宇宙是矛盾体,世界是矛盾体,社会依旧是矛盾体,其实人也是矛盾体。矛盾无处不在,矛盾产生能量,能量产生力量,力量推动世间事物的发展。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我们要随时解决问题,而问题会随时间不断出现与变化,所以我们还要讲与时俱进。学习和与时俱进是相辅相成的,缺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十二章 相称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商君,臣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十二章 相称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说明了君主能治理全国的秘密,就是用一国之目视全国,一国之耳听全国,其实,就是依靠全国系统性的政权体系来获得国家情况。韩非子提“一国目视与一国耳听”就是为了揭示申不害君术的不足之处:虽知弗言。做臣子不可以侵权越职,但可以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十章 小明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商纣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十章 小明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子的“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的含意。事情安定时容易维持,事情未露苗头时容易想办法处理。“未雨绸缪”来自《诗经-豳(bīn)风-鸱鸮(chī xiāo)》,意思是趁着天还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一章 义理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亲疏,贵贱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一章 义理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重点讲了老子“义者”所包含的内容。我们说“义”是用来确定君臣、父子、朋友、贵贱、亲疏者关系与地位的。人类社会是伦理社会,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种形式的关系将大家联系起来。在这些关系中最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血缘关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七章 不虚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道家,无思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七章 不虚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重点讲了为什么要无为无思,是想让人的身心“虚”空,只有身心虚空了,“德”才能进入,人的心意才不会被其它所控制。韩非子认为贵无为虚,是为了“其意无所制”心意不受牵制。这里绝没有排它性,反而更具有包容性,因为“德”是事物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