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八章 封地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八章 封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林主人 访问量:3593 更新时间:2024/1/17 12:36:58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八章 封地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论述了商鞅变法及其效果。变法的核心是完善律法,强化监督,整顿吏治,赏罚分明,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为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同时,韩非子也看到了商鞅变法的隐患,就是有法无术,全局的繁荣与全面的强盛掩盖了局部的邪恶与奸臣。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前207年,面对农民起义的大潮,赵高逼杀秦二世,去秦帝号,立子婴为秦王。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亡。赵高,秦朝二世皇帝时的丞相,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繁重,行政苛暴,史说“管事二十余年”。从秦国的历史我们就能看到有法无术的隐患最终在秦二世时暴雷,结果秦朝灭亡。

君术,重在约束与规范君主,治术是君主用人治臣的办法;法制,重在约束与规范臣子,律法是臣子行为的师范与依据。商鞅变法治国,虽约束与规范了臣子的行为,却缺失了君主辨别臣子的忠奸,所以导致秦二世被奸臣赵高架空,成为傀儡,最终葬送了国家。

忠奸是品德问题,履职尽责是行为问题。法制监管臣子的履职行为,而君术辨识的是臣子的忠奸品德。一个管行为,一个管品德,两者缺一不可,申不害有术无法奸臣趁机行私,国力不济,致使韩国七十年持续奋战而不能成就霸业,商鞅有法无术奸臣趁机独揽大权,结党营私而使国家传至二世则亡。

那么,商鞅变法有法无术的隐患到底是什么呢?秦国为什么二世则亡?韩非子还是从历史的角度为我们寻找答案,他认为“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而张仪以秦殉韩、魏。惠王死,武王即位,甘茂以秦殉周。”意思是:等到秦孝公、商鞅死后,秦惠王继位,秦国的法律没有被荒废,而张仪把秦国的力量牺牲在逼迫韩、魏的事件上。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位,甘茂把秦国的力量牺牲在与周打仗上。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得到秦惠文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甘茂,战国中期秦国名将、左丞相。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

韩非子说秦孝公、商鞅死后,秦惠王延续了商鞅时期所制定的律法,这举措为秦国的持续强盛奠定了基础。张仪与甘茂为相时期秦国持续对外征战,按理来说,秦国的版图应该增加不少,但韩非子却说“武王死,昭襄王即位,穰(ráng)侯越韩、魏而东攻齐,五年而秦不益尺土之地,乃城其陶邑之封。应侯攻韩八年,成其汝南之封。”意思是:武王死,秦昭襄王继位,穰侯越过韩、魏两国向东攻打齐国,经过五年,秦国没有增加一尺土地,而穰侯却增加了陶邑的封地。应侯范雎(jū)攻打韩国达八年之久,给他自己增加了汝南的封地。

魏冉是战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秦昭王时期,曾任大将军、丞相之职,赐封于穰地,称为穰侯。范雎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战略家、外交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

原来是穰侯魏冉与应侯范雎通过征战扩大了自己的封地,秦国的土地并没有增加。战国后期,各诸侯国还是按周朝的分封制管理国家,封地虽是国家的一部分却不爱国君管治,封地相当于国中之国。穰侯魏冉与应侯范雎虽在朝廷任职却有自己的封地,他们是自己封地的最高统治者。他们打仗不是为国增加国力与疆域,而是借此扩大自己的封地,这是最大的行私。秦惠王虽然沿用了商鞅法制,却还是没有注重君术,无法辨别臣子的忠奸,导致穰侯魏冉与应侯范雎借国家战事扩大私人封地。

【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而张仪以秦殉韩、魏。惠王死,武王即位,甘茂以秦殉周。武王死,昭襄王即位,穰(ráng)侯越韩、魏而东攻齐,五年而秦不益尺土之地,乃城其陶邑之封。应侯攻韩八年,成其汝南之封。】

有术无法,臣子不法,有法无术,权臣当道,法术全无,天下大乱。周朝后期,周天子无法无术,无权无威,天下形势就是如此。历史随时间流动,一切都如流沙。现实随时间变为历史,现实中的我们却在真实的世俗世界里生活,生命随时间前行,生活随时世而变,法与术就成为我们必须要遵循与实践的世俗真理,因为它能成事成功。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章 道情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造物主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章 道情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让我们明白了“道”远远超越了人类的想象。就人类现在的认知能力还远远看不明白“道”,自然也说不清,现在我们所论述的“道”还停留在“想象”中,自以为是中。也许,人类永远也看不清说不明“道”。这就像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章 无道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无道,戎马,天下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章 无道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明喻了老子的“却走马以粪”的喻意。天下太平,既无急患,又无战事,战马闲着,只好用来拉粪浇地,这比“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还要好,“走马以粪,化剑为犁”是对和平的渴望。和为贵,是圣贤学说的核心思想。与天下有道相对的自然是天下无道,韩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二章 法断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红林,官吏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二章 法断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饬令”就是整饬法令。饬,字意有三,1、整顿;整治;使有条理。 2、谨慎;守规矩。 3、命令;旧指上级命令下级。三个字意说出来了韩非子“饬令”的含意与目的。饬令的对象,一是律法本身,二是官吏与民众,当然也包括君主。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五章 韩法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君主,帝王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五章 韩法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将“君术臣法”同时兼备定位为君主成就帝王之业的必备工具。如此高的定位说明“术法同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我们在理解韩非子关于君术与臣法在治国中孰重孰轻的答案时一直在说两者缺一不可,君术与臣法都是国家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君术约束君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二章 意象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比喻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二章 意象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用水与剑做比喻来讲解道。人类“眼见为实”的低端认知能力,只能用比喻的形式来说明道“无形无相、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特质。韩非子用水做比喻是有出处的, 我们常听“上善若水”,此语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九章 道德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圣贤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九章 道德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重点讲了圣人“攘臂仍之”坚持上礼。圣人与普通人在本质上来说并无差别,只是圣人比普通人觉悟得早,更能坚持更有耐心。所以圣人让礼神之,而众人则贰,不专注三心二意。佛教经典《金刚经》中讲“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是对圣贤的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六章 微细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老子,老子说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六章 微细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子的“是谓微明”与“损弱胜强也”。不露形迹地完成事业,求得在天下获取大功,这就叫微妙的明智。处在弱小地位而能注重自行谦卑克制,说的是弱能胜强的道理。这是韩非子对老子原话的社会实践性解释。老子的原意笔者认为是指人应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十一章 利出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权柄,君主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十一章 利出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民,国家律法的核心赏罚如何操作才是爱民,是重刑少赏,还是多赏轻刑?这的确是一个问题。韩非子并没有详细分析各自的利弊,说明到底那种方式才是真正的爱民,而是直接说重刑少赏就是真正的爱民,多赏轻刑是假爱民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一章 饬令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饬令,法令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一章 饬令宇宙是矛盾体,世界是矛盾体,社会依旧是矛盾体,其实人也是矛盾体。矛盾无处不在,矛盾产生能量,能量产生力量,力量推动世间事物的发展。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我们要随时解决问题,而问题会随时间不断出现与变化,所以我们还要讲与时俱进。学习和与时俱进是相辅相成的,缺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十二章 相称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商君,臣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十二章 相称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说明了君主能治理全国的秘密,就是用一国之目视全国,一国之耳听全国,其实,就是依靠全国系统性的政权体系来获得国家情况。韩非子提“一国目视与一国耳听”就是为了揭示申不害君术的不足之处:虽知弗言。做臣子不可以侵权越职,但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