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代为什么没能说服魏安釐王?只破不立,犯了职场新人常犯的错误

苏代为什么没能说服魏安釐王?只破不立,犯了职场新人常犯的错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佳佳很有料 访问量:4877 更新时间:2023/12/11 4:17:00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段干子提议向秦国割地求和,苏代——或者孙臣——来劝魏安釐王,说段干子的谋划完全出于私心,严重损害魏国利益。魏安釐王虽然被苏代点醒,但犯难的是,割地求和的安排已经落实下去了,开始走流程了,停不下来了。

这种局面,特别考验提案人的功力。

于是苏代拿下棋打比方,说枭棋之所以最重要,是因为得到枭棋之后就有了自由裁量权。如果吃掉对方的棋子合适,那就吃,不合适的话,那就不吃。魏王您运用智慧解决国家大事难道还比不上运用枭棋吗?

这番话之所以在今天听起来特别费解,是因为战国年间的博弈玩法已经失传了。虽然有不少考古发现——尤其是汉墓当中的画像——让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古人的娱乐场面,甚至连棋盘和棋子的样式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但到底怎么玩,至今依然一知半解。

大体上说,枭棋是一种叫“六博”的游戏用到的棋子,顶端刻有枭鸟的形象。枭,就是猫头鹰。棋子像骰子一样投掷在棋盘上,虽然我们不知道投掷成什么状态算是拥有了枭棋,总之拥有了枭棋之后,就可以决定要不要吃掉对方的棋子了。

苏代用枭棋打比方,意思是说割地求和这件事毕竟还在走流程,土地还没有真的交给秦国,主动权依然掌握在魏安釐王手里,那么到底要不要割地,全凭魏安釐王决断。

苏代这番话到底对不对呢?

从道理上说,确实没错;从方式上说,犯了职场新人常犯的错误。

今天的职场中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凡是劝谏,有一破必有一立。苏代错就错在只破不立,把难题抛给了魏安釐王。这时候的魏安釐王就像一名踏入了危险地带的旅客,有人告诉他,说他手里的地图是错的,但正确的地图既不知道有没有,有的话也不知道在哪儿。

如果换一位有能力的领导,比如魏文侯魏武侯,哪怕是魏惠王也好,总还有办法自己去找出路。但当下的这位魏安釐王,堪称自魏文侯以来最缺乏领袖气质的一位魏王。苏代把决策难题抛给了他,他能怎么办呢?

已经明白自己错了,虽然知错就改未必就好,这一来得罪秦国,二来朝令夕改有损国君的权威性,但如果将错就错,那么既要承担实实在在的损失,心里还要憋一口气,不痛快。

魏安釐王到底何去何从,不同史料说法不一。《战国策》说他从谏如流,中断了割地计划,但事情如果就这样半途而废,秦国却没有任何反应,这实在不合常理;《史记》说他破罐子破摔,终于还是割让南阳给秦国了;《资治通鉴》说他没听苏代的话,终于还是割让了南阳,南阳就是修武。

《资治通鉴》的原文是:“魏王不听,卒以南阳为和,实修武。”这句话不太容易理解,一是因为《战国策》也好,《史记》也好,谁都没提修武什么事。不知道司马光这个说法从何而来,二是因为“实修武”的“实”字涵义很特殊。

先看第一点,司马光的史料来源是南朝学者裴驷《史记集解》引东晋学者徐广的《史记音义》,徐广解释地名的演变,说南阳有两处,一处就是魏地的修武,秦以前叫南阳,秦始皇改名为河内;另一处属于韩地,是荆州的南阳郡。

再看第二点,“实”,“实实在在”的“实”,在这里的用法相当于“即”,意思是南阳即修武。这种句式在前文已经出现过了,那是周显王三十七年(前332年),“魏以阴晋为和于秦,实华阴”,意思是阴晋即华阴。

如果魏安釐王割让的土地就是修武的话,那么对应今天的版图,大约是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获嘉县旁边有一个修武县,依然保留着“修武”这个古老的名字。

魏国向秦国割了地,韩国向秦国求了援,这下韩、魏两国一同做了秦国的小弟,马上就要尽小弟的义务了。

这一年里,韩釐王死了,韩桓惠王继位。新君继位的第一件事竟然就是调兵遣将,准备跟魏国一道追随武安君白起去打楚国。

几年前白起伐楚,重创楚国,迫使楚顷襄王迁都陈城,而要再打陈城的话,就需要韩、魏两国配合,从韩、魏境内借道行军。所以,秦国暂时放了楚国一马,转过头来收拾韩、魏。现在既然把韩、魏两国都收服了,是时候开伐楚事业的下半场了。

天时、地利、人和貌似都齐备了,秦国的兵锋看来无论如何都拦不住了,但偏偏有人要凭三寸不烂之舌力挽狂澜。这个人,就是楚国使者黄歇,后来他会受封春申君,成为“战国四公子”当中最后出场的一位。但这个时候,他还只是一名很普通的楚国外交官,偏巧在这个时候的时间点上到了秦国,近距离嗅到了山雨欲来的味道。

黄歇生怕秦国这一战会彻底灭掉楚国,所以给秦国决策层写了一封长信。黄歇的一生功业就是从这封长信开始的。

《资治通鉴》这一次完全没有节约篇幅,从《史记·春申君列传》里边把信件内容略作删改就照搬过来。信里首先阐明“物极必反”的道理,说这些年秦国迅速崛起,国力之强前无古人,而越是这种时候就越该谨慎,免得盛极而衰。夫差和智瑶都是前车之鉴,这二位都是在不可一世的巅峰时期突然败亡的。

接下来,黄歇说理的第二步,从阐明秦国一以贯之的战略意图开始,说秦国3代先君都想让秦国的土地和齐国接壤,以便斩断合纵的腰部。所以,秦王应该好好继承先君的遗志,继续往东打,可不该往南打我们楚国。

第三步,回归现实,说秦国如果非要打楚国的话,行军路线只有两条,要么走随水西岸,费力不讨好,要么借道韩、魏,把后背对着韩、魏。秦军最有可能借道韩、魏,但别忘了韩、魏两国世世代代跟秦国结仇,积怨已深,别看他们现在摆出服服帖帖的样子当小弟,将来抽冷子就会捅秦军后背一刀。

第四步,提出新方案,建议秦楚结盟。

黄歇这封信很会引经据典,先是一句“诗曰:靡不有初,鲜(xiǎn)克有终”,接着又是一句“易曰:狐涉水,濡其尾”,然后很清楚秦国人没文化,赶紧拿白话做解释,说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善始容易善终难。

黄歇引诗转文不只有这两处,只是司马光刻意弱化《资治通鉴》的文学色彩,能删的就给删掉了。但即便我们读这个删节版,也能感觉古风犹存。当年孔子有名言说“不学诗,无以言”,是因为在贵族圈里,尤其是外交场合,熟练引用诗句不仅是社交的必备技巧,也是社交的必知礼仪。如果“不学诗”,在贵族圈确实“无以言”,只能跟市井百姓对话去了。

黄歇就这样既有贵族范儿,又有辩士风,又是引经据典,又是分析利弊,竟然真的说服了秦国的决策层,仗不打了。秦昭襄王请黄歇回国,向楚顷襄王转达结盟意向。

秦楚关系竟然真的从此缓和了下来,很难想象秦国决策层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更难想象黄歇一封信真的可以逆转时局。这背后应该藏着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关键,但无论如何,一场箭在弦上的灭国之战就这样消弭于无形,《资治通鉴》第4卷也正好结束在这个奇妙的时间点上。

现在秦楚结盟了,韩、魏两国也唯秦国马首是瞻,而我们又知道秦国的战争发动机停不下来,那么接下来的国际局势又会向着什么方向发展呢?秦国在这一刻放过楚国,到底算不算明智之举呢?

到这里,我们已经讲完《资治通鉴》整整4卷内容了,我们下一讲再见。

上期回顾:魏国连年战败该怎么办?联合赵国是认贼作父,联赵伐韩是恩将仇报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标签: 秦国魏国苏代魏安黄歇魏文侯

更多文章

  • 在魏襄王魏昭王时期,魏国实为强国但为什么魏国表现的像弱国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魏国,秦国,齐国,吴起,先秦,周朝,魏襄王,魏惠王,魏昭王,秦惠文王,四大名将

    首先魏国在战国早期是第一霸主,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与之抗衡,这也仅仅局限于魏文侯到魏惠王中前期。魏国强大并夺得了霸主地位。 曾经以五万人打败秦国五十万人,取得了雕阴之战的胜利。然而随着吴起的离开,加之魏惠王对贤才的缺乏赏识,以及国政,国策的失误。魏国朝政,以及这个国家开始走下坡路。秦国在同时期开始商

  • 魏武侯父子的一个观念,使魏国逐步跌落霸主地位,领导者须警惕!

    历史解密编辑:洋葱辣眼睛哦标签:魏武侯,魏国,齐国,魏文侯,魏惠王,秦国

    昨天说到,经过魏文侯锐意进取、大刀阔斧的改革,魏国一步步登上了中原霸主的位子《资治通鉴》:手握一副烂牌,魏文侯是如何登上中原霸主之位的?。魏文侯逝世后,儿子魏武侯继位,魏国霸主地位动摇;孙子魏惠王即位后,在东面,与齐国交战,不仅惨败,连太子都性命不保;在西面,与秦国交战,屡战屡败,屡败屡割地,结果大

  • 魏武侯未立太子,刚死国家就差点被灭,他为何不重视接班人培养?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魏武侯,魏文侯,秦国,魏惠王,嬴政,魏国

    齐桓公死后,诸子争立,打得不可开交、昏天黑地,一代霸主的尸首挺在床上67天无人问津、蛆虫乱蹿。血淋淋的历史教训魏武侯身前为什么不吸取呢?他刚一死,尸骨未寒,两个儿子就为了争夺侯位大打出手。国内自乱阵脚,敌国就会趁虚而入,韩懿侯听到后高兴地说:魏国大乱,可以趁机夺取。赵成候说:英雄所见略同!于是韩赵合

  • 资治通鉴:田子方诫魏武侯,可惜他没有听从,不然吴起也不会离开

    历史解密编辑:博览群书君标签:吴起,魏国,秦国,周朝,田子方,魏武侯,魏文侯,资治通鉴,春秋战国

    《资治通鉴》曰: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 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

  • 战国时期魏国的衰败,为何是源于魏武侯,而不是魏惠王?

    历史解密编辑:清川知行标签:魏武侯,魏惠王,魏国,战国,秦国

    当我们尝试打开史书,去回顾战国时代的历史时,便能发现,这段烽火连绵数百年的历史之中,秦国并非是战国初期第一个霸主。战国时期的第一代霸主,不是别国,正是占据中原四战之地的魏国。历史上战国时期魏国的霸业,总共的持续时间达百年之久,总共历经魏国魏文候、魏武侯、魏惠王三代君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魏国一度成

  • 秦献公不答应魏武侯帮他回国上位,魏武侯为何不杀他反而放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魏武侯,秦献公,魏国,秦国,魏惠王,商鞅

    在秦献公回国上位上没帮上忙,失友为敌,这是魏武侯一生最大的遗憾——秦献公10岁流亡来魏国,当时魏武侯已经20多岁,不久便亲率大军征秦。身兼太子与将军的魏击不可能瞧得上在魏国卵翼下的破落秦公子嬴连。正所谓世事难料啊,谁能知道30年后就是这一落魄公子回秦执掌了政权呢?嬴连在魏国并不是为质于魏。质子是有地

  • 魏武侯一生最大败笔:与赵开战,两败俱伤,破三晋联盟,丢失中山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魏武侯,魏国,赵开战,魏文侯,吴起

    魏武侯为何要亲手拆散三晋联盟?如果说夺取楚国的大梁是魏武侯一生攻战事业的顶峰的话,那么与赵开战便是他外交方面最大的败笔。当年,韩想攻赵,赵也想攻韩,都曾前来向魏借兵,魏文侯却斩钉截铁地告诉二国:魏与韩,魏与赵,都是昆弟之国,绝不相攻。魏武侯即位初年,也秉承父亲三晋联盟的理念,因而取得了不小的战绩。可

  • 从魏武侯逼走吴起入手,浅析魏国为何会变成秦国的人才储备库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魏武侯,吴起,魏国,秦国,齐国,魏文侯

    三家分晋拉开了战国时期的序幕,相较于春秋时代各诸侯国群起纷争的局面,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显得更为克制。在赵、魏、韩三家由晋国分裂而来的诸侯国中,初期最为强大的是魏国,相较于其他两家,魏国占据了晋国最好的土地,而魏文侯的励精图治,任用贤才又使得魏国更进一步,他率先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使得魏国蓬勃发展,成

  • 名将吴起为何宁愿不做魏武侯女婿,也要跳槽楚国?|读战国(7)

    历史解密编辑:松鼠父子读历史标签:魏武侯,吴起,魏国,秦国,楚国,公叔痤,战国,周朝,先秦,春秋战国

    “松鼠父子读战国”系列故事之(7):吴起投楚文/松鼠爸爸魏武侯上一个故事,我们说的是魏赵韩“三家封侯”,由晋国家臣挤身诸侯行列,从而开启“战国七雄”时代。魏文侯在晚年完成“升级诸侯”这个重大任务后,没几年就驾崩了。儿子魏击即位,他就是魏国第二任国君魏武侯。魏武侯名气虽然不如他爹大,但也是一个非常有作

  • 乐师力谏魏文侯,拿起琴砸君主,“暴力劝谏”对历史有何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魏文侯,君主,伍子胥,臣子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君与臣的关系是极为复杂而又微妙的。人非圣贤,君王也常常会犯错误,臣子为了纠正君王的错误,常常要“谏”。谏君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心平气和去谏言的,还有一些则会相对“暴力”一点。《说苑.君道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乐师师经在弹琴奏乐,魏文侯在一旁起舞赋诗。魏文侯对周围的臣子说:“以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