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襄樊之战”时,曹仁和于禁,究竟谁的官职更大?

“襄樊之战”时,曹仁和于禁,究竟谁的官职更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强哥说史 访问量:3705 更新时间:2024/2/20 2:08:06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发动北伐,围攻襄樊,驻守襄樊的曹魏大将曹仁不敌,于是曹操派大将于禁驰援曹仁。

我们都知道,曹仁与于禁都是曹魏集团的核心武将,地位都非常的高,但是军队出征在外只能有一个统帅,那么,“襄樊之战”时,曹仁与于禁,究竟谁的官职更大?

其实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了解当时两人的官职就可以了。两人当时的官职在《三国志》里已经有了明确的答复。

曹仁:

“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

于禁:

“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

通过《三国志》的记载,我们可以很明确的了解到曹仁与于禁当时的官位,曹仁是征南将军,假节;于禁是左将军,假节钺。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继续探讨“征南将军”与“左将军”的大小,以及“假节”与“假节钺”的区别。

先来看“征南将军”与“左将军”

“将军”是武将官职,在汉朝,将军有很多种类,但大部分都是杂号将军,真正够得上品级的只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

所以,于禁的“左将军”在武将里已经是非常高的了。那么曹仁的“征南将军”呢,真的就是所谓的杂号将军吗?

如果延续两汉的武将旧制,征南将军肯定是杂号将军,征南将军属于四征将军之一,早在东汉光武帝年间就有设立。

“征”,乃征伐之意,因此,四征将军初设的目的就是临时出征某地而特设的官职,出征还师后随即撤销。

但是,曹仁身为曹操的族弟,又是曹魏集团的重要武将,核心成员,当时他还肩负着镇守荆州的重任,如果曹操只授予曹仁这么一个杂号将军,似乎并不合理,难道曹操举贤还避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事实上,四征将军虽然在两汉时期是杂号将军,但在三国时期已然跻身高级武将的序列。

《宋书·百官志上》记载:

“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汉旧诸征与偏裨杂号同。”

通过上面这段记载,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曹操时期,四征将军已经成为重要的将军,到了曹丕时期已经位次三公。

但是,即便“征南将军”成为高级武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我们依旧不知道“征南将军”与“左将军”孰大孰小,各位不必着急,请继续往下看。

关于“征南将军”与“左将军”的大小,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段记载来加以辩证:

“建安之初,国家纲纪殆弛,乃使司隶校尉钟繇、凉州牧韦端和解之。征腾还屯槐里,转拜为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建安七年,乃拜腾征南将军,遂征西将军,并开府。”

以上出自三国时期魏国郎中鱼豢所著之《典略》。

通过《典略》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马腾在建安初年被封为前将军,假节,建安七年(202)被升为征南将军,准开府,从前将军到征南将军,马腾是升职,可见征南将军要高于前将军。

那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即“开府”。

开府

“开府”在汉朝只有三公及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才有的特权,即可以自行开设府衙,挑选僚属,协助皇帝处理事务,权力非常的大。

《后汉书·董卓传》记载:

“傕(李傕)又迁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汜后将军,稠右将军,张济为镇东将军,并封列侯。傕、汜、稠共秉朝政。”

《后汉书》的这段记载也非常清楚的表明了,李傕身为车骑将军才有资格开府,而郭汜身为后将军,樊稠身为右将军都没有资格开府,只能协助李傕。

所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自曹操执掌朝廷之后,四征将军的地位已经高于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因此单以官职论,曹仁要高于于禁。

最后一个问题,“假节钺”与“假节”的区别

如果按照晋朝的规定,“假节”平时没有权力处置人,战时可斩杀犯军令的人,而“假节钺”则可杀节将(含假节、持节、使持节),可见“假节钺”的地位要高于“假节”。

但是朝廷严格区分“假节钺”,“假节”,“持节”,“使持节”始于晋朝,而在晋朝之前,“假节钺”与“假节”都没有明显区别,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这两者有区别,甚至很多史料的记载也非常的混乱。

所以,单以“假节钺”与“假节”而论,两人地位高低无法判别。

因此,若以官职而论,曹仁要高于于禁,另外《资治通鉴》里记载:

“仁使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等屯樊北。”

曹仁令于禁屯兵樊城北,也可以佐证“曹仁地位高于于禁”这个结论。

更多文章

  • 关羽死后,为何于禁也离奇死亡?其实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关羽,于禁,曹操,曹魏,孙权,东吴,庞德,三国,汉朝

    关羽生平玩过最大的一次投资便是将荆州数万精锐投向于北伐曹魏的中原重镇“襄樊”,倘若此次投资可以成功,便可以一举打破老曹辛辛苦苦布置的中原工事,非但如此还可以重创曹魏的士气!只可惜,关羽此次进兵,却成为了人生之中最后一次军事行动!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众所周知,公元219年关羽命傅士仁和麋芳把守后方,

  • 于禁在曹魏官至“左将军”,这到底是多大的官职?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于禁,左将军,曹魏,曹操,关羽,前将军

    在官职上,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册封为魏王。同年八月,曹操以钟繇为相国,于禁也在后来迁为左将军,假节钺。对于左将军一职,也成为于禁在曹魏最高的官职了。那么,问题来了,于禁的“左将军”,到底是多大的官职,地位有多高?一《三国志》中记载:(于禁)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左将军

  • 三国很多投降的人没事,为什么后期于禁投降关羽却遭到曹丕蔑视?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关羽,曹丕,于禁,曹操,夏侯霸,张郃

    古代的任何一个时期,“忠”都是主旋律,这不会改变。不过,乱世中战争频繁,这个标准难免相对降低一点,特定情况下的投降是可以被接受的。就拿曹操麾下来说,张辽本属吕布,徐晃本属杨奉,张郃本属袁绍,文聘本属刘表,庞德本属马超,甚至连本属刘备的关羽也曾短暂效力曹操。可以说曹操半数以上的异姓名将都是投降来的,却

  • 于禁乃五子良将之首,为何战败后当场投降?怕死绝不是投降的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于禁,曹操,关羽,蜀汉,曹魏,刘备

    于禁这个名字估计不经常看《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不太了解,但水淹七军这个成语相信没人不知道。公元219年即东汉建安二十四年,蜀汉(这会儿刘备还只是汉中王)大将关羽围攻曹魏重镇樊城,而曹操则派遣于禁与庞德前往支援,双方最终在樊城外各自安营扎寨。后面的故事笔者猜想大家也都知道,于禁等人的营寨因为扎在低洼之

  • 赵云曾遭遇许褚、于禁、李典三人围殴,为何依然能轻易脱险?

    历史解密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赵子龙,许褚,李典,于禁,文丑,张飞

    穰山之战赵云能轻易脱险不奇怪啊,一来他武艺本来就比许褚等人中任何一人都高,二来像他这个级别的高手,除非用大军四面围死,否则很难围住。赵云被许褚等围攻前,曾经和许褚电调过一次,两个人战了三十合不分胜负。不过这次两人虽然战平,但是打的时间不长,不等于说他们的武艺水平就一样了,综合看的话,要赵云强于许褚。

  • 于禁:最悲惨的五子良将,晚节不保是否另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于禁,曹操,关羽,孙权,张辽,曹仁

    建安二十四年,襄樊一战牵动着三方势力的神经。此一战,季汉五虎上将之首关羽威震华夏,水淹七军更是令后人津津乐道。几家欢喜几家忧,当关羽的名号震惊中华时,五子良将之一,被曹操称为麾下最为"毅重"的将领于禁竟然拱手而降。反观昔日马超副将庞德,本可借此机会投降关羽。与马超一同效命季汉、再续前缘。意料之外的是

  • 关羽水淹于禁七军,七军包括哪些部队?可能有李典和朱灵旧部

    历史解密编辑:鱼的故事标签:关羽,李典,朱灵,于禁,张辽,张郃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对日后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那就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曹仁驻守的樊城和襄阳(太守是吕常)一线被关羽围困;当时曹操刚从汉中前线败退下来,于是以于禁为主将庞德为副将率七军驰援曹仁,《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

  • 襄樊之战,关羽只是水淹于禁七军,为何就能威震华夏呢?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关羽,于禁,襄樊,曹操,曹魏,刘备

    东汉末年的襄樊之战,亦称为关羽北伐、襄樊战役或荆州争夺战,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重要战役。此战中,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援樊城,却遭遇了“霖雨”、“汉水泛溢”,以致于水淹七军。关羽趁机乘船进攻,俘获于禁等

  • 一场败仗抹杀一生的功绩 名将于禁关键时候怎么还不如庞德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庞德,于禁,曹操,关羽,曹仁,孙权

    煮酒论三国上回说到关羽在水淹七军斩杀了白马将军庞德,其实说起水淹七军更应该说起的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关于于禁这个人物,我们先从他的出生开始说起。“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也。”当时的泰山郡属兖州地界,黄巾起义爆发之后,汉灵帝刘宏为了能能快速平定叛乱,允许地方豪强招募人马参加政府军队平定叛乱。三国演

  • 于禁的左将军和徐晃的右将军,谁的官职更大呢?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徐晃,于禁,张郃,关羽,曹操,张飞

    在曹魏五子良将中,于禁和徐晃都和关羽有过直接的较量。更有意思的是,在襄樊之战中,于禁被关羽水淹七军,从而身败名裂,而徐晃反而因为击退了关羽,解了樊城之围,以此奠定了自己的名将地位。在官职上,于禁在曹魏最高的官职是左将军,而徐晃则官至右将军。在汉末三国时期,左将军和右将军是比较常见的官职。那么,问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