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羲之所有字帖,一网打尽

王羲之所有字帖,一网打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书法之海 访问量:2191 更新时间:2024/1/22 10:07:18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濛、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快然自足之情怀。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

《二谢帖》

译文: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丧乱帖》

译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干呕帖》

《干呕帖》,又名《如常帖》、《昨还帖》。纵14.1厘米,横26.4厘米,共4行36个字,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摹本。国家一级文物。是王羲之病中写给友人的短信。该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

《大观帖》

大观帖,中国北宋官刻丛帖。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石刻成后拓本用以赐给,因此流传较少。

《十七帖》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乐毅论》

《乐毅论》四十四行,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列为第一。梁陶弘景说:“右军名迹,合有数首:《黄庭经》、《曹娥碑》、《乐毅论》是也。”真迹早已不存一说真迹战乱时为咸阳老妪投于灶火;一说唐太宗所收右军书皆有真迹,惟此帖只有石刻。现存世刻本有多种,以《秘阁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

《黄庭经》

《黄庭经》,王羲之小楷作品,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黄庭经》是中国道教的经典著作,相传为老子所写,内容是以七言歌诀,讲述道教养生修炼的道理。《黄庭经》字数不多,却内容深奥,语意深远,是道家必修的经典。

《行穰帖》

译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哀祸帖》

译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胡桃帖》

此帖出自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全文见《右军书记》:‘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现存此帖已残,仅存21字。释文……回近之,未许。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雨后帖》

译文:今日雨后,未果,奉此,想□□能于言话可定便。得书问,永以为训,妙绝无已,当其父转与都下,岂信戴适过,于粗也。羲之。

《妹至帖》

译文: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耽之。

《寒切帖》

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唐人勾填本,有乌丝栏。纵25.6厘米,横21.5厘米,草书五行,五十字。卷尾有董其昌、娄坚题记。此帖宋代曾入绍兴内府,明代流入民间,明韩世能、王锡爵,清王时敏等递藏,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书法艺术珍品。

原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

其中“谢司马”应为谢安。谢安为王羲之至友。谢安于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为桓温西司马,时41岁。此信应写于此年,次年,即升平五年,王羲之逝世。因此,此书应是王羲之晚年书写。此帖书体遒勁妍润 ,沉著流動,写时好像毫不费力,体现王羲之晚年书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极致妙处。正如唐人孙过庭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所以能够“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长风帖》

译文:每念长风,不可居忍。昨得其书,既毁顿,又复壮谓,深可忧。知贤室委顿,何以便尔,甚助,耿耿,念劳心。知得廿四日书,得(叔)虎廿二日书,云新年乃得发。安石昨必欲克潘家,欲克,廿五日也。足下以语张令未? 前所经由,足下近如似欲见。今送致此四纸飞白,以为何似?能学不?

《游目帖》

译文: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瞻近龙保帖》

释文: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

《初月帖》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济行无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陟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草书比较,具有古意,可能是较早的作品。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点。如其中倒数第二行之“道忧怀”,末行之“报”字,一点一画均非直过,而是具有丰富的变化。如“忧”字的首笔和末笔,“怀”字的左侧竖画,“报”字的最后一笔,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

翁方纲所谓“中过”,包世臣所谓“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等等,于此帖皆可领略一二。用笔以中锋为主,有些字如“山”字、“报”字使用侧锋也十分明显。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不求密疏划一,这就决定了此帖的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整个面貌。这种情况同当时人们追求自然潇洒的社会风气有关。唐代以后追求精整规范,这样的字就很难出现了。

《阔转久帖》

《快雪时晴帖》

译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现存此帖怀疑是唐代摹本,目前尚未定论。贴纵23cm;横14.8cm,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

《孔侍中帖》

译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

《得示帖》

译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平安帖》

译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口口人近集存想明日归复悉口口由同增慨。

《何如奉橘帖》

《姨母帖》

《大道帖》

译文:大道久不下,与先未然耶。

《远宦帖》

译文:省别具,足下大小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误坠地帖》

《上虞帖》

译文: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未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大报帖》

—版权声明—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为传播而发,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更多文章

  • 他的书法深得王羲之精髓,米芾、苏轼学他的笔法,董其昌称赞他与王羲之是“书中龙象”!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王羲之,董其昌,米芾,苏轼,李思训碑,书法,拨弦乐器,书法作品

    在中国书法史上,能和王羲之并列一起被人们提及的书家一定有足够雄厚的笔法与成就。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合称“二王”不仅因为血缘,更因为王献之于行书、草书上成就斐然;颜真卿与王羲之并列,是因为他打破唐初书坛学王陷入的单一,自成一家;还有一个人也与王羲之并列,他就是李邕。董其昌曾经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

  • 这些原因,让王羲之书法成为不可逾越的书圣!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隶书,章草,楷书,篆书,晋朝,王羲之,行草书,书法家,书法作品

    王羲之的书法究竟好在哪里?为何他能成为后世不可逾越的书圣?主要因为他的书法具备以下六个特点:1具有楷书用笔习惯楷书的用笔特点一是注意线条的起笔和收笔,起笔和收笔的动作做得精致、丰富而到位;二是运笔形成线条中段的动作以提按为主,很少有绞转笔法;三是横折的地方几乎都是转折,有明显的折笔动作。晋 王羲之

  • 中日联手,科技复原王羲之书法,书圣真迹再度问世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王羲之,草书,书法,游目帖,长卷

    从梁武帝时期开始,王羲之的书法就成为了万千书法人崇拜的书法的最高境界,到了唐代时期,王羲之更是有了“书圣”的美名,后世成名的书法家几乎都是从“二王”的书法体系当中汲取部分养分而卓然成家的。在书法界更是有着“书不宗晋,终入野道”的说法,所以王羲之的书法在书法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可惜的是王羲之的真迹

  • 王羲之草书《君晚帖》+《大道帖》

    历史解密编辑:君来访书画苑标签:王羲之,行草书,大道帖,书画,草书,君晚帖

    王羲之草书《君晚帖》+《大道帖》拓本王羲之草书《君晚帖》,2行,16字。入刻《淳化阁帖》等。释文:羲之白,君晚可不?想比果。力不具。王羲之。王羲之行草书《大道帖》临本,纵27.7厘米,横7.9厘米。2行,10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大道久不下,知先未然耶。收录于合集 #王羲之

  • 王羲之真迹被日本成功复原,堪称鬼斧神工!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王羲之,行草书,游目帖,鬼斧神工,书法,隶书

    王羲之留给后人最多的作品乃是他的信札,而这些信札也往往能代表一个书法家的最高水平!王羲之在公元345年左右,也就是永和初年的时候,曾经写过一封信,这封信的大意是,自己曾经读过杨雄的《蜀都》以及左太冲的《三都》,对于四川的风土人情极为向往,想前往一游,正好自己的朋友在四川做官,所以就写了这样的一封信。

  • 宋高宗写给岳飞的圣旨,字迹堪比王羲之,笔笔有晋人法度,内容却细思极恐!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岳飞,赵构,圣旨,晋朝,诗人,宋高宗,王羲之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首《满江红》记录了岳飞一生单纯而又伟大的理想,击破金国、恢复大宋。但岳飞可能并不知道,他一个人的理想并非所有人的心愿,比如宋高宗赵构。岳飞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战功赫赫,他也曾是赵构的心腹爱将,但随着“苗刘兵变”发生,以及岳飞某些

  • 王羲之草书《期已至帖》

    历史解密编辑:小迷糊的小世界标签:草书,道家,晋朝,王羲之,书法家,期已至帖

    释文:期已至,迟还。具足下问耳,当力东沿,道家无缘省苦,但有悲慨,不得东。此月问。

  • 王羲之此作一经问世,便轰动了书法界!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临池标签:王羲之,万岁通天帖,书法界,书法

    我们之前谈到过当代人不如古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特定的文化环境,已经没有了传统的旧学教育,因为书法是根植于传统文化当中的!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晋唐法帖的遗失,这些法帖具体遗失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在唐代,王羲之的墨迹还有很多,在宋代也有不少,唐代的真迹就更多了,但是到了现在,王羲之真迹一件也没有流

  • 王羲之行书欣赏《道护帖》三种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行书,钟繇,晋朝,王羲之,道护帖,王献之,兰亭序,书法家,书法作品

    王羲之(303年—361年) ,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

  • 王羲之新作重磅面世,比《圣教序》还好10倍,学行书,有这本就够了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行书,小楷,晋朝,王羲之,圣教序,书法家,书法作品

    从魏晋至今历经1700多年,王羲之在书坛的地位无人撼动,一直被学书者奉为“终极目标”,人们在临摹王羲之书法时。大多会选择他最拿手的行书,因此“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和《圣教序》就成为了“书坛宠儿”。但是如今又出现了一件王羲之“新作”,书法功力甚至比《圣教序》还要好10倍,这幅作品就是王羲之的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