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睢阳之战,唐肃宗的战略将睢阳视为弃子,而攻城的叛军成为赌徒

睢阳之战,唐肃宗的战略将睢阳视为弃子,而攻城的叛军成为赌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雪球啃史 访问量:4869 更新时间:2023/12/8 5:57:32

唐朝中期,睢阳保卫战是安史之乱中比较重要的一次战役,张巡与姚摐、南霁云、许远几人率万余唐军和十余万叛军相持10个月,虽然最终城破,但是在这段时间张巡等人的坚守,令叛军不敢大举南下,进取江淮的计划破产,可以说没有张巡等人死守睢阳,保住了江南两淮之地不被战火屠戮,没有江南两淮财力支持的唐王朝将更加难以扑灭叛军,唐朝也会更加快速的衰亡。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安禄山被杀,虽然叛军内部出现利益分歧,但是战争初期取得军事优势的叛军,还是制定了向两个方向扩张的计划,而且对唐王朝来说都是致命的,也就东进西征策略。

西线是夺取洛阳后进取关中,攻占唐帝国都城长安,摧毁唐帝国的政治基础,而东线,叛军则是把目光放在了唐帝国的经济根基,江南和两淮之地,可以说一旦叛军实现计划,政治经济都饱受摧残的唐帝国,也就离败亡不远了。

只是令叛军没想到的是,这个计划反而成为了其失败的一个诱因,这个一会儿再说。

睢阳保卫战就发生在唐至德二年,叛军悍将尹子琦率13万大军南下攻取睢阳时,在安禄山反叛初期就率部抵抗的张巡辗转流离,最终进入了睢阳城,与姚摐、许远合兵,大致兵力在万人左右,但都不是唐朝主力的精锐部队。

所以在叛军眼里,这不是战争,而是一次常规的军事演习,只要叛军经过几次轮番强攻,睢阳城旦夕可破。

而此时唐王朝和叛军集团之间的决策又注定了睢阳保卫战的悲壮。唐王朝由唐肃宗主导制定的是单线推进战略,也就是力主夺回两京,而叛军则表现出了想两手抓,在东西两线都保持军力,维持原来的计划。结果就是张巡等人在睢阳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遭受叛军的压力却一直没有减弱。

《旧唐书.郭子仪传》是月,安禄山死,朝廷欲图大举,诏子仪还凤翔。四月,进位司空,充关内、河东副元帅……九月,从元帅广平王率蕃汉之师十五万进收长安。

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后,当时李泌向唐肃宗建议,直捣叛军老巢,以快速平定叛乱,但是唐肃宗并未采纳,而是选择了和叛军正面硬钢,一步步东征,都会长安洛阳两京。

其中的缘由有很多,但个人认为唐肃宗最在意的还是夺回两京能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毕竟自己的帝位不是唐玄宗传给他的,也就是说他的帝位并不稳固,如果说安禄山起兵造反是逆贼,那么唐肃宗自己继位,直接把唐玄宗挤下了皇帝位,这有算是什么?

而且唐肃宗退无可退,难道会能在平叛后,把皇位还给自己的老爹?那自己不就是死路一条了吗?再者你让一个人主动让出地位,还要乖乖受死,这无疑于天方夜谭,所以说唐肃宗需要足够的功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任何功绩都没有收复两京更有意义的了。

《旧唐书.肃宗本纪》纳回纥公主为妃,回纥封为叶护,持四节,与回纥叶护太子率兵四千助国讨贼……广平王收西京。甲辰,捷书至行在,百僚称贺,即日告捷于蜀。上皇遣裴冕入京,告郊庙社稷。

在这个背景下,唐肃宗指挥集结所有的兵力,包括拉拢回纥,一统对抗叛军,唐军主力只能选择平推方式,先后进攻关中洛阳之地的叛军。收复长安后,唐肃宗向唐玄宗告捷,也算是传达一个信息,“这个皇位我能做得稳”。

而这也就造成了一个问题,也就是唐肃宗急于收复两京,唐军主力只能集结于西线,这就导致了张巡驻守的睢阳多少成为了唐肃宗战略中的弃子,唐王朝不会主动派遣部队去支援睢阳,而且还希望睢阳吸引大量的叛军,尹子琦率领的十余万叛军可是一直深陷于东线战场,安庆绪后来还给予增兵,叛军集团是自恃兵强而保持两线作战,并未调集东线兵力西进,这反而给了唐王朝收复两京的机会。

《旧唐书.张镐传》时方兴军戎,帝注意将帅,以镐有文武才,寻命兼河南节度使,持节都统淮南等道诸军事。

所以唐肃宗在明知睢阳是遮蔽江南两淮之地的要地,但却一直没有派遣援军,只是派了一个人,张镐,让他去统领淮南驻军,去支援睢阳,而这个任命也是相对晚了一些,在张镐尚未抵达睢阳前,睢阳已被破城,张巡等人除了许远外皆被杀。

正是由于张巡死守睢阳,牵制住了叛军一支生力军,让唐军可以收复两京,睢阳城破后10天,洛阳就被收复了,睢阳这颗弃子,成全了唐肃宗的战略。

相比于唐肃宗的选择,叛军为何要执念于争夺睢阳城呢?既然是要去攻占唐帝国的经济重心,打不下睢阳,可以留下部队包围,之后绕道继续南下东进啊,为何要死磕于睢阳呢?

睢阳大致是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在这里汉朝时期就有睢阳渠,利用古睢水以沟通汴、淮,是隋唐大运河的部分河段,控制这里可以切断运河,但对叛军来说也没那么重要,毕竟想要切断大运河,没必要一定拿下睢阳,当时洛阳还在叛军控制中,就已经切断江南之地和关中通过大运河的联系了。

那么为何不绕道南下呢?

如果叛军绕道南下,留下睢阳必有后患,在10个月的攻城战中,叛军见识了张巡的统兵能力,记载中称睢阳保卫战,张巡同兵“前后大小战凡四百馀,杀贼卒十二万人”,虽说这杀伤叛军12万是夸张说辞,但必定令叛军遭遇重创,那么留下睢阳城大举南下东进,要是张巡在背后捅刀子可不是闹着玩的,因为张巡“临敌应变,出奇无穷”,不拿下睢阳,不杀了张巡,留下后患,谁知道叛军大举饶到而行,张巡会给叛军制造什么麻烦。

除了存在忌惮于张巡的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是,虽然叛军攻城10个月,但每一天对于叛军来说,睢阳都是旦夕可下的城池,要不是张巡,叛军早就拿下几十次睢阳城了。

因为当时的睢阳城是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在兵力上拥有十数倍优势的叛军,没有理由拿不下这座城。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六》是时,许步冀在谯郡,尚衡在彭城,贺兰进明在临淮,皆拥兵不救。

《旧唐书.忠义.张巡传》时贺兰进明以重兵守临淮,巡遣帐下之士南霁云夜缒出城,求援于进明。进明日与诸将张乐高会,无出师意。

《旧唐书.张镐传》镐既发,会张巡宋州围急,倍道兼进,传檄濠州刺史闾丘晓引兵出救。晓素愎戾,驭下少恩,好独任己。及镐信至,略无禀命,又虑兵败,祸及于己,遂逗留不进。

当时睢阳周围是有唐军的,可是各路唐军主将都拥兵自保,不想掺和睢阳的战事,尤其是贺兰进明,其兵力最盛,他驻守临淮(今江苏泗洪县),面对张巡派人求援,但他只图享乐,没有出兵的意思。

而贺兰进明就是当时众多可以支援张巡的唐军将领态度的缩影,天下大乱,手里有兵就有资本,至于什么忠君之事,很多人是不管了的,而且贺兰进明这样的人,他也能想明白,要是派兵救援张巡,叛军胜了,必然会追究于他,唐军胜了,功劳大部分都是张巡的,在他眼里,这就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又怎会去救援。

包括张镐被任命去统领江淮诸军的时候,让闾丘晓派兵救援,但是他逗留不进,以至于睢阳城破也没看到援军的一个影子。

在这个环境下,叛军眼中是睢阳城不就是一座孤城吗?各路唐军都不想救援,而且张巡所率部队并非主力部队,唐代宗在评价张巡的时候,提及“公等内总羸师,外临劲敌,”也就是说张巡所部是弱旅。

那么如果你是叛军将领,你会怎么做,各路唐军不会救援睢阳,而叛军已经攻城数月,这时的叛军就像是一个赌徒一样,在睢阳城下的赌注太多了,已经没有了放弃睢阳,另寻他路南下的勇气,叛军也坚信,只要在坚持一天,睢阳城就会被攻破,只是张巡屡屡创造着不可能。

张巡除了守城作战灵活多变,屡屡挫败叛军攻势外,令大家熟知的就是他杀了自己的爱妾分给众将士充饥了,睢阳城内也发生了大规模的吃人情况,“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

这个也成为张巡有争议的一个点,我个人认为,我们后世以现在的观点去平叛这件事是无法给出一个标准答案的,毕竟对于被吃的人,是不公平的,但对于睢阳之战,遏制了叛军南下,保护江南两淮之地的百姓,也保住了大唐的经济命脉,这也是事实,或许单纯的对与错适不适合来评价这件事的。

值得探讨的是另外一件事,也就是许远到底有没有投降叛军,甚至是不是他打开了城门,让叛军攻入睢阳城。

《旧唐书.忠义.许远传》尹子奇执送洛阳,与哥舒翰、程千里,俱囚之客省。及安庆绪败,渡河北走,使严庄皆害之。

因为许远是唯一一个被活捉送到洛阳,参与睢阳保卫战的关键人物,张巡等三十六人被尹子奇所斩杀,那么为何许远会活下来呢?虽说之后被杀,但那也是之后的事情,睢阳城破的时候,尹子奇为何放过了他?

我个人是不认为许远叛变了的,说实话,战争打到那个程度,10个月的苦战,城内出现了吃人的情况,经历了这些,一个怕死的人都会磨砺的无惧生死了,而且就算许远向开门投降,守城的将士也不答应啊,至于许远为何没有被杀,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原因,但他是进了忠义传的,如果有投降污点的话,应该不会有此殊荣。

不管怎么说大唐能够延续,安史之乱能够不进一步扩大,张巡都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同时大唐在动乱中也是足够幸运,不仅出现一个张巡,还有一个鲁炅,他驻守南阳郡,也是保住了长江中游荆襄一带,也同样遏制了叛军由此南下的路径。

《旧唐书.鲁炅传》炅收合残卒,保南阳郡,为贼所围。寻而潼关失守,贼使哥舒翰招之,不从......时贼志欲南侵江、汉,赖炅奋命扼其冲要,南夏所以保全。

所以对于大唐来说,不幸中的万幸是,还有忠君之人能够为国家披肝沥胆,不畏牺牲,张巡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代表人物,睢阳成为唐肃宗的一颗弃子,也成为了周围唐军的一颗弃子,但就是这颗弃子,成为了叛军载一个大跟头的地方。

参考资料《旧唐书.肃宗本纪》《旧唐书.郭子仪传》《旧唐书.忠义.张巡传》《旧唐书.忠义.许远传》《旧唐书.张镐传》《旧唐书.鲁炅传》《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六》

更多文章

  • 唐肃宗李亨是不是个窝囊废皇帝,被太监压得死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唐肃宗,李亨,皇帝,唐玄宗,李林甫

    唐肃宗李亨,唐朝的第8位皇帝。很多人都把他冠以“窝囊废”的称号,但是实际上这是有一点偏颇的。因为考虑到当时李亨所面对的历史环境,他可以做的其实非常有限,由此我认为李亨其实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皇帝。李亨继承皇位的艰难和曲折按照道理来说,李亨是得不到继位的机会的。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3个孩子,在他的前面

  • 唐肃宗恋父情结,唐睿宗恋母情结,爷孙俩儿还真挺像

    历史解密编辑:听说跟你说谈标签:唐肃宗,唐睿宗,李亨,唐玄宗,宦官,唐朝,五代十国,军事制度

    李亨属于没当皇帝前,心怀万丈豪情的牛人。然而,当了之后所做的事儿,却看出:李亨还不如他爹唐玄宗李隆基呢。(1)肃宗皇帝的历史功绩:空有灭“安史之乱”之功,实际上却是“安史之乱”扩大化、长久化的第一罪人。更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政”的直接责任人。李隆基、李亨、李豫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最大责任人天宝十

  • 两个皇帝是大忌,唐肃宗回长安后,为何还急不可待接回唐玄宗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唐肃宗,唐玄宗,皇帝,朱祁镇,安史之乱

    唐肃宗是夺取了唐玄宗的皇位当皇帝的。显然,当唐肃宗在见到唐玄宗的时候,是十分尴尬的事情。而且京城里面有两个皇帝,也是非常忌讳的(虽然唐玄宗已经被唐肃宗封为太上皇,但事实上他还是皇帝)。宋高宗为了避免宋徽宗和宋钦宗回来,想方设法与金国议和。朱祁镇回到明朝以后,朱祁钰也是提心吊胆,把朱祁镇关在南宫,只留

  • 唐肃宗比唐玄宗晚死半个月,假如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能当皇帝吗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唐肃宗,唐玄宗,皇帝,李亨,马嵬兵变,中国军事制度,军事政策,五代十国

    假如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还有没有机会做皇帝?假如没有安史之乱,唐肃宗李亨也还是有很大概率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当皇帝的,但这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他必须在他父亲唐玄宗的一次次致命试探、猜疑下夹着尾巴做人,即便他是太子,都不能随心所欲。安史之乱和李亨登基是有着很直接联系的,毫不夸张地说,若不是李隆基后期放飞

  • 权宦李辅国:太监出身的“宰相”,飞扬跋扈,敢给唐肃宗穿小鞋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李辅国,唐肃宗,宰相,宦官,唐玄宗,唐代宗

    李辅国领兵闯入唐肃宗寝宫,当着唐肃宗的面,将张皇后拖出了皇宫,卧病在床的唐肃宗又气又恼,想要阻止,但是又生怕李辅国迁怒于他,只能够眼睁睁地目睹着这一切的发生,经过这一件宫廷事件,唐肃宗病情加重,最终在长生殿忧郁而终!李辅国,原名李静忠,唐王朝第一个封王拜相的宦官,李辅国幼年家贫,为求生计,净身入宫成

  • 唐肃宗是否利用安史之乱篡位称帝?唐肃宗确实为帝位法统建构努力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唐肃宗,安禄山,唐玄宗,杨国忠,安史之乱,节度使

    唐肃宗的皇位是否合法?这个问题在近年引起过一部分唐史爱好者的争议。认为唐肃宗篡位的理由是:当时安史之乱,玄宗皇帝带着文武百官出逃到巴蜀,在马嵬坡附近,禁军发动马嵬之变,玄宗皇帝的宠妃杨玉环遭到诛杀,丞相杨国忠也在这一事变中丧生,有史学家怀疑,马嵬之变的推动者是当时的太子李亨 ——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

  • 唐肃宗刚刚继位,一权阉甩出一“王炸”,太上皇唐玄宗什么也没了

    历史解密编辑:浅上胭脂红标签:唐肃宗,唐玄宗,李辅国,太上皇,高力士,玄宗

    公元755年5月,安史之乱爆发,756年唐玄宗向四川逃去,一行人途径马嵬驿,发生兵变,玄宗继续逃向成都,太子李亨则去了灵武,7月继位。757年,随着安禄山被杀,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称太上皇。然而一权阉向唐肃宗放出一“王炸”,玄宗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要啥没啥,最后含恨去世。那么,这一权阉是谁?他放出

  • 民间故事:唐朝唐肃宗是个象棋迷,所以昭告天下象棋高手前来参赛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唐肃宗,唐朝,刘韬,皇上,刘崇

    象棋在中国有着很久的历史。它起源于战国时期。但在唐代发展到巅峰。上至王爷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他们都喜欢在空闲时玩一些游戏。据说在唐代,国际象棋中的“车”{jū}并没有那么强大。一次只能走三步。为什么后来它变得如此强大呢?这也从唐肃宗李亨开始的。唐肃宗李亨是个象棋迷。他宁愿每天不吃东西、不上早朝,也要

  • 唐肃宗为何出昏招导致邺城之战失利?局势判断失误,提前量打早了

    历史解密编辑:小柯办公标签:唐朝,唐肃宗,李光弼,史思明,郭子仪,节度使,安庆绪,邺城之战,五代十国

    八年安史之乱是大唐从鼎盛走向衰败的分水岭,其实朝廷有数次提前结束的机会,都被最高决策人唐玄宗、唐肃宗的骚操作给搞丢了。比如邺城之战(也称相州之战),号称60万的唐军,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竟然被史思明的5万人打败了。这场战争的失利,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河北再次沦陷,又间接导致洛阳二度失守,战争机

  • 五分钟了解《昭义军节度使》唐肃宗时期在今山西与河北设置节度使

    历史解密编辑:骑着蜗牛追飞机标签:唐肃宗,昭义军节度使,节度使,魏博

    概述昭义军节度使,是唐肃宗时期在今山西与河北设置的节度使,主要领有古山西泽、潞二州与河北相、卫、贝、邢、洺六州。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安史叛将薛嵩以相、卫、邢、洺四州投降朝廷,唐肃宗封其为相卫六州节度使。治所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