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最后的河东节度使郑从谠

唐朝最后的河东节度使郑从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过去的梦呀 访问量:253 更新时间:2024/1/11 6:22:39

不知道当讨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败报传来的时候,唐昭宗作何感想。

曾经的家族龙兴之地,却成了皇帝不敢去也到不了的地方。

李克用是昭宗的哥哥先帝唐僖宗所任,不逼急了也不一定就不能和朝廷和平共处,但李克用到任以前,唐朝本来是对并州河东军有绝对控制权的,不然那个节度使也不会被朝廷说调走就调走,说给李克用腾位子就腾位子。

这个节度使就是出身荥阳郑氏的老宰相郑从谠,而且就任河东节度使不止一次。

郑从谠出自荥阳郑氏北祖第二房,祖父郑余庆在唐德宗及其孙唐宪宗年间为宰相;父亲郑澣虽然未曾拜相,但也在朝为官多年,于开成四年(839年)卒于山南西道节度使任上。郑从谠的三位兄长郑允谟、郑处诲、郑茂休也都是朝廷官员。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郑从谠中进士,初任校书郎,历任拾遗、补阙、尚书郎、知制诰。宰相令狐綯、魏扶都是郑澣主持科举时的门生,出于感激而张扬郑从谠的声誉,郑从谠被提拔为中书舍人。

唐懿宗咸通

三年(862年),郑从谠任礼部侍郎,知贡举,又转刑部,又改吏部。咸通六年(865年),考宏词选人。他选拔官员得当,眼看即将拜相,但因拒绝权臣请托,咸通七年(866年)被出为检校刑部尚书、兼

太原

尹、北都留守、

御史大夫

上柱国

、荥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充河东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任职一年有余后,他请求回京,未获准,咸通十一年(870年)才改检校户部尚书,兼

汴州

刺史、御史大夫,充

宣武军节度使

郑从谠到任以后,从未在

公署举乐,因为他的哥哥

郑处诲正是

卒于宣武军节度使任上。

郑从谠政声良好,但当权者却不想他被提升,第二年(871年)年底便调他任

广州

刺史、岭南东道节度观察处置等使。

自从安史之乱期间因奉命勤王遭到重创,岭南军就陷入了被动,一会儿遭遇内乱,一会儿被蛮族挑衅。郑从谠到任的时候,内无军队,外无援军,还要

应对南诏蛮的侵扰。

郑从谠就地取材,招募獠人土豪,任以军务。于是尽管叛军人多势众,广州也得以安定。

咸通十四年(873年),唐懿宗崩,僖宗继位。

郑从谠虽然勤勤恳恳,但并非想任劳任怨地一直在岭南做下去。他

屡次上表,说只要能调离,宁可在东都

洛阳

保有荣衔当个散官。

乾符

元年(874年),僖宗召他回长安,由岭南东道节度使、检校刑部尚书改任为刑部尚书。乾符四年(877年)和五年(878年),再考宏词选人。

乾符五年(878年),郑从谠在吏部尚书任上被任为中书侍郎,授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也就是拜为宰相。

然而没两年,他就和自己已经离任十年的河东军再续前缘了。

因为河东军乱得很,一方面兵变频发,一方面面临沙陀

都督

李国昌

及其子

李克用的叛军。广明

元年(880年),节度使

康传圭

死于兵变。

朝廷觉得河东军必须让朝中宰相去镇守,于是选中了老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

、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充太清宫使、弘文馆大学士、延资库使、上柱国、荥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郑从谠,任为检校

司徒

、同平章事,兼太原尹、充北都留守河东节度、管内观察处置兼代北行营招讨供军等使,而且允许他自己选择幕府参佐。

郑从谠因而奏请很多名士为幕僚,奏长安令

王调

为副使,兵部员外郎、史馆修撰

刘崇龟

为节度判官、度支判官、检校吏部郎中、御史中丞,前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

赵崇凝

为观察判官,前进士

刘崇鲁

充推官,前左拾遗

李渥

充掌书记,前长安尉

崔泽

充支使。他的幕府因而被称为“小朝廷”。

刘崇龟和刘崇鲁是亲兄弟,他们

的另一位兄弟刘崇望正是又一位晚唐宰相。

再任河东,郑从谠外表温和,实则多谋善断,能觉察兵变计划并诛杀谋划者,并安抚余众。如旧府城都虞候张彦球参与了杀死康传圭的兵变,郑从谠知道他是为同僚所迫,不但安抚他,还委他以军权,遂得其死力。

当时,黄巢农民军威胁京城长安,

僖宗差供奉官刘全及慰谕郑从谠,郑从谠奉诏遣牙将论安、后院军使朱玫率步骑五千随夏绥节度使诸葛爽南下尽力协助保卫都城,但未及相助,长安已陷落。

论安率师入关至阴地后,就擅自带着数百士兵回去了。郑从谠不客气,集合诸部校,在鞠场斩杀论安以明军法,再将兵众交给朱玫继续勤王。

这个朱玫的故事很精彩,不过本文不表了。

黄巢夺取京城,便自称大齐皇帝。但郑从谠等人当然只认唐朝皇帝。

中和元年(881年),郑从谠被加侍中、行营招讨使。

同年,

李克用募达靼万人前往代州,自称自己是去勤王,请求郑从谠让他南下行过河东。

郑从谠表示,您的心意我明白,给您粮料、钱千贯、米千石意思一下,其他的没有了,我把守的石岭关也不会让您过。

李克用只能抄近路到太原,在城下扎营五日,继续索要粮赀,郑从谠没搭理,于是李克用大掠一番,还屯代州;郑从谠遣大将王蟾、薛威出师追击,并求援于振武节度使契苾璋;契苾璋率突厥和吐谷浑军队来援,李克用北撤,又攻取忻州。

果然没安好心。

中和二年(882年),流亡成都的僖宗命郑从谠协助契苾璋攻打李克用。

同年,岚州刺史汤群因倚仗沙陀,被朝廷怀疑,调为怀州刺史,郑从谠遣人将官告给汤群,汤群怒,杀使者,据城,接纳沙陀人。郑从谠遣张彦球率兵讨之。

然而,就在同一个月,行营都监杨复光说服朝廷征募沙陀;诸道行营都统宰相王铎以僖宗名义赦免并召李克用加入勤王,并下令郑从谠不要干涉。

李克用率军南下时,仍命军队绕开太原,亲自与数百骑去太原向郑从谠道别。

郑从谠仍然不肯借道。李克用军挨着太原扎营,跟随的数骑喊道:“我们要西行了,要和公说句话。”将币马送给郑从谠,郑从谠登城慰勉,也以名马、器币、粮食、军器相赠。

李克用随后继续南下,当上了勤王先锋,终于和郑从谠同仇敌忾了。

郑从谠与同宗凤翔节度使郑畋被黄巢军称为“二郑”,唐朝得以复振也是这两位儒帅之功。

然而,李克用也成为了大功臣。

中和三年(883年),李克用帮助朝廷收复长安,立下大功后短暂回到代州。很快,僖宗下诏褒奖,任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

郑从谠被

改任东都留守、检校司空兼侍中,只能告辞。当月又被任为司空、门下侍郎,再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行经绛州,他依附刺史唐彦谦,发现判官

陆扆

嗜学有才思,每天与之谈宴无间。留驻数月,他才奉召赶到行在履职。

后来石敬瑭当了皇帝,唐家子孙避讳改姓陶,唐彦谦的孙子叫陶谷。

继再任河东军以后,郑从谠又再次拜相。

之前张彦球守城有功,得郑从谠累奏为行军司马,郑从谠此次便用他为金吾将军,累任郡刺史;在朝中也称赞

陆扆,令陆扆从此青云直上。

后来郑从谠曾改任

司徒

二年(886年),加侍中、守

太傅,也就是门下省长官

。光启三年(887年),请辞,改

太子太保

,因为当时并无

皇太子

,故完全只是荣衔。

不久(具体多久,待考),郑从谠去世,谥文忠。

他没有看到朝廷需要重新收复自己让给李克用的河东军的尴尬,没有看到自己的赏识给陆扆带来的竟是一条不归路,更没有看到也不会想到,未来有一天,供奉唐朝皇室香火的,竟是李克用的子孙。

更多文章

  • 上仙公主出生不久就夭折,为何能载入史册而且是大臣提出

    历史解密编辑:一夕笙歌标签:唐朝,唐玄宗,武惠妃,张九龄,上仙公主,女皇武则天

    上仙公主李隆基的女儿,生母为武惠妃。她在开元初年出生,襁褓中去世。李隆基为何会同意载入史册,是因公主的生母还是有别的原因呢?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因父亲早逝,得到武则天庇荫自幼于宫中长大,与其姑祖母一样工于心计。唐玄宗即位后,武氏得宠。(724年)废王皇后,特封武氏为惠妃,而根据其母杨氏的神道碑,

  • 唐玄宗放弃杨贵妃,不愿成为陈后主,郑畋竟夸赞?写下这首云雨诗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郑畋,唐玄宗,杨玉环,陈后主,云雨诗,杨贵妃,书法家,国防部门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我不说,这几句话大家也是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唐代大诗人、被后世称为“诗魔”的白居易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美好的爱情写得是那样美轮美奂、唯美动人,很是具有传奇色彩,为

  • 以虎驱狼,末代大唐,以崔胤所为见证士大夫之怒与权力的纠葛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崔胤,宦官,宰相,昭宗,朱温,南唐,兵部,国防部长,国防部副部长

    清河崔氏,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北方望族。仅唐一朝,便有二十余人做过宰相。“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而崔姓自是“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崔胤,便出自清河崔氏。其父崔慎由官至宰相,祖父崔从官至宰相。而他自然也是不遑多让。四度出任宰相。895年,崔胤进士及第。彼时的大唐,在黄巢起义扑灭后,在外各地藩镇割

  • 浅析残唐(十九)宰相崔胤引狼入室,成为梁王朱温篡唐的主要帮凶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崔胤,朱温,梁王,宦官,宰相,唐朝,唐昭宗,国防部门,五代十国

    我们谈到唐朝灭亡的原因,往往会说到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黄巢起义。其实这里面缺少了一个重要的官员群体,这就是朝廷大臣。对于古代中国来说,朝廷大臣才是掌控国家的最重要力量,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如果朝廷大臣不能掌控国家的政治局面,那国家必然出现政局动荡,进而走向衰落,甚至灭亡。因此在历朝历代的末期,朝

  • 晚唐宰相崔胤,一心想要振兴晚唐,没想到却成了灭唐的助攻推手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崔胤,宦官,宰相,朱温,唐昭宗,仇士良

    天复四年正月,暮色初降,街鼓已歇,各坊闭户,大唐长安开化坊外,一队金吾卫军士正沿着坊墙悄然行进,他们不是在例行巡防,而是要去杀一个人。 这个人便是不久前的宰相,刚刚被贬为太子太傅的崔胤。 随后,这群披甲持锐的军士们便闯入了崔府,将来不及穿戴整齐的崔胤拽曳着拖出了府门,强行押赴到当街跪下,旁边的军士

  • 大唐才女王韫秀,是怎样一步步被元载逼成悍妇的?

    历史解密编辑:廊人标签:元载,宰相,唐代宗,唐玄宗,王忠嗣,旧唐书

    若问《长安十二时辰》里最悲催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元载救了王韫秀。元载和王韫秀俩人,一个是精于钻研、嗅觉灵敏的狼,一个是傲气却十分单纯的羊,这一次“英雄救美”,使得羊爱上了狼,噩梦也就开始了。历史上真实的王韫秀到底有没有经历过"绑架事件"被元载所救,实在无籍可考,不过《长》剧里王韫秀的凶悍性格,绝非天

  • 《十二时辰》里的侠女王韫秀是个大杂烩,正史中的形象让人倒胃口

    历史解密编辑:翻江蜃体育标签:宰相,诗人,唐朝,王忠嗣,李辅国,唐代宗,节度使,唐玄宗,旧唐书,王韫秀,小说家,十二时辰

    王韫秀在《长安十二时辰》里很出彩,此女既嚣张跋扈,却又一身正气、胆识过人,一看就是个没被社会污染过,但又被娇宠过度的权贵之女。马伯庸在电视剧里给她安排了一个从未出场,但听起来非常牛叉的父亲“王宗汜”。其实这位王宗汜的原型叫“王忠嗣”,是烈士遗孤,也是唐玄宗的干儿子,更是节制四镇兵马的军界扛把子。王忠

  • 仆固怀恩:一念之差身败名裂

    历史解密编辑:萌宠动态标签:仆固怀恩,怀恩,安史之乱,安禄山,平定,史思明

    唐玄宗在位后期,安禄山发动叛乱,历史上,将这场叛乱称之为安史之乱。经过长达八年的战争,大唐帝国勉强摆平安史之乱以后,新的问题来了——其实早在安史之乱之前,大唐就是个病汉,只不过安禄山史思明给了大唐一棒子,让大唐的病发作了而已,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已经陷入混乱状态了。而此时,大唐朝廷则开始了一番清洗——

  • 仆固怀恩满门忠烈,家族46人为国殉难,为何最终起兵叛唐?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仆固怀恩,郭子仪,唐代宗,李光弼,安史之乱,回纥

    仆固怀恩被逼反叛是一场政治悲剧,表面上这是一起偶发性的误解,其实质是大唐在安史之乱后,暴露出来的政治矛盾的激化。如果要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第一,李光弼第二,仆固怀恩第三,这个排名应该没有人提出质疑。《旧唐书》记载:“怀恩以寇难已来,一门之内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女嫁绝域。”为了平定安史之乱,仆固

  • 仆固怀恩是凌烟阁第一功臣,满门忠烈,为何最终会起兵叛唐?

    历史解密编辑:开心一点桥标签:仆固怀恩,唐代宗,郭子仪,李光弼,平定,宦官

    古语有云“伴君如伴虎”做臣子的不是业绩出色就能平步青云,一生无虞,福延子孙,很多时候爬得越高,摔得会更惨。仆固怀恩的悲剧,主要原因还是皇帝猜忌心太重,与大唐名将郭子仪同处于一个时代,最后的结局还是难逃皇帝猜忌而造反,也可以反衬出郭子仪能“功高震主”而善终,那当真是步履维艰了!唐朝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