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以长孙无忌的仕途为切入点,试论长孙无忌在初唐时期的政治影响

以长孙无忌的仕途为切入点,试论长孙无忌在初唐时期的政治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如汝侃娱乐 访问量:3786 更新时间:2024/1/22 5:18:01

文/玉箫苒

编辑/玉箫苒

引言

长孙无忌是大唐初期的一位大人物,在大唐的地位也很高。但如果仔细看历史,就会发现,长孙无忌在高祖,太宗,高宗三代之中,都没有留下任何值得称道的功绩。

可为何在初唐政坛上,如此一位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在政治上却没有做出重大贡献?这与长孙无忌在唐朝前期的身份有关。

本文从他的仕途对长孙无忌带给初唐的影响进行一些深入探讨

他既是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的哥哥,同时也是玄武门之变的功臣

长孙无忌自幼被同父异母的哥哥排挤,与母亲、妹妹一同被逐出家门,由叔叔高士廉一手带大。他和李世民认识很长时间了,在李世民和他的父亲李渊还没有造反的时候,他和他的关系就很好。后来长孙无忌的妹妹和李世民成亲之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有了新的进展。

李世民影视剧形象

隋末年间,统治者骄奢淫逸,大肆修建宫殿,主动征伐邻国,牺牲了大量的劳力。在残酷的剥削下,人民生活艰难,怨声载道,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频繁。

隋炀帝影视剧形象

作为隋朝文臣的李渊,再也无法容忍隋炀帝的荒唐和残忍,在李世民的劝告和建议下,他决定反抗。李世民晋阳之时,长孙无忌跟随李世民,出征北伐,因学识渊博,精于谋略,他成为了李世民的得力助手。

李渊于618年成功地推翻了隋朝,并于长安称帝,改为唐制,短短一年间,整个国家都发生了变化。李世民因多次立功,表现突出,被册封为秦王。

当时唐朝刚刚建立,局部地区仍然存在割据势力,领土仅限于关中、河西地区,并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统一。

唐高祖对李世民非常器重,对他的能力深信不疑,便将一统天下的重任交给了他。之后的三年里,李世民数次出兵,长孙无忌也在一旁辅佐,出谋划策,先后平定、收复数个区域。

李渊虽然是唐朝开国之君,但他也必须要承认,这江山是李世民一手建立起来的

任务完成得胜回来后,李世民深得民心,被封为天策上将,赐天策府。唐高祖还特许他在府中设置官职,招贤纳士。

长孙无忌在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李世民的赏识和信赖,在朝堂上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可以说是整个天策府最有权势的一位。

作为长孙皇后的兄长,长孙无忌不仅从小就与唐太宗历史名相识,而且两人还是很好的朋友,这一身份使得他在唐高祖时期李世民与太子、齐王的斗争中一直坚定地站在李世民一边。

正是长孙无忌与高士廉等人一道,促成李世民下定决心发动政变,也是长孙无忌奉李世民的命令容诏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策划政变,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等9人在玄武门外设下了伏击,刺杀了太子和齐王。

玄武门政变,李世民登上皇位,可以说长孙无忌付出了很大的功劳,所以,长孙无忌是五大功臣中排名第一的。凭此地位和功绩,长孙无忌本来可以在贞观朝政中有一番大作为,唐太宗也给了他很高的职位,然而长孙无忌在贞观时期其实并没有什么建树,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影视剧形象

从这一点来看,长孙皇后一直在劝说唐太宗不要委长孙无忌以重任,长孙皇后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怕大唐重蹈覆辙,而且长孙皇后也是怕自己的哥哥因为身份在朝堂上被人说三道四,为了保护自己的哥哥和家人,长孙皇后才向唐太宗建议让长孙无忌退位。

唐太宗最终听取了长孙皇后的意见,其实他很相信长孙无忌,因为两人都是从平民时代就认识的,长孙无忌不但是皇后的哥哥,更是唐太宗的至交好友。

当时大臣们都说长孙无忌权宠过盛,唐太宗找到了长孙无忌,表示对他的信任,唐太宗这话是发自真心的。而长孙无忌深知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用心,所以在贞观时期,他的政坛并不怎么活跃。

但长孙无忌并非没有政治抱负,其政治抱负从唐太宗废黜太子这件事情中就能看得出来。

长孙皇后一共有三个儿子,一个是长子李承乾,一个是魏王李泰,一个是李治,三个儿子之中,李泰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深得太宗的欢心,所以他渐渐有了夺取皇位的想法,这让李承乾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所以他决定先下手为强,却没想到,计划被揭穿,被贬为平民。

李泰影视剧形象

李承乾被废,唐太宗原本打算让李泰做太子,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却不同意,一方面是因为此事实际上皆因李泰而起,二是怕晋王和魏王为了争夺皇位,会像玄武门那样,重蹈覆辙。

这个提议触及了唐太宗的痛处,所以他同意了褚遂良和长孙无忌的意见。

长孙无忌的所作所为,表面上是为了大唐的江山,但其实却是出于自己的政治目的,如果他支持晋王成为太子,那么晋王继位之后,他就会得到支持,甚至可以成为他的左膀右臂,成为新的皇帝,这样的话,他的仕途就会更好。

事实上,事情也的确是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长孙无忌是太宗最后一任太子的幕僚。在唐宗死后,他便将自己的责任交给了长孙无忌。

主持朝政 君臣矛盾爆发

有了唐太宗的临终嘱托,加上长孙无忌作为唐高宗亲舅舅的身份,长孙无忌自然成为了唐高宗统治初期的辅政之臣,实际上了掌握了朝政的主导大权。

但李治在唐太宗眼中还不算成熟,他虽然仁慈,却缺少政治上的历练。长孙无忌也是这么认为的,因此,他在高宗朝时是作为一个监护人的角色在政坛上出现的。

不过唐高宗李治其实并不满意让大伯代管朝政,李治也是有自己的心思的,他本想亲自出马,但碍于父皇的旨意,再加上舅舅的身份,他也不好直接动手。另外,李治觉得自己的大伯长孙无忌并不擅长政务,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唐高宗李治对朝廷的指责越来越多。

虽然没有点名指责长孙无忌,但那时候长孙无忌主持朝政,指责官场,其实就是在批判朝政之人长孙无忌。面对唐高宗的指责,长孙无忌没有丝毫的尊敬,甚至还反驳了高宗一句“微不足道的恩情,只怕皇帝也难逃一死”,这不仅仅是在为自己的工作辩解,更是在质疑高宗的能力。

唐高宗影视剧形象

最后君臣之争发展到最后,也让长孙无忌惨遭毒手。长孙无忌的死,是因为许敬宗陷害了长孙无忌,让长孙无忌被贬为流放,最终自杀。说来也奇怪,唐太宗时代的大功臣和他的叔叔唐高宗在听说长孙无忌要造反的时候,并没有细说长孙无忌叛变的原因,反而听从了许敬宗的污蔑,将长孙无忌贬了下去。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唐高宗对长孙无忌的不信任,以及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结语

唐太宗时代,长孙无忌能坐上如此高的位置,一方面是因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另一方面,他很低调不想在朝堂上有什么大的作为,只是遵从了唐宗的旨意。在唐宗统治23年的时候,长孙无忌从来没有提过任何一句忠告,以此来处理朝政。但唐高宗年间,长孙无忌觉得自己没有了羁绊,于是在朝堂上展开了自己的事业,但是长孙无忌揽权太多,反而与唐高宗起了冲突,最后导致自己的冤死。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长孙无忌其实是有政治抱负的,但在唐太宗时代受到种种制约,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一直到唐高宗时期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只是长孙无忌在政治上的才能还不足以让唐高宗将政务大权交到自己手中,但碍于长孙无忌的地位,无法直接夺取权力,于是双方的矛盾就越演越烈,最后长孙无忌才落得如此凄惨下场。

长孙无忌之所以会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政治理想和能力并不相符,如果他能在高宗时意识到这一点,将自己的权利交给高宗,那么他的下场一定会是另一种结果。

参考文献:

刘昫, 等 (1975) 旧唐书. 中华书局出版社, 北京

徐泉 (1991) 长孙无忌述评. 张掖师专学报(综合版)

陶懋炳 (1979) 评长孙无忌.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试论长孙无忌在唐初的政治活动及其影响 [J] . 陈琴1 ,桂栖鹏1 ,姚建根1 . 历史学研究 . 2015

更多文章

  • 凌烟阁功臣第一位长孙无忌,为何被逼自缢而死?史书评:主暗臣奸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长孙无忌,武则天,王皇后,宰相,太宗,高宗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四月,担任了30余年宰相的长孙无忌被他的外甥、高宗皇帝李治下令流放到黔州(今重庆彭水、黔江区等地)。一路上,过秦岭,走巴蜀,受尽千辛万苦,这位60多岁的老人,步履艰难,足足走了两个多月,总算到了荒僻的黔州。但他还未来得及洗净身上的尘土,更未能恢复一下极其疲惫的身躯,大理正袁

  • 唐太宗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何排在第一的是文臣长孙无忌?

    历史解密编辑:队友是羊标签:李世民,长孙无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文臣,李治,房玄龄,唐太宗,国防政策,军事政策,军事制度

    上了年纪的人,大约都是爱回忆过去的,霸气如唐太宗李世民,也没有逃过这个定律。于是,唐太宗在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决定给当年那些跟着自己南征北战的文臣武将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所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出现了。排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一位的是文臣长孙无忌,不过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唐太宗的大舅哥。

  • 34岁吴王蒙冤自缢,死前诅咒长孙无忌,当时无人在意,多年后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长孙无忌,李恪,李世民,李承乾,李治,吴王

    历史上不乏有皇家子弟身具两朝皇室血脉,比如曹丕称帝后曾纳汉献帝刘协的二个女儿为妾,南朝宋少帝刘义符曾立晋恭帝司马德文之女为皇后,这样结合生育的后代身具两朝皇家血脉,自然贵不可言。但对于有些皇子来讲,这样的出身却未必是一种荣膺,唐朝时期的吴王李恪对此事感触最深,他的父亲是千古一帝李世民,外祖父是隋炀帝

  • 李恪的最后一天:痛骂长孙无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训诫他不要狂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李恪,李世民,长孙无忌,李承乾,李治,房玄龄,唐太宗,隋朝,军事政策,黄易小说人物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二月初六黄昏,雪花如席,纷纷扬扬,长安城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御史台辖属一座小屋内,昏暗的油灯发出微弱的黄光,四面泥墙抹的滑不留手,就连壁虎都趴不住,一尺见方的窗口糊的密不透风。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神情忧郁,万千愁怨凝集眉心,背着双手来回踱步,脚步凌乱急促。忽然间,门开了,御

  • 李治要提拔大臣,国舅长孙无忌接连驳回,为了权力甥舅反目?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李治,长孙无忌,宰相,李世民,武媚娘

    公元654年夏,国舅爷长孙无忌在家中志得意满地接待大臣,次子长孙涣匆匆走来密报李治的行踪,长孙无忌惊讶出声:“雉奴怎敢自作主张?”众大臣闻言心惊,纷纷借故遁走。据报,李治在岐州九成宫遭遇洪水,险死还生不回长安,反而起驾恒州查看水灾。长孙无忌又惊又疑:这个老实懦弱的外甥竟往水患更严重的地方跑,莫非不怕

  • 长孙无忌的阴谋, 李世民临终前的遗言

    历史解密编辑:夏姐的娱乐标签:皇帝,宰相,嫔妃,唐朝,隋朝,李世民,唐太宗,长孙无忌,历史学家

    李世民是唐朝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的开元盛世底下,国泰民安,文化艺术蓬勃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庶和文明的时期之一。然而,在李世民的离世前,有一段事情远离大众的视野,甚至一度成为了历史的谜团,那就是长孙无忌骗李世民的故事。据传说,当时李世民临终前,一位嫔妃匆匆往厕所走,正巧遇到了长孙

  • 武则天的政治抱负,长孙无忌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

    历史解密编辑:优秀的付大仙标签:李治,唐朝,李世民,王皇后,科学家,长孙无忌,历史学家,女皇武则天

    要说道武则天最想报复的仇人,那非唐高宗的舅舅长孙无忌莫属了,因为她感到王皇后的主要支持人就是长孙无忌,正是长孙无忌以舅舅的身份干预唐高宗的行为,才使得自己多次处于危险境地,为此,她必须报复这个仇人。只是长孙无忌是一个极有地位的人,由于他的妹妹13岁就嫁给了唐太宗李世民,于是,他从少年时代就和李世民共

  • 长孙无忌作为李泰和李治的舅舅,他为选李治做太子,而不选李泰?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李泰和,李治,李泰,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这个让只要在唐朝说起来大家都是知道这个人的,这个人的人生十分的传奇,出生在隋朝,却是唐朝做官,一生之中经历了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四代皇帝,可以称得上是四朝老臣了,在他的人生之中曾经有过两次豪赌,只要有一次赌错就会使得他身败名裂。长孙无忌第一赌博就是将自己整个 家族的命运都赌到了李世

  • “使天子不近儒臣者”,长孙无忌如何成为大唐心魔?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长孙无忌,李治,李勣,唐太宗李世民,李承乾,李世民

    研究唐朝历史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个规律,唐朝的皇帝对朝廷的文武大臣,天然带有不信任感。他们可以将国家的权力交给自己的老婆,比如武则天;也可以将国家的权力交给自己身边的服务人员,也就是传说中万恶的太监;甚至他们都可以将权力交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外族人,如安禄山这样的人。偏偏不信自家人。人

  • 从是长孙无忌的结局,就能看出自古以来权臣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长孙无忌,权臣,李治,王皇后,武则天,李恪

    自古以来权臣只有两个下场,要么如曹丕一样篡位,要么如霍光一样被族灭,但从长孙无忌集团的下场来看,权臣完全有第三条路,可是长孙集团偏偏不走,自己非往死路上走。自己把自己弄死了。唐朝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最高峰不是在玄宗时期,而是高宗李治在位的时候,而李治之所以名声不显,是因为李治前有李世民,后有唯一女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