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好问《论诗三十首》11,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11,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老街味道 访问量:3398 更新时间:2024/1/19 18:46:21

前言

继续欣赏《论诗三十首》,今天是第11首: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一首批评了一种作诗的方法。

一、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亲眼可见,心中才会有真实的情感反映,写出的诗句自然会有神韵。唐朝诗人司空图 《与李生论诗书》:

“盖绝句之作,本于诣极,此外千变万状,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

假如眼前没有客观的事物,仅仅凭空想象(暗中摸索),总归是不真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过这样一段话: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诗人笔下的景物,未必真实存在。例如李白的蜀道难,其中景物描写虚虚实实,如何辨别哪是造境、哪是写境呢?王国维说,大诗人即使造境,也一定合乎自然规律,同时,其造境也与想表达的理想贴近。

写景写物,无论造境还是写境,都是为了表达或者反映心境(情感)。

元好问这两句诗,与王国维的造境写境可以一起来分析。元好问说“暗中摸索总非真”,与王国维的“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表面看是相对的观点。

二、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元好问曾经为范宽《秦川图》作题画诗。这两句诗,元好问继续前两句的观点,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在画图中,可以临摹出秦地山川的景物,但是亲身到长安去考察观看实景的,又有几人呢?

元好问说,这不是闭门造车、暗中摸索吗?

用画画,来比喻作诗。即诗人作诗,没有亲自到长安,没看到秦地的真实场景,没有亲身体会经历的东西,凭借想象写入诗中,总是“非真”的。

这种作诗方法产生的作品,是假诗,而非真诗。

难道没有去过实地,就不能写出真诗吗?那么王国维造境、写境如何解释呢?范仲淹的没有见过真实的岳阳楼,就写了一篇《岳阳楼记》,为什么还成为千古流传的名作呢?

三、真假和虚实

诗文有虚写,有实写,想象出来景物的,是虚,眼中所见景物,是实。

诗文也有真假,反映真实心声的是真,不反应真实心声的是假。

然而,想象出来的虚景,并不妨碍反映真实的心声。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其“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造境,是其想象出来的虚景,但是并不妨碍他发出真实的心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唐朝诗人张籍,为了委婉拒绝藩镇招募,虚构已婚妇女的形象,作了一首《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杜甫写《秋兴八首》时,身在夔州,诗中有不少景物是想象和回忆出来的,例如: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古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此物未必是眼前实物,此景未必是眼前真景。诗中的造境、写境普遍存在,景物有虚有有实,但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真实的。

四、元好问的批评

元好问推崇真实的天然语言,例如第四首赞陶渊明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第六首批判潘岳心口、言行不一: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潘岳明明是一个趋炎附势的人,偏偏给自己树立一个淡泊无争的人设。元好问真正反对的,是虚情假意。除了虚假,还有一种现象,是注重形式,而内容空洞。

顾随《宋诗说略》中提到真诗、伪诗:

所谓伪诗,字面似诗,皆合格律,而内容空虚........《宋诗说略》

并且把诗人也分成真诗人、伪诗人:

大诗人应如工厂,自己织造,或不精致而实在自己出的。

伪诗人如小贩,乃自大工厂趸来,或装潢很美丽,然非自造。

诗应为内心真正感生而来,虽与古人合亦无关。不然虽不同亦非真诗。《宋诗说略》

顾随特别点名批评了西昆体:

宋人并非个个麻木,惟西昆感觉不是自己的,而是晚唐的,只此一点,便失去了诗人创造的资格。《宋诗说略》

顾随的这些描述,可以看作对于元好问这首诗的一种解读。

结束语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走的路多了,看的景色也多,看的书多了,学问也大。实践与学习,是提高水平的两种方式。

面对好山好水时,要多练习如何描摹其特色。需要造境时,也能够凭借想象,用诗句营造出一幅画面。

学诗,都是从模仿开始。学诗者,不必讳言模仿。但是要体会一下,什么是心画心声。景物是反映情感的载体,真实的心声才会感动自己和读者。

@老街味道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10,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更多文章

  •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13,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玉川,卢照邻,万古

    前言:今天继续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13首: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一、谁是玉川卢?玉川卢,指中唐诗人卢仝(tóng)(公元约795-公元835) ,他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子孙。可惜二人均命运多舛,卢照邻身染风疾投水而死,卢仝则在甘露之变中,死于非命。贾岛

  •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28,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杜甫,黄庭坚,李商隐

    前言今天继续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二十八首: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这首诗中,又提到了三个人:子美、义山、涪翁,提到了一个诗派:江西诗派。一、古雅难将子美亲子美,有苏子美、杜子美。苏子美,是北宋与梅尧臣并称苏梅的苏舜钦,他因为卖废品被人弹劾,归隐于苏州沧浪亭

  •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27,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欧梅,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前言今天继续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27首: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次第来。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这首诗需要注意的人物:元祐诸人、金陵、欧梅,都是宋朝诗人的杰出代表。一、百年才觉古风回宋朝建立以来100年,古代作诗的传统风格才渐渐回复。这是对于宋初诗风的一种批判。宋太祖到宋仁宗(960-1

  • 元好问论诗三首:情知春草池塘句,不到柴烟粪火边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元好问,论诗三首,春草,论诗三十首,李煜

    前言前面学习过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其实元好问还有《论诗三首》,其中提到了作诗需要押走出去打开眼界,才能写出理想的作品。一、江山放眼更超然第一首诗云:坎井鸣蛙自一天,江山放眼更超然。情知春草池塘句,不到柴烟粪火边。这一首的主题在第二句:江山放眼更超然。意思是作诗要眼界放宽,看到江山之大,下笔也超凡

  •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15,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李白,杜甫,何曾

    前言今天继续,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十五首: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这首诗比较好猜,大家都能看出说的是诗仙李白和杜甫。元好问为什么在这首诗似乎更看重于李白呢?一、笔底银河落九天笔底银河落九天,出自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

  •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12,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西昆,李商隐,杨亿,苏轼

    前言继续欣赏《论诗三十首》,今天是第12首: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这首诗,可能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流传最广的一首了。后人评价李商隐的时候,往往会引用后面两句: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一、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这两句诗,出自李商隐最令人费

  • 金元好问词

    历史解密编辑:温一盏杏花酒标签:莺儿,大雁,殉情,诗人,燕子

    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关于“情”的探索,从古至今从未停过,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但所有的解释,到最后,都可以浓缩为“生死相随”四字。年仅十六岁的元好问,在赴试途中,无意中听闻了一对大雁至情至烈的爱情故事,心中震撼感慨,他为那对大雁建墓合葬,并在多次修改后,作成这首千古名作《

  •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05,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论诗三十首,元好问,黄庭坚,大江,杜甫

    前言继续《论诗三十首》,今天欣赏第五首: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上一首介绍了陶渊明,第五首说的还是魏晋时期的诗人,这是一个喜欢饮酒的狂人。一、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第一句诗,赞扬此人的诗篇气势纵横,笔力奔放,有超然物外的情怀。第二句,则提出了疑问。即

  • 摸鱼儿·元好问

    历史解密编辑:诗文漫步标签:莺儿,燕子,骚人,山鬼,元好问,摸鱼儿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 山西历史名人 一百二十一 元好问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元好问,中州集,赵秉文,遗山,汴京

    元好问(1190年8月—1257年10月 ),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国末年至元朝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网络图片,侵权联删元好问是北魏皇室后裔,其先祖相继迁居洛阳、汝州、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等地。至元好问的曾祖父元春时,移居忻州,遂为忻州人。明昌元年(11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