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争:旭烈兀的态度是关键,4年内战决定胜负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争:旭烈兀的态度是关键,4年内战决定胜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飞鱼说体育 访问量:3066 更新时间:2023/12/4 17:56:00

公元1259年,蒙古第4位大汗蒙哥汗,在攻打南宋的时候,于重庆钓鱼城突然辞世。大概率是被某一位南宋小兵的乱箭给射杀了。

这事儿发生以后,蒙古大汗的位置再次空了出来。蒙哥登基的时候,便将大汗的位置,从窝阔台系转移到了托雷系。因此托雷系的实力大增,窝阔台系已经不具备争夺大汗的资本。

如今自然是要从托雷的后人中选拔接班人。其中以托雷的第四子忽必烈、第六子旭烈兀、以及第七子阿里不哥希望最大。为啥呢?

因此,一场蒙古大汗之位的争夺战,便这么拉开了序幕。我们都知道,最后忽必烈取得了胜利,那么他为何能取得胜利呢?

一、忽必烈得到了汉族地主的大力支持。

忽必烈的父亲托雷,深受成吉思汗的喜爱。因此成吉思汗对忽必烈这个孙子,也比较有感情。在爷爷这边,忽必烈接触到了他身边著名大臣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是个非常厉害的人,他为大蒙古国汉化的事业,做了不小的贡献。在耶律楚材的影响下,忽必烈自幼便认识了不少汉族文人。这帮汉族知识分子日后成为了忽必烈身边最重要的一批幕僚。

窝阔台在位期间,忽必烈身边便有了窦默、姚枢等汉族知识分子作为辅佐之臣。他们进一步向忽必烈推荐了汉文化以及儒家治国的思想。

蒙哥汗登基以后,忽必烈得以负责漠南蒙古的汉地事务,这么一来忽必烈身边,便再次增加了若干汉人知识分子。由于忽必烈手握实权,且精通汉文化,所以他得到了“儒教大宗师”的身份。

由此可见,忽必烈与汉文化之间的关系,那是非常亲密的。因此,当蒙哥汗发动3路大军南征的时候,忽必烈身边便簇拥着一大批汉人地主。

反观阿里不哥,这个人是个典型的蒙古人。他长期生活在漠北蒙古,所以对蒙古旧俗十分推崇,压根就看不上汉文化。

因此阿里不哥身边簇拥着的,绝大多数都是蒙古贵族。因此,如果真正召开忽里台大会,选拔蒙古大汗,那阿里不哥的胜算是要超过忽必烈的。因为汉族地主没有投票权,而蒙古贵族才有投票权。

所以说,当蒙哥汗去世的时候,窝阔台家族、察合台家族以及其他蒙古贵族们,担心汉化的忽必烈会夺取大位,积极鼓励身处漠北的阿里不哥升任蒙古大汗。

因为只有阿里不哥成了大汗,那么忽里台大会选拔蒙古大汗的制度,才能继续流传下去。只有这个制度流传下去,那么其他贵族的子孙,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蒙古大汗。

忽必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媳妇儿不断派人写信给他,希望他赶快回去争夺大位。可忽必烈却不急不忙地在南宋又打下了几座城池,逼迫贾似道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后,这才返回了燕京。

那么关键点来了,既然要继承蒙古大汗的位置,他为何不回到漠北蒙古呢?最起码到乌兰巴托去吧?毕竟这地方是他老爹托雷的封地。

其实忽必烈也知道,自己回到漠北蒙古,通过合法手段,夺取大位的概率非常低。因此忽必烈必须要在手握重兵,占据漠南汉地的时候,合理利用自身优势。

一方面,他假模假样地邀请蒙古贵族们到燕京来,召开忽里台大会。一方面他任用汉人地主豪强,调兵遣将,准备打一场夺位之战。

公元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开平城正式登上了蒙古大汗的宝座。这事儿阿里不哥和一帮漠北蒙古的贵族们,居然浑然不知。

几个月以后,阿里不哥才收到消息,他也就匆忙召开忽里台大会,宣布登上大汗宝座。这么一来大蒙古国就同时出现了两位大汗了!

一山不容二虎,既然双方都是大汗,那肯定要有一个下台,于是内战就这么爆发了。

二、旭烈兀的态度,作用很大。

刚才我们说了,蒙哥汗死后,一共有3个人,具备夺取蒙古大汗的资格。忽必烈和阿里不哥自不必说,那么旭烈兀呢?

其实在旭烈兀打下伊朗、叙利亚以后,蒙哥汗就已经将其封为伊尔汗了,旭烈兀便在中东建立了伊尔汗国,又称伊利汗国。

这么一来,实际上旭烈兀压根就不必回去夺取大位了,可谁会嫌弃自己的地位高呢?能成为蒙古大汗,谁愿意做一个藩王呢?

所以说,旭烈兀不想成为蒙古大汗,这没人信。但是形势所逼之下,旭烈兀并没有竞争大汗的资格,毕竟路途遥远,等他回去了,黄花菜都凉了。

但是旭烈兀的态度,在整个大蒙古国内,就比较重要了!那么旭烈兀的态度如何呢?

其实一开始,旭烈兀压根就没有表态,毕竟大家都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手心手背都是肉。即使阿里不哥更得人心,可没有巨大的好处,旭烈兀没必要掺和这件事。

所以说,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便同时宣布,得到了旭烈兀的支持!远在万里之外的旭烈兀,估计也是一脸懵圈。

此后阿里不哥和忽必烈,都向旭烈兀发出了支援请求。按照史料里来说,是忽必烈的使者先到了,所以旭烈兀支持忽必烈。可实际上,应该是忽必烈给出的条件,更加丰厚才对。

因为,旭烈兀的儿子药木忽儿,不仅公然支持阿里不哥,而且还帮着阿里不哥攻打忽必烈。这事儿就奇了怪了,难道药木忽儿的行为,没有得到父亲旭烈兀的指示?我看不能吧?

最有可能的情况是,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同时开出了价码,旭烈兀最初觉得阿里不哥的条件稍微好一点,所以就让儿子药木忽儿表态支持阿里不哥。

忽必烈意识到这一点以后,立刻提高价码,将旭烈兀带走的蒙古军队,以及中东地区,都交给旭烈兀掌管,而且不需要再回来接受管辖。

有了这么一个承诺以后,旭烈兀的伊尔汗国,就等于是从大蒙古国内部分裂独立出来了。旭烈兀自然是心满意足,也就宣布支持忽必烈了!

有了旭烈兀的支持,从整体战局来说,阿里不哥已经不占优势了。接下来,就是在战场上见真章了。

三、4年内战,忽必烈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公元1260年,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之间的战争终于爆发了。阿里不哥登基以后,带领两路大军南下,东路军进军和林,直奔漠南汉地。西路军则负责去四川接应蒙哥汗留下来的那支攻宋主力。

东路军直奔燕京而来,这里是忽必烈的老巢。因此忽必烈亲自带着本部人马与之交战,最终将阿里不哥的东路军击溃。

阿里不哥无奈,只能逃到了自己的封地上,并且为了防止忽必烈乘胜追击,假装归降。实际上是在等西路军和蒙哥汗的攻宋主力回援漠北。

忽必烈也担心汉地人心不稳,所以也就折返回到了汉地。这个时候阿里不哥的西路军统帅阿兰答儿与镇守六盘山的浑都海大军会师。

他们没能带走蒙哥汗的所有军队,便匆匆打算北归支援阿里不哥。结果在他们回援和林的路上,被忽必烈派来的大军给击溃了。这么一来关陇地区,也就稳稳地落在忽必烈手里了。

首次战败的阿里不哥,在1261年秋天,再次引兵前来。这回他先假装投降,结果突袭忽必烈大军,取得了短暂的胜利,拿下了和林城。

忽必烈得知以后,立刻亲自带领各路汉军和蒙古大军一起北征。双方打了个平手。由于损失惨重,所以各自罢兵休整。

1262年,阿里不哥在和林坚持不下去了,因为没饭吃。当初看阿里不哥有潜力的人,也一个个离他而去。比如说察合台汗国,就逐渐放弃支持阿里不哥了。

阿里不哥很恼火,再加上没饭吃,和林压根就守不住。所以他主动撤出和林,打算去找察合台汗国算账。

击败察合台汗国以后,阿里不哥洗劫了伊犁河流域,他的军队也得到了短暂的补给。不过阿里不哥的行为,已经和草寇没什么分别了。

蒙古各路贵族,开始纷纷倒向忽必烈这一边。阿里不哥的失败已成定局。公元1264年春天,阿里不哥的军队再次没饭吃了,再这么下去肯定会爆发兵变。阿里不哥无奈,只能选择向忽必烈投降,4年内战这才宣告结束。

总结:忽必烈的胜利,却是大蒙古国的失败。

此话怎讲?因为忽必烈夺取汗位的手段,在蒙古内部,并不合法。也就是说,忽必烈其实已经和中原汉人一样,纯粹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夺取汗位了。

这事儿对蒙古贵族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冲击。这让忽里台大会逐渐成为了一种形式,不再具备任何实质性的作用。

蒙古贵族们失去了选拔大汗的权力,你觉得他们还能继续臣服于忽必烈的统治吗?因此当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蒙古的另外4大汗国,便彻底从大蒙古国分裂出去了。

黑海地区的金帐汗国、西域和中亚的察合台汗国、中东的伊尔汗国,包括后来窝阔台的孙子海都建立的窝阔台汗国,全都与元朝离心离德,大蒙古国自此彻底分裂。

尤其是海都的窝阔台汗国,由于长期不服托雷系的管辖,因此和元朝交战了数十年时间。你说忽必烈的胜利能算得上是大蒙古国的胜利吗?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忽必烈既然如此崇尚汉文化,重用汉人。为何元朝的汉化进程如此缓慢呢?想要知道答案,欢迎来一套三连:点赞、转发加关注!我们下次再聊。

更多文章

  •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内战期间,南宋有没有趁机出兵收复失地呢?

    历史解密编辑:阳光路十七号标签:忽必烈,阿里不哥,贾似道,宋军,宋理宗

    在蒙古大汗蒙哥死在前线后,他的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了争夺大汗之位开始了内战,1260年,这一年的3月和5月,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分别自立为大汗,随即交战,一共打了四年多,从1260年(宋理宗景定元年)开始,打到1264年(景定五年)结束。那么,这四年多的内战时间里,南宋有没有趁机攻打蒙古收复失地呢?答

  • 忽必烈为何能打败阿里不哥夺得汗位?终究还是归功于汉文明的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忽必烈,阿里不哥,蒙哥,孛儿只斤·窝阔台,拖雷,成吉思汗

    早在成吉思汗晚年之时,就已经出现了争夺汗位的斗争苗头,最终在一番激烈的夺权争斗后窝阔台抢得先机继承了汗位。不过,蒙古一直以来的习惯是幼子继承蒙古本土的领地,再加上拖雷作为成吉思汗最疼爱的小儿子,他拥有成吉思汗绝大部分的军队,所以,很多蒙古贵族其实都不满窝阔台称汗,而支持拖雷登上汗位的宝座。结果,托雷

  •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中的河西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忽必烈,阿里不哥,蒙哥,河西,阔端,西夏

    河西地区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河西地区的范围和方位在历史上不尽相同,一般普遍指黄河以西地区,汉代河西地区大体包含今甘肃和青海以西地区。唐代以河西走廊为主,蒙古灭西夏后尽占其原地。河西地区南有祁连山,北连漠北沙漠,东接中原汉地,西通西域多国,既是维护中原稳定的重要屏障,同时也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

  • 元世祖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怎么与忽必烈争汗位?他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思考这个世界标签:蒙哥,大汗,汗位,元朝,小说家,阿里不哥,元世祖忽必烈

    作者:西城【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孛儿只斤·阿里不哥(约1219年―1266年),又译阿里布哥,蒙古贵族。元睿宗拖雷第七个儿子,元宪宗蒙哥之弟,元世祖忽必烈之弟。蒙哥在位时,阿里不哥驻守在大蒙古国首都哈拉和林,素来反对忽必烈的汉化政策。1259年8月11日蒙哥去世。1260年5月5日,忽必烈

  • 白朴意境很是幽美的一首元曲,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白朴,沙鸥,烟波,白苹,秋江,鸥鹭

    秋天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季节,没有春的温柔,也不如夏的火热,但却胜过冬的凋零。特别是秋意浓浓之时,梧桐叶黄,古色苍苍,满山的红叶,临风的飒爽,让游客们都忘记了俗世的烦躁,再也无须假装一份孤傲。元代一位才子也感叹于一片美丽的秋景,创作了一首意境幽美的作品。《沉醉东风·渔夫》白朴 〔元代〕黄芦岸白蘋渡口,绿

  • 白草红叶黄花:白朴散曲【越调天净沙】

    历史解密编辑:小李飞飞标签:白朴,散曲,马致远,元好问,越调天净沙,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1226一1306以后),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先生。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移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白朴生于金末,是元好问的通家子弟,在文学上得益于元好问颇多,金亡后不仕。后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与诸遗老放情山水,诗酒为乐。他工杂剧,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

  • 白朴的这首《天净沙.冬》,短短的28个字,却写尽了冬日的萧瑟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白朴,天净沙.冬,萧瑟,冷月,马致远,冬景,赵冬日,军事政策,中国传统音乐,编剧

    我们一看到天净沙这个曲牌,就会想起马致远那首著名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只有28个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和马致远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白朴,用天净沙这个曲牌,以四季为主题,

  • 从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到白朴《墙头马上》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墙头马上,井底引银瓶,白居易,白朴,王实甫

    纵观中国古代戏剧史,女子被伤害的主题很多,与身体上的伤害相比,心灵和精神的伤害也不容小觑。尤其是涉及情感意志,更不能因循苟且。值得激赏的是,我们古代戏剧中的女主人公,常常都充满了斗争精神,聪慧、善良、可爱,显示了我们中华民族女性的大德、至善与至美。有一个题材,我常常给年轻的女学生讲,叫《井底引银瓶》

  • 白朴的苦闷人生与悲剧风流——我们要向元剧作家学习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白朴,忽必烈,元杂剧,剧作家,关汉卿

    一谈到古典戏剧,年轻的学生常常追问——我到底为什么要知道它,你到底要我从中学习什么?这种问法,有一定的功利性。总而言之,在当下务实的精神之下,与他人说古典戏剧,确实是一件极其困难,同时也相当奢侈的事情。然而,我还是要讲!因为至少在元代剧作家白朴身上,有与今天的我们几近类似的苦闷。我们看白朴,或许能够

  • 山西历史名人 一百二十六 白朴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白朴,元好问,杂剧,天籁集,马致远

    白朴(1226年-约1306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著杂剧十六种,现存《梧桐雨》《墙头马上》两种;另有《天籁集》,收词作二百余首,后附散曲四十多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网络图片、侵权联删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