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陈祖义到郑芝龙,明朝276年之中,为何大海盗层出不穷?

从陈祖义到郑芝龙,明朝276年之中,为何大海盗层出不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文史名人堂 访问量:2934 更新时间:2023/12/7 3:01:25

无论从海盗数量,还是海盗能量来看,在中国历代王朝之中,明朝都可以称为第一。从明初的陈祖义到明末的郑芝龙,在明朝276年之中,为何大海盗层出不穷?更为重要的是,在大海盗层出不穷的背后,又展现了怎样一副社会图景?

明朝海盗实力之强,让人叹为观止,纵横东南亚,无论是“土著国家”,还是西方列强,都要俯首拜倒在他们弯刀之下。关于这一点,不妨看一看这三个人。

(1)明初陈祖义是一海盗,但也是一个国王。陈祖义劫掠过往船只达万艘,雄霸于日本、台湾、南海、印度洋等海面,逼得朱棣50万两白银悬赏,足见这一海盗团伙的强大。

(2)晚期林阿凤,更是一个传奇,曾率战舰62艘,5500余人,进攻西班牙人的吕宋。首次进攻马尼拉获胜,击毙西班牙驻菲律宾总指挥戈尹特,后来还建有一国。

(3)明末郑芝龙,这是广为流传的一个海盗,东亚海上霸主,欧洲列强都不敢与之对抗,只能“举手投降”。最典型的是料罗湾一战,郑芝龙击败了海上马车夫荷兰人。

此外,还有梁道明、林道乾、宋素卿、汪直李旦等大海盗,每一个不是东亚海上霸主,就是东南亚海上霸主,海上疆域无比庞大。让人遗憾的是,中国古代海盗取得辉煌成果一直不为外人道!

那么,为什么明朝时会有这么多大海盗?在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了什么社会图景?不妨看一看这四点!

第一,海上贸易的发达。海盗的出现,必然是因为明朝海上贸易的发达,如果没什么可抢的,估计海盗也不会这么多。据说明末郑芝龙,每一年“收海盗税”就高达上千万两白银。

第二,造船业的发达。沿海贸易发达,和海盗层出不穷,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造船业的发达。当然,当时明朝的造船业,更侧重于运货的福船,而非欧洲的战舰。

(注,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首先造出万人大船的就是中国海盗,郑芝龙是‘世界史上第一个船王’)

第三,海洋意识的兴起。一直以来,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海洋意识,其实中央可能没有,但民间尤其是沿海地区,海洋意识应该非常强烈,比如福建、广东等地区。

第四,海禁政策的松弛。大量海盗的出现,反应出海贸的发达,也从另一个角度反应出明朝海禁政策的松弛。尤其有关系有能量之人,往往无视海禁政策,而追逐海贸的巨大利润。

一般认为,海禁政策是导致海盗的原因,但其实即便没有海禁政策,巨大的海贸利益,还是会诱使很多人加入海盗团队。归根结底,和明朝海贸水平息息相关。欧洲大航海之后,也没有一点海禁政策,为何海盗还会多如牛毛呢?答案很简单!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历朝历代的海盗,几乎从来不用骷髅旗,他们写在旗帜上的都是谦卑的祈求,平安、温饱,都是些草根阶级最为渺小而琐碎的梦想。所以,汪直被处死时,官方所找的理由不是海盗,而是“叛国”。

更多文章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什么明朝就垮了?王承恩说的话很中肯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朱由校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对明朝最具有代表性的总结,如果说前者是对永乐帝励精图治开创盛世的一个最大肯定,那么后者则说的是崇祯皇帝呕心沥血守护江山的最后挣扎。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崇祯皇帝运气不好摊上了“小冰河时期”,连年天灾让他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除去天灾,只从皇帝的角度来评价崇祯皇帝确实是个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明朝就亡了?太监王承恩的一句话很中肯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崇祯,明朝,宦官,魏忠贤,王承恩

    李自成率大军攻破北京后,在位十七年的崇祯皇帝中兴明朝失败,自缢煤山,明朝两百多年的国运就此终结。而当时崇祯帝身边的大太监王承恩的一句话,道尽了明朝末期朝政的昏暗。“忠贤若在,世事必不至此”,魏忠贤在明朝后期掌控朝政,而崇祯帝即位之初就诛杀了魏忠贤,破坏了明廷内部的平衡,大明江山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啥大明却垮了?王承恩:若忠贤在,何至于此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宦官,太监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谈论起中国最有名的宦官,必然要说起有着“九千九百岁”称号的魏忠贤。明朝末期,魏忠贤专政,人多势众的东林党派也深受其打压。直到明崇祯继位,才结束了魏忠贤只手遮天的狂妄局面。但让明崇祯没想到的是,魏忠贤一死非但没让自己睡过一个安稳觉,反而还

  • 崇祯帝:殉国时不仅王承恩相随,死后还有千余人自杀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帝史标签:太监,自杀,王承恩,崇祯帝,慈禧太后

    漫漫丝绸路,黄沙翩翩舞。在历史的长廊里,发生了多少惊心动魄的瞬间,恍惚了多少爱恨情仇的遗愿?就让我们走进这些历史瞬间,走进这些故事的时空感受不一样的恩爱仇怨,接下来的时间让我们来聊一聊和明朝崇祯皇帝一起殉国的人。明朝的崇祯帝,虽然是亡国之君,却得到了后世史学家的较高的评价。他在位的17年里,既不像他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啥大明却垮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宦官,朱由校

    “魏阉煽虐时,士夫太无耻。宰相为家奴,九卿作义子。”提到魏忠贤,想必大家再熟悉不过,作为明朝末年权势最大的宦官,在朝堂上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由魏忠贤所领导的阉党集团,更是权势滔天,其爪牙不仅蔓延在朝堂的内政,连军事领域也波及甚广。按理来说,魏忠贤应该是影响整个明朝发展的“毒瘤”,可为什么到后来崇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大明朝就垮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居居同学标签:崇祯,宦官,魏忠贤,王承恩,大明朝,慈禧太后

    在我国历史上,宦官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所谓宦官就是指专门侍候皇帝和皇室成员的太监。他们虽然地位低下、受人歧视,但因为常伴皇帝左右,很容易受到皇帝的青睐。在东汉、唐朝、明朝时期,经常有宦官权高一时、把持朝政。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汉人朝代,那时候皇帝专制、集权力于一身,他们都非常担心大臣们想要篡夺权力,对他

  • 明十三陵为何有一座太监陵墓?这名叫王承恩的秉笔太监有何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三炮讲故事标签:王承恩,太监,崇祯,顺治,魏忠贤,李自成

    这座太监陪葬墓,就是王承恩墓。明十三陵陵区内、毅宗朱由检的思陵前有一座陪葬墓,这座墓的主人就是崇祯朱由检的心腹太监王承恩。王承恩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忠宦,清朝皇帝顺治赞其“贞臣为主,捐躯以从”,也是中国历史少有的有谥号的宦官,南明弘光帝赐谥忠愍。王承恩是在万历年间入宫的,后被分配到崇祯的潜邸信王府当差

  • 明朝十二大太监,郑和下西洋,王承恩吊死在崇祯旁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甄有趣标签:郑和,王承恩,崇祯,太监,汪直,明朝,生物学家,科学家,军事制度

    一、【明朝大太监之——郑和】图片郑和,原名马三保,云南昆阳州(今云南昆明)人。幼时被明军掳进宫成为一名太监,后入燕王朱棣府。靖难之役中,郑和因功被赐郑姓,成为“三保太监”。从公元1405年到1430年的二十五年间,郑和先后共七次下西洋,最后一次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出发,在宣德八年(公元143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大明就倒了?太监王承恩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宦官,太监,皇帝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廖沫沙在历史书之中的寥寥数言,便有可能是一个人辉煌或者曲折的一生,岁月将痕迹清扫得支离破碎,但是却留下了蕴含着精神以及道理的事迹,以供后人警醒或者继承。在汉武帝时期,便已经有了“以史为镜”的道理,但历史却又往往是螺旋着上升的态势,因此也导致前尘之错往往又

  • 为何崇祯一杀魏忠贤,大明就垮了?太监王承恩说了一句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太监

    看过电影《新龙门客栈》的人,对里面甄子丹饰演的大反派东厂公公,应该印象非常深刻。他毒辣阴险、武功高强,为后来各种电影电视剧中的明朝太监形象留下了很深的影响。说起来明朝的太监真的很厉害,从七下南洋的郑和到权倾朝野的刘瑾,他们个个都曾权势滔天、横压百官。不论美名还是骂名,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