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自成失败后,牛金星和宋献策去哪里了?

李自成失败后,牛金星和宋献策去哪里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贱议你读史 访问量:1030 更新时间:2024/1/23 11:02:37

牛金星和宋献策之前,应该再加上一个李岩,因为李岩是李自成起义军的灵魂人物,而牛金星和宋献策则是李自成的左膀右臂。

李自成一生有过两次创业,第一次是在崇祯二年,他因为人生的诸多不顺而造反,前后搞了八九年,也得到了刘宗敏、李过和刘芳亮等优秀的武将,但奈何起义军只知道野蛮斗争,没有自己的灵魂,所以最后只能被明廷剿灭。

崇祯九年,这是李自成最惨的一年,他在杨嗣昌制定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 剿匪策略的严厉打击下,最后只得带着刘宗敏等十七人躲进商洛山中,在随后两年时间里,他是一点反抗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在山中娶妻生子过小日子,坐看天下形势的变化。

崇祯十一年,趁着清军第四次入关作战,以及张献忠在西南造反,李自成带着人从商洛山中杀出,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

那时候李自成只有两三千人,这些人都是蛰伏期间刘宗敏去招募的,而且大多数都是之前的残兵败将,因为招募新兵非常困难。

当时李自成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没钱没粮就没人愿意参加造反,进而无法攻城略地进一步扩张,所以他的第二次创业举步维艰。

这个时候,一个人物出现了,他就是李岩,一个出自于官宦家庭的举人,其父李精白曾是山东巡抚,但被魏忠贤陷害致死。

据《明季北略》记载,李岩是个文武全才,而且有侠士风范,以拯救天下苍生为自己的最高追求。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岩都过着妻妾成群的富裕生活,但他其实并不满于此,而是在等待一个实现抱负的机会。

直到有一天,李自成起义军经过李岩的家乡,他知道机会来了,于是主动到军中找李自成聊天,结果李自成被他的才华所吸引,两人相见很晚,结为知己。

在李岩的帮助下,李自成确定了用政治和经济来推动起义军发展的策略。

具体说来,就是以“行仁义,收人心,据河洛,取天下”作为战略目标,实施均田免赋的优惠政策,广泛传播“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整肃起义军的军纪,“闯王仁义之师,不杀不掠”,百姓因此越发拥护起义军。

当然了,百姓不纳粮,不代表起义军不需要粮食,那么粮食从哪儿来呢?

答案是从富人那里得来的。

简单来说,李岩的意图是,团结大多数生活在底层的穷苦百姓,剥削少数生活在上层的官宦和富豪。

因此,李自成二次创业之后,广泛吸收河南和陕西等地的流民,对富人、尤其是明朝诸王和官员进行严厉打击,将得来的钱财用于军饷,这样一盘棋就活了。

就比如说,李自成在攻克洛阳之后,就将福王朱常洵给杀掉了,还将他的海量私产全部抢掠,一部分分给百姓用于收买人心,一部分则成为了军饷,用于进一步扩张。

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李自成起义军就从隐居商洛山的失落,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

而这一切的功劳,非李岩莫属,他让起义军有了灵魂,也有了目标,这就是谋主带来的积极影响。

后来,在李岩的引荐下,牛金星加入起义军。

牛金星是天七年的举人,是继李岩之后起义军中又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他的特点是工于计谋,与明朝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

事情是这样的,大约在崇祯十年前后,牛金星因为与一位亲戚发生了矛盾,结果被亲戚诬陷抗欠赋税、强占妇女18人,结果被官府革去举人身份,并发配充军。

在古代,考取功名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举人已经具备做官的资格了,再往前走一步就可以成为进士了,但牛金星的举人资格却被剥夺了,这让他很难接受,所以他对明朝官场黑暗是很不满的,他心中有恨。

恨,有时候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李自成如此,李岩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牛金星就更是如此了。

牛金星来到起义军中之后,在李岩思想作为基本方针的前提下又做了补充,提出了“少刑杀,赈饥民,收人心”的策略,也就是建议李自成要主动改变起义军杀伐太重、破坏太大的缺点,还要积极救济灾民,获取更多人的支持。

除此之外,牛金星还建议李自成大量启用举人,从举人来建立一套文官系统。

每次起义军抓获了举人,牛金星都要亲自前往游说,虽然他常常被忠于大明的举人骂得狗血淋头,但他依然不改热情,最后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起义军收揽了不少人才。

崇祯十四年,牛金星遇到了一个云游四方的术士,此人靠为人占卜为生,但其实这只是他谋生的手段而已,他其实是个学识渊博的谋士,富有韬略,是个大大的人才,这个人就是宋献策。

牛金星通过交谈得知了宋献策的才能,于是将其推荐给李自成,李自成如获至宝,立马封他为军师,每次打仗前必征求他的意见。

总结起来而言,宋献策的主要能力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宋献策擅长奇门遁甲及图谶等术,这些东西虽然是虚无缥缈的,但在现实角度而言也是有大作用的。

比如说,宋献策基于明朝的腐败程度,提出了明朝国运将终的结论,这给了李自成极大的信心,也提升了起义军的士气;

再比如说,宋献策为了加强李自成的个人威望,提出了“十八孩儿当主神器”的口号,所谓十八就是李,意思是李自成当为天下之主,这个口号的提出极大鼓舞了士气,在孤立明朝这件事上作用也很大;

第二,宋献策作为军师,确实很有谋略。

比如说,崇祯十四年起义军面对明将杨文岳的进攻,宋献策就提出了迂回战术,致使杨文岳所部疲于奔命,最后反被起义军所灭。

可以说,在很多场战役当中,宋献策都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他与李岩一起是李自成在军事上主要依靠的对象,并且两人也因此成为朋友,关系非常要好。

第三,宋献策还是个优秀的地下工作者。

当初,明廷为了瓦解起义军,曾派遣大量间谍到起义军中捣乱,但都被宋献策给一一揪出来了,其中不少人甚至被他策反,反过来帮助起义军刺探朝廷的情报,为起义军攻下北京立下不小的功劳。

有了李岩、牛金星和宋献策,以及刘宗敏等武将的帮助,李自成的巅峰很快就到来。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李岩被封为制将军(官职与刘宗敏的权将军相当,但因为资历问题,实际地位略逊于刘宗敏),牛金星被封为天祐殿大学士(实际上的宰相),宋献策则被封为开国大军师。

仅仅过了三个月,起义军就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就此灭亡。

历史上少有农民起义军覆灭一个王朝,但大顺却做到了,面对这样一份成绩单,大多数人都开始感到自满,只有少数人保持清醒。

在最初一段时间里,李自成尚能保持清醒,他除了纳一位宫女为妃子(窦美仪)、并送给臣子一部分宫女之外,其他过分的事情没怎么干,他还很明智地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因此京城秩序不错,工商业者也都正常经营。

并且,在宋献策的建议下,李自成“设官守土,除暴安良”,为稳固大顺地盘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但是,仅仅过了八天,胜利的喜悦还是冲昏了大部分人的头脑。

比如说刘宗敏,在他的坚持下,李自成不得不同意他实行酷刑拷掠的追赃政策,大量前明官员及家属死在他的屠刀这下,造成大顺统治区人心惶惶,这极大得罪了前明官宦和地方豪绅,为后来大顺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不仅如此,刘宗敏还抢了一个关键人物的家属,这个人就是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而他抢的人就是吴三桂最喜爱的小妾陈圆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吴三桂后来选择投靠多尔衮,站在了大顺的对立面。

再比如说,牛金星不听宋献策的劝阻,他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大批任用降官,这样就为内部团结埋下了隐患;牛金星还为了追求个人功劳,不断对李自成进行劝进,并且劝说李自成杀掉了吴三桂一家三十余口,这就为吴三桂引兵入关提供了借口。

事实上,刘宗敏与牛金星都是有才能的,但他们也都是有弱点的,这种弱点在创业的时候被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给掩饰了,但创业成功之后就在巨大的胜利面前现出了原形。

就拿刘宗敏来说吧,他打仗是一把好手,但就是没什么政治头脑,做铁匠时候养成的一身臭毛病,在当将军后一点也没改。

还有牛金星,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心胸狭窄,容不下比自己厉害的人,创业时期因为没时间你争我斗,所以这个缺点就没有显现出来,但创业成功之后他就开始排除异己,将功劳据为己有。

李自成本人也是如此,他入北京之后一度安于享乐,觉得世间舍我其谁了,所以他听不进去李岩的谏言了,在对拉拢吴三桂这个问题上,也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那就是他觉得吴三桂求着他,而不是他求着吴三桂,结果当然是谈崩了。

唯一保持清醒的两个人,就是李岩和宋献策了。

先说李岩,就在李自成、刘宗敏和牛金星等人沉浸在胜利的锣鼓声中之时,李岩上书李自成讲了四件很重要的、也是高瞻远瞩的事情,包括严肃军纪和招抚吴三桂父子这两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在内,但李自成竟然回复说知道了,之后就没有下文了,最终铸成无可挽救的大错。

还有宋献策,他作为李岩的好友,同样保持着冷静和清醒,并且做了很多努力去帮助李自成纠错,比如说劝阻牛金星任用降官;再比如说,他借天象示警上疏李自成“天象惨烈,日色无光,亟应停刑”,建议李自成阻止刘宗敏拷打前明官员。

但最终,李岩和宋献策所做的所有努力,被包括李自成在内的大多数人认为是格格不入和不合时宜的,他们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还为此付出了极大代价。

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在一片石战役中被吴三桂和多尔衮联军击败,之后他仓皇逃回北京登基称帝,于四月底逃离北京,而吴三桂和清军则马不停蹄的在后面追。

而随着起义军的不断失败,其内部矛盾也终于是彻底爆发了,李岩因此丧命,牛金星和宋献策的结局又如何呢?

事情是这样的,李自成带着众人一路逃走,半路上听说河南守军投降了清廷,他因此感到十分惶恐,便问李岩如何应对。

李岩觉得这件事很蹊跷,清军不可能那么快,所以他请求李自成给他两万人,让他去河南安抚军队,如果有叛乱者也可以及时平定。

牛金星知道这件事后,觉得铲除李岩这个最大竞争对手的机会来了,于是对李自成进谗说,李岩去河南是为了拥兵自立。

刚好那时候李自成因为遭受大败而猜忌心加强,所以他听从了牛金星的建议,下令将李岩给杀掉了。

而随着李岩的去世,宋献策对李自成十分失望,对起义军的前途也感到十分绝望,他甚至不无感慨地说,“恐此亦非真主,十八孩儿另有其人哉”。

自那之后,宋献策便开始沉默了,他不再献言献策了,只是跟着大部队一起走,毕竟他已经没地方去了。

关于宋献策的结局,明史中说他在顺治二年(1945年)于武昌被清军俘虏,但清军欣赏他的才华,所以没把他怎么样,还对其十分重用,委任他以官职,让他成为旗人,出入都有大批人保护,可以说是过得十分滋润了。

由于明史是清朝人写的,所以这个说法可能不一定真实,另有一个说法是宋献策在李岩死后就出走了,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不管是哪个说法,宋献策在起义军失败后没有死是肯定的,他极有可能善终。

至于说牛金星,他在害死李岩之后,与刘宗敏爆发了矛盾,进而引发了李自成与刘宗敏的矛盾,因此极大加速了起义军灭亡的速度。

顺治二年五月,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带人寻路的时候,被民兵武装姜大眼杀死,当年九月刘宗敏也在九宫山战斗的时候战败被俘,之后被杀。

李自成与刘宗敏之死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跟他们得罪官绅豪强不无关系。

事实上,起义军在败退的时候,曾向地方官绅豪强求援,但根本没人愿意帮忙,甚至组织民兵武装协助清军剿灭起义军,由此可见一斑。

而李自成和刘宗敏的这种落魄,正是源自于他们没有听从李岩和宋献策的劝谏。

就在李自成去世后不久,牛金星自知起义军必将失败,于是带着儿子牛佺投靠了清廷。

据记载,由于牛金星在明朝官绅中的名声很差,所以清朝并没有委任他官职,而是任命他的儿子牛佺为黄州知府,他一直跟着儿子在黄州生活。

据说,甚至有一些前明遗老请求清廷处死牛金星,但被清廷拒绝。

在牛金星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一直活在自责与内疚当中,因为他知道自己其实是起义军的大罪人,所以他在顺治九年病逝之前,曾留下遗嘱给儿子说,希望子孙后代不要再出来当官了,低调做人就好,不要学我这样有始无终!

总结一下,李自成起义失败后,牛金星和宋献策虽然都没有死,但他们所表现出的人品和格局是不一样的,宋献策因为失望而远走,牛金星则为了富贵投降清廷。

李岩则是最可惜的那个人,竟然死于非命,从他的遭遇就可以看出起义军的结局了。

更多文章

  • 清史:牛金星设宴处死李岩,李自成无法东山再起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牛金星,李岩,李自成,吴三桂,刘宗敏,清史,军事制度,明朝

    牛金星,“大顺”王朝丞相。1644年,牛金星在营中设宴款待李岩,将其处死,导致军心涣散,加快了李自成败亡的进程。1630年,李自成在陕西起兵,广纳人才,李岩前来投奔,为他出谋划策。李岩善于治理识别人才,处理政务,被誉为萧何、李善长、诸葛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李岩推荐,牛金星、宋献策相继前来投奔,李自

  • 李自成失败后其谋士牛金星投降清朝,另一谋士宋献策则不知所踪

    历史解密编辑:唐唐剪辑标签:李自成,牛金星,宋献策,吴三桂,清廷

    牛金星和宋献策两人都是大顺政权为数不多的读书人,古代读书人把名节看的特别重,可是这两人,一个投靠了清廷,另一个却颇有骨气,只是最后不知下落。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有三大谋臣,分别是牛金星、宋献策和李岩。这三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牛金星嫉妒心很强,与宋献策不合,两人在政治上分歧较大。李岩是大顺政权难得的

  • 从陈祖义到郑芝龙,明朝276年之中,为何大海盗层出不穷?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名人堂标签:明朝,汪直,陈祖义,郑一官,大海盗,郑芝龙,科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天子守国门

    无论从海盗数量,还是海盗能量来看,在中国历代王朝之中,明朝都可以称为第一。从明初的陈祖义到明末的郑芝龙,在明朝276年之中,为何大海盗层出不穷?更为重要的是,在大海盗层出不穷的背后,又展现了怎样一副社会图景?明朝海盗实力之强,让人叹为观止,纵横东南亚,无论是“土著国家”,还是西方列强,都要俯首拜倒在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什么明朝就垮了?王承恩说的话很中肯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朱由校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对明朝最具有代表性的总结,如果说前者是对永乐帝励精图治开创盛世的一个最大肯定,那么后者则说的是崇祯皇帝呕心沥血守护江山的最后挣扎。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崇祯皇帝运气不好摊上了“小冰河时期”,连年天灾让他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除去天灾,只从皇帝的角度来评价崇祯皇帝确实是个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明朝就亡了?太监王承恩的一句话很中肯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崇祯,明朝,宦官,魏忠贤,王承恩

    李自成率大军攻破北京后,在位十七年的崇祯皇帝中兴明朝失败,自缢煤山,明朝两百多年的国运就此终结。而当时崇祯帝身边的大太监王承恩的一句话,道尽了明朝末期朝政的昏暗。“忠贤若在,世事必不至此”,魏忠贤在明朝后期掌控朝政,而崇祯帝即位之初就诛杀了魏忠贤,破坏了明廷内部的平衡,大明江山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啥大明却垮了?王承恩:若忠贤在,何至于此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宦官,太监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谈论起中国最有名的宦官,必然要说起有着“九千九百岁”称号的魏忠贤。明朝末期,魏忠贤专政,人多势众的东林党派也深受其打压。直到明崇祯继位,才结束了魏忠贤只手遮天的狂妄局面。但让明崇祯没想到的是,魏忠贤一死非但没让自己睡过一个安稳觉,反而还

  • 崇祯帝:殉国时不仅王承恩相随,死后还有千余人自杀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帝史标签:太监,自杀,王承恩,崇祯帝,慈禧太后

    漫漫丝绸路,黄沙翩翩舞。在历史的长廊里,发生了多少惊心动魄的瞬间,恍惚了多少爱恨情仇的遗愿?就让我们走进这些历史瞬间,走进这些故事的时空感受不一样的恩爱仇怨,接下来的时间让我们来聊一聊和明朝崇祯皇帝一起殉国的人。明朝的崇祯帝,虽然是亡国之君,却得到了后世史学家的较高的评价。他在位的17年里,既不像他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啥大明却垮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宦官,朱由校

    “魏阉煽虐时,士夫太无耻。宰相为家奴,九卿作义子。”提到魏忠贤,想必大家再熟悉不过,作为明朝末年权势最大的宦官,在朝堂上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由魏忠贤所领导的阉党集团,更是权势滔天,其爪牙不仅蔓延在朝堂的内政,连军事领域也波及甚广。按理来说,魏忠贤应该是影响整个明朝发展的“毒瘤”,可为什么到后来崇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大明朝就垮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居居同学标签:崇祯,宦官,魏忠贤,王承恩,大明朝,慈禧太后

    在我国历史上,宦官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所谓宦官就是指专门侍候皇帝和皇室成员的太监。他们虽然地位低下、受人歧视,但因为常伴皇帝左右,很容易受到皇帝的青睐。在东汉、唐朝、明朝时期,经常有宦官权高一时、把持朝政。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汉人朝代,那时候皇帝专制、集权力于一身,他们都非常担心大臣们想要篡夺权力,对他

  • 明十三陵为何有一座太监陵墓?这名叫王承恩的秉笔太监有何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三炮讲故事标签:王承恩,太监,崇祯,顺治,魏忠贤,李自成

    这座太监陪葬墓,就是王承恩墓。明十三陵陵区内、毅宗朱由检的思陵前有一座陪葬墓,这座墓的主人就是崇祯朱由检的心腹太监王承恩。王承恩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忠宦,清朝皇帝顺治赞其“贞臣为主,捐躯以从”,也是中国历史少有的有谥号的宦官,南明弘光帝赐谥忠愍。王承恩是在万历年间入宫的,后被分配到崇祯的潜邸信王府当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