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处处好风光。
有多少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DNA又动了?
十个打工人,至少就有八个想过辞职,剩下的正在写离职信。
说到辞职,最有经验的该是那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了。
他曾五次辞职,还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辞》,“归去来兮归去来,长安纵好休徘徊”。
他向往着回到幽静闲适的故乡,“吟且咏,乐且禅。饱而嬉,困而眠”,在青山绿水中自由自在。
陶渊明不畏权势,高洁不群的归隐行为,自古以来都为历代文人所向往。
还有那位“任性”的张季鹰,做官做得好好的,有一天却突然想念家乡的莼菜和鲈鱼,感叹了一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便辞职归家了。
从此以后,这两样食物便成了诗词中的常客,但凡诗人想辞职,十有八九便会自称有“莼鲈之思”。
今天,分享两首充满个性的“离职诗”,走进诗人们辞职前的心理世界。
最风骨凛然的离职信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清·郑燮《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乾隆十八年,山东大旱,潍县县令郑板桥上书请求赈济饥民,却因此得罪了上司,丢了工作。
事实上,由于正直孤高,不愿逢迎拍马,上司对郑板桥不满已久,只是借故发作而已。
公元1693年,郑板桥出生于一个清贫的读书人家。
他三岁丧母,由乳母和继母抚养长大。父亲一辈子只考了个禀生,靠着教书维系一家人的生活。
郑板桥年幼时便展露出了非凡的才华,而且早早立志,19岁便中了秀才。
然而,自此以后,他便屡遭打击,直到44岁才中了进士。
为了生计,他曾到扬州卖字画,却无人赏识。穷困潦倒的日子里,他的父亲穷病而死,儿子也饥饿而死,人生不可谓不悲惨。
但是,灰暗的生活并没有给郑板桥的凛凛风骨染上尘灰。
直到50岁时,他终于谋到了个小小的芝麻官——范县县令兼署小县朝城。
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且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乾隆十一年,郑板桥调任潍县。同年,山东发生大饥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郑板桥主持赈灾,不仅开仓赈货,还借着修筑城墙、疏浚护城河,以工代赈,召集流民用劳力换取食物。到了秋天,又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数。
郑板桥在潍县做了7年的县令,真正做到了“得志则泽加于民”。
他在任期间,吏治清明,体恤民众,改革了很多弊政,从法令和措施上维护平民和小商贩的利益,当时人赞他管理下的潍县,“无留积,亦无冤民”。
但这样的郑板桥与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他曾在给有人于敏中的赠诗中这样写道,“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他还曾书赠山东包巡抚一幅墨竹,暗含了对某些高官不关心人民疾苦的讥讽,诗曰:
衙斋卧昕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的行为触犯了豪绅巨贾的利益,语言上更是得罪了不少同僚和上司。
于是,在61岁潍县再次遇灾需要救助时,那些对他虎视眈眈的人,联合诬告他擅自开仓赈济、贪污公款,郑板桥也因此被罢官。
在郑板桥离开潍县时,除了书籍铺盖,没有带走任何东西。据说,他出发的当天,城内万人空巷,“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甚至还为他建立了生祠。
郑板桥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潍县的乡绅、士人和百姓,留下这四句诗,自嘲要回到家乡专心画竹了。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乌纱,即乌纱帽,是当官的标志。
囊橐(náng tuó),是一种口袋,“萧萧”则是形容它的空空荡荡。
在面对污浊的官场与不公的待遇时,诗人扔掉了乌纱帽,弃官而去。
人人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郑板桥却是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他爱画竹,也爱在诗中写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写出了竹子的坚韧刚毅;“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写出了竹子的贞洁自守。
他在《郑桥桥集·题画竹》中说:
盖竹之体,瘦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千霄,有似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
而在这首诗中,他别出心裁地将画中的竹子与渔父的钓竿合二为一,也将傲然的风骨与隐逸的潇洒融为了一体。
短短四句,读来虽有潇洒之态,但“萧萧、寒、清瘦、秋风”等词又从字面上传达了一种萧索凄冷之感,暗合落寞的心境。
最明智通达的辞职信
买条黄牛学种田,结间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
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
世间万事都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
——明·刘基《辞职自遣》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
对于开国功臣来说,伴君更是一项危险系数极高的工作。
历朝历代,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之后,兔死狗烹的故事便开始轮番上演了。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不久便诛杀了兵仙韩信,但相比起朱元璋,却算得上心慈手软了。
朱元璋打下江山后,一次性封赏了36位功臣,这些人后来大部分都因罪被诛,爵位也一并去除。
或许是看透了朱元璋不可共富贵的性情,洪武三年,刘伯温便早早地写好了“辞职信”,乞望得以善终。
他的这首诗文字浅白,没有任何典故与生僻字,与其他诗词作品大为不同。
诗中,他不仅给了一个冠冕堂皇的辞职理由,更规划好了辞职后的生活:
一生奔波,想来已经时日无多,希望能归隐田园,在山林之中过一段安逸的生活。
离职以后,便买一头黄牛,盖一间茅屋,学学种田,过一过写诗喝酒的神仙日子。
然而,结尾一句“老了文章不值钱”,调侃之中却隐隐透露出几分无奈与不甘。
刘伯温回到家乡以后,确实和他说的一样,隐形韬迹,每天喝喝酒、下下棋,再也不提以往的辉煌。
但即使如此,他依旧未曾善终。
归隐山林不久,曾经被他贬斥过的胡惟庸便当上了中书省参知政事。胡惟庸寻机在朱元璋面前诽谤刘伯温,朱元璋下令取消了刘伯温的俸禄,并移交文书通知了他。
问听噩耗,刘伯温心有不安,回到京城上书谢罪。朱元璋见他态度诚恳,便没有继续深究。
洪武八年,身负诚意伯爵位的刘伯温参加了元旦的早朝,不久后便感染了风寒。
闻讯后,朱元璋带着胡惟庸和御医前去探望。吃了御医开的药方后,刘伯温的身体每况愈下。
他曾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疑虑,朱元璋却只是轻描淡写地抚慰了几句。
三月下旬,刘伯温的身体已经无法自由活动了,才终于被批准还乡。
回到老家,他拒绝治疗,不久后便去世了。
刘伯温之死在历史上一直是个谜,是真的病逝,还是朱元璋或胡惟庸下毒,至今没有定论。
不过他死后没几年,胡惟庸也获罪身死,一大批功臣也随之获罪。
世人常说,“最是无情帝王家”。
能共患难的人,未必能同富贵,人性的复杂往往超出想象。
刘伯温这首蕴含了大智慧的“辞职”诗,也只给他带来了几年的平静与安宁,实在令人唏嘘。
作者:林家清欢,谢绝搬运和抄袭,敬请理解。
【注】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