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郑板桥风骨傲然,刘伯温暗藏大智慧,古人的辞职信太绝了

郑板桥风骨傲然,刘伯温暗藏大智慧,古人的辞职信太绝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林家清欢 访问量:4222 更新时间:2024/1/7 16:24:07

春暖花开,处处好风光。

有多少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DNA又动了?

十个打工人,至少就有八个想过辞职,剩下的正在写离职信。

说到辞职,最有经验的该是那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了。

他曾五次辞职,还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辞》,“归去来兮归去来,长安纵好休徘徊”。

他向往着回到幽静闲适的故乡,“吟且咏,乐且禅。饱而嬉,困而眠”,在青山绿水中自由自在。

陶渊明不畏权势,高洁不群的归隐行为,自古以来都为历代文人所向往。

还有那位“任性”的张季鹰,做官做得好好的,有一天却突然想念家乡的莼菜和鲈鱼,感叹了一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便辞职归家了。

从此以后,这两样食物便成了诗词中的常客,但凡诗人想辞职,十有八九便会自称有“莼鲈之思”。

今天,分享两首充满个性的“离职诗”,走进诗人们辞职前的心理世界。

最风骨凛然的离职信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清·郑燮《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乾隆十八年,山东大旱,潍县县令郑板桥上书请求赈济饥民,却因此得罪了上司,丢了工作。

事实上,由于正直孤高,不愿逢迎拍马,上司对郑板桥不满已久,只是借故发作而已。

公元1693年,郑板桥出生于一个清贫的读书人家。

他三岁丧母,由乳母和继母抚养长大。父亲一辈子只考了个禀生,靠着教书维系一家人的生活。

郑板桥年幼时便展露出了非凡的才华,而且早早立志,19岁便中了秀才。

然而,自此以后,他便屡遭打击,直到44岁才中了进士。

为了生计,他曾到扬州卖字画,却无人赏识。穷困潦倒的日子里,他的父亲穷病而死,儿子也饥饿而死,人生不可谓不悲惨。

但是,灰暗的生活并没有给郑板桥的凛凛风骨染上尘灰。

直到50岁时,他终于谋到了个小小的芝麻官——范县县令兼署小县朝城。

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且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乾隆十一年,郑板桥调任潍县。同年,山东发生大饥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郑板桥主持赈灾,不仅开仓赈货,还借着修筑城墙、疏浚护城河,以工代赈,召集流民用劳力换取食物。到了秋天,又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数。

郑板桥在潍县做了7年的县令,真正做到了“得志则泽加于民”。

他在任期间,吏治清明,体恤民众,改革了很多弊政,从法令和措施上维护平民和小商贩的利益,当时人赞他管理下的潍县,“无留积,亦无冤民”。

但这样的郑板桥与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他曾在给有人于敏中的赠诗中这样写道,“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他还曾书赠山东包巡抚一幅墨竹,暗含了对某些高官不关心人民疾苦的讥讽,诗曰:

衙斋卧昕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的行为触犯了豪绅巨贾的利益,语言上更是得罪了不少同僚和上司。

于是,在61岁潍县再次遇灾需要救助时,那些对他虎视眈眈的人,联合诬告他擅自开仓赈济、贪污公款,郑板桥也因此被罢官。

在郑板桥离开潍县时,除了书籍铺盖,没有带走任何东西。据说,他出发的当天,城内万人空巷,“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甚至还为他建立了生祠。

郑板桥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潍县的乡绅、士人和百姓,留下这四句诗,自嘲要回到家乡专心画竹了。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乌纱,即乌纱帽,是当官的标志。

囊橐(náng tuó),是一种口袋,“萧萧”则是形容它的空空荡荡。

在面对污浊的官场与不公的待遇时,诗人扔掉了乌纱帽,弃官而去。

人人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郑板桥却是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他爱画竹,也爱在诗中写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写出了竹子的坚韧刚毅;“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写出了竹子的贞洁自守。

他在《郑桥桥集·题画竹》中说:

盖竹之体,瘦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千霄,有似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

而在这首诗中,他别出心裁地将画中的竹子与渔父的钓竿合二为一,也将傲然的风骨与隐逸的潇洒融为了一体。

短短四句,读来虽有潇洒之态,但“萧萧、寒、清瘦、秋风”等词又从字面上传达了一种萧索凄冷之感,暗合落寞的心境。

最明智通达的辞职信

买条黄牛学种田,结间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

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

世间万事都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

——明·刘基《辞职自遣》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

对于开国功臣来说,伴君更是一项危险系数极高的工作。

历朝历代,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之后,兔死狗烹的故事便开始轮番上演了。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不久便诛杀了兵仙韩信,但相比起朱元璋,却算得上心慈手软了。

朱元璋打下江山后,一次性封赏了36位功臣,这些人后来大部分都因罪被诛,爵位也一并去除。

或许是看透了朱元璋不可共富贵的性情,洪武三年,刘伯温便早早地写好了“辞职信”,乞望得以善终。

他的这首诗文字浅白,没有任何典故与生僻字,与其他诗词作品大为不同。

诗中,他不仅给了一个冠冕堂皇的辞职理由,更规划好了辞职后的生活:

一生奔波,想来已经时日无多,希望能归隐田园,在山林之中过一段安逸的生活。

离职以后,便买一头黄牛,盖一间茅屋,学学种田,过一过写诗喝酒的神仙日子。

然而,结尾一句“老了文章不值钱”,调侃之中却隐隐透露出几分无奈与不甘。

刘伯温回到家乡以后,确实和他说的一样,隐形韬迹,每天喝喝酒、下下棋,再也不提以往的辉煌。

但即使如此,他依旧未曾善终。

归隐山林不久,曾经被他贬斥过的胡惟庸便当上了中书省参知政事。胡惟庸寻机在朱元璋面前诽谤刘伯温,朱元璋下令取消了刘伯温的俸禄,并移交文书通知了他。

问听噩耗,刘伯温心有不安,回到京城上书谢罪。朱元璋见他态度诚恳,便没有继续深究。

洪武八年,身负诚意伯爵位的刘伯温参加了元旦的早朝,不久后便感染了风寒。

闻讯后,朱元璋带着胡惟庸和御医前去探望。吃了御医开的药方后,刘伯温的身体每况愈下。

他曾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疑虑,朱元璋却只是轻描淡写地抚慰了几句。

三月下旬,刘伯温的身体已经无法自由活动了,才终于被批准还乡。

回到老家,他拒绝治疗,不久后便去世了。

刘伯温之死在历史上一直是个谜,是真的病逝,还是朱元璋或胡惟庸下毒,至今没有定论。

不过他死后没几年,胡惟庸也获罪身死,一大批功臣也随之获罪。

世人常说,“最是无情帝王家”。

能共患难的人,未必能同富贵,人性的复杂往往超出想象。

刘伯温这首蕴含了大智慧的“辞职”诗,也只给他带来了几年的平静与安宁,实在令人唏嘘。

作者:林家清欢,谢绝搬运和抄袭,敬请理解。

【注】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更多文章

  •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有多怪诞?为自己选了墓“邻居”?

    历史解密编辑:宝宝爱我标签:墓地,风水,郑板桥,扬州市,大运河,扬州八怪,中国文物,中国世界遗产

    提起郑板桥,我们都知道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为人随性率直,甚至有些怪诞。有一次他专门给表弟写信。提出要购买一块墓地,特别的是这块墓地上已经有了一座无主孤坟。郑板桥是知道这件事情的,但他却还是想要买下它,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郑板桥表弟家的庄园,有一块土地,论起地理位置确实不错。可不巧的是上面有一座

  • 袁枚与郑板桥:红桥修禊写诗唱和的忘年交,惺惺相惜或文人相轻?

    历史解密编辑:林家清欢标签:袁枚,郑虔,修禊,郑燮,诗人,清朝,郑板桥,王羲之,散文家,千古名句

    “禊”者,古代春、秋两季为祈福和禳除灾疠而举行的祭祀。这种古老的仪式源于周代,一般是在农历三月上旬“巳日”这一天。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取涤旧荡新之义,借以除灾去邪,称作“祓禊”;而文人相约饮酒赋诗、谈玄论理的集会,则称为“修禊”。历史上最有名的两个修禊地,当属兰亭和红桥。兰亭修禊的召集人,是东

  • 糊涂县令郑板桥:乡人状告和尚与尼姑有私,审判结果令人大跌眼镜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郑板桥,尼姑,糊涂县令郑板桥,寺院,和尚

    糊涂县令郑板桥:乡人状告和尚与尼姑有私,审判结果令人大跌眼镜相信大家都知道郑板桥的名字,然而,我们所知道的大多是郑板桥的画和诗词。其实郑板桥也做过官,虽然只是小小的县令。从郑板桥的作画风格可以看出,郑板桥有着高风亮节的品质,因为他一生画的只有三种肥西,分别是兰花、竹子和石头。同时,郑板桥还被列入扬州

  • 山东手造|潍坊:非遗传承人在铜器上“临摹”郑板桥字画 千锤百炼“秀”出真功夫

    历史解密编辑:闪电新闻标签:郑板桥,潍坊,魏伟,年画,非遗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18日讯潍县砸铜作为潍坊代表性非遗项目,距今已有几百年的传承历史。为保护和弘扬非遗技艺,潍坊专门打造了东亚锤铜技艺文化交流中心,助力“东亚文化之都”创建。8月18日,记者来到东亚锤铜技艺文化交流中心,看到潍县砸铜技艺传承人魏伟正在专心打造铜器。他告诉记者,潍县砸铜技艺主要是利用金

  • 郑燮「郑板桥书润格」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郑燮,兰竹,清朝,画家,郑板桥,黄庭坚,书法家,书法作品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郑板桥早年学书相当刻苦,写众家字体均能神似,但终觉不足。有一次,他竟在妻子的背上划来划去,揣摩字的笔画和结构。妻子不耐烦了,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划什么?”这无意间说出的一语双关的话,使板桥恍然有悟:不能老在别人的体格上“规规效法”,只有在个人感悟的

  • 【国学】山东民间传说:郑板桥“难得糊涂”,是指一道菜或一锅粥

    历史解密编辑:年之父标签:郑板桥,难得糊涂,乾隆,民间传说,板桥

    难得糊涂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郑板桥游历莒州(今莒县),行至莒北碁山西山旺时,当地王员外大摆筵宴、给予款待。王员外久闻板桥大名,于是,就在宴席上了当地最有名的“糊涂菜”。所谓“糊涂菜”,就是先用面糊把鸡、鱼、肉或其他菜包裹起来,然后用小火慢慢油炸至表面金黄。因为此菜上桌时,外形像老虎头,故称

  • 郑板桥:我画竹子,只有一个秘诀...

    历史解密编辑:三生标签:郑板桥,竹子,窗纸,竹影

    他,一生爱竹画竹,画出了竹的精神,画出了一个竹的世界,传之后人,可谓流芳百世,启迪来者。郑燮画竹因喜欢竹之气节,有题画竹句“屈大夫之清风,卫武公之懿德”。他画竹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他的特异之处还在于他作画全然体现了“书画同源”理念,可谓“一笔书,一笔画”。他画得的

  • 这次不抱奖牌睡觉!马宁晒执法亚冠决赛照片:套用郑板桥诗句自勉

    历史解密编辑:西西职场说标签:亚冠,郑板桥,裁判组,浦和红钻,马宁(足球裁判)

    北京时间5月6日,执法完亚冠决赛次回合比赛之后,马宁在社媒晒出了自己执法亚冠决赛的奖牌,同时借用清朝诗人郑燮(郑板桥)的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不负初梦奋进中!”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虽然新赛季在中超赛场亮相的机会不多,但马宁主要的任务还是放在国际赛场。去年未能在世界

  • 一和尚向郑板桥求对联,上联:凤来禾下鸟飞去,看完下联尴尬了

    历史解密编辑:明德阅读标签:郑板桥,对联,苏轼,竹石

    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古以来,无论是百姓住宅,还是民间商户,门口两侧以及大门的上方都贴着红底黑字的对联。贴对联是中华民族传承千百年的习俗,根据历史记载,现代人俗称的对联在古代也叫做楹联。它最早的呈现方式就是桃符,人们把吉利的语言以文字形式篆刻的桃木上,悬挂于门的两侧。 在古

  • 清代郑板桥的这首咏物诗,不仅传神洒脱,还极富人生哲理

    历史解密编辑:此生读写伴标签:郑板桥,竹石,诗歌,咏物诗

    文\常清君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常清君导读:在流传至今的古诗词曲中,有相当数量作品的内容是有关“咏物”的,即描写事物题材的。这些咏物古诗词曲,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或以物明理,或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