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枚与郑板桥:红桥修禊写诗唱和的忘年交,惺惺相惜或文人相轻?

袁枚与郑板桥:红桥修禊写诗唱和的忘年交,惺惺相惜或文人相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林家清欢 访问量:584 更新时间:2024/1/7 9:23:38

“禊”者,古代春、秋两季为祈福和禳除灾疠而举行的祭祀。

这种古老的仪式源于周代,一般是在农历三月上旬“巳日”这一天。

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取涤旧荡新之义,借以除灾去邪,称作“祓禊”;而文人相约饮酒赋诗、谈玄论理的集会,则称为“修禊”。

历史上最有名的两个修禊地,当属兰亭和红桥。

兰亭修禊的召集人,是东晋名士、大书法家王羲之,与会者有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水边,做流觞曲水之戏。当日有26人作诗,编成了诗集《兰亭集》,王羲之还乘兴挥毫,题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

红桥,即“虹桥”,今时被称作瘦西湖第一景。康乾年间文人费轩曾写了100多首《梦香词·调寄望江南》,其中一首提到了虹桥:

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产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处处系兰挠。

红桥修禊陆续有三次召集者,分别是诗人王士禛、风流才子孔尚任和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亦称卢雅雨)。

卢雅雨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为官也颇有政绩,且为人正直,“主东南文坛,一时称为海内宗匠”。

他在扬州为官时,多次召集红桥集会,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三日,卢见曾邀集诸名士于倚虹园“虹桥修禊”厅。

卢雅雨作七律四首,各地依韵相和者竟有七千人,最后编辑出的诗集达三百余卷。红桥修禊的美名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事。

后来他又多次举办了修禊,在乾隆二十八年的盛会上,有一对忘年交见了一生中唯一的一面。

他们就是清代著名的诗人郑板桥袁枚

郑板桥本名郑燮,当时已经71岁了,比袁枚大了23岁。

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他出生于书香门第,文采盖世,可惜一生坎坷。他年幼读书、才华出众,“自竖立,不苟同俗”。

可19岁中了秀才后,便一直不第,直到44岁才中了举人,44岁中了进士,50岁才做了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

他在山东范县和潍县做过县令,真正做到了“得志则泽加于民”,却由于正直孤高,不愿逢迎拍马,颇受上司和同僚的排挤。又因为在旱灾之时开仓赈灾,触及了权贵的利益,被迫辞官回了扬州。

袁枚年少有才,12岁中了秀才,24岁二甲第五名中进士,选中翰林院庶吉士。但后来外放担任县令,却多年不得提拔,于是辞官归隐于随园。

袁枚以诗为主,以性灵著名,而郑板桥同样以独具性情名世,又有不少相似经历,自然对他多加青眼。

有一次,人们误传袁枚不幸落马摔死了,郑板桥听到消息十分伤感,还为他哭了一场。

袁枚与郑板桥见面之后,非常感激他的厚爱,于是赋诗《投郑板桥明府》一首以表敬意:

郑虔三绝闻名久,相见邗江意倍欢。 遇晚共怜双鬓短,才难不觉九州宽。 红桥洒影风灯乱,山左官声竹马寒。 底事误传坡老死,费君老泪竟虚弹。

明府,是对县令的尊称。

郑虔是唐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书、画皆精妙,被世人誉为“三绝”。

袁枚赞赏郑板桥和郑虔一样,同样是诗书画三绝,尤其以画闻名。但又忍不住感慨,彼此相知恨晚,年纪已经老大。

“误传坡老死”则用的是有人误传苏轼在贵州去世,他的好友范景仁在许昌听说后大哭了一场的典故。袁枚借史事述说了郑板桥对自己的深情,表达了感激之情。

郑板桥读后也颇为感动,回赠了《赠袁枚》诗一首:

晨星断雁几文人,错落江河湖海滨。 抹去春秋自花实,逼来霜雪更枯筠。 女称绝色邻夸艳,君有奇才我不贫。 不买明珠买明镜,爱他光怪是先秦。

郑板桥开篇便将天下的文人才子比作光彩夺目的晨星,但他们也像离群的孤雁,流离在五湖四海。

而袁枚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就像春华秋实,既有华丽的文辞,也有发人深省的内涵。

虽然宦途沉浮、人生坎坷,却显得更加坚韧顽强和出类拔萃,就像历尽风雨摧残的翠竹,气节凛然。

表面上看,这两首诗是互相唱和,彼此吹捧。

但细细品读郑板桥这首诗的后两联,却非常值得玩味。

“女称绝色邻夸艳”和“不买明珠买明镜”乍读找不到什么典故,令人费解。

但结合两人一些不那么“正统”的爱好,似乎也可以冒昧揣测一二。

袁枚退居随园后,广收女弟子,园中最多的时候有四五十名女子。

这样一理解“女”句,“君有奇才”忽然多了几分戏谑之意。

而“我不贫”,似乎在说:有了你这么“有才”的朋友,我的精神生活多了很多乐趣。

“不买明珠买明镜,爱他光怪是先秦”,表面意思是不喜欢置办明珠,却偏爱明镜,因为我有着先秦时奇奇怪怪的爱好。

“先秦”又是什么典故呢?

郑板桥在他的《板桥自叙》中,曾这样写道:

酷嗜山水,又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

他一生养过多个男宠,“不废声色,所得润笔钱随手辄尽”,卖画所得的钱都为了美男子挥霍一空了。

只是郑板桥也很清醒,“自知老且丑,此辈利吾金而来耳”,意思就是知道自己又老又丑,那些人都是为了钱而来。

袁枚回家之后,曾经写文评价郑板桥时,提到了这么一个故事:

板桥多外宠,尝言欲改律文笞臀为笞背,闻者笑之。

这事儿也不是造谣,郑板桥曾在文中亲自感叹过:

刑律中之笞臀,实属不通之极。人身上用刑之处亦多,何必定要责打此处? 夫堆雪之臀、肥鹅之股,为全身最佳最美之处,我见犹怜,此心何忍!人身上何处可打,而必打此臀,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若改笞臀为笞背,当为天下男子馨香而祝之!

所以很明显,诗中用的是先秦分桃的故事。

分桃,也称余桃,韩非子的《韩非子·说难》里和刘向的《说苑》里均有记载。

弥子瑕是卫国的嬖大夫,在卫灵公前很得宠。他曾和卫灵公一起在桃园游玩,他吃到一个很甜的桃子,便把这个没吃完的桃子给了国君。国君说:“爱我忘其口味以啖寡人。”

这个典故与龙阳、断袖、断背的意思差不多,都代指男子相恋。

郑板桥戏谑袁枚广收女弟子,而自己爱好不同,只爱男色。

而袁枚的“闻者笑之”,也不是耻笑。

在明清时期,文人蓄养娈童之事颇为常见,他人也只称其为名士风流。

《随园轶事》中载,袁枚也是同道中人:

先生好男色,如桂官、华官、曹玉田辈,不一而足。而有名金凤者,其最爱也,先生出门必与凤俱。

这种时代风气与个人爱好暂且不提,单说郑板桥和袁枚。

二人诗中对对方颇多赞赏,但实际上,他们到底是惺惺相惜还是文人相轻呢?

袁枚曾在给朋友的书信中,说郑板桥“深于工画,诗非所长”。

对此,郑板桥也在跟朋友交流时做了回应:

至谓板桥不会作诗,我不愿辩;若云深于时文,一“深”字谈何容易,则我岂敢当之。板桥何人,而能领此一深字乎,袁枚之言,雅不愿闻。

袁枚对郑板桥的诗评价不高,郑板桥对对袁枚的志怪笔记小说《子不语》也颇为厌恶,曾措词激烈地批评它“一卷未终,恶心欲呕”:

以此恶札刊而行世,殊令我为袁家才子惜……

两人对彼此都有过赞赏,但也颇多讽喻。他们真实的关系到底如何呢?欢迎讨论。

作者:林家清欢,谢绝搬运和抄袭,敬请理解。

【注】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更多文章

  • 糊涂县令郑板桥:乡人状告和尚与尼姑有私,审判结果令人大跌眼镜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郑板桥,尼姑,糊涂县令郑板桥,寺院,和尚

    糊涂县令郑板桥:乡人状告和尚与尼姑有私,审判结果令人大跌眼镜相信大家都知道郑板桥的名字,然而,我们所知道的大多是郑板桥的画和诗词。其实郑板桥也做过官,虽然只是小小的县令。从郑板桥的作画风格可以看出,郑板桥有着高风亮节的品质,因为他一生画的只有三种肥西,分别是兰花、竹子和石头。同时,郑板桥还被列入扬州

  • 山东手造|潍坊:非遗传承人在铜器上“临摹”郑板桥字画 千锤百炼“秀”出真功夫

    历史解密编辑:闪电新闻标签:郑板桥,潍坊,魏伟,年画,非遗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18日讯潍县砸铜作为潍坊代表性非遗项目,距今已有几百年的传承历史。为保护和弘扬非遗技艺,潍坊专门打造了东亚锤铜技艺文化交流中心,助力“东亚文化之都”创建。8月18日,记者来到东亚锤铜技艺文化交流中心,看到潍县砸铜技艺传承人魏伟正在专心打造铜器。他告诉记者,潍县砸铜技艺主要是利用金

  • 郑燮「郑板桥书润格」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郑燮,兰竹,清朝,画家,郑板桥,黄庭坚,书法家,书法作品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郑板桥早年学书相当刻苦,写众家字体均能神似,但终觉不足。有一次,他竟在妻子的背上划来划去,揣摩字的笔画和结构。妻子不耐烦了,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划什么?”这无意间说出的一语双关的话,使板桥恍然有悟:不能老在别人的体格上“规规效法”,只有在个人感悟的

  • 【国学】山东民间传说:郑板桥“难得糊涂”,是指一道菜或一锅粥

    历史解密编辑:年之父标签:郑板桥,难得糊涂,乾隆,民间传说,板桥

    难得糊涂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郑板桥游历莒州(今莒县),行至莒北碁山西山旺时,当地王员外大摆筵宴、给予款待。王员外久闻板桥大名,于是,就在宴席上了当地最有名的“糊涂菜”。所谓“糊涂菜”,就是先用面糊把鸡、鱼、肉或其他菜包裹起来,然后用小火慢慢油炸至表面金黄。因为此菜上桌时,外形像老虎头,故称

  • 郑板桥:我画竹子,只有一个秘诀...

    历史解密编辑:三生标签:郑板桥,竹子,窗纸,竹影

    他,一生爱竹画竹,画出了竹的精神,画出了一个竹的世界,传之后人,可谓流芳百世,启迪来者。郑燮画竹因喜欢竹之气节,有题画竹句“屈大夫之清风,卫武公之懿德”。他画竹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他的特异之处还在于他作画全然体现了“书画同源”理念,可谓“一笔书,一笔画”。他画得的

  • 这次不抱奖牌睡觉!马宁晒执法亚冠决赛照片:套用郑板桥诗句自勉

    历史解密编辑:西西职场说标签:亚冠,郑板桥,裁判组,浦和红钻,马宁(足球裁判)

    北京时间5月6日,执法完亚冠决赛次回合比赛之后,马宁在社媒晒出了自己执法亚冠决赛的奖牌,同时借用清朝诗人郑燮(郑板桥)的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不负初梦奋进中!”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虽然新赛季在中超赛场亮相的机会不多,但马宁主要的任务还是放在国际赛场。去年未能在世界

  • 一和尚向郑板桥求对联,上联:凤来禾下鸟飞去,看完下联尴尬了

    历史解密编辑:明德阅读标签:郑板桥,对联,苏轼,竹石

    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古以来,无论是百姓住宅,还是民间商户,门口两侧以及大门的上方都贴着红底黑字的对联。贴对联是中华民族传承千百年的习俗,根据历史记载,现代人俗称的对联在古代也叫做楹联。它最早的呈现方式就是桃符,人们把吉利的语言以文字形式篆刻的桃木上,悬挂于门的两侧。 在古

  • 清代郑板桥的这首咏物诗,不仅传神洒脱,还极富人生哲理

    历史解密编辑:此生读写伴标签:郑板桥,竹石,诗歌,咏物诗

    文\常清君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常清君导读:在流传至今的古诗词曲中,有相当数量作品的内容是有关“咏物”的,即描写事物题材的。这些咏物古诗词曲,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或以物明理,或写物

  • 民间故事:扬州八怪郑板桥,巧断风流偷情案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白名单标签:山东,乾隆,县令,郑板桥,扬州市,大运河,扬州八怪,民间故事,中国文物,中国世界遗产

    乾隆年间,山东有个姓张的地痞,因调戏寡妇被告到了县衙,县令郑板桥却说他是个大善人,张某闻言大哭:“大人饶了我吧,小人再也不敢了”。郑板桥一生光明磊落,满腹才华,只可惜时运不济,四十四岁才考上进士,又过了几年,才辗转到山东潍县当了个县令。虽然和故居扬州相比,潍县只能算穷乡僻壤,他也只是个芝麻官,但郑板

  • 扬州知府“奉旨上任”要求船只回避,郑板桥不避,他“奉旨罢官”

    历史解密编辑:鲲鹏历史阁标签:郑板桥,知县,扬州,进士,乾隆

    郑板桥,原名郑燮,取自《尚书》燮和天下,意思是天下太平和谐,郑板桥生活在康乾盛世,天下太平,但他却不太平地活着。1753年,扬州府通知:新大人上任,所有船只回避,郑板桥不想回避,便挂上奉旨的旗子。新上任的官老爷要过船,其他船都要回避。郑板桥一听非常生气,吩咐船工照常驶船,不必理会。官船耀武扬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