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电视剧《清平乐》中正色立朝堂的北宋名臣韩琦,为何声名不甚响亮

电视剧《清平乐》中正色立朝堂的北宋名臣韩琦,为何声名不甚响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青林知青 访问量:768 更新时间:2024/3/17 11:48:54

电视剧《清平乐》中正色立朝堂的北宋名臣韩琦,为何声名不甚响亮

韩琦:情绪空缭乱,不是稳重花

北宋一朝是文臣的天堂,但声名显赫之人必是以诗文显天下,这一时代的文臣几乎个个都能诗能词,这同他们步入政坛的经历有关,因为他们都是通过科考入仕,而诗词是必考之科目,特别是在北宋前期所占比例还相当大。

要当官必须先进“作协”,这在宋代大概是个铁则,但有些名臣虽然也混进了“作协”,但诗文水平如后世的乾隆一般,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声名,如富弼,如王曾,比起晏殊范仲淹来,就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了。

韩琦在这点上似乎有些上不上,下不下的感觉,他一生所作诗文也很是不少,光诗就留下近千首,但除了下面这首《点绛唇》,大概没几首值得人们点赞的名作。

电视剧《清平乐》中正色立朝堂的北宋名臣韩琦,为何声名不甚响亮

病起恹恹,画堂花谢添憔悴。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

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

这首小令历代的评价是很高的,其情景交融,词意凄婉,亦花亦人,深情幽韵,由落花而伤春,由伤春而怀人,很是感人,称为宋词中的精品当不为过。

韩琦是北宋名相,他一生出将入相,立两帝,执政三朝,执政中华;封王拜公,功业煊赫,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中,他的戏份很多,可以说是与仁宗相始终的重要角色,而且似乎也是仅次于仁宗的正一号人物。

电视剧《清平乐》中正色立朝堂的北宋名臣韩琦,为何声名不甚响亮

不过,我很长时间以来,对韩琦是没有什么感觉的,甚至是有些负面的,尽管我知道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是个正色立朝的正人君子,但于我来说,一看见他的名字,便立即联想起张元的那首诗,“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

这是一首侮辱性极强的诗,是韩琦在西北同西夏对阵时,惨遭好水川大败后,那为李元昊军师的张元,看着遍地宋军尸体时写下的歪诗,洋洋自得,遂写这首诗,极尽讽刺之能事,这也许是韩琦心中永远的痛。

大宋朝自太祖赵匡胤后,实行的重文轻武国策,战力是日渐孱弱,加上河西马场的丢失,同彪悍的西夏人对阵已是有些力不从心了,在对西北的防御中,主帅夏竦和副帅范仲淹是主张扎寨固守的,而年轻气盛的宋仁宗及京是副帅之一的韩琦则是主张进攻的。

电视剧《清平乐》中正色立朝堂的北宋名臣韩琦,为何声名不甚响亮

尽管后世,甚至当时,人们并没有将战败的责任让韩琦承担,因为很大程度上是主将任福的骄纵轻敌所致,但却也因张元的这首诗,无形中使韩琦成为败军之将的代名词,当然,那夏竦也是跟着躺枪了。

韩琦是相州安阳人,字稚圭,自号赣叟,为世代官宦之家,但他是其父在知泉州时与家中婢女所生,所以,他在家中的地们应该不是很高。

四岁时父亲离世,雪上加霜使得他更觉孤单,他是由兄长们抚养长大,尽管如此但韩琦却是个奇才,不仅学习刻苦,且“端重寡言”不喜嬉戏,经史子集多有涉猎,学问过人。

电视剧《清平乐》中正色立朝堂的北宋名臣韩琦,为何声名不甚响亮

果然,弱冠之年他参加科举考试便得探花,通判淄州,其后便一路得到升迁,官运亨通,成为朝堂上前途无量的年轻官员,受到皇帝及当时执政的太后刘娥的青睐。

他性情耿直,敢言直谏,是妥妥的愤青一枚,在任左司谏时,曾一纸弹劾,将四位宰执拉于马下,即历史上有名的“片纸落去四宰执”,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在朝野颇负盛名,可以说这时的韩琦堪称后进新锐的代表人物,仁宗皇帝也暗自将其纳为心腹。

时值西北李元昊作乱,韩琦作为夏竦的副手,同范仲淹一起,去边地抵御那凶悍的西夏人,他根据当时边军的糜烂以及制度上的缺陷,向皇帝上书了很多有建设性的看法,当时的宰辅王曾就言道,“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

电视剧《清平乐》中正色立朝堂的北宋名臣韩琦,为何声名不甚响亮

但由于大宋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所限,很多问题都未能得到根本的解决,以至于在对阵西夏的三次主要战役中,三战皆北,最后依然是以钱帛买安宁,对西夏一直采取守势,这西夏是直到更为强大的蒙古人崛起后,才将其灭国。

韩琦真是有些不值,因张元的那首诗而担了罪名,要说他在对外御敌上没有太多的出彩之处,却也没有冤枉他,不过,在对内方面,无论是外放还是在朝堂之上,他可圈可点之处还是很多的。

在外放巴蜀作安抚使时,正好发生了饥荒,特别是我们当时的广元,当时叫利州,尤为严重,韩琦多方协调,处置妥当,抚慰灾民,使得四川不致民变而安稳,为此而迁陕西安抚使,也正是他在陕西的经历,仁宗才将其放置在对西夏作战的前线。

电视剧《清平乐》中正色立朝堂的北宋名臣韩琦,为何声名不甚响亮

韩琦真正进入中枢是在他48岁之际,他担任枢密使,成为全国武装力量最高领导,同时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集贤殿大学士,掌握了很大的权力,他勤勉自律,任劳任怨,为大宋朝的稳定和发展而作出了贡献,亦可以说,北宋朝的繁荣和富裕,文治昌盛,海河晏清,韩琦功不可没。

然而,作为仁宗所倚重的肱股之臣,我觉得韩琦是有负于仁宗的,原因是他后来支持英宗尊生父为皇考,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濮议之争”,而韩琦是这一事件中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人物。

众所周知,仁宗无子嗣,这在封建王朝中可谓是最让人担忧之事,为此只好收了个宗室子为继,名叫赵曙,即后来的宋英宗,及赵曙即位后,其生父已死,于是,这赵曙便想抬高其生父的名分,尊其为“皇考”,就如同后来明朝时的“大礼仪之争”一样。

电视剧《清平乐》中正色立朝堂的北宋名臣韩琦,为何声名不甚响亮

这个事情应该是没有对错和结论的,只是名义之争,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然而,在古代,这是正名之争,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是也,天地间,只此为大,所以,这事当时在朝堂上是掀起了轩然大波。

赵曙的动议使得朝臣立即分为两大阵营,都有道理,但于我来看,你赵曙是被仁宗收养才有了这皇位,生前父皇、儿臣的叫得个亲热,人家一死就打“翻天印”,不认这个“秤”了,实在是有忘恩负义之嫌,且破坏了既定的社会伦理道德秩序,也势必会给朝局带来不安定的因素。

但是,正是这时任宰相的韩琦支持,这历时18个月的“濮议之争”,以英宗的胜利而告终,过程虽无明代那直接百余位大臣拖到金水桥上打板子般的惨烈,却也将朝臣分为朋党,其离心力渐次增加是必然之结果。

电视剧《清平乐》中正色立朝堂的北宋名臣韩琦,为何声名不甚响亮

想这韩琦虽历经三朝,但他一生最辉煌之时却是在仁宗朝,他只比赵祯大两岁,二人既是君臣,又是兄弟,他是赵祯一手提拔起来并一生信任有加,为何赵祯一死,他便行如此之事,真真地让人想不通啊。

依他的性情,是一位敢于直言,不畏强权,不怕丢官的直臣,他积极参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力主去“三冗”,革除积弊;但却又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急先锋,几乎王安石所有的新政,皆是他抨击的对象,与他年轻时激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

一春情绪空缭乱,不是天生稳重花。

这是他的一首《柳絮》诗,通过对柳絮漂浮不定的意象来描述其轻薄浮躁的特性,我觉得,这无意间的感叹,似乎又契合了他后期的作为,只是我不愿将其臆测为是依附新皇而作出的有违本心之举。

电视剧《清平乐》中正色立朝堂的北宋名臣韩琦,为何声名不甚响亮

韩琦68岁于神宗朝时离世,他一生在仁宗和英宗两朝为栋梁臣,死后宋神宗赵顼大恸,罢朝三日以悼,立“两朝顾命定策元勋”碑以记,赐谥号“忠献”并配享英宗庙庭,其荣耀少有人能比。亦是皇室对他的盖棺定论,只是不知九泉下他同仁宗相见,是否有些羞愧之感。

久浸官场,韩琦最终活成了他初入仕时最反感的那帮明哲保身的官僚样子,很多原来与他共进退的知己也渐行渐远,有的甚至反目成仇,比如那曾经的战友富弼与他绝交,老死不相往来,他死后连葬礼也拒绝参加,这也说明大家对他的看法。

尽管有人说他是一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却不这么看,韩琦由锐意进取到老成守旧,是他的经历使然,他经历过太多的争斗,改革与守成之争,同僚间势同水火,但他却是出于公心,至少皇家是这样认为的。

电视剧《清平乐》中正色立朝堂的北宋名臣韩琦,为何声名不甚响亮

他为相十载,历三朝,既有在朝中辅佐君王的声名,亦有在地方十数年不错的政绩,他的出发点始终是站在官家的立场上来决定自己的言行,虽然有被后人诟病之处,但却为北宋一朝的稳定和昌盛倾尽了全力。

在北宋“朝迁清明,天下乐业”的赞誉中,自是有着他辛勤的努力,他缺少的就是没有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没有几篇让人眼睛一亮的千古文章,遂使得后世对这位可以说是北宋朝“最成功的宰相”了解不多,实为可惜。

电视剧《清平乐》中正色立朝堂的北宋名臣韩琦,为何声名不甚响亮

标签: 韩琦范仲淹清平乐富弼宰相

更多文章

  • 北宋名相-韩琦,从自信霸道到骄横妄为,强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韩琦,宰相,宋仁宗,宋神宗,范仲淹,宋英宗,北宋名相,宋朝

    韩琦一、韩琦公元1008年,韩琦出生,河南省安阳市人。四岁时,韩琦的父亲韩国华病逝,他由几位兄长抚养成人。史载,韩琦容貌俊美,端重寡言,极具才干。韩琦二、尽在掌控公元1027年,19岁的韩琦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临近交卷时,悲剧发生。桌案上的墨汁被打翻,整份考卷顿时变为废纸。旁边的人都吓呆了,以为马上就

  • 有名无实的宰相韩琦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韩琦,宰相,仁宗,英宗,皇帝,富弼,宋仁宗,宋朝

    韩琦可谓是北宋政坛不倒翁三朝宰相,可以说是北宋一朝最成功的宰相之一了。神宗皇帝评价他是“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说白了就是“表彰”韩琦确定英宗一脉的帝系。并把英宗他爹的排位送进太庙吃冷猪肉。至于其他的功绩真的看不到韩琦有什么功劳。可以说仁宗朝的重臣韩琦,终究是负了仁宗,负了大宋,那句““东华门外以状元唱

  • 富弼、司马光、朱熹、王夫之,为何都批评宋神宗熙河开边的壮举?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司马光,朱熹,王夫之,宋神宗,富弼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八月,八十岁的三朝元老富弼去世。去世前,富弼“手封遗奏”,让儿子上呈朝廷。富弼在遗表中富弼“条陈时政之失”,再次批评了王安石的变法,更对宋神宗大力倡导的“熙河开边”表示担忧。“天地至仁,宁与羌夷校曲直胜负?愿归其侵地,休兵息民,使关、陕之间,稍遂生理。兼陕西再团保甲,又葺

  • “拆屋定律”在谈判时可占据主动,北宋丞相富弼,就曾吃过它的亏

    历史解密编辑:哪吒剪影标签:富弼,皇帝,丞相,辽国,宋朝,辽兴宗,拆屋定律

    古往今来,在各国使者进行谈判时,往往会利用一个特殊的定律,即“拆屋定律”,因为它在谈判过程中会具有奇效。拆屋定律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拆屋定律”又被称作是“拆屋顶定律

  • 宋神宗为何变法?北宋遗留问题严重,不变不行,富弼和司马光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宋神宗,司马光,富弼,宋仁宗,王安石,变法

    提起北宋熙宁年间发生的“王安石变法”,我们应该都不会陌生,这次变法的主角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王安石。然而,王安石只是变法中的一个执行者,幕后真正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人则是宋神宗赵顼。宋神宗赵顼是北宋王朝的第六位皇帝,根据《宋史·神宗本纪》一书中记载:“赵顼出生的当天,宫里突然出现了一群一群的老鼠,群鼠吐

  • 与范仲淹相同,富弼如何文定朝堂,武御外敌

    历史解密编辑:静颖讲故事标签:范仲淹,富弼,宰相,宋仁宗,宋朝

    前言叶清臣曾赞曰:今辅翊之臣,抱忠义之深者,莫如富弼。富弼是宋仁宗统治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在当时他通过科举考试成功进入朝堂为官,先后担任过监丞、直集贤院等官职。庆历二年,他奉皇帝之命出使辽国,要知道在当时辽国与宋朝关系极为复杂,若是辽朝一时兴起,那么富弼将会面临生命的威胁。但他仍然不畏惧,甚至为了国家

  • 富弼的庆历新政带来了什么影响?范仲淹玉侠给出了什么计策?

    历史解密编辑:无声告白PLUS标签:富弼,仁宗,西夏,宋军,元昊,诗人,乐器,宋朝,范仲淹,庆历新政,内阁首辅

    边关危机期间,富弼积极为西方事务献计献策,但他的意见大多没有被采纳。尤其是他关于练兵、防寇的建议,似乎并没有得到仁宗的认可。富弼曾坦言:“景佑元年,尝文数,《阅将》上有一篇文章道出了原委,没看到,被拒为空白石板。”《论西夏八事奏》中,富弼封杀西夏使节、赏赐对朝廷有功之人的举措不无道理,同时也表达了他

  • 清平乐:富弼做过什么,被晏殊看中做女婿,死后还让神宗辍朝3天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晏殊,富弼,范仲淹,宋神宗,王安石变法,王安石

    清平乐 富弼近日热播剧《清平乐》中,最帅“女婿”富弼的出场引得观众好评如潮,除此之外,他还有“洛阳才子”、“北宋外交大使”的美称。那么历史上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一、富弼及其生活的年代富弼,字彦国,河南洛阳人,生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卒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

  • 与辽通好策略, 富弼两次出使契丹, 对其产生新认识

    历史解密编辑:小吴体育记标签:富弼,契丹,西夏,宋廷,神宗,辽通,王安石,官宦世家

    熙宁七年(1074)二月,神宗大举备边,令王韶率兵执行开拓熙河策略,在此期间,出于对强辽的忌惮,神宗在与王安石讨论边事时数次流露出对辽的忧虑。适逢契丹将遣泛使萧禧来,不清楚辽此次遣使目的的神宗担忧的问王安石:若契丹坚持索要属地该如何应对?王安石回答道:不需要强争,遣使与其晓之以理即可。而神宗“又叹要

  • 北宋与辽之间的关系变化?富弼步入仕途后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承承故事汇标签:富弼,仁宗,庆历,北宋,范仲淹,欧阳修,周世宗,官宦世家

    自北宋建立一直到宋太祖末年以前的宋辽之间,是一种偶有边境局部冲突,又无官方交往,但允许民间进行边境贸易的特殊关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开宝元年(974),辽向宋致书言:“两朝初无嫌隙,若交驰一介之使,显布二君之心,用息疲民,长为邻国,不亦修哉”,表达了修好意愿。从此,两朝之间互相遣使往来,建立起正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