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与辽之间的关系变化?富弼步入仕途后是怎样的?

北宋与辽之间的关系变化?富弼步入仕途后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承承故事汇 访问量:3769 更新时间:2024/1/17 3:19:25

自北宋建立一直到宋太祖末年以前的宋辽之间,是一种偶有边境局部冲突,又无官方交往,但允许民间进行边境贸易的特殊关系。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开宝元年(974),辽向宋致书言:“两朝初无嫌隙,若交驰一介之使,显布二君之心,用息疲民,长为邻国,不亦修哉”,表达了修好意愿。从此,两朝之间互相遣使往来,建立起正式的往来关系。

然而和平通好的局面仅维持了数十年。景德元年(1004),辽圣宗耶律隆绪与其母萧太后打着收复瓦桥关的旗号举兵南下,宋真宗被迫北上亲征。双方势均力敌、僵持不下,为避免战败,辽方提出议和。最终宋辽协定以白沟河为界,且北宋每年给予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是为“澶渊之盟”。

对于宋辽关系的发展,澶渊之盟有着重要的意义,“太祖开万世之基,太宗定四海之难,而和戎戢兵以致太平者真宗也”。澶渊之盟之后,宋辽之间实现了长时期的和平,然而这种局面因为西夏的崛起被暂时打破了。

由于宋夏交战,为辽趁机从中渔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契丹以兵压境,欲复周世宗所取关南之地,腾书中国,其言周世宗曰‘人神共怒,社稷不延’”。辽乘宋兵败之际对宋进行讹诈,扬言要收回周世宗当年收复的关南之地,并聚兵幽、蓟,对北宋进行军事恫吓。自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之间首次发生了大规模的军事对峙。

自真宗时期以来,宋、辽双方之间总体上保持着平稳的和平关系。伴随着西夏的强大,宋夏交恶,辽开始在两者之间斡旋,宋、辽双边关系转变为宋、辽、夏之间的三边关系。三方之间既相互协作、又相互对抗,既斗争又联合,成为北宋中期这一段时期与周边政权的主要特征。

富弼生平

富弼,原名富皋,字彦国,河南洛阳人。富氏的祖籍应在山东,“其先出于周大夫富辰之后”,五代时为躲避战乱,其高祖富璘自齐(今山东省济南市)徙居于汴(今河南省开封市),曾祖富处谦又迁至洛(今河南省洛阳市),遂落籍。

步入仕途

富弼从小学习就十分用功。富弼学习之勤苦程度,连苦行僧都不禁叹服,也正是这股刻苦的精神,为他之后步入政坛打下了基础。天圣五年(1027),富弼到京师应礼部试,未中。

两年后,仁宗再置制举考试,范仲淹劝告富弼:“子之才非常流,宜应是诏”。富弼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应试制举,并于天圣八年(1030)七月以茂才异等及第,任将作监丞、知河南府长水县,由此踏入仕途。九月,富弼签书河阳(今河南孟州)节度判官事。天圣九年(1031)九月,其父富言因病逝世,富弼护送其父骨灰于洛阳守丧。当时钱惟演、欧阳修等人接连到洛阳为官,以富弼、欧阳修、梅臣等人为主的洛阳文人集团形成。

景祐元年(1034),富弼任通判绛州(今山西新绛)。当时天下久安,边备废弛,富弼上书言四事,即阅将、募兵、救荒、弥寇,均未被仁宗采纳。景祐四年(1037),富弼自绛州回到京师,应试馆职。富弼不擅长作赋,朝廷特令让他以策论为试,由此成为定例,“制科不试诗赋,自富公始”。五月,仁宗授富弼为太子中丞、直集贤院。同年王曾罢相位判郓州(今山东东平),富弼亦跟随王曾,担任郓州通判。

官居高位

宝元元年(1038),李元昊在西北建立西夏政权,屡次侵扰北宋。次年九月,富弼向朝廷上《论西夏八事奏》,就解决西夏问题提出了用人、练兵等方面的主张,“书奏,中外服其切中实务”。“议者以为有宰相气”,是年仁宗召还富弼为开封府推官,知谏院。

康定元年(1040),经过长期的准备与谋划,李元昊向北宋发起了大规模的军事入侵,宋夏陕西之战由此展开。由于边备废弛,宋军三战三败。庆历二年(1042)三月,辽趁宋军战败之际趁火打劫,谴归义节度使萧英、翰林学士刘六符以重兵压境威胁北宋以索求关南地。此后富弼两次使辽,坚拒割地、据理力争,凭借过人的胆识与外交智慧与辽再订合约。

庆历三年(1043),仁宗授富弼为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富弼以“足膝疮肿,未任朝见”为由屡次推辞不受。后改迁为资政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富弼依旧辞官不受,见富弼意志坚定,仁宗只得收回成命。庆历三年(1043)八月,富弼任枢密副使,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与范仲淹各自呈上当世要务十余条,共同主持庆历新政。

地方为官庆历新政的推行由于触犯了封建保守势力的既得利益,朝廷之中谗言四起,污蔑范、富欲谋权行废立之事。处于“朋党“之论的压力下,富弼十分恐惧,“如坐燃薪之上,自亦不敢安于其位”。于是富弼因保州军乱出知河北宣抚,范仲淹亦到河东、陕西两路宣抚,二人避之于外,庆历新政宣告失败。

庆历五年(1045),富弼为河北诸州宣抚使。右正言钱明逸污蔑富弼、范仲淹裹挟朋党扰乱朝纲,仁宗听信谗言,降诏罢免范仲淹与富弼。富弼出为京东西路安抚使、知郓州,范仲淹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欧阳修、韩琦曾分别上书替富、范等求情,疏奏未报。因石介诈死一事,富弼遭夏竦污蔑内应契丹谋反,富弼罢安抚使之位。

庆历七年(1047)五月,富弼为京东东路安抚使、知青州。皇祐元年(1049)七月,加资政殿大学士。皇祐二年(1050)九月,任礼部侍郎;十一月,以其母久违故里,富弼徙知郑州,次年又徙蔡州(今河南汝阳县)。皇祐五年(1053)八月,富弼以二府旧臣的身份迁礼部侍郎,加观文殿学士、知河阳。至和二年(1055)二月,任宣徽南院使、判并州(今山西太原)、兼河东路经略安抚使。

更多文章

  • 范仲淹替有罪大臣说情,富弼想不通,后来心服:范仲淹,圣人啊!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迷路了标签:范仲淹,富弼,宰相,宋仁宗,皇上,吕夷简

    范仲淹是文武全才,他在陕西做边帅时,抗击西夏多年,很得人心,后来接替吕夷简当了宰相,很得宋仁宗信任。但范仲淹很有谋略,处理政务有他自己的特点。从下面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一斑。在他担任宰相时期,宋朝因为连年对西夏战争,又对契丹增加了贡奉,朝廷国库空虚,对老百姓征敛更加繁重,以便引发多地叛乱。有的地方官员

  • 北宋富弼:30岁才结婚,人称北宋最帅女婿,背后故事令人啼笑皆非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富弼,范仲淹,宰相,宋仁宗,吕夷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代词人晏殊是历史上有名的神童,十四岁考取功名,仕途顺风顺水,如此传奇的人物,他的女婿也注定不平凡。富弼,就是那位不平凡的女婿。一代名相:富弼在电视剧《清平乐》中,对富弼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刻画,他端庄儒雅,丰神俊朗,一度让观众们对富弼这一角色十分喜爱,亲切的称呼他为“

  • 看富弼如何立足朝堂,得到宋仁宗赏识,赈灾得当成为典范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宋仁宗,富弼,宰相,范仲淹

    《议富弼配享状》中曾有言道:“秉心直谅,操术闳远。历事三世,计安宗社。熙宁访落,眷遇特隆。菲躬正色,进退以道。爱君之志,虽没不忘。”如这段文字中所评价的那样,富弼绝对是一位真正忠君爱国的国家栋梁。自从他进入朝堂为官之后,他便兢兢业业地为国家服务,先后历经过三任皇帝,可谓是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所幸

  • 宋代宰相富弼写字条走后门,因字迹漂亮被保留,后来卖了462万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富弼,宰相,范仲淹,宋仁宗,清官

    宋朝某宰相认为自己“写了字条打算走后门”一事难以启齿,并嘱咐别人阅后即焚,岂料对方忘了损毁而流传至今,成为卖了“462万”的宝贵文化财富!被拍卖出高价的《儿子帖》,字迹优美内容有趣这封“走后门”的书信被我们现代人称之为《儿子帖》,曾和宋代其他珍贵文物一起流失在海外,直到1996年才回归国土。2005

  • 《千家诗》76《夏日登车盖亭》蔡确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夏日登车盖亭,千家诗,王维,蔡确,处士

    夏日登车盖亭蔡确(北宋)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译文纸围屏风石作枕头,卧在竹床多么清凉,久举书卷手已疲累,抛书一旁渐入悠长梦乡。醒来后不觉独自微笑,把世事细细思量,忽听几声清亮的渔笛回旋在沧浪水上。注释⑴车盖亭:在湖北安陆西北。⑵书:蔡确诗有“卧展柴桑处士诗”

  • 结党营宋(二六)元丰改制后,宋神宗为什么让次相蔡确主宰朝廷?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蔡确,元丰,宰相,宋朝,唐朝,宋神宗,结党营,王安石

    宋神宗时期的变法经过了两个主要阶段,一个是熙宁年间王安石牵头的熙宁变法,另一个便是在元丰年间他自己主导的元丰改制。元丰改制对整个宋朝的影响极大,改变了宋朝初年赵匡胤和赵光义为限制宰相权力为设计的制衡格局,加强了朝廷的中央集权,也成为此后两百余年宋朝制度的根本。在这次改制中出现了个奇怪的现象,改制后拜

  • 宋代宰相韩缜,史书上没留下功绩,文坛上留下一首千古绝唱

    历史解密编辑:真游泳的猫标签:韩缜,宰相,宋神宗,史书

    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历史上的好诗词璨若星河,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声的诗人都非常了不起。只不过,网友们对很多古代诗人不太熟悉,缺乏了解的机会。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诗词的读书人。记得关注我哦。今天我和朋友们聊聊宋代宰相韩缜,史书上没留下功绩,文坛上留下一首千古绝唱!先来看看韩缜的家庭出身。就算环顾整

  • 【地图科普】补绘北宋吕大防《长安图》

    历史解密编辑:古地图数字博物馆标签:石刻,补绘,诗人,宋朝,唐朝,吕大防,长安图,王树声,地图科普,唐宋八大家

    王树声团队所补绘的北宋吕大防《长安图》(局部,不含题记)。图最上部的“补绘宋吕大防长安图”九个字为吴良镛先生题写。图中深色部分为遗存的原碑残片和拓片,浅色部分为补绘内容。图的最下部为城外的山水。资料照片唐代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面积达84平方千米,比同期的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

  • 北宋名相吕大防的成都印迹

    历史解密编辑:华西都市报标签:吕大防,宋仁宗,太守,杜甫,宋神宗,宋英宗

    吕大防《示问帖》。吕大防曾对成都合江亭进行重建。□贾登荣吕大防(公元1027年-1097年),字微仲,京兆府蓝田(今陕西蓝田)人。《宋史·吕大防传》介绍他说:“身长七尺,眉目秀发,声音如钟。自少持重,无嗜好。”查看吕大防生平不难发现,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曾先后在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等四朝

  • 名臣之后—“睢阳少年”范纯仁,在宋朝的官场中跌宕起伏

    历史解密编辑:乐观探历史标签:韩琦,宰相,英宗,宋朝,唐朝,范纯仁,宋仁宗,范仲淹,散文家,官宦世家,唐宋八大家

    范纯仁(公元1027—1101年),字尧夫,北宋著名政Z家、文学家范仲淹之次子,是北宋中后期政坛上一位誊老重臣。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仕宦历程长达五十余年,一生遵奉儒学“内圣外王”这一崇高理想,勤政爱民,忠直敢言,公忠体国,宽厚仁恕,并积极通过自身努力试图抚平激烈的党争,在北宋中后期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