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嗣在杨家将中是杨业的第七个儿子,在故事中被称为杨七郎。他从北汉时代就开始随杨业征战,后来又跟着父亲加入宋朝,立下赫赫战功。他在幽州力杀四门,吓得辽国元帅韩延寿心惊胆战,展现出了杨家将的神勇。在金沙滩之战中,因奸臣潘仁美作祟,杨家将战败。杨业拒不投降撞死在李陵碑上,返回求援的杨延嗣也被潘仁美乱箭射死。这样的结局让杨家将的粉丝们悲愤不已,也加大了他们对潘仁美的仇恨。然而历史上的杨七郎并非如此,他既不叫杨延嗣,也不是军队将领。他叫杨延彬,是宋朝的殿直官,并没有实权。
杨嗣是将门世家出身,虽然姓杨,却不是太原杨氏的人,与杨家将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他的哥哥叫做杨信,与杨业的父亲同名,所以很容易搞混。杨业的父亲也叫杨信是麟州刺史,而杨嗣的哥哥杨信则是赵匡胤的心腹,后来官至殿前司都指挥使,受到太祖太宗两朝的重用。
杨嗣是在宋太祖赵匡胤初期从军的,一开始是作为抗辽前线的监军,后来成为领兵将领与杨延昭等人配合作战。由于高梁河之战和雍熙北伐的两连败,在宋太宗赵光义时期宋军染上了恐辽症,抗辽前线被辽军打得苦不堪言。杨嗣在这种情况下发挥了自己擅于使用骑兵的特点,专门训练了一支骑兵部队与辽国骑兵争锋,成功的遏制了辽国骑兵南下抢劫的势头。他的巅峰时期是在保州作战期间,他出任保州团练使,而杨延昭出任保州刺史。两人联合作战,打出了"二杨退辽"的经典战役,让宋军抗辽士气为之一振。
当时辽国大军南侵,宋军士气低落,作战意志薄弱,抗辽防线岌岌可危。杨嗣与杨延昭子啊保州战线上连续设伏,多次击退南下的辽军。辽军以骑兵为主,而杨嗣训练的骑兵竟然能与辽军争锋,这让辽军很不适应。杨嗣的骑兵多次利用机动性包抄辽军身后,打劫马匹和辎重物资,让其无法长期深入作战。经过几次这样的打击后,辽国只能退回北疆,二杨也因此名震天下。宋军中很多将领受到二杨退辽的鼓舞,衰落的斗志重新振奋,使得抗辽战线得以稳定下来。杨嗣与杨延昭也因此而成为忘年之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杨嗣的军事生涯远比杨延昭顺利,其军中地位也比杨延昭高,这得益于他的哥哥杨信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心腹。在赵匡胤进行以"杯酒释兵权"为代表的军事改革中,杨信是少有的支持者。赵匡胤改组禁军后,以殿前司都指挥使为禁军首脑,同时也作为军事改革的核心。之前担任这个职位的,除了晋王赵光义外,其他的将领其实都是反对改革的。因为赵匡胤的改革会削减将领权力,让他们受到文臣的监督。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张琼,他因此而与赵光义、赵普等人发生矛盾冲突,最后被赵匡胤处死。
杨信是张琼的继任者,也是宋朝历史上著名的"哑巴太尉"。当然杨信不是真的哑巴,而是以得病的名义装聋作哑,直到临死前才揭开真相。杨信既是赵光胤的心腹,又在军中声望很高,在军制改革中处于矛盾地位。张琼阳奉阴违,反对军制改革,最终赵匡胤不得不选择杀鸡儆猴。杨信接班后支持军事改革,又不愿意得罪其它奖励,更不想卷入赵光义等人和其它将领的冲突,干脆以哑病进行躲避。可这样一来,他反而更受赵匡胤与赵光义看重,不断加官进爵,成为宋军第一人。直到临死前,赵光义来探病,他才吐露真言。
杨嗣作为杨信的弟弟,又是抗辽前线的大将,地位很不一般。得益于杨信在军中和朝中的地位,杨嗣在边境的声望也很高。但是他很谦虚,从来不以自己的地位作威作福,甚至在官职任命上还主动让给杨延昭。因此在宋真宗时期,杨嗣多次受到重用,同时出任多个重要军队的副都部署职务,地位非常显赫。
就军中地位而言,杨延昭出任高阳关副都部署已经是最大官职。可杨嗣出任副都部署却是常态,而且经常是包含高阳关在内的三州或者四州的副都部署,可见当时朝廷对他的信任。即便是在耄耋之年,宋真宗仍旧让他总理军政,出任左龙武大将军,这种信任在宋朝是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