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狄青的军事活动来分析,拥有这3点,北宋第一名将就名副其实

从狄青的军事活动来分析,拥有这3点,北宋第一名将就名副其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旧闻故史 访问量:637 更新时间:2023/12/8 4:59:34

狄青(公元1008年一公元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是宋仁宗时期由一名青年农民成长起来的著名将领。狄青一生戎马,北战西夏军,南征依智高,有力地维护了宋的统治,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对巩固我国多民族的统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平定依智高后班师回京不久,狄青被提升为枢密使。一个只字不识的农家子,十多年间,竟然成为北宋最高军事机关统管军政要务的最高官员。这种殊遇,在北宋开国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狄青一生身经百战,攻城守地,经验十分丰富。作战指挥老谋深算,沉着坚毅,并善于应变,机动灵活,出奇制胜。同时还有着相当的治理军队的能力。

第一,作战指挥上,善于出奇制胜。

这一特点在狄青的戎马生涯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也是他指导作战惯用的原则。

他特别善于通过敌我双方各方面情况的了解,发现敌方的弱点,避敌之长,击敌之短;善于根据战场情况、双方的实力和态势等,制造有利战机,采取不同战法,攻其不备,故每战都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保安军保卫战则巧妙地抓住了西夏军轻敌的心理。先以劲旅示之为弱军,再用“偷梁换柱”的计谋,终于击败了骄兵。泾原之战则是利用敌人不知虚实这一点,先在西夏军阵前摆设神秘莫测的“迷魂阵”,使其产生错误判断,在心理上自动解除武装,然后出奇兵获得胜利。

南征侬智高时,狄青则先佯作长期作战的准备,而秘密率军乘风雨之夜突然偷渡险隘昆仑关,一蹴而成。正如曾巩《元丰类稿》卷52记载,狄青率兵渡过昆仑关后所说:

“彼谓夜半风雨时,吾不敢来吾来,所以出其不意也”。

狄青在指挥作战时还表现出另一特点:勇敢而又审慎,自度有取胜的把握时,奋力攻击、追歼,不遗力;自度没有取胜的把握时,即便是穷寇,也不冒险追击。狄青领兵戍守泾源时,有次与西夏军交战,宋兵追击残敌,驰驱数里把敌人赶到一片悬崖峭壁上,敌人掉转头来,沿山崖列成阵势,准备同宋军作最后较量。部分将领认为敌人已到绝境,想再来一次冲杀。狄青却命令鸣金收兵,使残部得以逃脱,大家感到很惋惜。《五朝名臣言行录》记载狄青独曰:

“不然,奔亡之虏忽止而拒我,安知非谋?军已大胜,残寇不足利,得之无所加重,万一落其术中,存亡不可知,宁悔不击,不可悔不止”。

《五朝名臣言行录》记载狄青南征广源时,

“智高兵败奔邕州,其下皆欲穷其窟穴,青亦不从,以谓趋利乘势,入不可测之城,非大将事”

于是领兵而回。对这一特点,前人评论有云:

“青之用兵,主胜而已,不求奇功。故未尝大败,计功最多,卒为名将。譬如弈棋,已胜敌,可止矣,然犹攻击不已,往往大败,此青之所戒也。临利而能戒,乃青之过人处”。

这是一种中肯的评价。

第二,治理军队上,信守赏罚,严肃军纪。

在北宋中期,宋兵日渐骄惰,战斗力不断降低,狄青之所以能屡战屡捷,是有着多种因素的。《元丰类稿》卷52记载狄青在谈到张忠、蒋偕南征侬智高屡遭惨败的原因时说:

“比者军制不立,又自广州之败,赏罚不明”,

他认为张忠、蒋偕对部队管理松弛,军容不整,赏罚不明,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狄青认为要取得胜利,务须重视“立军制明赏罚”。

北宋中期,一些不法官吏为追名逐利,无所不用其极。这种情形也出现在军队中。每出征作战,就有一些人想方设法在队伍中弄个一官半职,求得胜之日得到朝廷的赏赐。孙沔南下时,就“大受请托”,致使许多无益于军事的投机者混迹于队伍之中,这样的军队是不能取得胜利的。

狄青受命之后,也有一些想乘机追求富贵荣华的人要随军前往。狄青当面宣示:随队伍前去作战的每一个人,能在战斗中立功,朝廷有赏赐,我不敢瞒功。但去了之后不能上阵打仗,贻误了军机,则一切按军法从事,我决不能徇情枉法,请诸位三恩而行,想从军,我就上奏取用。我希望我的话能传到每一位亲戚、交游之士那里,那么,再愿意从军的人,都是我所期求的人。《元丰类稿》卷52记载:

“于是闻者大骇,无复敢言求从青行者,其所辟取,皆青之素所以为可用者”

狄青领兵南下,倍道而行,到达潭州,《元丰类稿》卷52记载:

“遂立行伍,明约束,军行止皆成列”,

有关辎重运载、通讯传令、巡营守备等事情都布置得井然有序。

“军人有夺道旅菜一把者,立斩之以徇,于是军肃然,无敢出声气,万余人行,米尝闻声。”

队伍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纪律。并下令约束诸将不得轻易出战,统一听命。广西钤辖陈曙乘狄青未到前线,想侥幸取胜以便邀功,以八千步兵攻侬智高,大败于昆仑关,殿直袁用等皆遁逃。狄青到达宾州之后,把所有的将领都召集起来,陈说军纪对于打仗的重要性,并将陈曙和其他将校三十多人按军法斩首示众。于是军中人人奋励,有死战之心。

第三,善于处理与同缭、士兵之间的关系。

狄青具有“尤喜推功与将佐”的良好品质。《元丰类稿》卷52记载,打侬智高时,狄青

“与孙沔破贼,谋出青。贼既平,经制余事,悉以诿沔,退若不用意者。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为人,自以为不如也”。

这种不揽功诿过的高尚品德,备受世人赞扬。

史学家把狄青的“与士同饥寒苦”、“行师先正行伍”,“明赏罚”作为其每战必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有道理的。狄青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士兵,比较地能够体谅和关心士兵的疾苦。他虽然执法严明,但对士兵的冤屈,能明断是非。这样的行为深得人心,赢得将士们的信任和拥戴,所以都乐意为之效命疆场。

狄青能听从众议,虚怀纳言,不刚愎自用,武断决事。有一位司封元外郎听说狄青受命南下,对狄青提出了有关此战的一些想法。他认为侬智高之所以好几次取胜,只不过是充分发挥了其所长,利用了有利的地形而已。如果能诱其离开险要之地而在平地布阵作战,

“弃其所长而从所短,此正智者用奇之时也。……步兵利险,骑兵利平地,蛮人不知骑兵,而又以为中国之骑不能到也。可挟骑士以往,诱使平地,使步军为正以击其前,骑兵为奇以拚其后,蔑不胜己”。

这一卓有见地的分析与狄青不谋而合,

“因请三千骑兵以行,……及与智高战归仁,卒以骑兵胜…计如公策焉”。

这里可以看到,吸取了同僚的真知灼见,才形成了个对侬智高作战的妥善方案。否则,别人的智慧就不能汇入他的用兵之道中。

总结:从上面诸方面的分析可见,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狄青是一员胆略过人的猛将;在谈兵论道的帷幄之中,狄青俨然有如一位胸中藏有雄兵百万的军师;在理军治军方面,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高手。他的军事活动,时隔久远,但仍可供借鉴。

标签: 狄青张忠将领军事智高西夏军

更多文章

  • 欧阳修陷害过名将狄青,致其死亡吗?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欧阳修,狄青,宋太祖,宰相,范仲淹,宋仁宗

    说到陷害忠良,最著名的要数秦桧了,要说欧阳修这样德高望重的文坛领袖、士人表率,也干过这么龌龊的勾当,你一定会问:真的吗?怎么回事?欧阳修确实曾经连打三份报告,状告当时的军委主席兼国防部长(枢密使)狄青,导致狄青被降职外放,最后郁郁而终。狄青,北宋时期著名将领,出身贫寒,小时候在家里,因为与乡人发生冲

  • 大臣:狄青要造反!皇帝:有何凭证?大臣:他家狗的头上长了龙角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狄青,宋仁宗,皇帝,宦官,朱温

    宋代是个极端“重文轻武”的王朝,武将在社会上地位极低,经常要受文官的制约、嘲笑和诋毁。在文官们看来,武官就是不能身居高位,一旦让他们得势,就会像五代十国那些骄兵悍将一样,热衷于用武力颠覆政权。毕竟,大宋王朝就是通过武将政变而建立的。所以在宋朝,众多有才能的武将惨遭文官们的排挤和陷害,从而终生郁郁不得

  • 宋朝崇文抑武使狄青担任枢密使颇受非议,外放后抑郁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狄青,宰相,韩琦,仁宗,宋朝,枢密使

    狄青是北宋的名将,并一度担任枢密使,但是最终却抑郁而亡。狄青的悲剧在于宋朝“抑武崇文”的国策,使得整个社会乃至于官场从来就对武将有非议,所以就有宰执几乎从来没有从武将中选的惯例。而狄青的枢密使自然是众矢之的。官场的排挤让狄青郁郁不得志,抑郁成疾,终病死于任上。狄青的功绩狄青(1008年——1057年

  • 宋朝的武将有多惨?狄青与包拯齐名,素有武曲星之美誉却无人知晓

    历史解密编辑:咫尺的梦想载标签:狄青,包拯,宋朝,皇帝,宋军,宋仁宗,武曲星,中国传统音乐

    说起包拯,那可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说起狄青,认识的人可能就寥寥无几了。他也是宋朝的名将地位不输卫青霍去病,但是为何这位将领却很少被世人知晓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生活在重文抑武的宋朝,他的光辉已经被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文人掩盖了?今天呢我们就来看一下大英雄狄青的悲剧命运。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

  • 狄青的功劳不在岳飞之下,为何他担任枢密使时,遭到无数文官围攻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狄青,岳飞,枢密使,宋仁宗,宰相,宦官

    狄青在宋仁宗时期,一路高升为枢密使,这本身就犯了大忌。这就好比五代后周时期,让赵匡胤担任了殿前都点检一样危险。你说宋朝的文人们能不亢奋吗?当然要把所有口水都喷在狄青身上了。君子无罪,怀璧其罪。哪怕狄青什么都没做错,单凭他坐上了枢密使的宝座,那他就活该被人骂死。一、枢密使是干嘛的?为何这么重要?唐朝中

  • 从罪囚到军方第一人——北宋铜面将军狄青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狄青,韩琦,宋军,宋仁宗,西夏,范仲淹

    狄青,字汉臣,北宋时汾州西河人。汾州地处河东,西临西夏,北接辽国,民风彪悍尚武,所以狄青从小就弓马娴熟。十几岁时与人打架被官府逮捕入狱,不仅“黥面”(在罪犯脸上刺字)、注销户籍,还被发配到汴京充军。狄青早期是隶属于御马直的骑兵,后被选为散直。公元1038年,西夏立国。朝廷选拔禁军充实边军,狄青被任命

  • 一代儒臣欧阳修,为何两次陷入家庭丑闻,又“陷害”名将狄青?

    历史解密编辑:老夫从不吹牛标签:狄青,皇帝,秦桧,唐朝,欧阳修,宋神宗,宋仁宗,散文家,科学家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代领袖,“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人均是出自欧阳修门下,因为他喜欢提拔青年才俊,所以被誉为千古伯乐。可是这么一位在朝堂上、文学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儒臣,却曾因与外甥女有染的绯闻而遭到贬黜,晚年又传出与儿媳间关系暧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01.欧阳修与外甥女有染的传闻欧阳修有个妹妹

  • 欧阳修是北宋名臣,为何却陷害名将,将狄青迫害致死?

    历史解密编辑:犹如山中清风标签:欧阳修,狄青,宋仁宗,宋太祖

    熟悉宋朝历史的人,大概都听过这句话,“北宋缺将,南宋缺相”。与南宋相比,北宋的名将确实并不多,狄青算是比较出名的将领。然而,战功卓著的狄青却被人陷害,最后郁郁而终。陷害狄青的人并不是秦桧那样的奸臣,而是北宋历史上的一代名臣欧阳修!欧阳修堪称是忠臣,狄青也对朝廷忠心耿耿,那么忠臣为何要陷害忠臣呢?一、

  • 一代名臣欧阳修素来爱惜人才,为何要弹劾名将狄青?实情令人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欧阳修,狄青,宋仁宗,李元昊,司马光

    嫉贤妒能,是人类的天性使然,当我们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时,总会心里不舒服,甚至还会对这些人心生厌恶,以至于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当我们出现这种心理的时候,一定要及时遏制,因为嫉妒心理会让我们比任何不幸的人都要痛苦,如果这种消极的心理得不到适当的发泄,会让我们长期处在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中,久而久之,

  • 名将狄青被文人侮辱,他忍了,又被歌女嘲笑,狄青这样报复她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狄青,韩琦,宋仁宗,范仲淹,宋太祖,宰相

    宋太祖赵匡胤得天下相对容易,也担心有朝一日某个大将来一出“黄袍加身”,所以他登基后马上搞了“杯酒释兵权”。削弱武将兵权是功臣赵普出的主意,赵普也因此成为宋初首位实权宰相。宋朝的重文轻武有利有弊。别的不说,将领的权力被剥夺到最小,地位也一落千丈,造成军队的整体战斗力低下。所以北宋后来长期受北方邻居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