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认识到佛朗机炮和红衣大炮的威力后便大量装备并积极制造

明朝认识到佛朗机炮和红衣大炮的威力后便大量装备并积极制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565 更新时间:2024/3/11 2:07:28

为了向明帝国表示敬意,对东方礼仪茫然无知的葡萄牙舰队指挥官费尔南按照欧洲惯例下令升鸣炮,却被广州人误以为是要开炮滋事,致使“放铳三个,城中尽惊”。经过一番曲折周转的解释,明朝官员才疑云渐消,但肇事的葡萄牙人也因此受到中国方面的格外关注。

虽然明朝官方对于这些大洋上来的人第一印象不太好,但他们的船以及船上的大炮给明朝官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铳发弹落入雨,所向无敌。其铳用铜铸,大者千余斤,因名佛朗机。”

所谓“佛郎机”原本是明朝对葡萄牙和西班牙国家的称呼,随后也用来称呼这种“自古兵器未有出其右者”的新式火器。

当时明朝自产的各种火器,不论轻型的火铳,又或者是重型的“将军炮”都具有这样的共同缺点:其一,前装式,火药、弹子从何筒口装入;其二,“发莫能继”,打一炮之后要等待炮筒冷却才能继续装入火药和弹子,连续打放的次数多了还会引起铳管爆炸,使得火器在实战中的应用局限性很大。

佛朗机炮

相比之下,“佛郎机”就显得先进多了,作为流行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前期的欧洲早期后装炮,其最妙的地方,就是采用母铳衔扣子铳的结构,较好地解决了管内闭气问题。将装有火药和弹子的子铳;放入母铳膛内发射,这就避免了铳膛与火药、弹子直接接触而发生爆炸,母铳的管壁加厚,能够承受较大膛压,也保证了发射安全。由于子铳是单个的,便可以发射一个子铳后换上另一个。几个子铳迅速更换,就能形成“弹落如雨,所向无敌”的巨大杀伤力。佛朗机炮的母铳炮身两侧安设炮耳,便于在炮架上的安放、转动,而且还配备准星、照门,使射击的准确性大为提高。

好在当时的大明朝廷与士人都还没有愚蠢到将威力远胜中国传统火器的“佛郎机”视为西洋人的“奇技淫巧”的地步。

嘉靖元年(1522年)8月,5艘葡萄牙舰船在珠江口外进行挑衅,被明军击败,2艘舰船及20多门佛郎机炮被明君缴获。对佛朗机威猛火力印象深刻的广东地方当局立即上奏明世宗,请求“颁其式于各边,制造御虏。”

朝廷的反应同样迅速,当年工部军器局就制造大样佛郎机炮32副,发各边试用。在佛朗机传入中国的不长时间里,明代朝野已将其视作御敌利器,山寨佛朗机遂以极快的速度装备明军。到嘉靖中期,甘肃边防已由佛朗机炮车1158辆,宁夏1000辆,固原128辆,大同1000辆,仅此四处就配备佛朗机3286架。

明朝水师也同样大量装备佛朗机,入福船装备大佛朗机6座,海沧船装备大佛朗机4座,苍山船装备大佛郎机2座。

佛郎机炮‍

从嘉靖到万历年间,明军大概装备了四五万门佛郎机。最初的佛郎机母铳都用铜制造,为的是使其体轻便于激动,后来由于同的而价格昂贵以及铁的廉价和易得性,明朝国产佛郎机逐渐趋向使用铁作为材料制造。

作为明军最重要的火器,本土化的佛郎机种类和繁多,大到千余斤的“无敌大将军”,中到几百斤的普通佛朗机,小到十几斤重的万胜佛郎机和马上佛朗机,各个类别都有,成为明朝对内外战争中非常倚重的“长技”。

嘉靖时的著名学者、军事家唐顺之曾给明军列装的主要兵器明确排序:“兵技,第一大佛郎机,其次鸟铳,又其次弓矢”。在东南沿海主持抗倭的胡宗宪也认为,“城守之器,佛郎机......最利,弓弩次之,到用刀斧,是最下策矣”。

万历年间的壬辰倭乱,李如松奉命率4万明军渡过鸭绿江,入朝参战。这支军队里,携带了当时令人叹为观止的16世纪顶级火器装备。

在明军装备的诸多火器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仍旧是舶来的“佛郎机”。入朝明军所用被称为“大将军炮”的重型佛朗机长1.4米,口径110毫米,重达1050斤,每门配子炮3个,轮流发射“一发五百子,击宽二十余丈,可以洞众”,威力十分惊人。

佛郎机炮

当明朝的“佛郎机”在壬辰倭乱中逞威时,西欧国家的火器制造技术又一次出现了飞跃,到了17世纪初“海上马车夫”荷兰人来到东亚后,明朝人的眼界又为之一变。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荷兰人“挟二巨舰”突袭澳门,其炮舰规模着实震撼了不少明朝人。王临亨在《粤剑编》就以“其舟甚巨,外以铜叶裹之,入水二丈”来描述荷兰战船的高大坚固。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荷兰人“所恃惟巨舟大炮......下置二丈巨铁炮,发至可洞裂石城,震数十里”,威力令当时已经被明朝军队普遍使用的“佛郎机”相形见绌,明兵部为之惊呼“我虽有厉刃,勿可与敌;虽有锐兵,勿可与战”。

时任福建巡抚的黄承玄干脆用以卵击石来形容中荷双方的装备差距。由此当时的荷兰人被称之为“红毛夷”,这类大炮也就被称作“红夷大炮”了。

所谓“红夷大炮”,实际是前装滑膛炮,口径大多在100毫米以上;多系铁炮,也有铜制,重量从70斤至万斤不等。弹药前装,重量较大,可达数斤至十数斤不等。弹丸由石、铁、铅等材料制成的球形实心弹。

当时的明朝军政人物大多是以赞美、欣羡的心态来看待“红夷大炮”的。徐光在天启元年(1621年)七月载一封奏疏中写道:“夫兵器之烈,至一发而杀百千人,如今日之西铳极矣,无可加矣。”茅瑞征则把佛朗机铳发当作“常技”看待,沈德符更视佛郎机为“笨物”。由此可见,到明末时,佛郎机在明军火炮中的重要性已经降至“红夷大炮”之下了。

红夷大炮

天启元年(1621年),明朝的钦差大臣持兵部檄文往澳门聘请炮师和购买火炮,最终从葡萄牙人那里购得了26门“红夷大炮”,并配有西人头目7人,翻译1人,服务人员16人及葡萄牙士兵百人,一道带往千里之外的北京。

到了崇祯六年(1633年),徐光启推荐耶稣会教士汤若望,负责成立铸炮厂。在这期间,其制成的火炮有20门,口径足以容纳下40磅的弹药;其制成的长炮,每一门都需要两个士兵或者是一头骆驼才能搬运。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汤若望更是在紫禁城旁设立铸炮厂,铸成20门性能良好的西洋火炮。紧接着又成功造出500门各种类型的西洋火炮,成果蔚为可观。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和女真曾有蜜月期,宣德时刘清为夺得海东青而杀人引发矛盾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解放者明朝14世纪中叶,蒙古人在辽阳行省对女真人(水达达)征收苛捐杂,用以增加收入对付南方日益严重的汉地叛乱。至正三年(1343年),水达达等女真人因为蒙古人过度征收海东青而掀起了大规模反叛,虽然遭到了残酷镇压,但是女真人的不满情绪因为这几次镇压而不断积聚,形成了对蒙古人的强烈敌意。因此,当明王朝取

  • 明思宗杀袁崇焕或为自卑感作祟,袁崇焕的性格也导致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杀袁崇焕“对不对”,这要看以什么“标准”来评判。从明思宗角度说,肯定“对”。不然,明思宗也不会于大敌当前的时刻,杀了这位数一数二的抗清名将。对构陷袁崇焕的兵部尚书梁廷栋来说,杀袁崇焕无疑也“对”。否则,他不会与朝廷首辅温体仁以及御史高捷、袁弘勋等紧密勾连,必欲置袁崇焕于死地而后快。对叛卖袁崇焕的谢尚

  • 明宣宗驾崩后有更换新君的说法,但遗诏和《皇明祖训》确保英宗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当年22岁的建文帝朱允炆以皇太孙的身份即位,尚且被认为主少国疑。而此时距离靖难战争结束,也不过才30多年。这大好的江山,难道就要交到朱祁镇这样一个黄口小儿手中么?为何大明不能吸取教训选一位成年亲王来继位呢?其实这个事情说简单也不简单,说复杂却也不复杂。之所以不别立一位亲王继位,有两个障碍。而之所以放

  • 明宣宗与孙皇后青梅竹马故废黜胡善祥,但孙皇后对明朝有再造之功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恭让章皇后胡氏出身胡善祥真实身份是锦衣卫百户胡容之女,山东济宁人,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命各宫推举皇太孙妃人选。胡善祥大姐胡善围当时是宫中女官,便推荐以贤惠闻名的三妹胡善祥入宫备选,太子妃张氏见其忠厚善良,举止庄重,便选定其为皇太孙妃。仁宗即位后,皇后张氏再次亲点胡善祥为太子妃,洪熙元年(1

  • 明孝宗和纪妃分开后由万贵妃抚养,万贵妃的黑料由明末宦官谈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史书中万贵妃最大的罪名就是迫害皇嗣,热衷于给后宫妃嫔打胎。在任何一个朝代,皇嗣都是重中之重,而明宪宗本人对此更是印象深刻。当年他叔父景泰帝朱祁钰,就是因为没有儿子,轻易就被自己老爹篡夺了皇位。有此前车之鉴,他又为何放任万贵妃胡来呢?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明史》造假。万贵妃:明宪宗一生所爱万贵妃是青州

  • 明军战斗力强悍和元朝的内讧是朱元璋北伐成功的重要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至正十七年(1357年),北方红巾军发动“龙凤北伐”。虽然这场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元廷掌握的官军在战争期间也被红巾军打残。后来,由于官军已不成体系,所以一直到元朝灭亡前,支撑起元廷的武装力量,都是拥护元朝的团练武装。元末朝廷要靠团练维持统治的情况,就类似于后来的晚清政府。晚清时期,清廷掌握的八旗、

  • 明军与朝廷离心离德与明思宗的多疑导致各将领和藩王坐视明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明朝在顺治元年(1644年)的覆亡,实际上还是有不少人感到了极度的惋惜。一方面,崇祯皇帝本有机会南迁或者将自己的皇子送到南京,以南方半壁江山为依托,继续延长明朝的国祚,以图重新崛起,然而由于崇祯皇帝的刚愎自用和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性格弱点,不愿意背上“逃跑”骂名的他和几位皇子全部都最终被困死在了北京

  • 明代宗虽非皇位第一继承人但仍为公推所得,明英宗复辟也无可厚非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明英宗朱祁镇就是一个典型反面教材!明英宗朱祁镇的“名气”全仰仗于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正统十四年(1449年),眼看着蒙古瓦剌部落在太师也先的带领下逐步崛起,并不断在大明周边进行骚扰侵略索求利益。年轻气盛的朱祁镇在宠臣宦官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最终兵败被俘,沦为阶下囚。堂堂大明皇帝成为了俘虏,对于刚

  •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赵光义究竟是不是凶手?司马光一语道出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赵光义杀赵匡胤真实故事,赵匡胤传奇赵光义扮演者,赵光义和赵匡胤是什么关系啊知乎

    而历史中比较扑朔迷离的一件事就是赵匡胤正值盛年时突然暴毙,那他的弟弟赵光义究竟是不是凶手?斧声烛影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后世在司马光的记载中道出玄机。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北宋盛世 宋太祖赵匡胤,字元朗,是经历五代十国到北宋的军事家、政治家,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年轻时正值乱世,他毅然去到北方打拼

  • 朱元璋为何不喜欢朱棣?原来在朱棣出生时,朱元璋做了这样的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在朱棣登基之后,他的功绩足够为他洗白了,永乐年间的经济、军事力量,已经百姓的生活水平,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纪录,在明朝之前的任何朝代都没有过,包括汉朝和唐朝,在明朝之后的清朝更是不值一提。朱棣和朱元璋的功绩比起来很难分个高下。但是很多人只知道朱元璋没有立朱棣为太子,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不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