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清全部灭亡,陕甘总督升允仍领兵征战,几乎奠定溥仪的半壁江山

大清全部灭亡,陕甘总督升允仍领兵征战,几乎奠定溥仪的半壁江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269 更新时间:2024/1/2 1:25:04

时代发展到今天,这一腐朽没落的体系注定会被清扫在旧纸堆里。鸦片战争以后,欧洲列强以枪炮开大清国门,中国由此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识之士揭竿而起,以孙中山先生为首,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封建帝制结束。

清朝虽已覆灭,但多年封建帝制印记仍使很多大臣很难接受清朝覆亡,仍对清朝进行斗争,如陕甘总督升允等。溥仪宣布逊位之后,他仍然不改雄心壮志,领兵征战,几乎奠定溥仪的大半江山。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时,朝廷知道这件事大惊失色,宣统皇帝溥仪这时还年轻,朝中大事是摄政王载沣隆裕太后说了算。

袁世凯却步步为营,甚至公开威胁她:“皇帝若是没有让位,怕是整个皇室也就保不住了”她惊恐万分,似乎现在她已经没有第二条路要走。与死相比,退位看起来并不是一个不可接受的问题。

至此,统治了中原两百余年的大清彻底灭亡,统治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也彻底消亡。

他不得不拨乱反正扶楼而倒。因此他下诏继续进攻西安,想以此来给溥仪占一新地,复辟帝位。

但将士们在知道了自己所争取的大清覆灭后,斗志立刻骤减。现在皇上已经退位,自己已经不在清朝当兵了,再往下打仗,又有谁会对自己的败亡负责呢?于是这些将士坚决不复战,升允无兵用,唯有含恨撤军。

但是他从未放弃过重建清朝的努力,溥仪逊位后,他仍以清朝大臣和陕西总督的身份到处求援,期望能重新支持溥仪即位。然而他的这些努力注定将无功而返。

清朝覆亡后,升允年龄已不小,置于平局常家,早该含饴弄孙享清福,但他一直不弃恢复之愿,与满清遗老遗少结盟四处求助于政治。

哪怕他所效忠的溥仪不过是个在深宫中长大,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傀儡,他也没有气馁。升允最先发现了张勋,他还在清朝做官,手下兵多将广,在那个时代属于割据一方军阀。

他极尽夸耀张勋之能,自称当世俊杰、国之支柱,并许诺只要清朝复辟便赐以各种爵位重臣荣华富贵。

面对这样的诱惑,张勋动心了,封建帝制已经在中国维持两千多年了,许多人认为早晚会有皇帝。在袁世凯死后,与升允共同发起了复辟的运动,把溥仪又扶上帝位。

但它毫无疑问是在开史倒车,决非成功之举,真相果真如此,这种荒谬的复辟仅仅持续了短短的12天便完全终结。这件事发生后,张勋惊慌而逃,但升允仰天长叹流泪了:“老天爷啊,为什么不能避难大清呢?”

但即便是这样,他仍不停止复辟,再次向日本人求援,当时日本首相正支持一个傀儡到中国,结果双方一见如故,伪满洲国由此成立。

但是,日本人只想利用清朝遗望而已,伪满洲国成立后,溥仪领导下的遗老遗少们根本无权参政,溥仪甚至一直在日本人的监控下。升允伤心欲绝,自己颠沛流离的心费了那么多年,最终也没有完成夙愿。

大清灭亡后,仍然殚精竭虑、死而后已地支持溥仪、升允忠心无庸置疑,如果到了清朝末年,也许会变成诸葛亮般的美谈。可惜就那个时代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封建帝制就注定灭亡了,自己的一切抗争也无济于事,只枉为汉奸而已!

更多文章

  • 曾国藩面对的对手太强,才是其为什么不敢起兵推翻满清的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曾国藩简介,曾国藩1至40集播放,曾国藩四句名言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有些想当然,像曾国藩这样有雄韬伟略的人,对于是否起兵推翻满清,相信是一定会有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历史的抉择的。本文将从曾国藩的三个主要对手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曾国藩为什么宁愿裁撤湘军,也不愿意起兵造反。曾国藩画像首先,我认为曾国藩不起兵造反,主要是因为其三个主要的对手,慈禧太后

  • 一缕清风,代代相传:淮军将领宋先聘事略(三)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宋氏宗谱》因而良好淳朴的家风,对于他兴办团练及抗日、抗法保台的影响甚为关键。据《宋氏宗谱》记载,宋先聘“生平慷慨磊落不羁,遇事多举大纲遗细节……素豪以乐善好施著至”。此外,他“轻财仗义,辄不靳重貲济士之阨困。故士穷窘,多委命焉。是以食客之盛,有古孟尝君风。”由此可以看出,他为人仗义,淡薄名利,不慕

  • 康熙将他连贬3级,他回家忍不住哈哈大笑,悄悄跟儿子说了8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此人就是张廷玉,在很多清宫影视剧中都经常能看到这个人名字,时常出现在皇帝的身边是可谓是一个大红人了。公元1672年张廷玉生于京师,实际上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本身就是朝廷的要员。所以张廷玉初为官时便深受皇帝的信任,这其中和张英的言传身教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张英常年在康熙的身边,所以对于康熙的脾性和喜好都摸

  • 清朝很多八旗子弟,为什么最后沦落到靠“坑蒙拐骗”生活的地步?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军攻破柏林挂清朝旗,清朝八旗子弟怎么处理的,清朝十八旗战力如何

    行贿受贿一直都是历代统治者整顿吏治的关键早在天命八年(1623年)二月,努尔哈赤即谕令“要给尼堪发指示,不能送任何东西来。如果送来,送的人治罪如果接受,接受的人治罪”。但还没有具体的处罚规定,案犯也没有受到严肃的查处。入关以后,统治者加大了对行贿受贿者的惩处力度,尤其是对犯此类案件的宗室贵族。道光二

  • 从甲午战争中揭露晚清专制主义的弊端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甲午战争对晚清的影响,甲午前后之晚清政局在线阅读,初中历史考试君主专制的弊端

    晚清 是 中 国 社会转型 的 酝酿 时 代,要推 动 民 主 政 治 和 社 会进 步 就必 须 批判 专制 主义。中 国 进 步 的 知 识分子逐渐认识 到 了 君主 专 制 的 危 害,不仅深 刻 地批判 君主专制 制 度而且更加 深入地批判支撑专制 主义 的 理 论基础。中 国 在 甲 午

  • 清代嫁妆与女性地位研究——性别史视野下的清朝“厚嫁”风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整幅画面由二十六个人物、两辆弊乘、两辆骈车、九只大雁、两只猎狗、一头猪组合而成”,可见早在战国时代就有陪送嫁妆的行为了。至唐宋时代,陪送嫁妆已经为法律所肯定,《宋刑统》规定:“姑姊妹在室者,减男聘财之半。” 即比照男子聘财一半的额度作为嫁资。而宋代由于厚嫁之风盛行,许多家庭用于女儿嫁妆的花费甚至超

  • 奇怪的西太后陵:为何在东而非西?慈禧舌战朝臣,修建两座皇后陵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更何况古代一般认为“东为上,西为下”,慈安作为咸丰帝的皇后,即便是没有生下皇子,照样地位上高于慈禧,所以被称为“东太后”也是理所应当的。即便慈禧年长慈安两岁,仍旧称呼慈安为姐姐,这便是身份高低所决定的。但奇怪的是慈禧作为“西太后”,死后的陵墓在东边;而慈安作为“东太后”,死后的陵墓却是在西边,究竟是

  • 大清灭亡前夕,全国九位总督都在干什么?他们的结局又是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湖广总督最后一任湖广总督是博尔济吉特·瑞澂,看姓氏便知此公是蒙古人,可实际上他的旗籍是满洲正黄旗,与孝庄文皇后同根同族。可以说武昌起义的爆发与瑞澂有着直接的关系,然而这样一个看似忠诚的封疆大吏,骨子里却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武昌起义爆发之后,革命军的实力其实远不如清军。瑞澂若是不逃跑而是采取雷霆手段,

  • 清朝捐官制度,导致官员贪腐严重,西方学者评价却令人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史记》记载,“秦得天下,始令民纳粟,赐以爵1674年,因为削三藩用兵,朝廷财政吃紧,为了筹集军饷,康熙以4000两的价格,公然贩卖500个知县的名额,开了贩卖实权官职的先例。在中国2000余年的封建王朝中,别说其中明君了,即便历史上的昏君在财政极度困难时,也不敢公然叫卖500个知县名额。如委群羊于

  • 如果康熙没贬此人,清朝很有可能成超级大国,八国联军或不是对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康熙打八国,康熙敬酒最经典片段,康熙最小的儿子

    而对于明朝人们常常说崇祯皇帝不该杀袁崇焕,那样或许明朝不会亡。但对于清朝来说,他们不该杀的人却是在康熙一朝。实际上来说,未来的亡国悲剧在康熙一朝其实就已经注定了。这个不该杀的人名叫戴梓,他既不是像孙承宗那样的战略家,也不是像袁崇焕那样的名将。戴梓出生于顺治六年(1649年),他是浙江仁和人,仁和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