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位面之子刘秀是什么时候称帝的 过程是怎样的?

位面之子刘秀是什么时候称帝的 过程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605 更新时间:2023/12/30 10:43:15

当时河北地区形势极为复杂而混乱,铜马、大肜、高湖、重连等各路农民军,多则十数万,少则数万,四处流蹿劫掠,地主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也往往建筑坞堡,募兵割据。

刘秀以汉官的身份巡查河北,所到之处考察官吏,释放囚徒,废除王莽的苛政,最重要的是,他恢复了被王莽改变的所有汉朝官名和地名。这后一项虽是表面文章,却大得地主豪强们的拥护,纷纷表示愿意归附刘秀。

当年十二月,刘秀进入邯郸城,西汉赵缪王之子刘林拜见刘秀,建议说:“赤眉百万大军都在河东,只要掘开黄河,他们全都会被淹死。”刘秀觉得这招过于恶毒,不肯接受。于是刘林离开刘秀,找了一个名叫王郎的算命先生,诈称为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立王郎为天子,在邯郸建立政权。王郎登高一呼,四方群起响应。

刘秀被迫逃出邯郸,北上前往蓟城(今北京市)。王郎悬赏捉拿刘秀,西汉广阳王之子刘接在蓟城起兵响应,吓得刘秀掉头再往南跑。他一路上不敢进城,在驿馆中休息的时候,自称是“邯郸来的使者”,就这样狼狈地逃到了信都(今河北衡水东),信都太守任光把他接入城中。

整个河北地区,大都呼应王郎,只有信都、和戎(今河北晋县西)两城依旧欢迎刘秀。刘秀进入信都,就以此为根据地,派邓禹等人四处招募兵马,很快就聚集了数万大军。河北各地的墙头草豪强们看到刘秀势力复振,又纷纷表示愿意接受领导。

于是刘秀挥师讨伐邯郸,大败王郎的大将李育。正好上谷太守耿况、渔阳太守彭宠派遣所部吴汉、寇恂等将率骑兵前来会合,更始帝也派尚书仆射谢躬领兵讨伐王郎。各路兵马聚合在一处,于更始二年(24)五月攻破邯郸,王郎弃城而逃,被刘秀部将王霸追上去杀死。

部下从邯郸城中搜出河北各地豪强官吏和王郎的大量往来书信,呈递给刘秀。刘秀心知自己想要成就大业,不能失去这些人的支持,于是放把火把书信全都烧了,还说:“那些睡不着觉的人,这下可以安心了。”

此时更始帝在洛阳花天酒地,执政者赵萌害怕刘秀坐大,就封他做萧王,要他回归洛阳,参与朝政。但刘秀以河北地区还未完全平定为藉口,不肯听命归还。他派吴汉、耿弇等将统率幽州十郡的精锐骑兵,先后平灭铜马、大肜、高湖、重连、铁胫、大抢、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农民军,到次年年初,基本统一河北地区。

刘秀的势力在河北稳步发展着,更始帝刘玄的势力却日薄西山。更始帝派人招降赤眉数十万大军,却给不出足够的粮草,赤眉军遂在樊崇、逄安等将的率领下,杀入武关,攻击更始政权。更始帝所封的梁王刘永,也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南)起兵,很快就吞并了今河南西部和山东、安徽等地。更始三年(25)三月,更始帝派丞相李松领兵抵抗赤眉军的进攻,双方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南)展开激战,李松大败,战死者超过三万人。

听说更始帝将要灭亡,刘秀遂于当年六月在鄗城(今河北柏乡)称帝,年号为建武——更始三年,也就是建武元年。他派大将邓禹兵进河南,攻击洛阳,想要趁乱吞并更始帝的领地。就在同月,正浩浩荡荡杀向关中的赤眉军也找了一个叫刘盆子的15岁小孩当皇帝,以示自己才是正统。刘盆子定年号为建世。

此时更始政权内部分崩离析,正在自相残杀。张卬、申屠建等将领建议放弃长安,流动作战,遭到拒绝后就打算劫持更始帝,结果图谋败露,申屠建被杀,张卬等人投降了赤眉军。更始三年(25),也即建武元年九月,赤眉军杀到长安城下,守将李松被擒,其弟李况为了保住哥哥的性命而打开城门。众叛亲离的更始帝走投无路,被迫投降,赤眉军封他做畏威侯,又封长沙王,但旋即就将其勒死。

当年十月,刘秀派岑彭前往劝降守将朱鲔,进入了洛阳城,即定洛阳为国都。建武二年(26)初,更始帝的旧部纷纷归降刘秀,赤眉军在长安立足不稳,遂西入安定(今甘肃泾川西北)、北地(今甘肃中宁),邓禹趁机攻入长安城。

东汉王朝就这样建立起来了,但在刘秀称帝之初,天下局势仍然极为混乱,较为庞大的势力计有:在陕、甘、宁、豫等地流蹿的数十万赤眉军;割据东方称帝的刘永;自号“成家”,割据四川的公孙述;称西州上将军,割据甘肃的隗嚣;称“行(代理)河西五郡大将军事”的窦融;利用匈奴的力量占据山西、陕北和内蒙古部分地区的卢芳。

刘秀从起兵到称皇帝,才不过用了短短3年的时间,但削平这些割据势力,却足足耗费了他十多年的时光。利用削平割据的战争,他铲除了部分地区的豪强地主,解决了一些土地兼并问题,但同时也被迫更为依靠统治中心地区的豪强地主,使他们的势力更为稳固。不过因土地兼并问题而再度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要在百余年后的东汉末年,刘秀本人是不可能知道的。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东汉建立后刘秀实行了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都城定在洛阳,因此历史上称此王朝为东汉或后汉,以与刘邦建立的西汉或称前汉朝相区别。东汉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朝代,它并非从废墟中新建起来的政权,相反,它延续了大部分西汉朝的典章制度,也延续了大部分西汉朝的社会矛盾。光武帝不像王莽那样鲁莽,他希望用比较和缓的方式来改革社会,削弱矛盾。他首

  • 党锢之祸什么意思 党锢之祸的起因是什么 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延熹九年(166),李膺又办了一个案子,成为政治风暴的导火索。河内有一名善于预测吉凶的术士,靠着他三寸不烂之舌,和许多宦官都套上了交情,甚至一度被引见给汉桓帝。他从宦官们口中得知,朝廷不久就会颁布大赦令,于是就怂恿儿子趁机去杀死了仇人。案件被送到司隶校尉李膺处,李膺核实无误,正准备判决,朝廷的大赦令

  • 西汉与匈奴:汉武帝是如何开始反击匈奴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朝从建国以来一直受匈奴的欺负,因为打不过人家,所以一直都是和人家笑脸相迎和亲送东西。到了汉武帝的时候,这个局面终于要改变了。汉武帝先是在马邑城设下伏兵要全歼匈奴主力,虽然匈奴人机灵逃走了,可汉匈之间也算是真正宣战了。后来汉武帝几次派兵攻打匈奴,在战斗中卫青成长了起来。公元前127年,卫青率领汉军一

  • 东汉统一战争:东汉什么时候完成了天下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赤眉军的主要成员都是失去土地的贫民,他们虽然拥立刘盆子做皇帝,却根本没有建立一个完整而巩固的政权的能力,进入长安城后更是重蹈更始帝的覆辙,将领内讧,士卒抢掠,搞得一团糟。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豪强、地主们只得联合起来,建筑坞堡自保,以对抗赤眉军。赤眉数十万大军很快就消耗光了城中的粮草,于是放一把火烧光了

  • 汉桓帝时期为什么宦官可以乱政?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政变就发生在梁皇后去世的当年(159)。虽是厕中密谋,梁冀也很快就探查到了蛛丝马迹,他立刻派中黄门张恽统率禁军,把守宫廷。具瑗指责张恽“擅自入殿,图谋不轨”,派人把他捉了起来。看到时机紧迫,桓帝就亲到前殿坐镇,把内朝的尚书们都召集起来,分派士兵守卫皇宫。然后派具瑗和司隶校尉张彪一起率领羽林军和虎贲军

  • 外戚是什么意思 东汉外戚势力是什么时候崛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炟是明帝刘庄的第五个儿子,生母贾贵人,是明帝马皇后的表姐妹。因为马皇后没有生子,明帝就把小刘炟托付给她抚养,并且说:“人不一定要自己生孩子,但一定要自己来抚养孩子。”刘炟19岁继位,是为东汉孝章皇帝,尊马氏为皇太后。他一直把马氏当作亲生母亲一般孝顺,把马氏的娘家人当作自己关系最近的亲戚,给予无微不

  • 第二次党锢之祸是怎么回事 和黄巾起义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第二次党锢之祸的规模比第一次更大,所牵扯到的范围也更为广泛。年仅14岁的灵帝看了宦官们传递上来的奏章,疑惑地问道:“什么叫钩党?”宦官们回答说:“就是指的党人。”皇帝问:“党人做了些什么,而必须严惩?”宦官们回答说:“他们互相举荐联络,欲图不轨,必须清除!”于是灵帝准奏。大搜捕开始了。逮捕令下达到汝

  • 一代明君汉武帝为什么杀太子太子被冤杀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武帝是一代明君,刚继位就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而且很想干出一番事业。他继位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使汉朝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各方面都有了稳步发展。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结婚后一直没有儿子,大臣们和他都很着急,在封建社会,国君如果无子,是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大事。汉武帝心里也很焦急,但是妻妾就是

  • 刘秀“光武中兴”的另一面 刘秀为什么废皇后改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东汉政权的重要支柱是豪强地主。光武帝刘秀本人就是南阳大族,南阳郡和河北诸郡响应他起兵的,也都是拥有宗族、宾客、子弟的豪门势力。这些豪族们为了在新莽动乱中保住自己的产业,很多都建筑坞堡,搜集装备,豢养自己的武装。动乱年代,这些坞堡还能起到保护部分百姓的作用,天下太平以后,却变成了横行乡里,称霸一方的恶

  • 大将军窦武最终为何命丧宦官之手?遇事不决!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羌族是居住在东汉西北边陲的古老的游牧民族。羌人最早称为西戎,据说周人的祖先就曾与西戎杂处甚至婚配,周文王、周武王都很有可能带有西戎的血统。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周人根本就是西戎的一支。不管怎么说,周人最终东进击败商朝,控制了中原地区,而仍留在青海、甘肃一带的西戎,和中央政权时战时和,最终大部分都被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