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肃宗李亨宠妃“襄国”之谜

唐肃宗李亨宠妃“襄国”之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742 更新时间:2024/1/5 8:20:19

帝王档案

李亨:756年-761年在位,初名嗣升,唐玄宗李隆基第3子,性格懦弱。马嵬驿兵变后玄宗西逃,他自行称帝。在位6年,戡乱有为,治国无方,乱世天子,开了宦官专权的先河。在宫廷政变中受惊忧而死,终年52岁,死后葬于建陵(今陕西醴泉县东北18里的武将山)。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庙号肃宗。

唐肃宗宠妃“襄国”之谜

大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以“请诛杨国忠,以清君侧”的理由发动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叛乱。

安禄山的叛军攻陷了洛阳、潼关,西京长安不久也陷落。唐玄宗从长安出逃,官吏嫔妃大都随驾西行。沿途的父老百姓常常遮住道路,恳请唐玄宗不要舍弃社稷。马嵬驿兵变中杨贵妃与杨国忠被杀后,唐玄宗早已失魂落魄,哪里还顾得上什么社稷,于是一边心不在焉地敷衍百姓一边往前走。逃难的吏民无奈便转而求其次,要求玄宗将太子李亨留下来收复长安。

李亨是玄宗的第三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为皇太子。肃宗性情仁孝,不忍心违离玄宗左右。李亨的第三子建宁王李倓、东宫侍卫李辅国,还有李亨的长子广平王李豫与太子妃张良娣都纷纷劝李亨留下来克复二京。宦官李靖忠也劝玄宗留下李亨,玄宗便将后军二千人及飞龙厩马交给李亨。不久玄宗入蜀,又下旨令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等诸镇节度使,归复长安与洛阳。

太子妃张良娣是南阳西鄂人,后来举家迁到昭应。她出身高宦世家,祖母窦氏是唐玄宗的母亲昭成皇太后的妹妹。武则天执政时期,昭成皇太后被武则天所杀。玄宗李隆基幼年丧母之后孤苦可怜。武则天因为在她的孙子中比较喜欢李隆基,于是下诏让窦氏入宫抚养李隆基。李隆基即皇帝位以后,为报达窦氏养育之恩,封她为邓国夫人。张良娣是窦氏第四子张去逸的女儿,天宝年间选入李亨的太子宫册封为良娣。

张良娣体态丰硕,而且善于言谈,能够体察李亨的心理,在李亨最无助的时候给了他感情上的支持。李亨的生活一直颇为坎坷,他是杨良媛所生。杨氏怀孕时正是太平公主擅权的时候,太平公主专门与玄宗(当时还不是皇帝)为仇,玄宗恐怕太平公主知道他的妻妾怀孕,又要以他内多嬖宠的借口去搬弄是非,便让东宫侍读张说找打胎药堕胎。张说找了二剂药,一是安胎药,另一是堕胎药,任由玄宗取用,听凭天意的决定。玄宗在深夜没有人时煎药给杨氏服下去,谁知接连两天服的都是安胎药。玄宗以为这个未出生的孩子有神灵的保佑,就将孩子留了下来。待李亨生下来,恰巧太平公主因为谋逆罪被玄宗诛死,不久玄宗受禅当了皇帝,杨良媛也进位成了贵嫔。

不过杨良媛并不受玄宗的宠幸,后宫受宠的是武惠妃。武惠妃享受到的礼秩几乎同皇后一样。为了使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取得皇储的位置,武惠妃勾结权臣李林甫以谋反罪陷害死了太子李瑛。开元二十五年,李瑛以及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被贬废为庶人,不久相继被杀。天下人都知道他们的冤枉,称为“三庶人”。不久武惠妃因为三庶人的事疑神疑鬼,精神失常导致病死。她的儿子寿王李瑁,不仅没有得封太子,而且寿王妃杨玉环还被玄宗夺去了。倒是忠王李亨无形中渔翁得利,按照无嫡立长的礼制被晋册为太子。

当初李亨为忠王时,娶衮州都督韦元贞的女儿为妻。后来当了太子便以韦氏为太子妃,不久张良娣也入选东宫,册封为良娣。韦坚当时任刑部尚书,他常与柳勣之等一些正直的朝臣指责李林甫的奸邪,为此得罪了李林甫。韦坚与李亨私交很好,因为李林甫陷害了前太子李瑛还时常诋毁李亨,所以李亨暗中支持韦坚、柳勣之弹劾李林甫。不料李林甫毕竟道高一筹,提前下手罗织了韦坚、柳勣之谋反的罪名,将韦柳二人捕杀。李亨十分害怕,上表请求与韦妃绝婚,以求洗脱自己。玄宗同意了他与韦妃绝婚的请求,下旨废去韦妃的名号,让她削发为尼在禁中佛舍出家。安史之乱以后,韦氏陷在长安被乱兵杀死在佛舍里。

韦妃死后,张良娣得到李亨的专宠。她秀外慧中而且口才十分好。玄宗逃往西蜀的时候张良娣也随李亨在一起,当时吏民遮道乞求李亨留下来收复长安,李亨不听,多亏张良娣从旁劝谏,李亨才定计北去灵武,因为李亨曾在那里任朔方节度,经营了多年。

当时护卫的士兵很少,每天夜里睡觉前张良娣必定睡在李亨寝室的外面守夜。李亨劝她说:“暮夜很危险,况且捍贼不是妇人的事,你不要这么辛苦。”张良娣说:“现在正是多事之秋,假如事起仓猝,妾多少可以抵挡片刻,赢得一点时间,殿下不是得到了保全么?”李亨对此十分感激。在灵武的时候,张良娣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李佋。子以母贵,李佋深得肃宗钟爱,立即封为兴王。生下孩子才三天,张良娣便起来为战士们缝衣服,李亨说产忌劳作,不让她再缝,张良娣反问说:“现在难道是养身体的时候么?”

等到李亨、张良娣一行到达了朔方灵武,以李光弼、郭子仪为首的各镇兵马也陆续到了。诸大臣都要求李亨即位来稳定军心。于是李亨在灵武城南楼即皇帝位,是为肃宗,改明年为至德元年(756年),遥尊李隆基为上皇天帝。

肃宗即位后,决定授建宁王李倓为元帅集天下兵马讨伐叛军。李泌入谏说广平王是兄,建宁王是弟,广平王还没有正位东宫,现在天下时局艰难,众心所属都在元帅,如果建宁王大功得成,广平王将无地自处。肃宗也恍然醒悟,李泌出来时建宁王李倓道谢说:“先生的话正合我心。”李泌摇头说:“李泌只知为国,不知植党,王不必疑泌,亦不必谢泌,但能始终孝友,便是国家的福了。”第二天肃宗下诏命广平王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统诸将东征。

张良娣自从嫁给肃宗以后,二人一起历经了许多危难的处境,她往往很有主见,而性格懦弱的李亨需要的正是这一点。内政外事李亨也常听取张良娣的想法。张良娣恃宠生骄,想趁自己被肃宗宠爱的时候为幼子李佋谋得将来的储帝的位置,但前面还有广平王李豫和建宁王李倓,她便一心想置二王于死地。

府司马的李辅国原来是飞龙厩中的阉宦,因为性情狡猾,曲意奉承张良娣,张良娣便将李辅国引为帮手,图谋构陷李豫和李倓。建宁王李倓一向侠义不羁,对张良娣没有好感,曾私下对肃宗的朋友李泌说张良娣是肃宗旁边的一大害,应该除去。李泌拒绝说:“这不是人子所应当说的话,希望你还是忍耐的好。”李倓一向做事不计后果,他屡次亲自劝肃宗不要听信妇人的话,应尽早立太子。肃宗听得多了便私下问李泌现在立广平王为太子是否合适,李泌以还需要禀命上皇的理由让肃宗不要急于立太子。其实李泌也是为广平王李豫着想,因为前一个太子被杀,此时立李豫为太子无疑是将李豫推到了旋涡中。

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传到西蜀,玄宗便遣使传位给肃宗,并赐了张良娣一副七宝马鞍,马鞍上镶嵌了数不清的珍奇异宝。张良娣十分喜欢七宝马鞍,正好李泌入见肃宗,乘间进谏说:“现在四海分崩,应当以俭约做表率,请撤除鞍上的珠玉交付库吏收藏,将来留赏有功的将士。”肃宗正倚重李泌,李泌的话又句句切实,只好按照李泌的话去做。忽然听到廊下有哭泣的声音,只见建宁王李倓叩首说:“祸乱还没有结束,臣正引为深忧,现在陛下从谏如流,可见承平的日子不远了,想到陛下将来迎还上皇臣不禁喜极而悲!”肃宗不说话。你想玄宗回来了肃宗的皇帝岂不是做不成了,李倓虽然为肃宗着想,但话说得不免太直接。失去七宝马鞍,张良娣心里怏怏不乐,肃宗再三安慰,并与张良娣边赌博边饮酒为她解愁。此后饮酒赌博成了张良娣的习惯,声音传到外面,李泌入宫劝谏,肃宗答应禁绝这类事情。

一次,李倓劝谏肃宗:“陛下若再听信妇寺的话,恐怕不仅两京无从收复,上皇也无从迎还了。”这句话肃宗受不住了,张良娣李辅国二人便一唱一和诋毁李倓,说他因为不能当天下兵马大元帅十分怨恨,并想谋害广平王李豫。肃宗正余怒未息,立即下手谕将李倓赐死。

太子李豫在回纥叶护的帮助下,经过辗转苦战收复了洛阳,肃宗十分高兴,将行军长史李泌召还凤翔。李泌以7岁神童入朝,与肃宗关系极为密切。肃宗灵武即位,他也赶去灵武出谋划策。这天肃宗留李泌宴饮,夜里同榻寝宿。李泌乘间请肃宗允许他退迹山林,做个自在的闲人。肃宗说:“朕与你同度忧患,也应与你同享快乐,现在国事刚刚好转,你怎么能在这个时候走呢?”李泌说自己有五不可留,肃宗又问什么,李泌回答说:“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亦太奇,所以不可再留下来。”肃宗笑着说:“夜已经很深了,你先睡,待明天再说。”李泌摇头说:“陛下若不许臣退隐,那是要杀臣了。”肃宗惊问:“你怎么这样怀疑朕,朕又没疯怎么会无端妄杀你呢?”

李泌便辗转引出了建宁王李倓被杀的事。肃宗气愤地说:“建宁王受小人的蛊惑谋害他的兄长,想欲夺储位,朕才不得已将他赐死,你难道还没有听说么?”李泌说:“建宁王若真有此心,广平王一定会心怀怨恨,但是广平王每次与我说起建宁都流泪,况且陛下曾想用建宁为天下兵马元帅,臣请改任广平王,建宁王若真想夺嫡,应为此恨臣恨到切齿,为什么反而更看重臣了呢?”肃宗听到这里也恍然大悟,禁不住流泪说:“你说得对,朕也知道错了,但事已经成这样,朕不想再提起。”李泌又说:“臣不是非要提起过去不放,只是希望陛下用以警戒将来。记得以前武则天错杀了太子李弘,次子李贤内怀忧惧作《黄台瓜》词‘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陛下已经摘过一次了,千万不要再摘!”肃宗握住李泌的手说:“绝不会再有此事,先生的良言,朕当写下来。”李泌又说:“陛下能这样就好了,何必多存形迹?”李泌夜里的一席话无形中保全了太子李豫。

肃宗即皇帝位后,立即诏令各部唐军进剿叛军。李光弼、郭子仪率唐军及回纥兵很快就收复了长安。肃宗返回长安改年号为乾元。十二月他又派人到成都接回太上皇玄宗,安置在城南的兴庆宫居住。接着册封张良娣为淑妃,封李辅国为成国公。同时赠封张良娣已经去世的父亲为尚书左仆射,母亲窦氏封义章县县主,姐姐封清河郡主,妹妹封郕国夫人,兄弟张清、张潜分别娶了大宁、延和二位郡主。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肃宗诏告天下立张良娣为皇后。张良娣宠遇专房,与中官李辅国持权在禁中干预政事,有时做得过分了,不顾肃宗的感受,肃宗不高兴但又不忍心责备她。当初安禄山攻破长安后,乱兵在城中大肆烧杀抢劫,一座繁华的长安成了瓦砾堆,张良娣亲自率领宫女太监一起在禁中养蚕以救急国难。因为太子李豫的兄弟建宁王李倓被张良娣诬谮而死,从此李豫心怀忧惧,常恐怕张良娣构祸,于是专心讨好张良娣,这时张良娣的两个儿子中,兴王李佋早死,定王李侗还十分幼小,所以李豫暂时没有什么危险。

太上皇回到长安以后,不是追悼梅妃就是思念杨妃,肃宗为了让玄宗开心,将玄宗以前的扈从优伶全部召还,但玄宗已到了老境,时常无故悲伤,弄得肃宗也不是滋味。虽然不再过问朝政,但是朝中大臣经常去兴庆宫问安,地方官吏入京都去朝见玄宗。玄宗平时很厌恶张良娣与李辅国,常劝肃宗不要宠幸他们。二人怀恨在心,便造了许多流言蜚语诋毁,肃宗也疑惑不定。正好张良娣的长子李佋病死,张良娣在肃宗面前骂玄宗是个老不死的,殃及了他自己的孩子。一天玄宗在长庆楼的栏杆边站立,外面有父老经过楼下,仰头看见太上皇都跪下来呼叫万岁。

李辅国乘机构陷说:“上皇在兴庆宫每天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这些人图谋不利陛下,陛下当思为社稷防患于未然。”张良娣也劝肃宗将太上皇迁到内宫。肃宗很聪明,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只是顾左右而言他,掉了几滴无关痛痒的泪。张良娣与李辅国当然明白肃宗心里的意思,便诈传诏敕,将玄宗软禁在迁入西宫的甘露殿。甘露殿中多年无人居住,庭院里都是杂草,只有几个老太监来伺候,每天吃的只有残羹剩宴。不久高力士被流放到巫州。玄宗一病不起,史书上说肃宗碍于张良娣不敢去探望,恐怕是他没脸去,只是遣人侍候玄宗的起居,对外只传言玄宗有病未愈。

上元元年(760年),78岁的玄宗病逝于西内的甘露殿。唐肃宗正在病中,忽然听到父亲病逝,心情郁悒之下自己的病势也更加严重。第二天颁布诏令让太子李豫监国。过不多久肃宗也命在旦夕。这时宫中又发生内乱,张良娣与李辅国本来是内外勾结,唇齿相依,后来李辅国专权,张良娣也受到他的挟制,以此两人产生了许多嫌隙。等到肃宗病得快不行了,太子李豫即位已经是迟早的事,李辅国见机转到了太子这边,以为自己将来打算,并且暗中帮李豫对付张良娣。

张良娣恨李辅国咬牙切齿,便想先除去他而后快,她召见李豫说:“李辅国久典禁兵,制敕都出自他的手里,而且擅自逼迫上皇,犯的罪上天都不会饶恕他!他心中所忌讳的只有我与你二人,现在皇帝正在弥留之际,李辅国连结程元振阴谋作乱,应该先下手诛杀了他们!”李豫声泪俱下说:“皇上病得这么厉害,不好去向他请示,假如忽然杀了李辅国,必然会使皇上震惊,这件事慢慢再说罢。”又含糊应付了几句,张良娣说:“太子先回去,慢慢商议也好。”

李豫前脚刚出去,张良娣便召来肃宗的次子越王李系进来密议。张良娣说:“太子过于仁弱,不能诛贼臣,你可不可以担负起这个重任?”同时许诺除掉李辅国后顺便废了李豫让李系做皇帝,李系本来非常痛恨李辅国,便一口应承下来。接着张良娣命内监段恒俊挑选了二百个精壮的宫卫太监,给了他们兵器衣甲,潜伏在肃宗病卧的长生殿内外。同时假借肃宗名义矫诏让李豫前来长生殿,企图在李豫进来时乘机杀了他。

不料事情泄了密,程元振听到张良娣的阴谋急忙告诉李辅国。当下二人号召党徒去探听消息。恰好李豫接旨到来,正要进殿门,李辅国、程元振立即上前拦住说:“宫中有变故,殿下千万不要轻易进去!”李豫说:“有什么变故?现在有中使奉旨召我,说是皇上大渐,我难道就可以怕死不进去么?”程元振说:“社稷事大,殿下还是应该慎重。”说着指使手下簇拥李豫去了飞龙殿。

接着程元振与李辅国诈传李豫的命令,号召禁兵闯入宫中搜捕越王李系、段恒俊。张良娣听到兵变的消息,急忙跑到肃宗的寝室内躲避。不料李辅国胆大妄为,竟带着禁兵闯入肃宗的寝室,当着肃宗的面去扯张良娣的头发。张良娣哀求肃宗救命,肃宗一急闭住了气,上下颤抖着嘴唇说不出一句话。李辅国将张良娣拖了出去,并将依附张良娣的几十个人一起用链子牵到冷宫拘禁起来。享寿宫女内监都惊骇而散,52岁的肃宗独自卧在床上没人去管,受到这一场惊吓,不一刻就咽了气。李辅国见肃宗死去,就用绳子勒死了张良娣。其他越王李系、段恒俊等也被诛杀。张良娣有一个儿子只有3岁,取名为李侗,李辅国想要斩草除根,便亲自去捕杀李侗,待去了才发现这个3岁的孩子早被吓死了。

过了四天后,李豫即位,历史上称为代宗。李辅国手握兵权,军国大事全由他说了算,甚至对代宗说:“大胆内里坐,外事自有老奴处分。”朝野上下只知道有李辅国,不知道有代宗。

唐肃宗李亨不是好色的皇帝,他一生中几乎只宠幸了张良娣一个女人。张良娣的名字已经不可考,良娣只是一个封号。不过张良娣也确实出类拔萃,不论在长相、智谋,还是性格上,她都称得上非常出色的皇后,关键是填补了李亨天生懦弱的缺点。但是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在处境危险的境遇下张良娣表现了一个女人最闪光的那一面,而在坐享其成的时候她又不惜一切为自己的亲生孩子打算,导致了宫廷的一系列变故。是是非非难有评价的标准,或许人性的险恶正是环境的复杂所促成。

标签: 之谜

更多文章

  • 同是唐朝名将,为了保命,为什么他们的方式都不一样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他们的

    古代皇帝最忌惮什么?四个字:功高震主。谁有资格动我的奶酪,我就要他的命,这是皇帝们的普遍心态,哪怕是所谓的明君也或多或少存在着这种想法,而最极端的结果就是朱元璋大杀功臣。怎么样才能避免功高震主呢?这对古代名将而言一直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严峻话题,有些名将很聪明,懂得急流勇退,功成身退,比如陶朱公范蠡,

  • 为何唐太宗李世民会被各民族冠以“天可汗”称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可汗

    唐太宗简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同时也是唐朝的诗人,并且在政治军事上也有非常出色的成绩。唐太宗图片唐太宗在位期间,被各民族冠以“天可汗”的称号,在对外和对内上他都有着一套方针。对外他积极开拓疆土不仅重创了高句丽,也将东突厥灭了,更是征服了很多部落。在国内他就劝课农桑,奉

  • 【唐朝·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宋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南阳邓州人。因河北昌黎系韩氏郡望,世称“韩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特别是在文学上,成就卓着,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评价他&ldqu

  • 战功当比李世民与大唐有续命之恩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大唐

    公元907年,唐昭帝李祝禅位给梁王朱温,从此大唐王朝李家皇帝便结束历史使命,中国便进入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而李家皇帝虽然没有了,但唐朝在李祝禅位后,唐朝却没有结束使命,此时唐朝末期所封的晋国、歧国、吴国等三国还继续沿用唐朝年号,理论上讲唐朝的使命还未完成。公元923年,有一李姓皇室族人称帝,继续为唐

  • 1、藩镇割据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藩镇

    安史之乱使唐代的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唐王朝虽然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并没有彻底摧毁安史集团的军事力量。安史手下大将李宝臣、田承嗣、李怀仙等人在唐朝重兵面前相继投降。唐代宗为了求得苟安,于是任命这些叛将为节度使,将河北州县分授他们,所以安史余部仍然拥有相当大的势力。在平叛的过程中,朝廷对内地掌兵的将领、

  • 解密:李世民为何会向突厥称臣纳贡十二年?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突厥

    突厥是我国北方境内一个古老而又显赫的民族。早在南北朝时期,突厥族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建立了人数多达数十万的军队。到了隋朝初年,突厥族却因内讧和斗争,统治集团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则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其中东突厥不久被隋朝军队打败,西突厥也因为内乱而一度衰落。

  • 历史上这六位帝王相比,谁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才是真正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古到今,中国历史出了很多的皇帝。这些皇帝有的庸庸碌碌,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兢兢业业。今天我们要盘点的是在那些在历史上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功劳的皇帝,是那些伟大而又杰出的皇帝。贞观长歌:李世民唐太宗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

  • 第一节 发展教育,风俗融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文化教育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开元时期,学校教育到达顶峰时期。经过教化,这个时期的社会风气以及民俗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不仅如此,在宗教、诗歌、修史、图书文字、音乐舞蹈、美术雕塑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些也是开元盛世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唐玄宗在位期间,是唐朝学校最为兴

  •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夺位后为啥杀光兄弟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当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建成决定入皇宫,和李世民对质。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亲自带100多人

  • 揭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被称为是最能打仗的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被称为

    唐朝开国君主是高祖李渊,不过打天下的头号功臣是他的次子唐太宗李世民。毛泽东点评历代兵家时,曾对他盛赞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隋末时李渊贵为太原留守(驻守军事重镇的高级官员),且是隋炀帝表亲,李世民从小却无纨绔子弟习气而志于习武从军,18岁便促其父举兵反隋并自任前线指挥。在扫平群雄时,年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