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甲午之战:第四章 波涛涌,黄金剑戟_一、海战前的波涛暗涌

甲午之战:第四章 波涛涌,黄金剑戟_一、海战前的波涛暗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18 更新时间:2023/12/21 20:04:17

清朝海军分为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水师舰队,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为强大。其他各支水师除广东水师的三艘小型巡洋舰滞留北洋参加了海战以外,皆因实力贫弱,在战争期间无所作为,坐视北洋水师的覆亡。

北洋水师,中国清末建立的新式海军。同治六年(1867年)创议,十三年(1874年)筹划。清廷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建设。

中国海军分为三洋建设:北洋水师负责山东及以北之黄海,南洋负责山东以南及长江以外之东海,两广负责福建、南海。由于北洋舰队是负责守卫京师,故清廷特奏准优先集全力建造。

光绪元年(1875年),命北洋大臣鸿章创设北洋水师。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R.赫德在英国订造了4舰炮船,此为清朝海军国外购军舰之始。随后,清朝又于1879年向英国订造巡洋舰“扬威”号和“超勇”号。

1880年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同年在天津设立负责海军事务的机构海军营务处。

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并派丁汝昌统领北洋海军。英人琅威、德人式百龄先后担任海军训练。又设立北洋水师学堂,修筑旅顺和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大部分还到过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中法战争后李鸿章加速购置舰船,扩充北洋海军。

有了海军,就得设立一个管理机构。1885年,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设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巡洋舰“致远”号、“靖远”号与“经远”号、“来远”号。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成军的北洋水师共有军舰25艘,官兵4000余人。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堪称当时全亚洲第一,全世界第八的海军舰队。

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多被政府挪往他处,如修建颐和园工程等。当时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但北洋水师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已多年未置新舰,部分应进行的更新工程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再来看看日本。日本海军各支舰队于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统一整编为联合舰队,由伊东佑亨海军中将担任联合舰队司令。联合舰队为二个以上舰队编成的日本海军中心部队。

明治初期,海军把有力舰、新锐舰编成主力部队“常备舰队”,老朽舰编成沿岸防备的二线部队“警备舰队”。但是,由于甲午战争开战,提出了“警备舰队”与“常备舰队”的统合方案,当时的军令部官房主事山本权兵卫大佐提出把“警备舰队”改名为“西海舰队”,“常备舰队”与“西海舰队”组织成“联合舰队”的提案。这是联合舰队的开始。到甲午战争开战的六日后完成编成。以后日俄战争之际再于战时临时编成,1923年(日本大正十二年)以后为常设。

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是20世纪前半叶日本帝国海军在中、远海执行机动作战任务的战略、战役军团。由两个以上舰队组成,统辖并指挥除近海防御兵力以外的大部乃至全部机动作战兵力。

谁领导谁就有实权,海军作为一个重要军事力量,当然需要直接领导,所以联合舰队司令或总司令直接隶属于日本天皇,在军政方面受海军大臣领导,在军令方面受海军军令部总长指挥。联合舰队的编队又分为以下小队:本队第一小队、第二小队、第一游击队和第二游击队。

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面临着相同的任务:护送援军、争夺黄海制海权。

北洋水师主要在威海至大同江口一线巡弋,1894年8月10日,日本联合舰队迫近威海,清光绪皇帝责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北洋大臣李鸿章不得不命丁汝昌赴黄海巡航以平息皇帝的愤怒和缓解舆论的压力。9月12日,北洋水师主力舰12艘由威海出发,赴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护送陆军登陆。

当年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向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发出的行前电报:“汝护送运船前去,勿太疑虑,俟铭军起岸,仍回威旅再护送运船一、二次,平壤被围安州吃紧,后路仍必须再添兵,以顾大局,免深入东省为要。”电报讲得很清楚,朝鲜战事吃紧,北洋水师这次是去护航,而不是去与日军决战。

北洋水师的策略是“保船制敌”,但是日本则不同,日本海军在战争之前就制定了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明确计划。目标不一致,所产生的行为必然就有所差别,最后结果也不同。当日本联合舰队护送援军登陆仁川的行动完成后,1894年9月13日,联合舰队本队和第一游击队开赴鸭绿江口,搜寻向北洋水师主力决战。

1894年9月16日凌晨,提督丁汝昌统率北洋海军“定远”、“致远”、“镇远”等12艘主力舰以及二艘蚊子船,4艘鱼雷艇组成的庞大的护航舰队,保护着5艘商船,满载着原驻守大连湾炮台的淮系铭军刘盛休部4000余人,前往中朝边界的大东沟登陆。

日本海军军令部战史编纂委员会编写的《征清海战史》卷十“黄海海战”中有一个极密件:大鸟公使拍来电报称,中国军队取海路前来朝鲜,估计要在大鹿岛一带登陆。这份情报,是当时日本驻朝鲜特命全权公使大鸟圭介发给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的,当时日本海军出海是为了阻止中国向朝鲜北部增兵。

李鸿章想让北洋水师护航运送兵力支援朝鲜北方,缓解朝鲜紧张局势的算盘落空了,日本人的想法恰恰与他相反,这也就注定了北洋舰队必然要在黄海海面上遭遇日本海军。

日本联合舰队之所以会在9月17日中午貌似巧合地出现在大东沟外海,看了大鸟公使的电报便一目了然,他们是要偷袭中国军舰和运兵船。

有一段由当年的日本海军拍摄的真实历史胶卷,映像上面最显眼的,就是成队形前进的军舰上的滚滚浓烟。正是这些浓烟,让北洋海军注定要被日本联合舰队提前发现,而摆开阵势开战。一本《日清战争绘卷》里面有这样一段配画诗:水天一线之间,远远看到几缕黑烟,想必是北洋舰队的精锐……

在绘卷第七卷里边,记录了发现北洋海军的全过程:9月17日早晨6点58分,旗舰“松岛”“赤诚”沿海岸线一侧侦察并无发现敌情,9点过,了望台上的水手拉响警报,报告发现敌舰,在海面上远远看到两三道黑烟,判断应该是小股敌舰,可之后黑烟陆续增加到6道、9道、12道、14道,正是北洋舰队全部出动。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接过驻朝鲜特命全权公使大鸟圭介的电报,认为所谓运兵船的情报,肯定是北洋舰队设下的圈套,目的就是引诱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进行决战。于是,日本出版的诗配画《日清战争绘卷》中便有了这样的记载:由于相距甚远,我英勇的海军将士们在准备午饭后,与之进行决战。

伊东佑亨万万想不到的是,就在他偷袭中国弱舰的梦想几乎破灭的同时,北洋舰队做出的判断却与他迵然不同。

日本的“西京丸”外形酷似商船,护卫舰“赤诚”号的体格又过小,被北洋海军判断成为日本的运兵船,认为日本舰队的目的,是护卫运兵船到大东沟登陆,偷袭中国陆军,决不让日军靠近大东沟海岸。

黄海海战的轮廓至此基本出来了。在整个海战期间,北洋舰队的作战目的,就是希图击沉日本的运兵船以及不让日军靠近大东沟海岸;日本联合舰队计划偷袭运兵船,却遭遇到了邓世昌和他的“致远”舰的硬骨头,日本方面认为,中日双方皆在打一场主力决战。于是,伊东佑亨才会让将士们有条不紊地迎战敌舰。

北洋舰队计划是守护运兵船,卸载完毕以后就返航,没想到碰上了日本舰队。所以,中国方面认为,自己是在进行一场捍卫陆军登陆行动的作战。于是,中日甲午黄海海战就在双方互相错位的认识中猝然爆发了。

标签: 波涛甲午第四章

更多文章

  • 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位藩王的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之乱,是怎样,结局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三藩之乱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藩王之乱是比较常见的事情,比如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明朝时期的靖难之役,当然,到了清朝初期,又爆发了“三藩之乱”。对于清朝初年的“三藩”是指三个割据一方的藩王,即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

  • 同治与光绪皇帝为什么都没有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光绪,同治,皇帝

    同治皇帝没有儿子,同治以后的光绪皇帝也没有儿子。巧的是连个个皇帝都是幼年皇帝,更巧的是他们都和一个女人有关,就是慈禧。时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已有身孕。慈禧担心阿鲁特氏日后如生下个儿子,将会威胁她的地位,便下令断绝阿鲁特氏的饮食。只得依靠母家送来的一些食物维持生命。阿鲁特氏暗暗写了一张纸条传到母家,

  • 历史揭秘:朱祁镇为何要杀救国第一功臣于谦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于谦,功臣,要杀

    于谦以“谋逆罪”被斩西市,百姓感激其救助恩情,夹道哭送想起于谦与袁崇焕,再查找西四那消失的牌楼——我看见了风波亭的倒影。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骑兵在土木堡(今官厅水库地区)大败明军,俘虏了御驾亲征的英宗(北宋钦、徽二帝的替身)。后以英宗为人质,兵临北京城下,逼迫守军开门迎接“圣驾”。群龙

  • 高楼寨之战:运动战成为弱小军对付强敌的“杀手锏”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强敌,杀手锏,运动战

    高楼寨之战清代中叶,在河南和安徽等淮北广大农村,出现了一种称为“捻党”的秘密组织。当时当地农村中迎神赛会要搓纸燃油,所谓“捻”便由此而得名,即一群、一组或一拨人的意思。参加捻党的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他们聚集在一起,与残酷压迫和剥削他们的封建

  • 甲午之战:第二章 突发难,丰岛炮声_一、操控朝鲜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朝鲜,炮声,甲午

    步步吞并既然有了侵略计划,对谁第一个下口?从地理位置上看,朝鲜离日本最近,且当时的朝鲜还是清政府的附属国,吞并朝鲜后就可以用它作跳板,继续侵略中国大陆。而汉城作为朝鲜王国的都城,在日本侵略的过程中必然处于风口浪尖的位置。在侵吞朝鲜的过程中,日本为了避免重蹈当年丰臣秀吉失败的覆辙,放弃了直接采取武力吞

  • 杨锐生平简介,维新变法的志士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志士,杨锐,生平简介

    杨锐(1857-1898),字叔峤,四川绵竹人,清末着名的维新变法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杨锐顺应时代潮流,日益慷慨谈论变法,逐渐强化救亡图存意识,积极投身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运动中去,敢于抗争,最后还为维新变法事业牺牲自己的生命。杨锐在青年时代就取得科举功名,长期在张之洞幕

  • 茅麓山战役中李来亨点火自焚 为什么当地传说中李来亨却没有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传说中,却没有,战役

    茅麓山抗清基地最后一战,是大清统一大陆最后一战。历史上称其为茅麓山战役。关于茅麓山战役,历史资料介绍:在清军10万大军长期围困下,李来亨率领大顺军将士,严防死守,极力保护明朝最后一块净土。双方相持数月后,基地物资基本消耗殆尽。李来亨在六月曾组织两次突围,虽拼死奋战,但寡不敌众,无法突出重围。8月4日

  • 王夫之强调美感的直接性是受了禅宗影响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受了,禅宗,美感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着名的思想家,也是和黄宗羲、顾炎武合称的清代三大启蒙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王夫之画照王夫之的主要思想有反对禁欲主义、气一元论、均天下反对专制主义、反对人生而知之的观点,提倡正确逻辑、理势合一观点,讲人性变化论等,这些都是王夫之的主要思想结晶。而这些思想的提出,是

  • 两朝权臣又是雍正的舅舅 最后竟然身败名裂!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权臣,身败名裂,雍正

    在清朝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位位高权重人物,雍正皇帝还要叫他舅舅的人,当时他是权倾朝野,两朝元老,是康熙、雍正权力交接的关键人物。他就是隆科多。隆科多,佟佳氏,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出身显赫,父亲是康熙年间的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姑姑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姐姐则是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隆科多与康熙的关

  • 仗义疏财的千古奇丐武训:自己出钱在家乡建义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仗义疏财,古奇,家乡

    1838年山东堂邑县,也就是今天的冠县柳林镇武家庄的一户贫苦人家降生了家中的第七个孩子,父母并没有因为新生命的降生而有丝毫喜悦,因为对于本就快揭不开锅的家人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多一口人就多一张嘴吃饭。心烦意乱的父母甚至连名字都懒得给他起,仅按家中的排行称之为武七。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还遇打头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