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位藩王的结局是怎样的?

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位藩王的结局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699 更新时间:2023/12/18 19:28:46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三藩之乱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藩王之乱是比较常见的事情,比如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明朝时期的靖难之役,当然,到了清朝初期,又爆发了“三藩之乱”。对于清朝初年的“三藩”是指三个割据一方的藩王,即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清军在进入山海关后,由于自身八旗兵兵力不足和原先明朝疆域的广大,利用投降的明朝将领,作为攻击李自成大顺军和南明的先锋。对此,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这一策略,促使清朝得以迅速攻占了原先明朝的疆域,也即完成了对明朝的取代。

不过,等到清朝一统天下之后,三藩却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拥有过大的兵权,从而割据一方,不利于清朝江山的稳固。甚至,三藩一定程度上可以与清廷分庭抗礼,成为了清王朝内部的极大不安定因素。所以,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年轻的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战争爆发。而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军攻入云贵省城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结束。那么,问题来了,三藩之乱中,吴三桂最终病死,那么另外两位藩王是什么结局?

云南平西王吴三桂

虽然我们常说“三藩之乱”,但是,实际上,这场藩王造反的主要人物,显然就是吴三桂。对于吴三桂来说,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虽然在清朝的建立过程中,三藩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在封建王朝之下,藩王始终是朝廷的重要威胁。而就年轻气盛的康熙皇帝,自然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三藩问题。于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

在三藩之乱中,吴三桂一开始只是自封周王,没有称帝。但是,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值得注意的是,吴三桂称帝的时候,三藩在和清朝的较量中,实际上已经处在下风了。换而言之,吴三桂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称帝,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平生夙愿,二是想要提振己方的士气。

当然,吴三桂称帝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的背景下,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吴三桂在衡阳因病去世,也即其是病死的结局。在吴三桂病死之后,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对于吴三桂来说,如果没有在公元1678年病死的话,那么,其最终的结局,自然会被清朝朝廷处死,也即康熙皇帝无疑不会放过吴三桂的。

广东平南王尚可喜

虽然尚可喜是三藩之一,不过,尚可喜并没有响应吴三桂的造反,而是坚定地站在清朝这一边。在吴三桂正式起兵之后,南方群起响应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亦起兵,云南、贵州、福建、江西、广西等地皆为吴三桂统辖;广东平南王麾下将领也有刘进忠、祖泽清等多人举兵响应,沿海群岛并起。尚可喜坚持效忠清室,以广东弹丸之地牵制十余万叛军无法全心北上,为清朝平叛创造有利条件。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之信发兵围困其父府邸,夺取王府的兵权,从而响应吴三桂叛乱,尚可喜闻变后欲悬梁自尽,被左右救起。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尚可喜在广州薨逝,享年73岁。因此,考虑到尚可喜的年龄,他应该和吴三桂一样,都是病逝的。

同时,就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也不是一心跟随吴三桂造反。在响应吴三桂起兵之后,尚之信不久又悔罪自归,袭封平南亲王,镇守广东。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命出兵往救宜章、郴州、永兴,皆托词不赴。据守广东,对清廷和吴三桂均持观望态势,也即尚之信希望保持一个中立的立场,从而待价而沽,以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不过,众所周知,这样的墙头草,显然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消灭吴三桂残余势力之前,康熙将尚之信下旨逮问,缚送京城,随即赐死,家属皆赦免。对此,在笔者看来,清朝之所以没有追究尚之信的家人,不是因为尚之信本人,而是因为他父亲尚可喜为平定叛乱做出了重要贡献。

福建靖南王耿精忠

最后,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下诏撤“三藩”,导致吴三桂起兵反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州响应,杀福建总督范承谟(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余人。耿精忠反叛令朝廷感到惊讶。当然,本着恩威并重的策略,康熙帝一面派兵进闽,下诏削精忠爵,并收禁其在京兄弟;一面劝谕精耿忠改过自新,剿灭郑经,继续镇闽。对于康熙皇帝,为了集中精力对付吴三桂,显然是希望耿精忠可以弃暗投明的。如果耿精忠真的顺应这一趋势的话,或许可以获得善终的结局。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耿精忠想要一条路走到黑。

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清军进取江山,破仙霞关,入福建取浦城、建宁,克延平,抵水口。十月,朝廷命大将军杰书遵诏招降耿精忠。值得注意的是,耿精忠降清后尚蓄逆谋之心,被部下暗中告发。而这,自然激怒了年轻气盛的康熙皇帝。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三藩”之乱彻底平息,于是康熙帝下诏将耿精忠及其心腹死党白显忠、徐文耀、王世瑜等凌迟处死。因此,对于清朝初期册封的三位藩王,耿精忠因为是被凌迟处死的,所以其结局可谓最为凄凉了。当然,清朝朝廷不是没有给耿精忠机会,如果耿精忠没有响应吴三桂的叛乱,或者在归降清朝后没有继续心存谋反的意图,都不会是被凌迟处死的下场了。对此,你怎么看呢?

标签: 之乱是怎样结局

更多文章

  • 同治与光绪皇帝为什么都没有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光绪,同治,皇帝

    同治皇帝没有儿子,同治以后的光绪皇帝也没有儿子。巧的是连个个皇帝都是幼年皇帝,更巧的是他们都和一个女人有关,就是慈禧。时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已有身孕。慈禧担心阿鲁特氏日后如生下个儿子,将会威胁她的地位,便下令断绝阿鲁特氏的饮食。只得依靠母家送来的一些食物维持生命。阿鲁特氏暗暗写了一张纸条传到母家,

  • 历史揭秘:朱祁镇为何要杀救国第一功臣于谦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于谦,功臣,要杀

    于谦以“谋逆罪”被斩西市,百姓感激其救助恩情,夹道哭送想起于谦与袁崇焕,再查找西四那消失的牌楼——我看见了风波亭的倒影。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骑兵在土木堡(今官厅水库地区)大败明军,俘虏了御驾亲征的英宗(北宋钦、徽二帝的替身)。后以英宗为人质,兵临北京城下,逼迫守军开门迎接“圣驾”。群龙

  • 高楼寨之战:运动战成为弱小军对付强敌的“杀手锏”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强敌,杀手锏,运动战

    高楼寨之战清代中叶,在河南和安徽等淮北广大农村,出现了一种称为“捻党”的秘密组织。当时当地农村中迎神赛会要搓纸燃油,所谓“捻”便由此而得名,即一群、一组或一拨人的意思。参加捻党的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他们聚集在一起,与残酷压迫和剥削他们的封建

  • 甲午之战:第二章 突发难,丰岛炮声_一、操控朝鲜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朝鲜,炮声,甲午

    步步吞并既然有了侵略计划,对谁第一个下口?从地理位置上看,朝鲜离日本最近,且当时的朝鲜还是清政府的附属国,吞并朝鲜后就可以用它作跳板,继续侵略中国大陆。而汉城作为朝鲜王国的都城,在日本侵略的过程中必然处于风口浪尖的位置。在侵吞朝鲜的过程中,日本为了避免重蹈当年丰臣秀吉失败的覆辙,放弃了直接采取武力吞

  • 杨锐生平简介,维新变法的志士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志士,杨锐,生平简介

    杨锐(1857-1898),字叔峤,四川绵竹人,清末着名的维新变法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杨锐顺应时代潮流,日益慷慨谈论变法,逐渐强化救亡图存意识,积极投身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运动中去,敢于抗争,最后还为维新变法事业牺牲自己的生命。杨锐在青年时代就取得科举功名,长期在张之洞幕

  • 茅麓山战役中李来亨点火自焚 为什么当地传说中李来亨却没有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传说中,却没有,战役

    茅麓山抗清基地最后一战,是大清统一大陆最后一战。历史上称其为茅麓山战役。关于茅麓山战役,历史资料介绍:在清军10万大军长期围困下,李来亨率领大顺军将士,严防死守,极力保护明朝最后一块净土。双方相持数月后,基地物资基本消耗殆尽。李来亨在六月曾组织两次突围,虽拼死奋战,但寡不敌众,无法突出重围。8月4日

  • 王夫之强调美感的直接性是受了禅宗影响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受了,禅宗,美感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着名的思想家,也是和黄宗羲、顾炎武合称的清代三大启蒙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王夫之画照王夫之的主要思想有反对禁欲主义、气一元论、均天下反对专制主义、反对人生而知之的观点,提倡正确逻辑、理势合一观点,讲人性变化论等,这些都是王夫之的主要思想结晶。而这些思想的提出,是

  • 两朝权臣又是雍正的舅舅 最后竟然身败名裂!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权臣,身败名裂,雍正

    在清朝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位位高权重人物,雍正皇帝还要叫他舅舅的人,当时他是权倾朝野,两朝元老,是康熙、雍正权力交接的关键人物。他就是隆科多。隆科多,佟佳氏,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出身显赫,父亲是康熙年间的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姑姑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姐姐则是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隆科多与康熙的关

  • 仗义疏财的千古奇丐武训:自己出钱在家乡建义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仗义疏财,古奇,家乡

    1838年山东堂邑县,也就是今天的冠县柳林镇武家庄的一户贫苦人家降生了家中的第七个孩子,父母并没有因为新生命的降生而有丝毫喜悦,因为对于本就快揭不开锅的家人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多一口人就多一张嘴吃饭。心烦意乱的父母甚至连名字都懒得给他起,仅按家中的排行称之为武七。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还遇打头风。

  • 两场运动,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败日本人的觉醒——明治维新_《甲午沉思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治维新,甲午,胜败

    几乎在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同时,日本也在发生着一场变革。与洋务运动相比,它来势更猛烈、涉及面更广泛、变革更剧烈、影响更深远,这就是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谋求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