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任用名臣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韩休等人为相,针对武则天晚年及中宗、睿宗两朝的弊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历经十余年的努力,终于再造盛世,因这段时期的年号为开元,故被史家称之为“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的成色到底有多足,可以从经济和人口两方面进行考察。众所周知,盛世的第一要义便是财力的富足,这不仅包括国家财政的丰盈,更包括民间财富的充足。玄宗时期的唐朝到底有多富?对此“诗圣”杜甫有诗可为证:“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国库之丰盈、百姓之富足,由此可见一斑。
唐玄宗孜孜求治,亲手缔造大唐盛世
人口数量的多寡,直接反映王朝实力的强弱,更是检验“盛世”成色的“试金石”。历经隋末的战火劫难,唐初人口锐减,即使到了唐太宗贞观十三年时(639年),也才缓慢地恢复到1235万人。然而到了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全国人口总数竟攀升至5288万,这净值中绝大多数,正是“开元盛世”的功劳。
其载,户部计今年见管州县户口:管郡总三百二十一,县一千五百三十八,乡一万六千八百二十九;户九百六十一万九千二百五十四...口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见《旧唐书·本纪第九》。
然而这仅仅是官方的统计数据,考虑到大量的佃农、隐户、奴仆、士兵、僧道、外族等不纳入户口统计,其人口总数将远超官方数据。现代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不低于7000万,最高可达1.4亿(日本学者日野开三郎的观点)。
唐玄宗前期疆域图
玄宗时期,随着回纥、渤海、南诏等国的崛起,较之于高宗时期,唐朝的疆域有了不小程度的“缩水”,但汉族聚居的主体部分却并未丢失。并且,因为有雄厚的财力做后盾,唐玄宗大力发展军事,在实现战略收缩的前提下,反而使唐军变得更加强大。
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唐军在名将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人的率领下,驰骋于东亚、中亚和漠北战场,屡战屡胜,破国无数,真正具备“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的能力。彼时国人扬眉吐气,自豪之情跟今日的美国人别无二致。
李白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人物
当然,“开元盛世”的成色并不仅限于财富丰盈、人口攀升和军力强大,在文化方面自然也不遑多让。唐朝的文化以诗代表,而玄宗时期恰恰是唐诗产量最高、内容最丰富、风格最多样的时期,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等诗坛巨擘层出不穷,成果斐然,把盛唐装饰成一个无比绚烂、无法复制的文化盛世,直到今天仍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人无千般好,花无百日红”,正当唐朝国力达到顶峰之际,却因为唐玄宗接连误用三个人,使得帝国形势渐转而下,最终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这三位“害国精”,便是宰相李林甫、杨国忠及节度使安禄山。
李林甫执政19年,致使安禄山尾大不掉
李林甫出身宗室(唐高祖堂弟长平王李叔良的曾孙),因攀结玄宗宠妃武惠妃而平步青云,担任宰相职务长达19年时间,直到病死于任上,是玄宗朝执政最久的宰相。李林甫执政期间,对上邀宠固位、迷惑皇帝,对下则排斥良善、蔽塞言路,导致纲纪紊乱、朝政混乱。更要命的是,李林甫还大力提拔重用胡人掌兵,致使安禄山尾大难掉,最终成为盛唐的“终结者”。
杨国忠祸国殃民,并逼反安禄山
杨国忠是武则天男宠张易之的外甥,杨贵妃的族兄,早年间穷困落魄,后因族妹得宠而飞黄腾达,最终竟能接替李林甫执政,成为权倾朝野的宰相。然而杨国忠庸鄙无能,执政期间只知独揽大权、妒贤嫉能,却丝毫没有革除弊政的本领。更加要命的是,杨国忠在明知安禄山手握重兵、尾大不掉的情况下,竟然一再对他进行挑衅,在公开场合要求玄宗铲除安禄山,结果可想而知。
安禄山出身杂种胡人,因当兵时骁勇善战,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收为义子,不断地予以提携,37岁时便出任平卢兵马使。安禄山善于逢迎,好邀宠固位,竟逐渐做到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高位,深得玄宗及杨贵妃宠信。可安禄山虽然深荷圣恩,但既然手握百万雄兵,又眼见内地防守空虚、朝政紊乱,加之与权臣杨国忠不和,最终于755年举兵叛乱,揭开“安史之乱”的序幕。
安禄山起兵反唐,使帝国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使得大唐江山千疮百孔,盛世难现。为迅速平息叛乱,唐庭都不得不默视地方割据武装的兴起,从而演化为持续200余年的藩镇之乱,而大唐便在这藩镇之乱期间走向灭亡。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