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当时还有追加规定,宋末状元留梦吉和泉洲蒲寿庚的后代,也被禁止参与科考,原因就是这两个人是朱元璋痛恨的投元大“汉奸”。前者投元后仍然当了宰相,还恬不知耻的劝说文天祥投降;后者剿灭南宋不遗余力,完全不留后路。
就“历史污点”来说,秦桧比他们哥俩有名的多。蒲寿庚们可能纵兵杀害了千万汉民,可秦桧单只杀害了岳飞元帅一人,就被死死地定在耻辱柱上。从明到清,各地有多少岳王庙,就有多少秦桧夫妻的坦身塑像长跪不起。
正史上的秦桧没有直系后人,只有养子秦熺,秦熺原本姓王,是秦桧妻子王氏兄长之子。
后来因为英勇抗金而壮烈殉国的秦钜,就是秦熺的孙子,秦熺这一脉到了清朝,又出现了一位名人——秦大士。
秦大士,号磵泉,是乾隆十七年的状元,出生在南京,到现在南京还有一处地名叫做秦状元里,前身就是秦状元巷,也就是秦大士出生的地方。这至少说明他除了诗书画三绝,个人口碑还是不错的。
真正令秦大士出名的,当是乾隆殿试他时他的机敏反应。
乾隆有听说这位殿试中的才子是秦桧之后,决定在殿试环节临时加一次考验,想看看秦大士的现场反应如何,是不是当官的料。
乾隆单刀直入,直接问秦大士:“听说您是秦桧后人?”
秦大士不加犹豫:“陛下,一朝天子一朝臣呢。”
这个答案在我看来,肯定是秦大士早就预备好的,他和他父辈的人生中早已面对这种责难不止有一万八千次,背负着这种“原罪”的后人们,早就有了应对话术。此时此际,虽然并非寻常场合,但秦大士也应该早有准备。
原理很简单,秦大士在并未鞭挞“祖先”秦桧的前提下,巧妙地把秦桧与赵构结连到了一体,把矛头指向了赵构。同理,“一朝天子一朝臣”,遇到昏君,其臣也昏;然而遇到乾隆爷您这样的明君,手下必然是都是良心大好的忠臣,相当于把皇帝表现与朝臣的表现做了强势关联。
这句话一出口,既捧了乾隆皇帝的圣明,又避免去直接指摘或辩解秦桧,要知道,无论是指摘还是辩解,皇帝都有足够不开心的理由。
有辩解倾向,说明政治不正确,秦桧口碑已属盖棺论定,你不能因为是后人就去唧唧歪歪历史细节,去推翻整个社会价值观,触怒龙颜几率大增。
指摘也不可行,中国人讲究孝道,祖先再做错事也是你的祖先,你当着皇帝的面做出“不孝”之事,亦有很大概率为皇帝不喜。
秦大士的这句“一朝天子一朝臣”,想必是秦桧后人们明哲保身的集体心得,但秦大士的那句诗文,却是他内心深处真正的写照:
“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