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建文帝胜券在握,却输给了叔父朱棣,这点原因不容忽视

建文帝胜券在握,却输给了叔父朱棣,这点原因不容忽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895 更新时间:2024/1/25 5:05:43

不过如果男女比例各占一半来算的话,女儿就算没有一百个,六七十个总是能有的。而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有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数量不算多也绝不算少。

封建社会里的君主传承制度,讲究的是家天下,皇帝把江山社稷视作自己辛苦打拼下的家业。就算是一个家产微薄的农民,临终前也会仔细梳理一下家业,几升稻谷,几把锄头,还有几间破败不堪的茅草屋。

无论是居庙堂之高的帝王,还是处江湖之远的平民,都有一种保守思想,就是把家业分给自己的儿女。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不是特殊原因,长子往往是得到最多的家产,再往后的儿子趋于平等。流僧出身的朱元璋也没跳过这个怪圈,他和汉高祖刘邦的想法如出一辙,都是将打拼下来的江山看作家业。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常常醉眼朦胧地对父亲刘太公说:“你以前说我不如大哥,那么现在看来,我俩谁的家业更大呢?”即使成为万人朝拜的帝王,刘邦和朱元璋依旧把一片大好河山看作自己的家产。

出于这种考虑,明太祖朱元璋每天都在考虑如何把大明王朝经营得滴水不漏,他对开国元勋百般提防,对亲生骨肉则是信任有加。

朱元璋将二十四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做藩王,其中以“夹辅王室”镇守西北的九个藩王,还经常领兵离开藩镇,参加对北元军队的防御和征讨。明朝不乏有识之士,翰林院的文员叶伯巨就看到了“分封诸侯”的弊端,他对朱元璋讲述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叶伯巨希望能够用历史事例让朱元璋吸取教训,并建议朱元璋趁诸王没有密谋作乱之前,控制他们的藩镇、裁撤他们的兵力,可朱元璋认为自己的子孙勇敢善良,比刘季和司马炎祸心四起的子孙好千倍百倍。

1392年,懿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借鉴元朝兄弟争权、手足相残的教训,没有从剩下二十多个儿子里挑选继承人。他认定皇位继承是皇朝安全的根本,因此他制定了严密的法则,《皇明祖训》里明确规定,明朝的皇位继承是嫡长子继承制,只有皇帝没有子嗣的时候,才可以从血缘关系最近的那支挑选。秉持着这一想法的朱元璋,放弃了立藩王为太子的想法,转而立朱标的嫡长子,自己的嫡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元璋治国严酷凌厉,各地藩王深知自己与父亲的差距,毕竟他们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父亲就已经是威风八面的吴王了。洪武时期的藩王遵纪守法,的确像朱元璋所想的那样,是统兵御敌的利剑,拥护天子的勤王力量。朱元璋认识到自己政治手段过于严苛,太子朱标仁爱忠厚,威望能力得到兄弟敬服,可以做一个汉文帝那样的后继仁君。可是天妒英才,仁慈友爱的朱标去世,痛失爱子的朱元璋在长孙朱允炆的身上看到了朱标的影子。

朱允炆性格亲和,接受的又是传统儒学教育,朱元璋认为孙子能够做一个圣贤之君。可他没有想到的是,征战沙场数十载的藩王并不买朱允炆的账,他们自恃劳苦功高,而且又是朱允炆的叔父,自然不想被年幼的朱允炆呼来喝去。晚年的朱元璋隐约察觉到这一端倪,但他又不忍心对亲生骨肉下手,比起功高盖主的淮西勋贵,他更信任拱卫京师的藩王。

1398年,朱元璋一如往常地和大臣们议论政事,年事已高的他感到十分疲倦,哈欠不断,会意的大臣们交换眼色,跪拜告退。朱元璋来到后宫床上休息,没想到就此一睡不起,结束了自己神秘传奇的一生。虽然朱元璋去世突然,身体的每况愈下,让他预感到自己很快会不久于人世。

因此朱元璋早早地立下了一份遗嘱,遗嘱大体内容是:我能做皇帝是上天的意愿,三十多年来不敢倦怠,希望能够给百姓带来一片盛世。可惜我出身卑微,没有圣人那样博大的学识才智,虽然做了一些自以为正确的事情,但也有许多疏忽之处。我一直担心精力日益衰微,很怕有些事情没有办妥,现在我即将离开人世,想起种种过往,也没有太多遗憾的事情了。皇太孙允炆性情宽厚,讲究孝道,理应担起帝王大业,文武大臣要尽心辅佐他。留在封地的诸王,得知我去世的消息,不用来京城吊唁,应当管好自己的封地,各王的文臣武将,悉听朝廷安排。

朱元璋的遗诏大体有三种意思,第一是回望三十年的治政生涯,承认有些没能考虑到的地方。第二是明确继承人是朱允炆,要求文武大臣要尽心辅佐,不能有半点懈怠。第三点才是最关键的一点,朱元璋生怕诸王前来京城争权,让明朝陷入藩王作乱的祸患中。

这封遗诏是在朱元璋去世的第二天展示的,那一天正是朱允炆继承皇位的第一天,建文帝公开遗诏,最主要的作用是震慑朝臣和各地藩王。遗诏传到藩王的耳朵里,原本想赶往京城的他们,只好听从朱元璋的遗愿,老实待在自己的封地。就在藩王不情愿地听命时,一场酝酿已久的计谋在遥远的应天府悄然实施。建文帝早在继位前就看到了藩王尾大不掉的祸患,他将拥兵自重的叔父看作心头大患,一心想要改变这种局面。

第一个提出削藩建议的是户部侍郎卓敬,尽管建文帝没有批复奏章,但削藩的消息还是流传到了各地藩王的封地里。可是他们谁也不想做出头鸟,而是互相煽动对方情绪,希望可以在紧张形势下静观其变,坐收渔翁之利。

当建文帝发现藩王蠢蠢欲动的时候,他急忙召讲学老师齐泰黄子澄商量决议,在齐黄二人的建议下,建文帝裁撤了几个实力较弱的藩王,把实力雄厚的燕王放到了最后面。短短一年的时间,拥有拱卫京师权利的周、湘、齐、代、岷五位藩王就被废为庶人。发往云南的周王,软禁在京师的齐王,幽禁在大同的代王,迁到漳州控制的岷王,不愿受辱自焚的湘王。

一个个位高权重的藩王在燕王朱棣的面前倒去,等待朱棣的命运,不是禁足就是杀戮,和蒙古军队交战多年的朱棣没想到这么快就迎来自己的命运。

建文帝的政治手段展现出和他这个年纪并不匹配的老练狠辣,如果不是遇到更加精明能干的四叔朱棣,也许建文帝真的会是一个有为之君,最起码不会落得自焚的凄惨下场。

建文帝在削藩的同时,没有放松对燕王的控制,他先是以驻守边疆、抽调人手的名义将燕王的护卫调走,随后又派重兵驻扎在北平周围的山海关。

朱允炆的优势是拥有比燕军多出数倍的兵力,而老辣的燕王没有坐以待毙,恰巧朱允炆派去逮捕燕王的张信又是个叛徒,他不敢在北平府下令逮捕燕王,反倒是把朝廷的战略部署全盘托出。

就此,一场连绵四年的烽火硝烟烧起,燕王朱棣在北平以“除奸臣”的名义起兵反抗,远在应天的建文帝还不知道哪里出了岔子。

花开说:《孙子》云:兵者,诡道也。建文帝并非没有才华,只是与朱棣相比少了狠辣果决,而历史也从来不会因为你年龄或者仁慈给予机会,朱棣利用机会麻痹建文帝而后以靖难为名,建文帝措手不及,其实胜负之数尚未可知,但是建文帝的一系列昏招迭出,也让他渐渐的丧失了优势。多年边陲的军旅生涯,对蒙古的用兵,也让朱棣在面对稚嫩的侄子时得心用手。

参考资料:《明史》等

更多文章

  • 明朝西北很安定,为什么清朝与准格尔打了70年?形势完全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能不能打败准噶尔,明朝打赢过清军吗,明朝为什么投降清朝后战斗力暴增

    康熙27年,也就是公元1688年,清王朝与准格尔汗国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这场战争一打就是70年,直到乾隆时期才真正解决准格尔问题。可以说,准格尔与清王朝的战争打了整个康乾盛世。而与清朝不同的是,明朝时期西北问题并不是很严峻。虽然有一句谶语是说“明起于东南,亡于西北”。但李自成属于明朝内部问题,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自成兴亡启示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自成霸气的诗句,李自成真人照片,李自成精彩句子

    李自成,陕西米脂人,出生于公元1606年。最开始,李自成就是个老实巴交安分守己的农民家庭的儿子,一直到二十一岁,才混成在银川驿站当了个驿卒。说白了,就是个接待站的小卒,算是最底层的公务员。可李自成很倒霉,刚干上不到两年,就赶上大明崇祯年间的财政危机,国库没有多少银子了。在这种情况下,崇祯皇帝开始裁减

  • 李自成灭明时就没想过清朝会趁机入关?有防备,但却严重低估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朝李自成,清朝皇帝对李自成评价,李自成入关后的现状

    而且招降吴三桂以后,李自成竟然没有派大顺军队内部嫡系将领前去驻防,只是派降将唐通带领本部八千人马前往接防,这点人马也太少了,而事实证明,当吴三桂降而反悔,从去往北京路上杀回山海关时,唐通的八千人马的确不够看,没费多大功夫就被收拾了。以这个来看,李自成的布置的确太不走心了,但要说他一点都不重视关外大清

  • 明英宗复辟,弟弟景帝听到不是于谦所为,为何连声说“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英宗与明景宗关系,明英宗于谦,于谦对景帝皇位的态度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突然病重,到了十六日晚上至十七日凌晨四更许,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投机者发动政变,拥戴已经成为太上皇的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是为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景帝闻钟鼓声,大惊,问左右曰:“于谦耶?”既知为上皇,连声曰:“好,好!”一

  • 明朝12世16帝,2对亲兄弟,2对堂兄弟,为何天启和崇祯关系最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皇帝崇祯有多高,明朝天启到崇祯发生了哪些大事,明朝崇祯算不算好皇帝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历12世共16帝,国祚276年。明朝16帝之中,有着2对皇帝是堂兄弟组合,有着2对皇帝是亲兄弟组合,也就是说有4对皇帝是平辈,所以是12世。今天宋安之就来说说这4对兄弟组合之中,哪对兄弟关系最好,哪对兄弟关系最差。第一对兄弟组合是建文帝朱允炆与明高宗朱高炽。

  • 明之藩王弊端真不能怪朱元璋,朱棣和朱允炆才是关键问题所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朱允炆朱棣关系,朱棣与朱允炆治国谁更好,朱棣惩罚藩王

    有明诸藩,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而提起藩王问题,很多人都认为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错,其实认真说起来,这个真不能怪明太祖朱元璋,最大的问题其实在于明成祖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这叔侄俩,就是这叔侄俩才使明朝藩王成为被圈养的高级动物,几乎成为废人,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关于

  •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人烧不出大缸!结果一个成语揭开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马未都反驳司马光砸缸,司马光长大后是砸大缸吗,司马光砸缸马未都怎么评价

    这件事展现出了司马光充足的智慧,更是成为了后人口中神童的代表人物。只不过,如今的时代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有了质疑者,这个故事也慢慢被一些人否定了。这一切就源于一位名叫马未都的学者,他根据自己了解的历史,提出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在宋代如何能够烧制出大缸呢?一时之间因为这个问题,很多人也开始怀疑司马光砸

  • 真是成吉思汗的女儿?单恋郭靖的华筝公主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郭靖华筝吻戏,历史上郭靖和成吉思汗什么关系,郭靖最后有和华筝见面吗

    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华筝确实也有历史原型!当然,相对于《射雕》里一些男性角色,小说里华筝的这个形象,可以说演绎的成分就更大一些了。首先,在严肃史书的记载里,其实成吉思汗并没有一个汉文译名叫“华筝”的女儿,但却有一个汉文译名语音和华筝非常接近的女儿,也就是他和正妻孛儿帖的第一个女儿火臣别吉(也被译为火真

  • 明朝曾有明太宗,称号持续100多年,最后怎么没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代为什么没有明太宗,明朝各个皇帝下场,明朝第二任皇帝后来怎么了

    其实包括给朱棣改庙号在内的这整个事件在嘉靖初年确实是一件大事,以至于这个事件还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大礼议”。而这件事涉及到了从明朝建立到嘉靖年间多位皇帝的地位问题,因此也曾经引发了激烈的争议。这件事的起因就是明世宗嘉靖帝成为皇帝的特殊过程。虽然嘉靖皇帝是出身于明朝皇族,但他的父亲却并不是明朝的皇帝。

  • 朱棣只是24个藩王之一,为啥那么强?他比建文帝高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棣是唯一成功的藩王,为何朱棣的历史评价很高,朱棣的实力有多强大

    朱元璋杀死反对分封的人那么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还是要从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所面临的局面说起了。其实对中国历史有些基本了解的朋友恐怕都知道,中国历史上采用分封制的王朝几乎全都发生过重大的藩王叛乱。比如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以及几乎给西晋王朝判了死刑的八王之乱等等。所以在西晋王朝灭亡之后,分封制在中原王朝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