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吴国末代皇帝登基之初表现贤明,为何却一步步滑向昏君的深渊?

吴国末代皇帝登基之初表现贤明,为何却一步步滑向昏君的深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67 更新时间:2024/1/31 13:03:28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魏蜀吴先后开国立业,一时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var1]

三国

然而,九州的风云变幻莫测。吴国在经历了孙权时代的辉煌后,终于盛极而衰,于公元280年迎来了亡国的挽歌。

诚然,吴国灭亡是多重因素导致的,但末代皇帝孙皓的所作所为,无疑为吴国灭亡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01 国赖长君

孙皓能成为吴国最后一任帝王,离不开他的出身。

他的父亲,是废太子孙和。公元250年,孙和在二宫之争中被废去了太子位,之后被改封为南阳王。

地位不保的孙和只能带着家人一起迁往长沙居住,远远的离开了吴国的政治中央。

祸兮福所倚,远离中央的孙和家族反而躲开了朝堂上一次又一次的废立风暴。结果等到公元264年吴景帝孙休去世后,大臣们突然惊讶的发现,吴国已经没有多少可以继位的年长君王了。

这时候,孙皓成为皇帝的候选人进入了大臣们的眼帘。凭借着一条“国赖长君”,孙皓成功的重返中央,并且成为了吴国的掌舵人。

02 如此明君

初登大宝的孙皓,也曾极力表现出贤明君王的一面。

据《三国志》记载,“(孙皓)改元,大赦……以张布为骠骑将军,加侍中,诸增位班赏,一皆如旧。”

大赦天下跟封赏拥立自己为帝的大臣张布,是孙皓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或许是怕这份答卷不足以让大臣们觉得自己是位明君,孙皓继续放出第二个大招。

据《江表传》记载,孙皓的第二个大招是下令开仓赈灾救济百姓,还把宫中的宫女和珍奇异兽放出宫去,这招的效果十分明显,吴国上下一时都将孙皓誉为令主。

可惜,这一切不过是孙皓的伪装术而已,目的不过是在还没站稳脚跟之前保住自己的皇位而已。

等到孙皓彻底坐稳皇帝的宝座后,他立刻撕下了明君的假面具,暴露出原本凶狠而真实的自我。

[var1]

孙皓

03 无道昏君

孙皓的皇位,是从孙休手中继承来的,但这并非因为孙休没有儿子,而是因为当时孙休的儿子年龄很小,所以张布说服朱太后同意让已经成年的孙皓来继位。

[var1]

孙休剧照

可孙皓的皇位稳固后,他却立刻将手中的屠刀挥向朱太后。公元265年,孙皓逼杀朱太后,然后把孙休的几个儿子全部发配到偏僻的小城中。

事后,孙皓想想仍觉不放心,于是他又派人追杀了其中两个年龄较大的孩子。

处理掉这些潜在的竞争者后,孙皓又把恶毒的目光投向了朝中的大臣们。据《三国志》记载:“皓营新宫,二千石以下皆自入山督摄伐木。又破坏诸营,大开园囿,起土山楼观,穷极伎巧,功役之费以亿万计。”

孙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把孙权时代留下的简朴风格全部换成土豪奢华风。但是建造庞大的宫殿需要大量的木头,于是孙皓就把二千石以下的官员通通派往深山去伐木。

按照汉律,二千石可为郡守,这相当于现代一个地方行政长官的级别了。这样的官员如果缺岗,无异于人为引发政府机构的局部瘫痪。

可孙皓为了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全然不顾政务荒废。国家社稷在孙皓的眼中,远远没有住上舒适的大房子来得重要。

有了大房子后,孙皓又张罗着给自己多安置些娇妻美妾,为此他不仅派人去民间广搜美女,还专门下令要求朝中的高官们都必须如实上报自家的女儿情况,然后由朝廷组织这些女子参加选秀,选秀失败后才能自由婚嫁。

如此一来,孙皓的后宫快速充盈起来,高峰时甚至达到了几千后妃。可怜这些美貌女子都是二八年华,却被困于深宫之中,除个别被孙皓宠信的幸运儿外,大多只能白白将一生的幸福埋葬。

04 吴国灭亡

孙皓的种种作法引得天怒人怨,民不聊生,有些正直的官员们看不下去,开始对孙皓进行劝谏。

可孙皓又哪里是个肯听谏言的君王呢,他非但不听,还随手找个理由杀害了劝谏的大臣。

这样一言不合就杀人的做法终于让拥立孙皓的张布也看不下去了,《三国志》上面说:“皓既得志,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大小失望,兴、布窃悔之。或以譛皓,布与兴为皓所诛”。

后悔拥立孙皓的张布被杀害后,孙皓彻底释放了他凶残好杀的本性。宗室里,孙皓杀害了孙奉、孙奋,还有异母弟孙谦、孙俊等等;朝臣中,又有侍中韦曜因不会喝酒被杀、常侍王蕃因太会喝酒被杀,还有倒霉的濮阳兴被夷灭了三族。

这样残暴的皇帝怎么能得到臣民的拥护呢,结果王濬大军灭吴的时候不费吹灰之力便攻到了吴国都城,孙皓惊惶之下只得降晋,自此吴国灭亡。

[var1]

西晋统一三国

对于吴国之灭,《续后汉书》是这么评价的:皓穷凶极恶,卒陨其业,非不幸也。正是孙皓的穷凶极恶毁掉了吴国的根基,为吴国的灭亡敲响了丧钟。

人在做,天在看。纵使孙皓高明的伪装术可以瞒过满朝文武,却欺骗不了这天日昭昭!吴国看上去是亡于晋,但其实它早已毁在孙皓手中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续后汉书》

更多文章

  • 曹操为成就霸业学了齐桓公 却换来当头一棒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曹操怎么评价齐桓公,曹操是如何成就霸业的,曹操因骄傲失败的几大事件

    细读中国史我们可以看得到,这样的皇帝总是伴随着“尊王攘夷”或者“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论调。其实稍微变通的来看,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无非是趁着君主势弱,而自己又不敢称王称帝,怕被其他人和后世史书口诛笔伐,退而求其次的一张方式。中国人自古好中庸之道,不是什么违背原则的事儿,尽量不撕破脸皮,又好面子做了坏

  • 楚庄王称霸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楚庄王称霸中原属于战国时期吗,楚庄王称霸多少年,楚庄王称霸中原时间

    [var1]齐桓公争霸天下时,非常简单。因为当时的天下,还处于海选之中,所以齐桓公只和楚国打了打太极,并没有真刀实枪的开战,就取得了天下霸主的地位。晋文公争霸天下时,依然比较简单。因为当时的天下,虽然已是四强并立了,但是这种格局,还没有完全充分,关键是,晋国的地缘非常理想;所以晋文公玩了一招诱敌深入

  • 张献忠养子求封秦王, 明朝臣子刻了一个假印骗人, 因此丢了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末张献忠称帝,张献忠湖广填四川,打败张献忠的女将

    [var1] 孙可望 1647年,孙可望在张献忠战死后率领大西军余部进入云南,平定了土司沙定洲叛乱,又收服了世守云南的黔国公沐天波以及明朝兵道杨畏知,而且作用十余万兵马,成了云南省的实际主人。1 钱邦芑欲联合孙可望,为其求封公爵1648年,明朝四川巡按钱邦芑见孙可望率领的大西军兵强马壮,想拉拢大西军

  • 孔子后裔请求不剃发, 用传统冠服祭祀孔子, 多尔衮如此批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孔子的服饰特点,孔子后人有没有剃发,孔子传统文化服饰

    [var1] 1645年6月形势图 虽然各地的汉族百姓为了保护自己的头发和冠服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在清军的军事压力之下都告失败。而一些身居高位的官员和士绅也希望能够通过各种理由免受“剃发”之苦,但是无奈多尔衮对剃发极为重视,将其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所以几乎无人可以幸免,很多人甚至因为“剃发”之事

  • 吕不韦为何要明知故犯,即使你看懂了,为什么做事还是会重蹈覆辙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吕不韦最后死之前说了个秘密,吕不韦是好还是坏的,吕不韦为什么会闻名世界

    [var1]吕不韦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生活虽然很好,不愁吃穿,不愁将来,但是对于当时对于身份低贱的商人来说,能够跻身上层主流圈里,那才是人生一大快事,也是他一生的梦想。特别是对于自己身负才华,而且才华在自己的手里正在一步步实现的时候,这个时候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既然正在实现又有几个人能放手呢?吕不韦总是

  • 曹魏作为三国时期最强的国家 魏国究竟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曹魏时期的魏国是现在哪里,魏国为什么叫曹魏,三国魏国为什么是第一个灭亡的

    可能说到三国时期的魏国,还有些人比较陌生,但若说曹操,想必没有什么人是不知道的吧!而魏国的奠基者就是曹操。[var1]曹操原本只是东汉的一个臣子,当然,他终其一生也没有逾越这个界限。但是他却为他的后代们铺好了路。他在世的时候,几乎已经将军事大权都握在了自己的手里,只不过,他不像被人安上“乱臣贼子”的

  • 三十六计最高明的一计!孙膑放在第一计,可众人却只记了最后一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十六计里的孙膑的一生,三十六计无中生有孙膑如何化解,孙膑的三十六计是哪三十六计

    几年的深山学习枯燥又乏味,正巧庞涓听闻魏国正在招贤纳士,庞涓觉得自己已经学业有成了,可以下山历练就去了魏国开始了他高官厚禄的生涯。[var1]《孙膑兵法》的问世孙膑和庞涓总是有点仇恨在身上的,先是鬼谷子的偏爱,除了毕生所学的兵法倾囊传授给两个人后,给孙膑加餐把一卷兵法残卷偷偷给了他,庞涓知道后激起了

  • 秦国拿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蔺相如献技完璧归赵,学者:愚蠢至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故事蔺相如完璧归赵,赵国蔺相如之死,大秦帝国蔺相如完璧归赵

    而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出现与建立却象征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的初次统一,不仅仅将六国一统,更整合同化了货币、文字与思想观念。但这样的统一势必不易,因为六国之人各有各的习俗、各有各的观念,各国子弟、王公大臣也都不甘做亡国奴,不愿成为他国附庸,于是各路英雄为民请命、揭竿而起。乱世之中,英雄的无畏便成为了时代

  • 比商鞅早80年变法,夺秦国12土地,因后期重用儒家而衰败的大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商鞅变法时的秦国版图,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商鞅变法为何能让弱秦变强秦

    各个国家之间的纷争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一直没有停止过。那个时候科学技术远没有这么发达,国家发展依靠的基本上就是农业,农业就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而且农民基本上是看天吃饭。后来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国力大增,为后续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其实商鞅并不是战国时期改革的第一人,比商鞅早80年就有李悝变法,魏国因此也

  • 公孙衍曾为秦国“相国”,被迫离开秦国到魏国,为何终身反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公孙衍离开秦国后最后回秦国了吗,公孙衍什么时候加入秦国,秦国公孙衍怎么退的

    正因为战国时期这种没有国家观念的意识,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人才不断地在各个诸侯国之间流动,只要人才能在某个国家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理想,获取他所需要的政治地位和物质财富,这个人才就会效忠哪个诸侯主。比如吴起,先是以杀妻获得在鲁国效忠的职务,当在鲁国因为受到嫉妒待不下去时,白起去了魏国,为魏国奉献2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