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1647年,孙可望在张献忠战死后率领大西军余部进入云南,平定了土司沙定洲叛乱,又收服了世守云南的黔国公沐天波以及明朝兵道杨畏知,而且作用十余万兵马,成了云南省的实际主人。
1
钱邦芑欲联合孙可望,为其求封公爵
1648年,明朝四川巡按钱邦芑见孙可望率领的大西军兵强马壮,想拉拢大西军联合抗清,于是钱邦芑派推官王显前往云南与孙联系。孙可望得知消息后,大喜过望,对王显说:“朝中文臣向来视我等为敌寇,今遣使想通,我等自当效力。但是我称王已久,如果钱巡按能够上疏为我求封王爵,自当率全滇归顺朝廷。”
一个王爵就能够换云南一个省,再加十余万能征善战的军队和粮饷,这对于风雨飘摇中的永历朝廷无疑是一针强心剂,要知道此时永历朝廷也不过只控制了贵州、广西和四川部分地区而已。
[var1]
1647年12月形势图
但是无奈明朝有祖制,“异姓不得封王”,钱邦芑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回复孙可望:“只能上疏为其求封公爵。”
2
陈邦傅拉拢孙可望,私封其为秦王
但是正当钱邦芑的奏疏在朝议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插曲,而正是这个插曲导致孙可望求封秦王成了一出闹剧。
明庆国公陈邦傅驻扎在广西,兵力甚弱,当陈听说孙可望欲归明朝并求封秦王一事后,为了巩固其自身的实力,拉拢孙可望,陈邦傅居然在朝廷尚未有明确旨意之时,命人伪造了“秦王之宝”金印一颗、敕书一封,并派遣心腹胡执恭入滇“传旨”封孙可望为秦王。
1649年七月,胡执恭到达云南,面见孙可望并向其“宣旨”,不明就里的孙可望大喜,欣然受封秦王。但是,没过多久,孙可望得知朝廷并未就封王一事达成一致,自己受封的这个“秦王”只是个冒牌货。但是受封秦王的消息已经在云南全境传播开了,而且自己也用“秦王”的名义发布了命令,此时再公布秦王是假冒的消息,对自己的威望有损,所以孙可望只能将计就计,一直使用“秦王”的名义统治云南、压制手下的李定国和刘文秀等大将。
[var1]
李定国
3
堵胤锡力争,永历封孙可望“平辽王”
虽然孙可望已经使用“秦王”的名义号召全滇,但是明朝朝廷并没有给其一个正式的名分。之后,督师堵胤锡回朝,堵胤锡是永历朝、乃至整个南明时期难得的具有战略眼光的大臣,堵胤锡认为孙可望坐拥云南一省,不封,孙可望是对永历朝廷的威胁;封,则用可一个虚名就可以换得一支大军,于是堵胤锡主张封孙可望王爵,并建议封孙为“平辽王”。
[var1]
堵胤锡
从王爵封号可以看出,堵胤锡的目的就是利用孙可望来抗衡清军。而永历帝也采纳了堵胤锡的建议,派出右佥都御史赵昱前去封王。当赵昱来到云南边界时,得知消息的孙可望起初不愿意放赵昱入境,因为“平辽王”毕竟是二字王,而孙此前已用一字王“秦王”,此时降格恐被天下人耻笑。
后来,在李定国等人的劝说下,才勉强将使者迎入境内,宣读圣旨,接受王印。但是孙可望在接受了“平辽王”印信后并没有使用,而是搁置一旁,仍然使用之前的“秦王”金印,可见孙对于“平辽王”封号并不满意。
4
孙可望派兵护卫永历帝,永历帝被迫承认其秦王封号
虽然孙可望的秦王没有得到永历朝廷的承认,但是孙可望却一直使用秦王的名义号令军民。直到1651年,清军南下,直接威胁到了驻南宁的永历帝,孙可望急忙派将领率领五千兵马护卫永历皇帝,并借此机会“逼迫”永历帝承认其“秦王”封号的合法性。
[var1]
永历帝
孙可望的部将到南宁之后,将阻挠封王的首席大学士严起恒、以及兵部尚书杨鼎和等多位大臣杀死,无奈之下,永历帝只能承认了之前陈邦傅矫封的秦王爵位。
至此,孙可望封秦一事终于告一段落,孙可望终于如愿的受封“秦王”,但是双方的隔阂已经形成,这也就成了孙可望与永历朝廷之间的一根刺,也成了孙可望之后猜忌、内讧最后投降清朝的导火索。而永历朝廷的那些高官,缺乏战略眼光,不舍一个“秦王”的虚名,将抗清大势置之不顾,他们对日后抗清形势的急剧而下应该负有极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