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献忠养子求封秦王, 明朝臣子刻了一个假印骗人, 因此丢了江山

张献忠养子求封秦王, 明朝臣子刻了一个假印骗人, 因此丢了江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489 更新时间:2024/1/13 14:52:33

[var1]

孙可望

1647年,孙可望在张献忠战死后率领大西军余部进入云南,平定了土司沙定洲叛乱,又收服了世守云南的黔国公沐天波以及明朝兵道杨畏知,而且作用十余万兵马,成了云南省的实际主人。

1

钱邦芑欲联合孙可望,为其求封公爵

1648年,明朝四川巡按钱邦芑见孙可望率领的大西军兵强马壮,想拉拢大西军联合抗清,于是钱邦芑派推官王显前往云南与孙联系。孙可望得知消息后,大喜过望,对王显说:“朝中文臣向来视我等为敌寇,今遣使想通,我等自当效力。但是我称王已久,如果钱巡按能够上疏为我求封王爵,自当率全滇归顺朝廷。”

一个王爵就能够换云南一个省,再加十余万能征善战的军队和粮饷,这对于风雨飘摇中的永历朝廷无疑是一针强心剂,要知道此时永历朝廷也不过只控制了贵州、广西和四川部分地区而已。

[var1]

1647年12月形势图

但是无奈明朝有祖制,“异姓不得封王”,钱邦芑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回复孙可望:“只能上疏为其求封公爵。”

2

陈邦傅拉拢孙可望,私封其为秦王

但是正当钱邦芑的奏疏在朝议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插曲,而正是这个插曲导致孙可望求封秦王成了一出闹剧。

明庆国公陈邦傅驻扎在广西,兵力甚弱,当陈听说孙可望欲归明朝并求封秦王一事后,为了巩固其自身的实力,拉拢孙可望,陈邦傅居然在朝廷尚未有明确旨意之时,命人伪造了“秦王之宝”金印一颗、敕书一封,并派遣心腹胡执恭入滇“传旨”封孙可望为秦王。

1649年七月,胡执恭到达云南,面见孙可望并向其“宣旨”,不明就里的孙可望大喜,欣然受封秦王。但是,没过多久,孙可望得知朝廷并未就封王一事达成一致,自己受封的这个“秦王”只是个冒牌货。但是受封秦王的消息已经在云南全境传播开了,而且自己也用“秦王”的名义发布了命令,此时再公布秦王是假冒的消息,对自己的威望有损,所以孙可望只能将计就计,一直使用“秦王”的名义统治云南、压制手下的李定国刘文秀等大将。

[var1]

李定国

3

堵胤锡力争,永历封孙可望“平辽王”

虽然孙可望已经使用“秦王”的名义号召全滇,但是明朝朝廷并没有给其一个正式的名分。之后,督师堵胤锡回朝,堵胤锡是永历朝、乃至整个南明时期难得的具有战略眼光的大臣,堵胤锡认为孙可望坐拥云南一省,不封,孙可望是对永历朝廷的威胁;封,则用可一个虚名就可以换得一支大军,于是堵胤锡主张封孙可望王爵,并建议封孙为“平辽王”。

[var1]

堵胤锡

从王爵封号可以看出,堵胤锡的目的就是利用孙可望来抗衡清军。而永历帝也采纳了堵胤锡的建议,派出右佥都御史赵昱前去封王。当赵昱来到云南边界时,得知消息的孙可望起初不愿意放赵昱入境,因为“平辽王”毕竟是二字王,而孙此前已用一字王“秦王”,此时降格恐被天下人耻笑。

后来,在李定国等人的劝说下,才勉强将使者迎入境内,宣读圣旨,接受王印。但是孙可望在接受了“平辽王”印信后并没有使用,而是搁置一旁,仍然使用之前的“秦王”金印,可见孙对于“平辽王”封号并不满意。

4

孙可望派兵护卫永历帝,永历帝被迫承认其秦王封号

虽然孙可望的秦王没有得到永历朝廷的承认,但是孙可望却一直使用秦王的名义号令军民。直到1651年,清军南下,直接威胁到了驻南宁的永历帝,孙可望急忙派将领率领五千兵马护卫永历皇帝,并借此机会“逼迫”永历帝承认其“秦王”封号的合法性。

[var1]

永历帝

孙可望的部将到南宁之后,将阻挠封王的首席大学士严起恒、以及兵部尚书杨鼎和等多位大臣杀死,无奈之下,永历帝只能承认了之前陈邦傅矫封的秦王爵位。

至此,孙可望封秦一事终于告一段落,孙可望终于如愿的受封“秦王”,但是双方的隔阂已经形成,这也就成了孙可望与永历朝廷之间的一根刺,也成了孙可望之后猜忌、内讧最后投降清朝的导火索。而永历朝廷的那些高官,缺乏战略眼光,不舍一个“秦王”的虚名,将抗清大势置之不顾,他们对日后抗清形势的急剧而下应该负有极大的责任。

更多文章

  • 孔子后裔请求不剃发, 用传统冠服祭祀孔子, 多尔衮如此批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孔子的服饰特点,孔子后人有没有剃发,孔子传统文化服饰

    [var1] 1645年6月形势图 虽然各地的汉族百姓为了保护自己的头发和冠服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在清军的军事压力之下都告失败。而一些身居高位的官员和士绅也希望能够通过各种理由免受“剃发”之苦,但是无奈多尔衮对剃发极为重视,将其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所以几乎无人可以幸免,很多人甚至因为“剃发”之事

  • 吕不韦为何要明知故犯,即使你看懂了,为什么做事还是会重蹈覆辙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吕不韦最后死之前说了个秘密,吕不韦是好还是坏的,吕不韦为什么会闻名世界

    [var1]吕不韦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生活虽然很好,不愁吃穿,不愁将来,但是对于当时对于身份低贱的商人来说,能够跻身上层主流圈里,那才是人生一大快事,也是他一生的梦想。特别是对于自己身负才华,而且才华在自己的手里正在一步步实现的时候,这个时候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既然正在实现又有几个人能放手呢?吕不韦总是

  • 曹魏作为三国时期最强的国家 魏国究竟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曹魏时期的魏国是现在哪里,魏国为什么叫曹魏,三国魏国为什么是第一个灭亡的

    可能说到三国时期的魏国,还有些人比较陌生,但若说曹操,想必没有什么人是不知道的吧!而魏国的奠基者就是曹操。[var1]曹操原本只是东汉的一个臣子,当然,他终其一生也没有逾越这个界限。但是他却为他的后代们铺好了路。他在世的时候,几乎已经将军事大权都握在了自己的手里,只不过,他不像被人安上“乱臣贼子”的

  • 三十六计最高明的一计!孙膑放在第一计,可众人却只记了最后一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十六计里的孙膑的一生,三十六计无中生有孙膑如何化解,孙膑的三十六计是哪三十六计

    几年的深山学习枯燥又乏味,正巧庞涓听闻魏国正在招贤纳士,庞涓觉得自己已经学业有成了,可以下山历练就去了魏国开始了他高官厚禄的生涯。[var1]《孙膑兵法》的问世孙膑和庞涓总是有点仇恨在身上的,先是鬼谷子的偏爱,除了毕生所学的兵法倾囊传授给两个人后,给孙膑加餐把一卷兵法残卷偷偷给了他,庞涓知道后激起了

  • 秦国拿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蔺相如献技完璧归赵,学者:愚蠢至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故事蔺相如完璧归赵,赵国蔺相如之死,大秦帝国蔺相如完璧归赵

    而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出现与建立却象征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的初次统一,不仅仅将六国一统,更整合同化了货币、文字与思想观念。但这样的统一势必不易,因为六国之人各有各的习俗、各有各的观念,各国子弟、王公大臣也都不甘做亡国奴,不愿成为他国附庸,于是各路英雄为民请命、揭竿而起。乱世之中,英雄的无畏便成为了时代

  • 比商鞅早80年变法,夺秦国12土地,因后期重用儒家而衰败的大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商鞅变法时的秦国版图,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商鞅变法为何能让弱秦变强秦

    各个国家之间的纷争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一直没有停止过。那个时候科学技术远没有这么发达,国家发展依靠的基本上就是农业,农业就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而且农民基本上是看天吃饭。后来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国力大增,为后续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其实商鞅并不是战国时期改革的第一人,比商鞅早80年就有李悝变法,魏国因此也

  • 公孙衍曾为秦国“相国”,被迫离开秦国到魏国,为何终身反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公孙衍离开秦国后最后回秦国了吗,公孙衍什么时候加入秦国,秦国公孙衍怎么退的

    正因为战国时期这种没有国家观念的意识,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人才不断地在各个诸侯国之间流动,只要人才能在某个国家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理想,获取他所需要的政治地位和物质财富,这个人才就会效忠哪个诸侯主。比如吴起,先是以杀妻获得在鲁国效忠的职务,当在鲁国因为受到嫉妒待不下去时,白起去了魏国,为魏国奉献20多

  • 楚国2:差点让楚国灭亡的柏举之战在何地?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吴楚和柏举之战,柏举之战越国打吴国,楚国衰败从哪场战役开始

    楚文王开疆拓土到淮河上游,楚庄王时期直逼中原,楚共王时期势力已达洞庭湖,此后吴国东迁。晋国为了遏制楚国,支持吴国发展军备,吴国自此才与中原诸侯接触。伍子胥逃到吴国后,采用扰楚疲楚战术。而楚国也支持越国,达到牵制吴国的目的。楚国自灵王后已失争霸中原之心,应该跟吴国壮大有关。在楚灵王、平王、昭王时期,楚

  • 为何老师从不说,孙膑田忌围魏救赵的后续?专家:代价实在太惨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孙膑是怎么让田忌赢的,孙膑为什么要打田忌,田忌孙膑是一个怎样的人

    [var1] 人心是非常善变的,尤其是掌握至高的权力成为孤家寡人之后更是如此,刘邦、朱元璋等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田忌与孙膑两人“围魏救赵”的故事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是两人合作亲密无间立下了赫赫功勋,已经达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最后受到了君主的猜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人被迫流亡他国,一人只能退隐深

  • 老师在课堂上,为何不说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付出的代价太惨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太假了吧,蔺相如完璧归赵是哪一课,对蔺相如的看法及评价

    和氏璧,一种极其珍贵的玉石,被我国古代王国视为“传国之宝”,乃是太平和强盛的象征。古有“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说法,这里指的璧是普通的宝玉,而仅仅只是拥有这样的宝玉就已经是一种罪过了,更何况是玉石之中的顶级宝物——和氏璧呢? 而在公元前283年,赵国的赵惠文王就在当时得到了和氏璧。本来这块和氏璧是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