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时期的另一位“孔明”:魏国隐士胡孔明

三国时期的另一位“孔明”:魏国隐士胡孔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208 更新时间:2024/2/8 9:33:25

[var1]

胡昭,颍川人(今河南省禹州市人),字孔明,生于公元161年,卒于公元250年。他比诸葛亮年长20岁,又比诸葛亮晚死16年,终年89岁。胡昭长期隐居深山,终生不仕。有关他的活动情况记载很少,但仅从散见于一些史料、典籍中零星的文字记载来看,胡昭的才华智慧绝不在诸葛亮之下。

胡昭的青年时代,正是朝廷腐败,外戚宦官交替执政时期。他幼读经史,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典史,工于书法。弱冠之年就以其绝世才华而为世人称道。他因厌恶仕途生涯,为避免无休止的郡县察举(察举,东汉王朝选用官吏的方法之一,即由地方官吏察求“贤材”,举为官吏),公府辟召(辟召是公卿大臣及郡守自行用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为属员),就客居冀州,醉心于经史书法.

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权臣干政 ,汉室衰微,群雄并起。各路诸侯为在争夺地盘和扩大势力的战争中取得胜利,纷纷招揽人才。素有“四世三公之家,门生故吏满天下”之称的袁绍,闻知胡昭乃颍川名流,才华盖世,韬略过人,不惜降尊纡贵,多次登门拜访,请胡昭出山,辅佐自己打天下。但由于他厌恶仕途险恶,因而对袁绍之邀“坚辞不就”。通过与袁绍的几次接触,胡昭看出袁绍嫉贤妒能。他为防不测,就悄悄地逃离冀州。果不其然,未过几日,袁绍命人缉拿胡昭,可是胡昭早已如闲云野鹤一般,躲进了深山老林。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发布“唯才是举令”后,颍川大批仁人、志士纷纷投靠曹操。求贤若渴的曹操得知胡昭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后,连续多次派人请胡昭出山入仕。但胡昭不愿做官,“信然不起”。后来曹操仍不厌其烦,再次相邀,事出无奈,胡昭只好去面见曹操,自陈胡某乃一介村野民夫,无军国之用,早已习惯于躬耕樵读的田园生涯,做官入仕,非我辈所为,断不从命,还望丞相见谅,让他息隐山林。曹操见胡昭态度坚决,难以挽留,只得慨叹“人各有志,出处异趣”,听任胡昭回归故里。后来胡昭为了躲避各路群雄无休止的辟召,索性迁居到陆浑山中(今河南嵩县东北)。

当时胡昭所居住的陆浑山,绵延三百里,散居着许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穷苦百姓。由于散居,他们的子弟都无缘读书。这些居民之间,常常由于一些琐屑小事而发生争斗。胡昭看到这种情况,就开馆办学,教他们识字、读书,使他们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同时,对山中居民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劝说、化解,很快使这些居民之间平息了争斗。因为胡昭得高望重,教化四方,所以他居住的三百里山川,逐渐消除了诸如侵害斗殴等不良现象。

[var1]

胡昭在陆浑山开馆办学,声名远播,很多世家子弟都前来求学。这些人中,最有名的就是曹魏的司马懿,司马懿是河南温县的世家大族子弟,当他听说阳翟名士胡昭在陆浑山开馆办学后,就慕名前去学习。胡昭慧眼识人,见司马懿聪慧通达,智计绝伦,胸有雄才大略,料定此人日后必能成就一番大业,于是就竭尽全力,传道授业。由于司马懿出身于名门望族,又聪慧绝伦,为人处世,当然恃才傲物,因此他与陆浑周生结怨,当他得知胡昭从学馆离开后,周生就纠集同伴二十多人去刺杀司马懿。胡昭闻知此事后,立即去追赶周生。翻山越岭,历尽艰辛,终于在崤山渑池之间截住了周生一行,经他斡旋,周生才放弃了寻仇的打算。司马懿死里逃生,胡昭功不可没。

胡昭在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240——249年),才从陆浑山迁徙到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境内)居住。魏国朝臣频频上书,请求魏帝召胡昭入仕,胡昭都婉言拒绝。嘉平二年(250年),魏帝曹芳再次派公车特征胡昭入朝,闻胡昭在这年病逝,这才作罢。

[var1]

胡昭一生,由于隐居不仕,因此不像诸葛亮在政治、军事方面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名动天下。然而胡昭躬耕办学、施教乡里而功在四方。胡昭在书法上,师承刘德升并推陈出新,将行书书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他与三国时的另一书法家钟繇齐名,“钟氏小巧,胡氏豪放”,世人并称“钟胡”。胡昭的行书书法广为当时的士人学习推崇,以至于“尺牍之迹,动见模楷”,成为人们学习和临摹的榜样。

纵观以上史实,可以看出,胡昭与诸葛孔明,两人虽因境遇不同而各有千秋,但都不愧为一代英才,世代为人称颂。

更多文章

  • 吴国末代皇帝登基之初表现贤明,为何却一步步滑向昏君的深渊?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吴国末代君主,吴国皇帝排名表,吴国历代皇帝世系表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魏蜀吴先后开国立业,一时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var1]三国然而,九州的风云变幻莫测。吴国在经历了孙权时代的辉煌后,终于盛极而衰,于公元280年迎来了亡国的挽歌。诚然,吴国灭亡是多重因素导致的,但末代皇帝孙皓的所作所为,无疑为吴国灭亡提供了强大的助力。01 国赖长君孙皓能成为吴国

  • 曹操为成就霸业学了齐桓公 却换来当头一棒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曹操怎么评价齐桓公,曹操是如何成就霸业的,曹操因骄傲失败的几大事件

    细读中国史我们可以看得到,这样的皇帝总是伴随着“尊王攘夷”或者“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论调。其实稍微变通的来看,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无非是趁着君主势弱,而自己又不敢称王称帝,怕被其他人和后世史书口诛笔伐,退而求其次的一张方式。中国人自古好中庸之道,不是什么违背原则的事儿,尽量不撕破脸皮,又好面子做了坏

  • 楚庄王称霸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楚庄王称霸中原属于战国时期吗,楚庄王称霸多少年,楚庄王称霸中原时间

    [var1]齐桓公争霸天下时,非常简单。因为当时的天下,还处于海选之中,所以齐桓公只和楚国打了打太极,并没有真刀实枪的开战,就取得了天下霸主的地位。晋文公争霸天下时,依然比较简单。因为当时的天下,虽然已是四强并立了,但是这种格局,还没有完全充分,关键是,晋国的地缘非常理想;所以晋文公玩了一招诱敌深入

  • 张献忠养子求封秦王, 明朝臣子刻了一个假印骗人, 因此丢了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末张献忠称帝,张献忠湖广填四川,打败张献忠的女将

    [var1] 孙可望 1647年,孙可望在张献忠战死后率领大西军余部进入云南,平定了土司沙定洲叛乱,又收服了世守云南的黔国公沐天波以及明朝兵道杨畏知,而且作用十余万兵马,成了云南省的实际主人。1 钱邦芑欲联合孙可望,为其求封公爵1648年,明朝四川巡按钱邦芑见孙可望率领的大西军兵强马壮,想拉拢大西军

  • 孔子后裔请求不剃发, 用传统冠服祭祀孔子, 多尔衮如此批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孔子的服饰特点,孔子后人有没有剃发,孔子传统文化服饰

    [var1] 1645年6月形势图 虽然各地的汉族百姓为了保护自己的头发和冠服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在清军的军事压力之下都告失败。而一些身居高位的官员和士绅也希望能够通过各种理由免受“剃发”之苦,但是无奈多尔衮对剃发极为重视,将其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所以几乎无人可以幸免,很多人甚至因为“剃发”之事

  • 吕不韦为何要明知故犯,即使你看懂了,为什么做事还是会重蹈覆辙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吕不韦最后死之前说了个秘密,吕不韦是好还是坏的,吕不韦为什么会闻名世界

    [var1]吕不韦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生活虽然很好,不愁吃穿,不愁将来,但是对于当时对于身份低贱的商人来说,能够跻身上层主流圈里,那才是人生一大快事,也是他一生的梦想。特别是对于自己身负才华,而且才华在自己的手里正在一步步实现的时候,这个时候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既然正在实现又有几个人能放手呢?吕不韦总是

  • 曹魏作为三国时期最强的国家 魏国究竟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曹魏时期的魏国是现在哪里,魏国为什么叫曹魏,三国魏国为什么是第一个灭亡的

    可能说到三国时期的魏国,还有些人比较陌生,但若说曹操,想必没有什么人是不知道的吧!而魏国的奠基者就是曹操。[var1]曹操原本只是东汉的一个臣子,当然,他终其一生也没有逾越这个界限。但是他却为他的后代们铺好了路。他在世的时候,几乎已经将军事大权都握在了自己的手里,只不过,他不像被人安上“乱臣贼子”的

  • 三十六计最高明的一计!孙膑放在第一计,可众人却只记了最后一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十六计里的孙膑的一生,三十六计无中生有孙膑如何化解,孙膑的三十六计是哪三十六计

    几年的深山学习枯燥又乏味,正巧庞涓听闻魏国正在招贤纳士,庞涓觉得自己已经学业有成了,可以下山历练就去了魏国开始了他高官厚禄的生涯。[var1]《孙膑兵法》的问世孙膑和庞涓总是有点仇恨在身上的,先是鬼谷子的偏爱,除了毕生所学的兵法倾囊传授给两个人后,给孙膑加餐把一卷兵法残卷偷偷给了他,庞涓知道后激起了

  • 秦国拿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蔺相如献技完璧归赵,学者:愚蠢至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故事蔺相如完璧归赵,赵国蔺相如之死,大秦帝国蔺相如完璧归赵

    而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出现与建立却象征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的初次统一,不仅仅将六国一统,更整合同化了货币、文字与思想观念。但这样的统一势必不易,因为六国之人各有各的习俗、各有各的观念,各国子弟、王公大臣也都不甘做亡国奴,不愿成为他国附庸,于是各路英雄为民请命、揭竿而起。乱世之中,英雄的无畏便成为了时代

  • 比商鞅早80年变法,夺秦国12土地,因后期重用儒家而衰败的大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商鞅变法时的秦国版图,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商鞅变法为何能让弱秦变强秦

    各个国家之间的纷争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一直没有停止过。那个时候科学技术远没有这么发达,国家发展依靠的基本上就是农业,农业就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而且农民基本上是看天吃饭。后来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国力大增,为后续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其实商鞅并不是战国时期改革的第一人,比商鞅早80年就有李悝变法,魏国因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