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为成就霸业学了齐桓公 却换来当头一棒

曹操为成就霸业学了齐桓公 却换来当头一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318 更新时间:2024/2/8 9:28:06

细读中国史我们可以看得到,这样的皇帝总是伴随着“尊王攘夷”或者“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论调。其实稍微变通的来看,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无非是趁着君主势弱,而自己又不敢称王称帝,怕被其他人和后世史书口诛笔伐,退而求其次的一张方式。中国人自古好中庸之道,不是什么违背原则的事儿,尽量不撕破脸皮,又好面子做了坏事儿还怕人说,于是弄出来这么个折中的办法,没想到成为了一种“政治智慧”,真是无比奇特。

[var1]

尊王攘夷这回事儿,最早提出的还是管仲,提出的方法也是真的巧妙,让齐桓公无法反驳。众所周知周幽王为了博得美人一笑放火玩了众诸侯一把,诸侯们表面上不说啥,回去肯定破口大骂“你丫等着,竟然耍我们,下次丫再放火我绝对不去救你!”。寒了诸侯的心,周幽王也没什么好下场,被犬戎攻破国都,点了烽火台却半个诸侯都看不见,死之前估计也后悔不已。

后来儿子周平王东迁洛邑,也不是他自己去的,还是有郑、晋、秦等诸侯护佑着的,这说明周天子在诸侯得心里还是主君的存在,不然春秋时期再强的诸侯国也只称“某某公”而不敢称“某某王”,还是那个理由:脸皮薄,怕别人骂。定期还得拜见周天子,诸侯们都很不愿意。

春秋中期,齐国经历过一场夺位大战后,迎来了齐桓公,也迎来了管仲,同时迎来了改革。管仲野心不小,有齐桓公撑腰,对齐国从上到下的改,上到政治体制,下到国民的家庭小事,真可谓是事无巨细、婆婆妈妈。直到国内改完了,给齐桓公提了一个空前的外交建议。于是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管仲:咱们应该尊王攘夷。

齐桓公:(喝了一口水差点儿噎着)咳咳咳……为什么?我齐国这么强还要尊他?

管仲:您要是把刚才话说出去其他诸侯国会怎么着?

齐桓公:那可能就麻烦了……

管仲:所以,本来周王室就受到北方蛮夷的侵染,先幽王被犬戎所杀,这件事对于诸侯们的震动还是很大的,我们尊王室,阻夷狄,你说你功劳大不大,霸主是不是手到擒来?

齐桓公:对对对,上卿真乃神人也。

[var1]

所以看来,管仲所说的尊王和攘夷是可以结合起来的,而尊王攘夷彻底实施的时候,齐桓公也成了第一个霸主,用“尊王”旗号让诸侯国“团结起来”,然后自己当霸主去“攘夷”,不得不说管仲这步棋走的极妙。

后来晋文公也如法炮制,践土之盟大会诸侯,带头尊王,也成了霸主。当然,两位霸主对周王确实是毕恭毕敬(不然不被看穿了),我想坐在上面的周王也是心情复杂:要不是我无力反抗夷狄,又何必拿来让你们作秀呢?

[var1]

所以春秋诸侯们为了成为霸主,也各各尊王(除了楚庄王),周王室虽然实际势弱,表面上则威风八面神气十足,实在是太具有戏剧性了。

同样和尊王攘夷相似的,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说起三国时期,想挟天子的最早的也不是曹操,而是李傕。著名的“毒士”贾诩还是李傕部下时,就进言“奉国家以征天下”,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变异版本。

沮授也曾向袁绍进言,专门提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袁绍却不以为然,觉得汉献帝是个累赘,挟了还得养,怪麻烦的,从这一点确实能看的出袁绍不适合搞政治,而毛玠给曹操建议“挟天子以令不臣”的时候,曹操一下子就懂了其中的道理。

[var1]

曹操迁天子到许都,本来是一个一个很好的战略,却到后来被各路诸侯声讨,却没人尊其为霸主,主要还是没有了外患,外部没人威胁天子,你挟天子没了名目,肯定没人听你的了,只能说你挟持天子行谋逆之事,这也怪曹操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迁天子于许都后,曹操突然有了个尾大不掉的问题——天子办公,大臣们要跟着,这帮汉室宗亲让曹操十分头疼。因此后来曹操开始杀一些朝臣后,挟天子又杀朝臣的罪名是逃不掉了。

深谙厚黑学精髓的曹操也就肆无忌惮地扔掉了那些伪装,天子没废,但也彻底无用了,先前玩儿的一些政治把戏,就彻底被抛弃,军事征服,也就成了他唯一的手段。

[var1]

说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段“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个成功,一个没成。看来也不是用同一个理论就有相同的结果,悠长的历史中各种人物粉墨登场,如同一场冗长的戏剧,有的能演的经典传神,有的就成了拙劣的模仿。

身处云端的王侯将相尚且如此,后世史书则如约记录,能让今天的我们看到这幅精彩的画卷,也是教育后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老祖宗栽过的跟头,哪有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

更多文章

  • 楚庄王称霸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楚庄王称霸中原属于战国时期吗,楚庄王称霸多少年,楚庄王称霸中原时间

    [var1]齐桓公争霸天下时,非常简单。因为当时的天下,还处于海选之中,所以齐桓公只和楚国打了打太极,并没有真刀实枪的开战,就取得了天下霸主的地位。晋文公争霸天下时,依然比较简单。因为当时的天下,虽然已是四强并立了,但是这种格局,还没有完全充分,关键是,晋国的地缘非常理想;所以晋文公玩了一招诱敌深入

  • 张献忠养子求封秦王, 明朝臣子刻了一个假印骗人, 因此丢了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末张献忠称帝,张献忠湖广填四川,打败张献忠的女将

    [var1] 孙可望 1647年,孙可望在张献忠战死后率领大西军余部进入云南,平定了土司沙定洲叛乱,又收服了世守云南的黔国公沐天波以及明朝兵道杨畏知,而且作用十余万兵马,成了云南省的实际主人。1 钱邦芑欲联合孙可望,为其求封公爵1648年,明朝四川巡按钱邦芑见孙可望率领的大西军兵强马壮,想拉拢大西军

  • 孔子后裔请求不剃发, 用传统冠服祭祀孔子, 多尔衮如此批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孔子的服饰特点,孔子后人有没有剃发,孔子传统文化服饰

    [var1] 1645年6月形势图 虽然各地的汉族百姓为了保护自己的头发和冠服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在清军的军事压力之下都告失败。而一些身居高位的官员和士绅也希望能够通过各种理由免受“剃发”之苦,但是无奈多尔衮对剃发极为重视,将其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所以几乎无人可以幸免,很多人甚至因为“剃发”之事

  • 吕不韦为何要明知故犯,即使你看懂了,为什么做事还是会重蹈覆辙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吕不韦最后死之前说了个秘密,吕不韦是好还是坏的,吕不韦为什么会闻名世界

    [var1]吕不韦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生活虽然很好,不愁吃穿,不愁将来,但是对于当时对于身份低贱的商人来说,能够跻身上层主流圈里,那才是人生一大快事,也是他一生的梦想。特别是对于自己身负才华,而且才华在自己的手里正在一步步实现的时候,这个时候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既然正在实现又有几个人能放手呢?吕不韦总是

  • 曹魏作为三国时期最强的国家 魏国究竟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曹魏时期的魏国是现在哪里,魏国为什么叫曹魏,三国魏国为什么是第一个灭亡的

    可能说到三国时期的魏国,还有些人比较陌生,但若说曹操,想必没有什么人是不知道的吧!而魏国的奠基者就是曹操。[var1]曹操原本只是东汉的一个臣子,当然,他终其一生也没有逾越这个界限。但是他却为他的后代们铺好了路。他在世的时候,几乎已经将军事大权都握在了自己的手里,只不过,他不像被人安上“乱臣贼子”的

  • 三十六计最高明的一计!孙膑放在第一计,可众人却只记了最后一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十六计里的孙膑的一生,三十六计无中生有孙膑如何化解,孙膑的三十六计是哪三十六计

    几年的深山学习枯燥又乏味,正巧庞涓听闻魏国正在招贤纳士,庞涓觉得自己已经学业有成了,可以下山历练就去了魏国开始了他高官厚禄的生涯。[var1]《孙膑兵法》的问世孙膑和庞涓总是有点仇恨在身上的,先是鬼谷子的偏爱,除了毕生所学的兵法倾囊传授给两个人后,给孙膑加餐把一卷兵法残卷偷偷给了他,庞涓知道后激起了

  • 秦国拿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蔺相如献技完璧归赵,学者:愚蠢至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故事蔺相如完璧归赵,赵国蔺相如之死,大秦帝国蔺相如完璧归赵

    而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出现与建立却象征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的初次统一,不仅仅将六国一统,更整合同化了货币、文字与思想观念。但这样的统一势必不易,因为六国之人各有各的习俗、各有各的观念,各国子弟、王公大臣也都不甘做亡国奴,不愿成为他国附庸,于是各路英雄为民请命、揭竿而起。乱世之中,英雄的无畏便成为了时代

  • 比商鞅早80年变法,夺秦国12土地,因后期重用儒家而衰败的大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商鞅变法时的秦国版图,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商鞅变法为何能让弱秦变强秦

    各个国家之间的纷争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一直没有停止过。那个时候科学技术远没有这么发达,国家发展依靠的基本上就是农业,农业就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而且农民基本上是看天吃饭。后来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国力大增,为后续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其实商鞅并不是战国时期改革的第一人,比商鞅早80年就有李悝变法,魏国因此也

  • 公孙衍曾为秦国“相国”,被迫离开秦国到魏国,为何终身反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公孙衍离开秦国后最后回秦国了吗,公孙衍什么时候加入秦国,秦国公孙衍怎么退的

    正因为战国时期这种没有国家观念的意识,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人才不断地在各个诸侯国之间流动,只要人才能在某个国家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理想,获取他所需要的政治地位和物质财富,这个人才就会效忠哪个诸侯主。比如吴起,先是以杀妻获得在鲁国效忠的职务,当在鲁国因为受到嫉妒待不下去时,白起去了魏国,为魏国奉献20多

  • 楚国2:差点让楚国灭亡的柏举之战在何地?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吴楚和柏举之战,柏举之战越国打吴国,楚国衰败从哪场战役开始

    楚文王开疆拓土到淮河上游,楚庄王时期直逼中原,楚共王时期势力已达洞庭湖,此后吴国东迁。晋国为了遏制楚国,支持吴国发展军备,吴国自此才与中原诸侯接触。伍子胥逃到吴国后,采用扰楚疲楚战术。而楚国也支持越国,达到牵制吴国的目的。楚国自灵王后已失争霸中原之心,应该跟吴国壮大有关。在楚灵王、平王、昭王时期,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