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后裔请求不剃发, 用传统冠服祭祀孔子, 多尔衮如此批复

孔子后裔请求不剃发, 用传统冠服祭祀孔子, 多尔衮如此批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10 更新时间:2024/1/26 10:56:39

[var1]

1645年6月形势图

虽然各地的汉族百姓为了保护自己的头发冠服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在清军的军事压力之下都告失败。而一些身居高位的官员和士绅也希望能够通过各种理由免受“剃发”之苦,但是无奈多尔衮对剃发极为重视,将其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所以几乎无人可以幸免,很多人甚至因为“剃发”之事被申饬乃至处罚,民间因此而被杀者屡见不鲜,但是依然有人希望能够通过和平的手段去争取“蓄发”,即保住自己的头发而不剃发,孔子后裔、原任陕西河西道孔闻謤就曾为此事上疏乞求允许孔子后裔“蓄发”。

[var1]

剃发

顺治二年(1645年)十月,孔闻謤为了逃避“剃发”而上奏朝廷,他在奏疏中写到:“但念孔子为典礼之宗,……其定礼之大莫要于冠服。……自汉、唐、、金、元以迄明时,三千年未有令之改者,诚以所守者是三代之遗规,不忍令其湮没也。……应否蓄发,以复本等衣冠,统惟圣裁。”在多尔衮面前他抬出了大圣人孔子,希望多尔衮能够看在孔子的面子上考虑宽限对于孔子后裔的剃发要求,以便让孔子后人在祭祀圣人时能够保持传统的、符合古代礼仪的冠服。

[var1]

孔子画像

孔闻謤以为自己的这个理由比较充分,要求也并不过分,多尔衮出于收买人心的原因可能会同意他的请求,但是很明显他低估了多尔衮对于“剃发”的执着。收到奏疏的多尔衮大怒,孔闻謤发出了一道谕旨:“剃发严旨,违者无赦。孔闻謤疏求蓄发,已犯不赦之条,姑念圣裔免死。况孔子圣之时,似此违制,有玷伊祖时中之道。著革职永不叙用。” 孔闻謤在多尔衮面前碰了一鼻子灰,不断没能如愿“蓄发”,反而差点丢了脑袋。

[var1]

多尔衮像

孔闻謤抬出了老祖宗,希望孔子能够保住后人的头发,没想到多尔衮却不买账,而孔闻謤也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不仅头发没保住,连官位都没保住,如果没有他的老祖宗孔子,恐怕他连命都保不住了。

参考献:《清世祖实录》、《明季北略》

?

更多文章

  • 吕不韦为何要明知故犯,即使你看懂了,为什么做事还是会重蹈覆辙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吕不韦最后死之前说了个秘密,吕不韦是好还是坏的,吕不韦为什么会闻名世界

    [var1]吕不韦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生活虽然很好,不愁吃穿,不愁将来,但是对于当时对于身份低贱的商人来说,能够跻身上层主流圈里,那才是人生一大快事,也是他一生的梦想。特别是对于自己身负才华,而且才华在自己的手里正在一步步实现的时候,这个时候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既然正在实现又有几个人能放手呢?吕不韦总是

  • 曹魏作为三国时期最强的国家 魏国究竟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曹魏时期的魏国是现在哪里,魏国为什么叫曹魏,三国魏国为什么是第一个灭亡的

    可能说到三国时期的魏国,还有些人比较陌生,但若说曹操,想必没有什么人是不知道的吧!而魏国的奠基者就是曹操。[var1]曹操原本只是东汉的一个臣子,当然,他终其一生也没有逾越这个界限。但是他却为他的后代们铺好了路。他在世的时候,几乎已经将军事大权都握在了自己的手里,只不过,他不像被人安上“乱臣贼子”的

  • 三十六计最高明的一计!孙膑放在第一计,可众人却只记了最后一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十六计里的孙膑的一生,三十六计无中生有孙膑如何化解,孙膑的三十六计是哪三十六计

    几年的深山学习枯燥又乏味,正巧庞涓听闻魏国正在招贤纳士,庞涓觉得自己已经学业有成了,可以下山历练就去了魏国开始了他高官厚禄的生涯。[var1]《孙膑兵法》的问世孙膑和庞涓总是有点仇恨在身上的,先是鬼谷子的偏爱,除了毕生所学的兵法倾囊传授给两个人后,给孙膑加餐把一卷兵法残卷偷偷给了他,庞涓知道后激起了

  • 秦国拿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蔺相如献技完璧归赵,学者:愚蠢至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故事蔺相如完璧归赵,赵国蔺相如之死,大秦帝国蔺相如完璧归赵

    而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出现与建立却象征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的初次统一,不仅仅将六国一统,更整合同化了货币、文字与思想观念。但这样的统一势必不易,因为六国之人各有各的习俗、各有各的观念,各国子弟、王公大臣也都不甘做亡国奴,不愿成为他国附庸,于是各路英雄为民请命、揭竿而起。乱世之中,英雄的无畏便成为了时代

  • 比商鞅早80年变法,夺秦国12土地,因后期重用儒家而衰败的大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商鞅变法时的秦国版图,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商鞅变法为何能让弱秦变强秦

    各个国家之间的纷争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一直没有停止过。那个时候科学技术远没有这么发达,国家发展依靠的基本上就是农业,农业就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而且农民基本上是看天吃饭。后来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国力大增,为后续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其实商鞅并不是战国时期改革的第一人,比商鞅早80年就有李悝变法,魏国因此也

  • 公孙衍曾为秦国“相国”,被迫离开秦国到魏国,为何终身反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公孙衍离开秦国后最后回秦国了吗,公孙衍什么时候加入秦国,秦国公孙衍怎么退的

    正因为战国时期这种没有国家观念的意识,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人才不断地在各个诸侯国之间流动,只要人才能在某个国家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理想,获取他所需要的政治地位和物质财富,这个人才就会效忠哪个诸侯主。比如吴起,先是以杀妻获得在鲁国效忠的职务,当在鲁国因为受到嫉妒待不下去时,白起去了魏国,为魏国奉献20多

  • 楚国2:差点让楚国灭亡的柏举之战在何地?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吴楚和柏举之战,柏举之战越国打吴国,楚国衰败从哪场战役开始

    楚文王开疆拓土到淮河上游,楚庄王时期直逼中原,楚共王时期势力已达洞庭湖,此后吴国东迁。晋国为了遏制楚国,支持吴国发展军备,吴国自此才与中原诸侯接触。伍子胥逃到吴国后,采用扰楚疲楚战术。而楚国也支持越国,达到牵制吴国的目的。楚国自灵王后已失争霸中原之心,应该跟吴国壮大有关。在楚灵王、平王、昭王时期,楚

  • 为何老师从不说,孙膑田忌围魏救赵的后续?专家:代价实在太惨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孙膑是怎么让田忌赢的,孙膑为什么要打田忌,田忌孙膑是一个怎样的人

    [var1] 人心是非常善变的,尤其是掌握至高的权力成为孤家寡人之后更是如此,刘邦、朱元璋等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田忌与孙膑两人“围魏救赵”的故事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是两人合作亲密无间立下了赫赫功勋,已经达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最后受到了君主的猜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人被迫流亡他国,一人只能退隐深

  • 老师在课堂上,为何不说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付出的代价太惨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太假了吧,蔺相如完璧归赵是哪一课,对蔺相如的看法及评价

    和氏璧,一种极其珍贵的玉石,被我国古代王国视为“传国之宝”,乃是太平和强盛的象征。古有“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说法,这里指的璧是普通的宝玉,而仅仅只是拥有这样的宝玉就已经是一种罪过了,更何况是玉石之中的顶级宝物——和氏璧呢? 而在公元前283年,赵国的赵惠文王就在当时得到了和氏璧。本来这块和氏璧是楚国

  • 同样启用纸上谈兵者为将,刘邦用韩信对,赵王用赵括错,是运气?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韩信和赵括都是纸上谈兵吗,历史上的赵括纸上谈兵,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150字

    其实啊,答案在下面两人身上。[var1]首先说一下韩信的“纸上谈兵”,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也就是说,韩信与萧何见面后,也是侃侃而谈用兵之道,而萧何,并不清楚韩信的真实能力,只是听韩信在那说,就觉得韩信有才能。然后,就把韩信推荐给刘邦了。刘邦这边呢,一